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

陳奇瑜在鳳陽巡撫兼漕運總督的任上已近兩年,期間除卻正常職司以外,還多了項督管流賊戰俘疏浚運河淤塞河段的任務。

經過近兩年高強度的勞作,當初的五萬戰俘因病或者意外先後已經有五千餘人死亡,死掉的這些人都被草草掩埋,連個墓碑也沒有。

戰俘們共清淤三百餘里河段,大部分集中在運河淮安段,使得原本淤塞嚴重的這段河道變得通暢無比,幾百料的大船也能暢行無阻,不再用人工拉縴。

從河中清出的淤泥作爲肥料,全都被運到運河兩岸的田地中肥田。

這些田地是朝廷從河南遷移過來的災民們新開墾出來的。來自南陽府和汝陽府諸多州縣的上百萬災民,在當地官吏的組織管理下,用了近兩年的時間,便在運河兩岸的荒地中開出了十多萬頃連片的新田。

朱由檢曾下旨,遷移過來的災民按人頭每人給與十畝口分田,這些田地是免租賦的;除卻口分田之外,每家另外新墾田地皆按十二繳納租賦,此舉使得災民們的開荒的熱情高漲。

爲了讓災民們渡過荒年,陳奇瑜奉旨每隔三十里修建一處大型糧倉,截留百萬石漕糧儲存起來,然後將每人每日所需糧米、食鹽、乾菜發放到災民手中,以保證他們有足夠的體力能支撐每天的勞作。

幸運的是北地連年的大旱尚未波及到江南一帶,浙江、湖廣、南直隸的糧食產量未收到大的影響,漕糧徵收還算順利,這些大型糧倉並未空置,災民們的口糧供應有了保證。

陳奇瑜現在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安置新遷災民、協調他們與當地官府百姓產生的矛盾上面,更多的擔負起了鳳陽巡撫的民事職責。他將河道清淤和漕運職事,分別交給了衙門中的工部主事和戶部兼兌官來操辦;自己則帶着兩名本家兄弟以及一衆親隨,往來巡視災民屯墾的有關事宜,以便安定災民之心,防止因百姓之間的衝突而引發的民亂事件。

陳奇瑜對漕運職事根本不感興趣。他知道漕運衙門離開他也會照常運轉,而且也不會有什麼惹眼的功勞。而今上更看重的是災民安置是否妥當,只要在這件事上做出一番政績,那很容易能吸引到皇帝的關注和欣賞。

過百萬的災民遷移是個浩大而繁重的工程。雖然朱由檢也自內帑撥出鉅款用於災民的安置費用,但具體到每一件事情上就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規劃和組織,包括勘察地形、合理修建住所、根據荒地安排多少人爲一村落等等繁雜瑣碎的工作。

此次遷移災民雖然衆多,但安置的算是比較合理,並未出現大的疏漏,這主要得益於與災民隨遷而來的河南地方官吏的協助,而朝廷派出的巡察御史以及大量錦衣衛的監督也是功不可沒。

沒錯,不光河南幾個府州縣的災民遠遷,那些地方官吏們也大都跟隨前來。

受災當地除了少數士紳大戶和一些尚能自足的的自耕農以外,其餘沒有着落的百姓幾乎全部被搬遷至運河淮安段。南陽等地除了主官以及少數官吏留守以外,剩餘的則作爲組織者帶領災民來到了朝廷指定的地點。有了這些熟悉民情的官吏協助,這次大規模、分批次移民才得以比較順利的完成。

當然了,牽扯到如此多人口的移動,期間發生的種種事端也是紛繁複雜的,陳奇瑜在奏本中也只是簡略一提。

陳奇瑜接到朱由檢徵詢意見的諭旨後,立刻意識到這是他重回京城權利中心的一次良機。皇帝既然能在這種軍國大事上有諮與他,這充分說明皇帝很看重他的能力。這本來是朝中重臣纔會得享的榮耀,只要自己在條陳中提出與衆不同的精彩見解和主張,說不定自己也有機會參與戰事,只要有足夠的軍功,那誰也阻擋不了自己回京的步伐。

陳奇瑜在奏本中先把自己這兩年如何安置災民之事做了大致的描述,然後才涉及到了明年的戰事。

不得不說陳奇瑜的戰略眼光確實超卓。在奏本中,他別出心裁的提出了跨海作戰的方略,這在當時普遍不重視登陸戰的大明實屬罕見。

陳奇瑜建議朝廷今年調兵至登萊一線,在明年大軍出關與建虜主力正面對決時,由靖海伯調集船隻將登萊官軍運送至遼東登陸,趁建虜兵力集中於錦州沿線、遼東一帶兵力薄弱之際,登陸官軍直接奔襲赫圖阿拉,徹底摧毀建虜祖陵,將歷代奴酋之屍骨挫骨揚灰,使奴酋士氣大沮,然後撤回登陸地點折返大明。

陳奇瑜這招既狠辣又歹毒。真要是大戰一起,在這個非常講究氣運之說的年代,聽到自家祖墳給刨了、老窩給端了、左翼也有明軍身影的野豬皮的子孫們肯定會方寸大亂,官軍取勝的機會大增。

赫圖阿拉建有後世被稱爲清永陵的滿清祖陵,始建於萬曆年間,現在還叫興京陵,裡面埋葬着野豬皮的六世祖孟特穆、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以及伯父、叔父等人,是被皇太極等人詡爲“天子之氣”的所在,也是建州的精神支柱。雖然皇太極登基後將都城遷至盛京,但仍在赫圖阿拉留下了數千精銳拱衛祖陵。

陳奇瑜向朱由檢建議,登陸遼東的官軍須得選派悍不畏死之將官士卒,人數當在五千上下。戰前許其重賞以激其志,陣亡者厚恤其家人,將官則允以高位以酬其勞,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五千人應該不難挑選,比如在陝西歸降的流賊張文耀部以及劉國能部。

陳奇瑜毫不掩飾對流賊降將們的輕視和敵視態度,他之所以建議朱由檢從這兩部選人,明擺着有借刀殺人的意味。

在他的眼中,這些降將軍卒均不可信。當初他們之所以投降朝廷,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下采取的投機行爲,其真實用心值得懷疑。

並且張文耀與劉國能部自歸降以來一直寸功未建,兩部一萬餘人空耗朝廷糧餉,既是身爲官軍,就應當爲國效力。明年大明精銳官軍幾乎要全部出關作戰,這兩個不穩定因素留在內地着實讓人放心不下,不如擇其勇悍遣往遼東,如其獲勝而歸,那就是意外之喜;若其覆亡於敵境,那亦是爲國犧牲,此爲兩全之策也。

朱由檢對陳奇瑜思慮如此周詳深表讚賞,此實爲老成謀國之言。雖然他提到這種極端事例幾乎不可能發生,但防患於未然總歸不是壞事。

陳奇瑜提出的渡海作戰策略大體可行,具體作戰方案還需兵部相關人員詳細商討後才能制訂好。等兵部拿出方案後,朱由檢就會下旨,從張文耀、劉國能部選派精兵前往登萊駐防。鄭芝龍則要調派船隻北上,探查登陸點和接應點,運載官軍往來於登萊、遼東之間進行操演,以使將官士卒提前適應環境,不至於因不習水性而喪失戰鬥力。

一提到登陸遼東,朱由檢首先想到的便是毛文龍經營過的皮島。明年出關之戰打響後,登萊軍就應立即奪取皮島,然後由熟悉地形的遼東漢人作爲嚮導,從鎮江堡一路沿着鴨綠江西岸北上,直驅赫圖阿拉。歷史已經證明,建虜在這一帶兵力極爲薄弱,這與雙方都不重視水師、未曾想到會有軍隊跨海登陸有直接的關係。

尤其自大明東江鎮覆滅、皇太極派兵征服朝鮮後,建虜已將遼東視爲了大後方,其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遼西一帶,這就給官軍奔襲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第六百八十九章 孫傳庭納妾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前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難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一百一十六章 衝突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屬國的造血作用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一百八十六章 攔截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二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七十三章 處置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沒錢養老?士紳們有啊!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懷德的土著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賺錢幹一件大事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九十九章 抵達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三十六章 朝會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輔的兒子就是不一樣第六十六章 逮獲第七百零九章 現皇后找前皇后訴苦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勝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後第二百二十六章 請見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八章 皇莊4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沒錢養老?士紳們有啊!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五百四十九章 孫傳庭、盧象升的反應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九章 皇莊5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報傳來第二百二十一章 徵稅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四百七十三章 難以應對的陽謀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七百四十五章 有情人終未成眷屬第二百八十六章 販私第三百八十九章 慘勝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八十五章 請託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無霸第一百一十七章 佈置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內閣 新章程第七百六十九章 減稅、太子游學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給了窮書生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四百五十章 皮島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親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屬國的造血作用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
第六百八十九章 孫傳庭納妾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前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難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一百一十六章 衝突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屬國的造血作用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一百八十六章 攔截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二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七十三章 處置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沒錢養老?士紳們有啊!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懷德的土著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賺錢幹一件大事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九十九章 抵達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三十六章 朝會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輔的兒子就是不一樣第六十六章 逮獲第七百零九章 現皇后找前皇后訴苦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勝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後第二百二十六章 請見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八章 皇莊4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沒錢養老?士紳們有啊!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五百四十九章 孫傳庭、盧象升的反應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九章 皇莊5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報傳來第二百二十一章 徵稅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四百七十三章 難以應對的陽謀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七百四十五章 有情人終未成眷屬第二百八十六章 販私第三百八十九章 慘勝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八十五章 請託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無霸第一百一十七章 佈置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內閣 新章程第七百六十九章 減稅、太子游學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給了窮書生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四百五十章 皮島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親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屬國的造血作用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