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

“少爺,馬車已備好,火爐酒餚也已歸置齊全,您看何時動身爲好?”

京師東城一座三進宅院裡,青衣小帽的管事衝着剛用完早飯,正坐在二進通暢的花廳中喝茶看天的吳偉業施禮請示道。

“龔家老爺可曾有動靜?”

一身便服的吳偉業放下茶盞目視管家問道。

雖說他以成家立業多年,但因家中父母尚在的緣故,所以府中人依照規矩,還是以少爺而不是老爺來稱呼他。

時值崇禎十八年九月中旬,眼見得秋風四起,天也一天天轉涼,而京師西山的紅葉已經盛放,靜極思動的吳偉業便想着邀約好友龔鼎孽一道前往香山,遊覽美好景物的同時也能詩興大發,抒發一下胸臆,豈不美哉。

比吳梅村小几歲的龔鼎孽與吳偉業、錢謙益號稱是“江左三大家”,也是詩書畫頂尖的人物,並於崇禎七年中試,但現在混得很不如意,只能在光祿寺中以七品閒職混日子,比起執掌皇明週報而意氣風發的吳梅村來差了一大截。

原因很簡單,龔孝生被今上所惡,當然,當事人對此卻是絲毫不知情。

出於對歷史上龔鼎孽先降李自成、後降多爾袞這種拙劣表現的極大惡感,穿越過來的朱由檢在崇禎十二年,國內外形勢初定時,便將時任兵科給事中的龔鼎孽打發到了光祿寺,職級也沒得到擢升,理由是“上書言事不知所以,纔不堪用”,這讓自覺前程一片光明的龔鼎孽猶如萬丈懸崖失足一般,瞬間失去了人生方向。

在失意中苦捱數年,龔鼎孽也曾用盡一切辦法,求到座師、同年、故交的府上,試圖讓大家夥兒伸出援手,把他從光祿寺這個鳥不拉屎的冷清衙門裡解救出來,然而無論龔鼎孽說動多少人爲其說項,所有請託一入吏部便如石沉大海一般沒有任何回聲。

吏部尚書周雲掌管衙門已經有七年之久,對於期間皇帝數次出人意料的升賞罷黜的行舉自是習以爲常,雖然他也不清楚龔鼎孽究竟爲何被皇帝所厭,但他卻知道只要皇帝沒有說話,這種“欽定”之人是萬萬不能隨便動的,就算龔鼎孽人脈再深厚也不行。

因此,對於龔鼎孽的上躥下跳,周雲採取了置之不理的態度,對上門爲其說情者笑而不語,這種舉動次數多了,願意爲龔鼎孽出頭的人也就逐漸消失無蹤。

眼看着與自己交好的吳梅村因爲位置的緣故,已經成爲京師中家喻戶曉的知名人物,自己卻從一個炙手可熱的柏臺言官,變爲屈居冷清衙門中的一名下級官員,龔鼎孽的心中是既羨又妒,但最終卻也無可奈何,只能私底下長吁短嘆,感慨着人生無常。

與他人看到龔鼎孽落魄後便漸漸遠離不同,有着赤子之心的吳偉業對龔鼎孽還是一如既往的熱情,他看重的是龔孝生的才華,對其在詩畫方面所展示出來的才氣每每讚不絕口,平日裡也是時常邀約龔鼎孽前來府上宴飲,並沒有絲毫嫌棄對方的意思,這種仗義的舉動也讓龔鼎孽鬱悶的心情稍稍得以緩解。

“梅村兄,愚弟這不是來了嗎?”

說曹操,曹操就到,還沒等管家回話,也是一身青布便袍的龔鼎孽步入步入院子,衝着吳偉業拱手笑道。

“好好好!孝生賢弟可算是來了,某可是特意跟朱主編特意請了兩日假,爲的便是能夠與賢弟登高望遠,賞萬山紅遍之美景!

走走走!路程尚遠,我等趕緊動身!”

香山位於京城以西約六十餘里處,地勢崛峻,峰巒疊翠,泉沛林茂,主峰香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近兩百丈,山勢奇特,植被茂密。

這裡春日繁花似錦、夏時涼爽宜人、冬來銀妝素裹。特別是香山紅葉最是聞名。

每逢霜秋,遍山黃櫨,如火如荼,瑰麗無比。尤以深秋季節遊人倍增,吸引着京畿地區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前來觀賞這層林盡染的壯麗景色。

吳偉業與龔鼎孽帶着數名僕從,分乘兩輛四輪馬車,在經過拓寬平整的官道上約莫行使了一個多時辰後,於上午巳時許抵達香山腳下,隨後吳府管家帶着車伕把馬車趕往山腳下的永安禪寺停放,在與知客僧談妥捐獻多少香火錢後,遂將這座寺廟定爲主人遊玩歸來後的下榻之所,其餘的僕從則是揹着文房四寶以及火爐酒餚等物,跟隨主人登山,以便午時與山上尋地吃喝小憩。

時值秋末,山上游人不少,衆人沿着曲折蜿蜒的小徑一路向上登攀,時而也會駐足於某一平臺之處,居高臨下俯瞰着香山的秋日盛景。

香山的紅葉包括黃櫨、元寶楓、三角楓、五角楓、雞爪槭、火炬等等諸多品種,這其中主要以紅色爲主。

但每棵樹,甚至每片葉子,由於氣溫、種植位置不同,其所含的色素等都不盡相同,因此,會出現橙紅、深紅、紫紅、豔紅等多種紅色。而元寶楓會出現兩種變色,有的變成黃色,有的會變成紅色,是所有紅葉中最令人賞心悅目的樹種。

吳偉業和龔鼎孽也都是第一次來到香山,兩人都是世居南方,都爲眼前這種北方特有的美景所深深吸引,不由得都是深深陶醉其中,在攀爬到山頂後,站在香山最高處遍覽銀白色的樹幹、金黃色的樹葉,炫目的景色,恍若置身於仙境之中。

僕從們尋得一塊平坦之處,將火爐酒餚佈置妥當後,二人對酒當歌、豪情大發,酒至憨處也是詩興四溢,各自揮毫潑墨,在宣紙上寫就了一首首應景詩篇,直至天色不早才收拾停當後聯袂下的山來。

龔鼎孽不勝酒量,回到禪寺後便去往客舍酣睡,而吳偉業屬於酒後興奮性之人,看看天色還未至黃昏,索性吩咐一聲後,帶着一名僕從除了禪寺去往他處遊玩去了。

永安禪寺不遠處是一個小小的村落,吳偉業看到一縷縷炊煙正在嫋嫋升起,來了興致的他負手帶着僕從向着村莊行去。

這個不大的村落也就百來戶人家,此時家家戶戶正趁着黃昏來臨前的光亮準備着晚上的吃食,所以村子裡的小路上空無一人,吳偉業漫步在黃土路上,饒有興致的打量着各家各戶的房舍和門樓,心裡對村子的富庶程度做了一個大致的評估。

這個不知名的村落大部分房舍都是磚房,看上去都是老宅子翻蓋不久的樣子,只有極少數是那種土坯房子,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最近幾年來,村民的日子正在發生這可惜的變化,這也讓吳偉業感到欣慰不已。

文人士大夫情懷一直十分濃厚地吳偉業,對於朱由檢數年來的施政方針還是非常佩服的,這也是他甘願委身於皇明週報這種品級不高之地,用筆墨去描述所聞所見的主要原因。

而在報社的這一年多裡,深受主編朱舜水務實作風的影響,吳偉業也是時常出入市井當中,去觀察和感受升斗小民的日常狀態,以期將看到的某些不公之事刊發出來,想間接影響到朝廷某些決策,給百姓們尋得更好的生計。

皇帝在接見報社幾名主官時曾特意吩咐過:報紙要敢於爲民發聲,要成爲繼督察院、廠衛之外的另一類監督者,從民間的角度,對朝廷的大政方針予以檢視,以此來推動文明社會的進步。

在一路觀摩和思索中,不知不覺間,吳偉業已經來到村子的另一頭,此時黃昏已至,正要打算返回禪寺的吳偉業剛要轉身,突然看到一個小小地身影在不遠的小樹林中晃動着。

看身形,應該是不大的孩童,天色快黑了,他(她)在樹林裡作何呢?

心思一動之下,吳偉業決定過去一探究竟。

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滅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纔會雙贏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一百一十二章 謀劃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七十八章 陳家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一百四十一章 番薯第三百七十四章 毆打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二百五十章 寧遠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六百九十九章 興建水庫、酒坊不能太多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複雜的移民工程第五百四十四章 誘之以利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一百六十章 請降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十七章 樊城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三百四十四章 內閣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掃盲班、搶人才第三百七十四章 毆打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戰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四十八章 巡視第四百零七章 衝鋒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戰列艦、大型商隊遠航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一百三十六章 謀劃第三百四十四章 內閣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蕩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六百三十四章 許某讀書少,你可不要騙我。第一百一十七章 佈置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二百五十一章 問計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農寺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五百一十八章 蠱惑人心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四十八章 巡視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義爲名,目的還是利益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
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滅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纔會雙贏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一百一十二章 謀劃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七十八章 陳家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一百四十一章 番薯第三百七十四章 毆打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二百五十章 寧遠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六百九十九章 興建水庫、酒坊不能太多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複雜的移民工程第五百四十四章 誘之以利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一百六十章 請降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十七章 樊城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三百四十四章 內閣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掃盲班、搶人才第三百七十四章 毆打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戰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四十八章 巡視第四百零七章 衝鋒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戰列艦、大型商隊遠航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一百三十六章 謀劃第三百四十四章 內閣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蕩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六百三十四章 許某讀書少,你可不要騙我。第一百一十七章 佈置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二百五十一章 問計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農寺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五百一十八章 蠱惑人心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四十八章 巡視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義爲名,目的還是利益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