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

聽到陳奇瑜的問話,樑琦面帶苦笑回道:“樑某就是個粗人,也是頭一回碰到這樣的大事,現下真是沒了主張。依着本性來講,卑職覺得將幕後之人抓起來,然後再把領頭鬧事的逮獲,這事就該能壓的下去。可卑職細想之下,又怕重壓之下引發更大的亂子,現下是進退失據,心裡亂糟糟沒了主意。現下揚州、淮安一帶只有陳大人位高權重,且智謀深遠,因而特來與大人商議該如何應對此事!”

陳奇瑜嘆道:“本官奉命巡撫鳳陽兼督漕運,日夜憂心職事,心力交瘁之下再無力他顧;況且假使有不測之事,那也是揚州、淮安兩府以及南京諸公之責,本官豈能越權插手民事?樑百戶出自親軍,依本官看也無干擾地方民事之權責,本官好言勸一句,樑百戶最好抽身事外,勿要插手爲好!”

樑琦不滿的回道:“督撫大人所言卑職並不認同!某乃天子親軍,偵緝民事以充聖上耳目是某等天職,豈能坐視禍亂大明之事不理?陳大人貴爲一方督撫,衙居淮安,有撫安軍民之責。揚州若是動盪,淮安亦難安穩,民變事涉漕運安危,督撫大人自是有權處置此事!危急關頭,大人怎能置身事外?到時朝廷追究下來,你我還有何前程?”

陳奇瑜本想難爲一下樑琦,好讓他服軟相求,然後自己嘲諷他幾句後再拿出個主意來,也算出一口關在詔獄裡的悶氣。但樑琦毫不退讓,言明真要是發生民亂,他和陳奇瑜都逃不了干係,更會直接影響到往後的仕途。

事已至此,陳奇瑜也不好再裝X了,這件事在他看來算不得驚天動地的大事,不就是有人想搞點事情拿捏朝廷嗎?

於是他開口道:“樑百戶休要焦躁,依本官來看,要想妥善處置此事,須得多方着手爲好!”

樑琦連忙坐正身子,靜待陳奇瑜有何妙計解決事端。

陳奇瑜揮了揮手,身側的陳奇之會意後帶着小廝退了出去,屋內僅剩陳、樑二人。

“本官認爲,此事首先要上報朝廷,不管朝廷回覆是否來得及,但務必要讓聖上及朝堂諸公知曉此事之來龍去脈,以免之後就算平息事端後,官府主事之人卻落得擅專之名!”陳奇瑜道。

樑琦點頭應是。

這也是題中應有之意,聖上與朝廷纔是大明的首腦。地方官員只是四肢。哪有不經首腦同意而擅自行事的四肢?你心中還有皇帝和朝廷嗎?

雖然從時間上看呈報京師根本來不及,但起碼你做出這個姿態了,朝廷已經知道在事急從權的情形下,地方官員不得不做出相應的反應。

關鍵是態度,呈報就是最好的方式,態度很重要。

陳奇瑜接着道:“其次,要迅速知會揚州、淮安兩府主官。事發兩府轄地,官府應擔負不可推卸之責!”

樑琦不同意陳奇瑜說的這點,他對地方官府是否能控制此事持懷疑態度。據他所知,鹽商與地方官府關係匪淺,要是民變一起,誰知道官府會在裡面起到何等作用。

他質疑道:“兩府與幕後鹽商勾連甚深,要是提前知會彼等,那豈不是讓主使之人有了警覺?”

陳奇瑜瞥了他一眼,暗道:就你這腦子怎麼當上百戶的?

他淡淡的開口道:“就是要讓其知曉,朝廷對此已有所覺,要是懸崖勒馬還來得及;倘若一意孤行,後果將是其難以承受之重!”

樑琦忙接口道:“督撫大人是想借此將事端消弭於無形?真要是不起民變,那可是大好事!可他們要是執意去做,那該如何是好?”

陳奇瑜笑了笑,開口道:“既已曉諭,那其再起禍端,朝廷不論採用何種手段,都是師出有名之舉!這叫莫爲言之不預也!”

樑琦不服氣的道:“大人的意思某懂得,接下來就是大兵強力壓制!既然有兵在手,爲何還要警示?到時直接推過去便是!”

陳奇瑜搖頭道:“朝廷做事豈能任性胡爲?凡事總要講究大義與名分!要講究規矩體統!這就是爲何要讓文人治國,換做武夫的話,遇事就是蠻橫血性,簡單粗暴,那天下民衆何以安心?”

樑琦扭過頭去,雖未開口反駁,但用舉止表示不贊成陳奇瑜的話。

陳奇瑜沒搭理他,繼續道:“朝廷調遣鳳陽衛與徐州營前來江淮,便是預防此類事件發生。本官本以爲是多此一舉,沒想到居然有其用武之地;明日起請樑百戶前往揚州,暗中着手搜尋幕後主使者相關證據;本官率徐州營往揚州方向移動,亂起之時徐州營進城維持秩序,若有人趁機作亂,那就行軍法便可!”

樑琦回到客棧後立刻遣兩名緹騎連夜乘船返京,向駱養性稟報此事,聽候皇帝的旨意。

陳奇瑜則第二天向朝廷上本奏明,然後開始徵集船隻和糧食,隨時準備率徐州營向揚州進發。

他心中巴不得那些鹽商將事搞大,那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帶兵平亂立下大功。

雖是身爲文臣,但手握鋼刀的陳奇瑜,更喜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立功受賞。

至於他和樑琦談論中表示的反感武夫那一套,也就是嘴上說說罷了。文人嗎,總是說一套做一套,你要信了就說明智商太低了。

對於武力鎮壓後士林的差評,陳奇瑜根本沒當回事。

風評要是管用的話,溫體仁早就被趕下臺去了。

一萬句士林的好評,抵不上皇帝的一句話,這天下是朱家的,不是大家的。

爲官之道不能太在意下層的評價,有決定權的人說話才管用。

經過兩天的忙碌後一切就緒,陳奇瑜準備率部前往揚州時,數名錦衣校尉來到漕運總督府,尋到陳奇瑜後告知他,欽差大臣、右都御史施邦曜施大人已經抵達揚州,請陳奇瑜即刻前往揚州府署衙商談公務。

返京呈報的兩名北鎮撫司緹騎乘坐的快船,在行至運河臨清段時,正巧碰到施邦曜一行的船隊。在與通行的錦衣衛取得聯繫後,兩名緹騎被帶上了施邦曜的座船,並將揚州、淮安有人預謀組織民變一事稟告給了欽差大人。

聽完緹騎的簡短稟報後,本打算在淮安府停駐,先與陳奇瑜面談的施邦曜生怕民變突發,立即吩咐船隊加速航行,直奔揚州。

這一點上他不如陳奇瑜看的明白。

在交通訊息都十分落後的大明,想要組織起一場大規模的民變哪有那麼容易。

本來這次的民變最主要的力量就是兩淮三十餘座鹽場的數十萬竈戶。

可若是想要派人通知到每個鹽場是不可能的。分佈於長達幾百裡海岸線上的鹽場,單單去一趟,然後將竈戶們招呼起來再返回揚州,那要多少時日?竈戶們又不是軍隊,接到命令拔營就走,他們都是些普通百姓,哪有什麼組織性?要真是想讓更多人蔘與的話,一個月能召集起來就不錯了。

程芳他們當然清楚這些細節,所以他們只是派人知會揚州、淮安附近幾座鹽場的竈戶,要他們儘快趕往揚州府聚集。理由就是朝廷公然允許私鹽過境,搶奪兩淮竈戶的飯碗。

這個理由倒是非常充分,近段時間所產食鹽大量積壓的竈戶們本來不明所以,經過鹽商派去之人的解說方纔知道,原來是有人來搶食吃了。

羣情洶涌之下,近萬名竈戶紛紛攘攘的從各個鹽場開始向揚州府進發。

鹽商們當然不可能短時間內給他們提供大量的交通工具了,這數千人或是搭夥乘船,或是幾家相熟的趕着牛車,或是幾十上百人結夥走路,亂糟糟的趕往揚州府。

陳奇瑜早就估算過,這幫烏合之衆聚集起來至少要五到七日。要是樑琦聰明一些,不等這幫人聚集起來,直接將幕後的鹽商逮獲,就算這幫人趕到揚州,沒了帶頭之人,這幫人能成甚事?

但他就是不想指點樑琦,對錦衣衛他是恨之入骨,怎能讓這幫奸賊有立功的機會呢?

他現在就等着這幫人聚齊,那纔是他陳某人建功的機會。

朝堂的位置需要功勞的積累,持續的立功纔是展現才能的最佳方式,纔會讓皇帝認可自己。

可錦衣校尉今日的知會讓陳奇瑜萬分惱怒。

這個該死的施邦曜,你他孃的急着趕來作甚?

陳奇瑜對於這些重臣瞭解的非常透徹,這幫人遇到這種大事,首先想到的就是和稀泥,最後以妥協退讓換取事件的平息。卻能得到朝臣和士林的好評如潮,落下個親民愛民,行事穩重,有古之名臣風範的上好名聲。

真他孃的晦氣!

眼看着到手的一場大功讓人攪黃了!

施邦曜這種朝堂老手可不似樑琦這種蠢貨那樣好哄騙,就算民變現在就發生,施邦曜也不會同意自己武力鎮壓的策略。

策劃這次民變的鹽商可都是大大的肥羊啊,只要動用了武力,那幾人誰能逃得了?

民變一起,自己再遣人暗中殺人放火刺激一下,那揚州城肯定會亂。

只要給那幾家鹽商按上個勾結亂匪、對抗朝廷的罪名,他們家的鉅額財產順理成章的變成了皇帝和朝廷的。

到時不光是順利的幫皇帝拿下兩淮,而且還給皇帝送去一筆意外的大財,那自己的首功是十拿九穩了。

通過猜測崇禎的種種手段,陳奇瑜判斷皇帝並不想讓江南生亂,雖然也會惦記鹽商們的財富,但不願用強力打壓來獲取。

皇帝想穩妥的將鹽利掌控在手中,以一種自己雖不知道,但卻能讓各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取得成功。

歸根到底,皇帝不想留一個惡名。

聖上的策略到是不錯,可就是太軟弱了。

自己不怕擔負惡名,可機會卻已失去了。

帶着一肚子氣的陳奇瑜乘船離開淮安,趕往揚州去拜見欽差施邦曜。

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三百八十九章 慘勝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二百九十三章 試探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一百一十二章 謀劃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六十二章 秘議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八百六十一章 斬首計劃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騎兵的狀況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三章 改變戰略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四百五十章 皮島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賽第七章 皇莊3第二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買你的人才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來複仇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四百五十章 皮島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陸第五百九十一章 錦衣衛也有崇拜的偶像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四百章 佈防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備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六百零八章 又發財了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親第七十二章 京營2第一百四十五章 養濟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三百九十三章 錦州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六百七十五章 師範纔是教育發展的基礎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潛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三百九十三章 錦州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十七章 樊城第五百九十一章 錦衣衛也有崇拜的偶像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訪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第七十六章 行軍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極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二百九十三章 試探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戰事第十七章 樊城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擴大內需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十九章 孫傳庭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
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三百八十九章 慘勝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二百九十三章 試探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一百一十二章 謀劃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六十二章 秘議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八百六十一章 斬首計劃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騎兵的狀況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三章 改變戰略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四百五十章 皮島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賽第七章 皇莊3第二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買你的人才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來複仇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四百五十章 皮島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陸第五百九十一章 錦衣衛也有崇拜的偶像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四百章 佈防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備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六百零八章 又發財了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親第七十二章 京營2第一百四十五章 養濟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三百九十三章 錦州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六百七十五章 師範纔是教育發展的基礎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潛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三百九十三章 錦州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十七章 樊城第五百九十一章 錦衣衛也有崇拜的偶像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訪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第七十六章 行軍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極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二百九十三章 試探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戰事第十七章 樊城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擴大內需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十九章 孫傳庭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