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

新設立的鄉鎮以當地地理特徵命名,直屬縣衙管理,主官佐貳任期五年,由吏部予以考察,到時視政績決定升擢還是罷黜。

這項政策其實算是打破吏員因身份問題而無法升遷的一種延續,新的崗位都是朝廷流官身份,這讓吏員們又多了一條晉升的渠道,從而更好的調動和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上進心。

這一點已經通過無數例子證明過了。

在持續數年的大規模異地搬遷安置過程中,各地涌現出許多能力突出、但之前礙於不是科舉出身而只能做吏的人才,經當地主官舉薦,吏部覈驗後,這些實幹能力強的人才都轉爲了朝廷經制官員,極大的帶動了大批與他們身份相同者的幹事熱情,效果也是非常良好的。

在鄉鎮一級政權設置完成後,與之相對應的是各村裡長,這些人也將會獲得一定的補貼,讓他們更有歸屬感和責任感,明白自己是在爲朝廷做事,增強他們的對大明的向心力。

里長與後世的村長不同,因爲按照大明的制度,每一百一十戶爲一里,並設里長一名,而天下村落如此衆多,人口稠密地區的一個村子就會有好幾個里長,這樣能夠更好的預防村霸的產生。

絕對權力產生絕對腐敗,必須建立相互制約機制,才能降低腐敗的發生率,減輕對社會的危害性。

現在大明的里長基本都是由頗有資財和名望的鄉紳擔任,這些人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很弱,遇事首先考慮的是本族的利益,雖然從人性角度上說,這樣做似乎無可厚非,但從民族大義的角度來講,這種做法終是欠妥、

朱由檢會授意內閣行文各地官府,今後在選任里長時,經過嚴格篩選和考察,增加退役官軍擔任此職的數量,以此來制衡鄉紳大戶。

退役官軍入選里長的,必須是服役五年以上並且識字者,參加過剿賊平虜戰役者優先。

軍人的服從性和忠誠度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這類人擔任里長相對來說會讓朝廷放心不少。

在想清楚應該通過孫成一家的遭遇達成什麼樣的目的後,朱由檢下旨招閣臣入宮議事,順便吩咐下去,讓錦衣衛把他們一家三口搬遷到皇莊安置。

閣臣們入宮之後,孫傳庭把內閣於短時間內議定的策略做了稟報,朱由檢對此表示滿意,並順勢拋出了自己的方案,由閣臣們議定具體細節並儘快在大明推行。

隨後的幾天裡,朝堂上因爲吳偉業這篇文章引發的議論聲持續不斷,這其中既有誇讚朱之瑜、吳偉業的,也有不少聲音是針對他們倆和報社來的。

有說吳梅村妄言邀名的,有說他譁衆取寵的,有說他故作獨醒之態的,有說報社諸人公然給盛世抹黑的,有說此文針對今上及朝廷、誤導輿論、報社職權似有太大之嫌的,而最後這一條,似乎是所有反對聲音最終的目的所在。

幾乎所有有心人都看得出來,皇明週報看似只是一份報紙,但它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正在慢慢凸顯出來,報紙上登載的所有信息,很短時間便會被廣泛傳播開來,而大多數看報之人,幾乎都會選擇對報紙上信息的無條件信任,若是以此來對付政敵,那可是一件犀利無比的大殺器。

在這些反對聲中,尤以督察院系統的御史言官們最多,他們認爲,報社不應該有朝廷的行政職能,如果不加以限制,報社的權利會凌駕於某些有司之上,若是被有心人所利用,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在一片紛紛擾擾的爭議聲中,一封封要求限制報社權利、選派能臣幹吏進駐報社的題本送入內閣,閣臣們閱罷不敢擅專,於是,這些題本被送入宮中以供御覽,但宮中卻沒有任何動靜傳出。

聽聞如此多對報社和個人的不利言論,報社編輯部成員以及兩名當事人對此反應不一。

報社的工作人員中,有不少人害怕不已,擔心因此會遭到打擊報復,畢竟那些反對聲音手中可都是握有實權的,尤其是那些御史言官,自己要是不小心被對方抓住錯處,那可就前程盡毀了。

吳偉業則是激憤異常,揚言要在下一期報紙上發文,對這些反對者進行有力的駁斥;而朱之瑜則是一副坦然處之的做派,行舉間與往常無異,在他的勸說和影響下,吳偉業也變得安靜下來,而報社內略顯慌亂的氣氛也變得安穩起來。

過了兩天,一件皇帝親筆手書並用印的橫匾被王承恩親自送到了報社,在朱之瑜等人叩拜後,橫匾被端端正正的掛在了報社公署大門正上方,消息一傳開,所有反對聲音戛然而止。

橫匾上書寫着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天下良心。這四個字透露出來的信號足以平息一切反對聲。

在從錦衣衛處獲悉吳偉業已經把秀芝一家接到府上,並正在給孫成尋醫問藥後,朱由檢毫不猶豫的寫下了這塊匾額。

這既是一種支持和肯定,也是一種鞭策和鼓勵。朱由檢相信,報社諸人都會理解和明白自己的用意:以良知和良心爲弓、以客觀和真實爲箭,如此方可以立於不敗之地,這要作爲報社的宗旨一直傳承下去。

要想維持輿論監督的公正,那報社就必須以獨特的形式存在,既要有抵禦外界壓力的強大能力,又要秉持不會因爲利益驅使而隨意捏造事實的良知,中間的尺度的確是不好掌握,這柄雙刃劍可是既能傷人又能傷己的。

就在這場不大的風波平息後不久,崇禎十八年十一月,葡萄牙政府以及西班牙政府特使先後抵達了京城,鴻臚寺卿鄭芝鳳也分別與兩國特使舉行了會談。

在接手了大明半賣半贈給的軍火後,趁着西班牙精銳軍隊在馬尼拉慘敗後、軍力國力都極爲空虛的空檔,葡萄牙軍隊越過與西班牙的邊界,試探性分別向南和東面推進了一百多裡,把這一片疆域收入囊中,現在葡方正在消化勝利成果,軍隊也在積極備戰,準備應對西班牙軍隊的報復。

現在西班牙軍隊在馬尼拉慘敗的消息已經傳遍歐洲,在震驚於大明官軍強大實力的同時,歐洲諸國也對大明產生了敬畏之意,而面對大明遞來的橄欖枝,葡萄牙政府高層毫不猶豫地接了過去。

葡萄牙願意成爲大明在歐洲的合作伙伴,並允許大明銀幣成爲本國市場上的流通貨幣;葡萄牙願意繼續購買大明軍械及其他商品,並在關稅方面給與優惠待遇;葡方願與大明在更多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促進兩國傳統友好關係再上新臺階。

此外,葡萄牙特使還帶來了一個消息。

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四十一章 大戰5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屬國的造血作用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四百七十九章 明軍的秘密武器第四百二十一章 錢莊銀票的目的和作用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三十九章 大戰3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三百九十六章 戰起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聯軍第六百六十五章 做夢也沒想到能吃飽飯的李保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武的猜測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陸第八十三章 訛詐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六十二章 秘議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沒錢養老?士紳們有啊!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戰列艦、大型商隊遠航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八十章 困難第八百二十四章 新一代海上霸主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進第三百四十四章 內閣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聾眼瞎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五十六章 接應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當年的薩爾滸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變之日、同樣的方式、不同的人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二百四十八章 條陳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着別人陪葬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三百零八章 權衡第五百四十四章 誘之以利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買你的人才第六十九章 發展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八百三十五章 爲女兒婚事發愁的皇帝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來一次十三副?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前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五十一章 親情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後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八百三十七章 伶牙俐齒、毆打官差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六百九十九章 興建水庫、酒坊不能太多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四百二十七章 潰敗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業推出的新酒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賊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十五章 譁變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二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遺賢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八百八十七章 豐收的喜悅、競價
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四十一章 大戰5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屬國的造血作用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四百七十九章 明軍的秘密武器第四百二十一章 錢莊銀票的目的和作用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三十九章 大戰3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三百九十六章 戰起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聯軍第六百六十五章 做夢也沒想到能吃飽飯的李保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武的猜測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陸第八十三章 訛詐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六十二章 秘議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沒錢養老?士紳們有啊!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戰列艦、大型商隊遠航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八十章 困難第八百二十四章 新一代海上霸主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進第三百四十四章 內閣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聾眼瞎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五十六章 接應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當年的薩爾滸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變之日、同樣的方式、不同的人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二百四十八章 條陳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着別人陪葬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三百零八章 權衡第五百四十四章 誘之以利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買你的人才第六十九章 發展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八百三十五章 爲女兒婚事發愁的皇帝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來一次十三副?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前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五十一章 親情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後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八百三十七章 伶牙俐齒、毆打官差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六百九十九章 興建水庫、酒坊不能太多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四百二十七章 潰敗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業推出的新酒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賊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十五章 譁變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二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遺賢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八百八十七章 豐收的喜悅、競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