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

京營的新軍雖已操訓大半年,已經具備了精兵的雛形,但沒經歷過戰火洗禮的軍隊稱不上強軍。

在一個月之前,接到朱由檢的旨意後,薛濂從京營抽調兩萬人馬,分別在神機營總兵茅元儀和伍軍營總兵馮勳的統領下奔赴湖廣地區,參與到剿滅張獻忠等人的戰鬥中去了。

這樣做一是讓盧象升等部有喘息之機,二是以戰代練,讓京營新軍在戰鬥中成長。

打怪升級當然先挑小怪獸來打,新手上陣就單挑BOSS純屬自殺行爲。

張獻忠等人雖然也是久歷戰陣,但不論是裝備、士氣都無法與後金相提並論,適合新軍練手。

早在京營整頓之初,崇禎就把茅元儀從軍器監調到京營擔任總兵一職。

當初看中的是茅元儀在火器生產研製和使用上的眼光和頭腦,但朱由檢也知道其帶兵也是一把好手,神機營正是他一展所長的最佳平臺。

馮勳是京營中的老人,數代在京營效力,原先在軍中任遊擊。據聞其平日喜讀兵書,頗有謀略,平時與薛濂、衛時春來往密切,在二人的力薦之下謀得伍軍營總兵一職。

勇衛營現在已擴軍至兩萬人,在朱由檢的要求下,新成立了一隻五千餘人的車營。

車營裝備了兩百輛偏廂車,以輜重營雜役驅使犍牛爲動力。每輛車配備約三百斤重的佛郎機炮一架,火銃手五人人,炮手三人,長槍兵十人,刀盾手八人。

組建車營的目的是爲了將來出關與建奴野戰,以保護步卒陣型不被滿蒙騎兵衝擊。

戚繼光和孫承宗都曾成立過車營,兵部存有車營的各種檔案資料,所以建造成軍都很簡單,依樣學樣就行。偏廂車雖然未經大型會戰的考驗,但在小規模的衝突中表現還是值得肯定的。

其後來日見荒廢,主因就是朝廷沒錢打造和維護,這東西太費錢了。

現在朱由檢既然有了大把的銀子,那恢復車營就成了理所當然之舉。

強大的火力輸出和優良的遮蔽能力是偏廂車最大的特點,但機動性太差的弱點也是其無法大量裝備的原因。朱由檢決定,先裝備一個車營,然後根據以往的經驗,在日常操訓時不斷改進戰法,使其與步卒騎兵合戰的戰術更加成熟後再說。

佛郎機炮子母銃的配置讓其射速比火銃還要快速,並且殺傷力遠優於火銃,打擊距離更遠。

車營的存在讓明軍士卒多了一份安全感。交戰時前面有了遮擋,總比直面奴賊鐵騎衝鋒要強的多。

將來掃平遼東就是由這些軍隊來完成,尤其是勇衛營,更是被朱由檢寄予了厚望。

其餘的不管是左良玉們還是祖大壽們,他們不是不能用,但絕不能頂在最前面。

既然關寧軍這麼不靠譜,那山海關的重要性就徹底凸顯出來,只要這座雄關掌握在可靠之人手中,建奴想從這裡突破是不可能的。

在原先的歷史中,要不是吳三桂打開關門,清軍根本攻不下這座天下第一雄關。

現在的山海關防線已經和遼東連成了一片,總兵吳襄更是遼東將門中的重要人物,這等於是遼東的勢力已經延伸到了京師的眼皮底下。

這種局面必須馬上改變,要將山海關和遼東從中間隔斷,讓雙方勾連起來更加困難。

隨着朱由檢的一道旨意,各軍接到了兵部的行文:山海關總兵吳某晉左都督、率本部調任薊鎮總兵,原薊鎮總兵王某率本部移鎮保定,擔任保定總兵一職;勇衛營副總兵張某率一萬人馬進駐山海關,並擢升爲山海關總兵。三部人馬須在年底前完成移鎮,否則以貽誤軍機論處。

不管吳襄和祖大壽心裡如何去想,但至少明面上不敢有違朝廷指令,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三軍移鎮迅速展開。

幸虧三軍移鎮的距離不遠,軍營也都是現成的,只要主將佈置得利,士卒服從上官,二十餘天內完成並不是難事。

薊鎮總兵王國威屬於最無所謂的一個。

他本部有六千餘人馬,戰力並不強悍。薊鎮夾于山海關和京師之間,更多的是充當替補的二線部隊,早就沒了萬曆年間戚繼光任總兵時那種威震八方的豪氣。

拿到兵部行文的王國威二話不說,立即分派手下參將、遊擊等將領,吩咐士卒收拾好各種雜物,三日之內全軍拔營向西,十日之內抵達保定。

吳襄心裡是萬分的不情願,他已經想到,只要去了薊鎮駐紮,再想與自己的幾個大舅哥聯絡就十分困難了。

想要去往遼東,山海關是必經之路。因爲周圍都是難以翻越的崇山峻嶺,要是有緊急事務,等翻過一座座大山後黃花菜都涼了。

接到兵部行文後,他立刻連夜趕往三百餘里外的錦州,去與祖大壽商討此間關竅。

二人商討半天后猜到了朱由檢的意圖:皇帝或朝廷對遼東將門有了防備之心。

其實朱由檢的做法與其說是陰謀,更不如說是陽謀和手段,事涉其中的人並不難判斷出來。

但就算二人判斷準確,對此卻是無可奈何,想不出好辦法來予以應對。

遼東現在還是大明的疆土,關寧軍也是屬於大明的軍隊,每年拿着朝廷數百萬的軍餉,讓你移鎮有什麼不可以的?何況還加了左都督銜,那可是正一品職銜,屬於武將裡最拔尖的所在。

無奈之下,歇息一晚後吳襄趕回山海關,隨即下令全軍收拾行裝,十五日之內趕到薊鎮。

勇衛營副總兵張奎也是一員勇將,一直在孫應元麾下聽命。在孫應元的舉薦下,逐步升至副總兵一職,是個值得信賴的忠勇之士。

朱由檢的這番部署達成後,吳襄部處於京師和山海關的夾層之中,南北兩側都有精兵監視,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被雙方夾擊。

這只是做最壞的打算而已,並不是說吳襄有了異心。

歷史上直到崇禎十七年時,吳襄和吳三桂父子也沒做出什麼大逆之舉。

但作爲皇帝,朱由檢的舉措十分正常,尤其是對首鼠兩端的遼東將門,必須要多加提防。

害人之心可以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這句話單指帝王,普通人還是善良的好。

此舉最主要是削弱了祖大壽的實力。

吳襄部現有三千餘騎兵,五千餘步卒。吳三桂自陝西率部歸建後,父子兩人手下的騎兵有五千餘人,這可是一隻不容忽視的軍隊。

這五千餘人來到關內,等於祖大壽那邊少了不小的助力,再加上其背後的一萬勇衛營精銳,相信他會收斂不少。

隨着臘月二十三小年的來到,朝廷開始正式放假,一直到年後正月十八纔會恢復正常的工作。

京師各衙門紛紛閉門封印,所有人開始忙年,各地官員遣來送禮的人員也已返鄉回程。提前來到京師備戰明年春闈的舉子們,則三五成羣的聚飲閒談,整個京師的氛圍顯得既輕鬆又歡快。

遠在陝西的洪承疇和孫傳庭,以及湖廣的盧象升,分別收到了朱由檢的年節賞賜。

洪承疇、盧象升晉東閣大學士銜、賜飛魚服、玉帶,蔭一子爲世襲錦衣衛千戶。

孫傳庭晉兵部尚書銜,賜鬥牛服、玉帶,蔭其子世襲錦衣衛百戶。

加大學士銜之後,洪承疇和盧象升已經成爲可以與閣臣比肩的朝廷重臣了,而不再只是督撫一方的地方封疆,兩人已經具備了入閣的資格。

兩人數年來的奔波辛勞當得起這份榮耀,就算朝堂之中很多人羨慕嫉妒恨也無用。人家有實實在在的功績擺着,自崇禎二年流賊逐漸勢大之後,若非洪、盧二人四處滅火,剿殺流賊無數,哪有現今日見安穩的局勢。

孫傳庭雖然驟得高位,但論起功勞來確實絲毫不遜色於洪承疇和盧象升。

毅然授命奔赴衆臣畏之如虎的陝西,一年之內屯田練兵大獲成功,極大的減輕了朝廷的壓力,並且將流賊的標誌性人物高迎祥擊敗擒獲,間接瓦解陝北兩大股賊寇。

這些功績無論哪一項單獨拿出,都會力壓絕大多數朝官,尤其是剿滅高迎祥之役,可以說是崇禎年間朝廷最振奮人心的勝利。

其他參戰的將領也是各有升賞。

雖然洪承疇等人指揮有功,但在前線浴血奮戰的還是一衆武將。

秦軍總兵周遇吉晉左都督銜,職銜仍屬秦軍。蔭子侄錦衣衛百戶,賜鎧甲一件。

昌平總兵左良玉晉左都督銜,職銜仍屬昌平。蔭一子錦衣衛百戶,賜山文甲一件。

臨洮總兵曹文昭晉左都督銜,蔭一子錦衣衛百戶,賜甲冑一件,寶馬一匹。

秦軍參將羅世芳晉副總兵,賜甲冑、寶馬。

陝西副總兵賀人龍晉總兵,賜甲冑。

孤山副總兵艾萬年晉總兵,賜甲冑。

延綏鎮副總兵左光先晉總兵,賜甲冑。

臨洮參將曹變蛟晉副總兵,賜甲冑、兵刃、寶馬。

山東副總兵黃得功晉山東援剿總兵,賜甲冑、兵刃。

遼東援剿總兵祖寬晉左都督銜、仍歸盧象升麾下聽命,蔭一子錦衣衛百戶,賜甲冑。

遼東援剿副總兵李重進晉總兵銜,仍歸盧象升麾下聽命,賜甲冑、兵刃。

錦州副總兵祖大樂晉總兵銜,賜甲冑。

廣寧參將吳三桂晉副總兵銜,賜甲冑。

四川援剿總兵秦翼明晉左都督銜,蔭一子錦衣衛百戶。

其餘各部參將一下都是晉升一級,士卒賞銀五兩,以酬其功。

一次性晉升如此多的將領職銜,也算是對崇禎九年的最終總結吧,至少讓將士們知道皇帝並沒忘記他們的功勞,能讓他們在皆大歡喜的狀態下過個好年。

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五章 皇莊1第四百零四章 殺意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擴大內需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輔的兒子就是不一樣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一百一十七章 佈置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設兵團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四百零七章 衝鋒第一百一十三章 長蘆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五百七十八章 捨不得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個好身體,帶家裡人去擼串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一百六十五章 蠱惑第四百零四章 殺意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三百三十章 改進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贓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五百七十八章 捨不得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九十二章 分進第三百三十章 改進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產品賣給歐洲人、拋磚引玉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四百八十九章 誰強跟誰混第四百七十三章 難以應對的陽謀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五十一章 親情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一百零四章 見面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八百八十九章 扮豬吃虎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七百零九章 現皇后找前皇后訴苦第二百章 客戶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五百四十九章 孫傳庭、盧象升的反應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五百二十八章 內閣中的實用型人才第七百一十六章 錯估形勢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賺錢幹一件大事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極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難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四百八十九章 誰強跟誰混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五十一章 親情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輝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買你的人才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三百零二章 趨利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來複仇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五百八十二章 蠱惑和算計
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五章 皇莊1第四百零四章 殺意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擴大內需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輔的兒子就是不一樣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一百一十七章 佈置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設兵團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四百零七章 衝鋒第一百一十三章 長蘆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五百七十八章 捨不得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個好身體,帶家裡人去擼串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一百六十五章 蠱惑第四百零四章 殺意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三百三十章 改進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贓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五百七十八章 捨不得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九十二章 分進第三百三十章 改進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產品賣給歐洲人、拋磚引玉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四百八十九章 誰強跟誰混第四百七十三章 難以應對的陽謀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五十一章 親情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一百零四章 見面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八百八十九章 扮豬吃虎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七百零九章 現皇后找前皇后訴苦第二百章 客戶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五百四十九章 孫傳庭、盧象升的反應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五百二十八章 內閣中的實用型人才第七百一十六章 錯估形勢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賺錢幹一件大事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極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難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四百八十九章 誰強跟誰混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五十一章 親情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輝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買你的人才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三百零二章 趨利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來複仇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五百八十二章 蠱惑和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