第六百九十章 未來的接班人選

“夫人這是說的哪裡話,無論如何,爲夫都是與你相濡以沫二十載之結髮夫妻,更別提你爲孫家誕下克敵與嫣兒,此般情意,豈是他人所能取代!

若不是此次母親大人心血來潮出此下策,爲夫怎會有如此閒情逸致。

國事繁忙之下,身爲聖上信賴之臣子,爲夫實是再無精力考量其他了。

此次萬般無奈之下,倒是教賢妻你心下受委屈了,唉!

對了,克敵有無來信?

爲父本打算在其行冠禮時爲其取個表字,現下這一去還不知何時回返,還是等他回來時吧!”

雖說自古以來,大丈夫三妻四妾實屬尋常之事,但身處王朝末世的孫傳庭,在年輕時候則是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爲己任,專注於讀書中試,力圖在青雲直上後輔佐明君,匡扶社稷,還大明一個朗朗乾坤,所以他對女色並不太過在意。

但是中試爲官後短暫的宦途讓他失望不已。

在辭官歸家這些年月中,眼見大明局勢日漸糜爛的孫傳庭更是憂心如焚,對於孫李氏明裡暗裡提出的多納妾室、爲孫家開枝散葉的說法,他都以準備出仕爲國效力爲由推搪過去,直到今天實在無法拒絕老母的心意,這才勉強同意了納妾之事。

孫傳庭現在唯一的兒子孫克敵已經到了弱冠之年,在國子監就讀的他也被分派去了湖北行省,參與到了移民安置的相關事務中去,過年的時候,他們爺倆都在外地,也讓孫李氏牽掛不已。

就在孫傳庭夫妻敘話時,宮裡的朱由檢也在乾清宮御案上記錄着偶來的靈感,其中一條便與孫克敵有關。

年僅二十歲的孫克敵的性格不似孫傳庭這般剛直,在爲人處世上頗爲圓滑和老道,結交也十分地廣泛,在國子監中也是收穫無數好評,被很多人稱讚爲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

在和他人打交道時,無論對方是販夫走卒,還是文人雅士,孫克敵都能放下身段與之平等相處,言辭之間從來不會讓人覺得他有任何舉止傲慢之處,這種隨和親切的行事作風極受他人的喜愛。

就連年紀尚小地朱慈烺,在休沐時回到宮裡後,也是不止一次的提到孫克敵的名字,言語裡對這位大他七八歲的世家公子也是不吝讚美之詞。

爲此,朱由檢還專門命錦衣衛安排人手,蒐集孫克敵相關資料,一邊對這位名臣之子有着更加確切的瞭解和認知。

孫克敵是去年朱由檢特地點名安排到湖北去的。

朱由檢心裡清楚,歷史上有不少看上去是個人物,實際上卻並沒有出衆才能之人,唯有通過不斷地觀察和考驗,最後纔會驗證其真僞。

移民安置工作又苦又累,這種類似於後世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一樣的形式,纔是檢驗一個人成色的最佳時機。

如果在艱苦的環境下,孫克敵還能保持現在這種爲人處世的作風,朱由檢就會把他作爲未來太子輔臣來培養。

如果孫克敵表現出水土不服的樣子,那麼將來的前途就會有限的很。

到目前爲止,已經有兩名閣臣家的公子進入到朱由檢的視線當中。

一個是溫體仁的次子,溫侃。

另一個就是孫克敵。

從各方面送來的情報彙總來看,屢試不中的溫侃,在司農寺本職工作中表現的相當出色,如果不是他資歷過淺的話,朱由檢很想把他超擢到一省巡撫這種高官職位上去。

溫侃自從去年率先帶着司農寺的相關人員去了湖北後,到現在近一年的時間裡,除了因病歇息過數天之外,其餘大部分時間都是奔波於相關府州縣之間,利用積累起來的各種知識,親自指導農戶們進行開荒和耕種,有時吃住也在鄉間,甚至端着飯碗蹲在田間地頭與農戶邊吃邊聊,這種極爲務實地作風令朱由檢暗贊不已。

他從溫侃地身上看到了後世新中國建國之初,那批優秀幹部的身影,這在封建社會是極其罕見的。

不管這是出自於溫體仁的授意,還是溫侃的主動和自覺,這種優良的作風都值得大力提倡和表彰。

這種官場新風氣已經在北地蔓延開來,隨着北官被有序地派往江南地區擔任主官,朱由檢相信,再過五年,最長十年,整個大明的官場作風將會煥然一新。

袖手談心性的官員將會被鄙視,也會被排斥,更會被閒置。

務實肯幹將會成爲官場,甚至整個社會的主流,昂揚奮進將會成爲主流,蓬勃向上會成爲大明的主體氛圍,這樣的世界纔會讓所有人都有着十足的勁頭大步前行。

溫侃只要保持長期將現在的作風保持下去,那將會被一步步拔擢重用,最終將會入閣參贊政務。

爲了不使這位自己極爲看好的人才恃寵而驕,朱由檢已經不止一次地暗示過溫體仁,讓他好好教導溫侃,戒驕戒躁,不必急於在仕途上取得什麼成就,風物長宜放眼量,太子還沒成年呢。

這種話裡的意思,相信人老成精的老溫肯定聽得出其中的寓意,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自然會隱晦地提起,早就被薰陶出來的溫侃一看就懂。

朱由檢這番話就等於明明白白地告知溫侃,你是朕留給太子的人,穩穩發展就可以了。

溫侃剛到三旬的年紀,要是按閣臣七十歲致仕算的話,還有四十年的仕齡,早着呢。

朱慈烺今年十三歲了,等他按照此前的計劃求學遊歷過後,朱由檢會找一個合適的時機讓他上朝理政,學習政務處置的流程和經驗,以便儘快地進入角色。

朱由檢並沒有打算在皇帝的位子上坐到死。

他的心裡已經有了初步的規劃。

那就是,要在垂垂老矣之前讓位,然後帶着周後她們遊覽大明的如畫江山。

朱由檢並不是貪戀權利的性格,來自後世的靈魂其實更渴望着自由和不羈,美食美景纔是他所熱愛的。

如果將來他理想中的盛世能夠到來,朱慈烺也顯示出明君的風範,他不介意提前讓位。

不過,這只是個初步設想,一切還要走着看。

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六十三章 錦衣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內閣 新章程第二百六十四章 廢籍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八百四十四章 見聞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一百零四章 見面第八百七十二章 財政是統治的基礎第十六章 平叛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來嗎?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八百三十五章 爲女兒婚事發愁的皇帝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二百五十章 寧遠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變之日、同樣的方式、不同的人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戰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怪物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二百五十一章 問計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八百四十一章 尋找合適的發展模式第一百六十四章 遣將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請您上路吧!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戰史上的奇蹟第八百七十六章 醫療不能私有化第六百二十九章 對皇帝的人身攻擊第十七章 樊城第五百九十五章 證據在手、開始抄家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復大唐安西四鎮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一百四十二章 閒談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個好身體,帶家裡人去擼串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勝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輝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六百八十三章 劃時代的醫療器械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當年的薩爾滸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廣的難題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檢下了狠手第七百零三章 想培養人才地朱慈烺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溫家的變化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規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
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六十三章 錦衣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內閣 新章程第二百六十四章 廢籍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八百四十四章 見聞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一百零四章 見面第八百七十二章 財政是統治的基礎第十六章 平叛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來嗎?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八百三十五章 爲女兒婚事發愁的皇帝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二百五十章 寧遠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變之日、同樣的方式、不同的人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戰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怪物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二百五十一章 問計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八百四十一章 尋找合適的發展模式第一百六十四章 遣將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請您上路吧!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戰史上的奇蹟第八百七十六章 醫療不能私有化第六百二十九章 對皇帝的人身攻擊第十七章 樊城第五百九十五章 證據在手、開始抄家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復大唐安西四鎮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一百四十二章 閒談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個好身體,帶家裡人去擼串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勝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輝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六百八十三章 劃時代的醫療器械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當年的薩爾滸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廣的難題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檢下了狠手第七百零三章 想培養人才地朱慈烺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溫家的變化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規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