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五章 師範纔是教育發展的基礎

朱由檢提出在大明有條件的地方開辦學堂的號召,得到了閣臣們的一致響應和擁護。

有教無類。

聖人之言不能流於形式和口號,必須紮紮實實地予以貫徹和落實。

一想到多年以後,知書明理、溫文爾雅的君子在大明各地隨處可見的景象,閣臣們也不禁暗自歡欣鼓舞。

這可是當初自己做閣老時制訂的政策,纔有了今日如此之盛世模樣,自己百年後,子孫後代也能有可仰仗的資本了。

當聽到朱由檢在爲師資力量憂心時,溫體仁提出了一個令人眼前一亮的解決方案:限制科舉年齡,把諸多老齡諸生排除於科舉門外,然後強行徵他們進入官辦學堂,擔當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這項新政從即日起開始實施。

溫體仁的策略不禁讓朱由檢爲之拍手叫好。

在科舉盛行的大明,許多讀書人爲了達成進入體制之內,享受其中無數特權和好處的目的,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考當中。

在這個平均壽命只有四十餘歲的時代,很多年過半百,甚至年過花甲的老童生,以執着的精神和頑強地意志,雖然屢屢受挫,但卻一直戰鬥在科考的行列之中,直至帶着滿腔的恨意離開人世爲止。

這批人的身份全是諸生,他們爲之奮鬥終生的事業就是舉業。

因爲中舉就意味着邁入了士紳的行列,可以享受到的特權會給他們自己和家族帶來無數的便利和實惠。

只可惜,絕大多數人一輩子也只能在舉業門外徘徊,終其一生也無法敲開那扇大門。

鑑於此種狀況,溫體仁提議,將參加舉業的諸生最高年齡限制在五十歲以下,超過年齡限制的均不允許參加各省組織的秋闈。

這條措施出臺不會引發太大的風波,相反,這種新政會讓佔據科舉考試大多數的年輕文人們拍手稱快。

因爲這意味着,他們的競爭對手驟然間減去不少,會讓他們的壓力小了很多。

至於因年齡受限失去科舉資格的老童生們,儘管會對朝廷的政策大爲不滿,甚至有可能找到官府吵鬧,但卻改變不了既成的事實。

爲了防止這批老童生們因爲心懷怨恨而已各種理由拒絕被徵召,溫體仁接着建議:如果有人惡意拒絕擔當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和職責,當地教諭將會剝奪其諸生身份,將其打回到白丁行列之中。

這條建議確實狠辣之極,可以說是直擊要害,等於一下子捏住了老童生們基本失去功能的高丸,讓他們瞬間便失去了反抗之力。

閣臣們都對老溫的陰狠心生忌憚,但同時也對這條策略的可行性表達了讚賞之意。

沒想到自己苦思多日無果的事情,被老溫輕而易舉地給解決掉了。

這是標準的一手大棒,一手胡蘿蔔。

只要你乖乖地,那麼就會有胡蘿蔔吃,一旦想反抗,滿是倒刺的大棒劈頭蓋臉就砸下來。

沒想到自己苦思多日無果的事情,被溫體仁輕而易舉地給解決掉了,朱由檢心下舒爽之餘,狠狠地誇獎了溫體仁一番,盛讚老溫不愧是老成謀國之臣,並希望老溫能儘量發揮餘熱,造福大明黎民衆生。

老溫在朱由檢的誇讚聲中帶着一副矜持自得的神態坐了下來,伸出滿是老年斑的手掌捋着花白的鬍鬚,心裡也是暗自高興不已。

“皇帝表揚人總是如此地直白,不過,老夫聽着就是很受用。

自己現在要是年輕十歲多好,依着自己的能力,這首輔位子哪有別人的份兒。”

在完美地解決了師資力量的來源後,朱由檢決定,將縣一級的教諭品級提升爲正八品,州一級教諭爲從七品,布政使司教諭爲正六品。

另外就是各地教諭要有單獨署衙,不再與當地官府合署辦公。

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爲教諭配置相關人員和設施。

各級教諭每年要拿出至少三個月的時間巡視各地學堂,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如遇自己職權範圍無法解決的事項,要逐級向上級教諭稟報,直至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爲止。

初級學堂師資力量問題總算是得以緩解,但離徹底解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接下來朱由檢要面對的是更爲棘手的問題。

那就是中級學堂的師資問題。

這些老童生所起的作用也只能是開蒙掃盲,因爲他們大部分人本身就缺乏基本的數學知識,所以無法指望他們去教授孩童們更多對社會發展有用的理科知識。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師資和相關課本缺一不可,但是這兩樣卻是大明極爲稀缺的。

宋應星編纂的天工開物雖然已經被朱由檢下令大量印刷,但這本著作嚴格意義上來說,更像是一本科普讀物,缺少創新性和前瞻性。

不過,天工開物如同千字文一樣,完全可以用作中級學堂的入門教材使用,能夠讓從事於各種實業中識字較多、具備一定學習能力的初級工們,能夠從中學到本行業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各種工具的製造原理,從而結合本身從事的行業並更快的提升業務技能。

等到方以智從歐洲回來後,朱由檢會讓他會同宋應星、湯若望等人,與從歐洲帶回來的相關人才一道開始編寫適合現狀的教材,使得中級學堂的教學水平能夠有一個階梯式的提升。

至於師資嗎,暫時沒有任何辦法。

除非把後世的師範學校搞出來,不然只能如蝸牛般緩慢前行。

要不要在國子監中實驗一下開設師範專科呢?

這個念頭剛在腦子裡出現,隨即便被朱由檢迅速否定了。

連開蒙的師資都得用連嚇唬帶哄的手段去解決,這些正處在魚躍龍門境地的舉子們是絕對不會去學勞什子的師範的。

這種局面可不是簡單的軟硬兼施能夠改變的,必須要從思想和制度上去想辦法才行。

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直到幾百年後依然大行其道,現在就想解決無異於癡人說夢。

只有等到商品經濟得到極大的發展,人口出現爆炸式增長的階段,人們的思想變得更加開放和包容時,師範或許纔會應運而生。

現在只能先嚐試一下,方以智或許是帶頭的最佳人選。

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權分給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愛第十六章 平叛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來複仇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戰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權分給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愛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三百零九章 遠慮 (求訂閱收藏)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緒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六百三十九章 這回忍了,下回呢?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武的猜測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八十四章 決心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四百二十八章 難拆的拒馬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學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陸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二十章 攔道索銀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面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四十五章 鄭芝龍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親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贓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戰史上的奇蹟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買你的人才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二百九十一章 細節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將軍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三百四十四章 內閣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國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七百六十五章 戰前閒話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報傳來第六十章 追擊2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賊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癟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兇猛第二百七十七章 覲見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後吐真情第五百零一章 新設府縣與駐軍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五百七十三章 對自己人下手要狠一點第四百八十一章 錯誤的排陣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爲世界財富匯聚地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邊軍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
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權分給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愛第十六章 平叛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來複仇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戰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權分給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愛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三百零九章 遠慮 (求訂閱收藏)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緒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六百三十九章 這回忍了,下回呢?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武的猜測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八十四章 決心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四百二十八章 難拆的拒馬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學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陸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二十章 攔道索銀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面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四十五章 鄭芝龍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親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贓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戰史上的奇蹟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買你的人才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二百九十一章 細節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將軍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三百四十四章 內閣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國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七百六十五章 戰前閒話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報傳來第六十章 追擊2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賊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癟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兇猛第二百七十七章 覲見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後吐真情第五百零一章 新設府縣與駐軍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五百七十三章 對自己人下手要狠一點第四百八十一章 錯誤的排陣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爲世界財富匯聚地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邊軍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