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

經過二十餘天的的航行,裝載着山東官軍的船隊終於抵達了臺灣島,船隊停靠在了西海岸。

鄭家早就將臺灣島作爲了與日本、南洋貿易的中轉站,在臺灣島西面中部一帶修建了可供數艘船隻經聽裝卸貨物的碼頭,鄭芝龍更是於數年前就將兩千餘口福建失地農戶運到了臺灣,開荒屯田,種植水稻和甘蔗。

船上的水手搭好踏板後,吳羣當先從踏板上走了下來。

度過了幾天的適應期後,吳參將終於恢復了生龍活虎的模樣。但這二十餘天裡,吳羣要麼待在狹窄的船艙中睡覺,要麼就是在甲板上與陳大栓他們吹牛打屁,剛開始還對海上的一切充滿好奇的吳羣也是厭煩無比。今日終於看到了陸地,吳羣和大多數官軍士卒一樣,就如同看見了分別已久的親人一般,內心欣喜異常。

吳羣雙腳踏上碼頭,剛要邁開大步行進,身子卻覺得虛浮無比,踉蹌幾步之後方纔站穩。

他楞了一下瞬間恍然:這二十幾天一直待在漂浮不定的船上,陡然踏上實地卻是有些不適應了。

“將軍,咋木有人來迎接咱們?不是說島上有大明官員嗎?”

身後傳來孫仁貴的聲音。

在天津衛上船之前,兵部官員向吳羣幾人簡單介紹過島上的情形,說島上有靖海伯早先移過來的幾千福建農戶,福建巡撫衙門已派有知縣管理這些移民;兵部官員叮囑吳羣他們,要儘量和島上的朝廷官吏搞好關係,文武之間互相支持,早日把臺灣島經營好,以利於朝廷後期向島上大規模轉移災民。

可眼前的碼頭上只有鄭家船隊的水手,以及瘦小黧黑、像是苦力的一幫人,別說官員了,就連個管事模樣的人也沒看見。

“別管這些了,先讓士卒下船,給後面兵備船隻騰挪地方,這裡究竟是遠離大明本土之地,趕緊把兵刃備好,以防不測!”

吳羣吩咐道。

十餘名吳羣的親兵已經向四周分散開來,幾名手持燧發短銃的親兵正在將苦力模樣的那幫人驅離,士卒們陸陸續續的分別從幾艘靠岸的船隻上走了下來。

等幾艘先靠岸船隻上的士卒全部離船,那幾艘船隻駛離碼頭航向一邊,裝載着火炮、火銃、兵刃、盔甲以及戰馬的船隻靠了過來,鄭家的水手已從碼頭的倉房中搬出了數個簡易的輪滑吊裝的支架,準備從船上將三十門佛郎機炮卸下。

“不知大軍今日到來,本官失迎,還請將軍切莫怪罪!”

正坐在馬兀上看着水手和士卒們將大炮從船上吊下來的吳羣猛一回頭,數步外一名身着綠色官服、頭戴東坡巾、面色黧黑、身材瘦削的一名四旬左右的中年人正在向他拱手施禮。

“不敢當不敢當!在下山東援剿總兵麾下參將吳羣,敢問先生如何稱呼?”

吳羣趕忙起身抱拳回禮。

從對方胸前的鸂鸂補子來看,這名中年文官應該就是朝廷派在臺灣的知縣。一個七品文官能對自己這個武將施禮,吳羣頓時有點受寵若驚的感覺。要知道在大明境內,文官們遇到武將,一個個可都是鼻孔朝天的樣子,雖然這幾年文貴武賤的狀況有所扭轉,但武將們看到文官後,內心普遍的還是缺乏自信和底氣。

“將軍太過客氣!本官乃臺中縣知縣林榮,奉命調派至此已有月餘,來此之前便聞朝廷大軍不日將至,今日終於得見,本官心下不勝之喜!今後與將軍共事之時,還請吳將軍多多照看些許!”

若是正牌進士,甚至是舉人出身的文官,對吳羣這種參將級別的武將根本鳥都不鳥,但形勢比人強,林榮之所以對吳羣如此客氣實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林榮本來是福建泉州府的一名戶房吏目,林家在泉州城內也算是大家族,雖未出過官人,但經商多年,與官府上下關係處理的都不錯。林榮在府衙戶房待了多年,靠着八面玲瓏的手段,多年來也積攢下了一筆頗爲不菲的家財。

手中有了餘財之後,從年輕時便對那些起居八座、呼來喝去的官員羨慕不已的林榮,內心隱隱有了野望,他希望有機會能有個官身,以便更好的維護自己和家族的利益。

怎奈他連舉人都不是,想當官的奢望今生也是不好實現了。

就在一個多月前,林榮無意中聽聞,巡撫衙門準備派人去臺灣擔任知縣一職,但怎奈一聽要遠離故土到一個荒島之上任職後,所有有資格任職的官吏都表示打死也不會前往臺灣,巡撫老爺也是一籌莫展,總不能逼良爲官吧?那樣成何體統。

已到中年的林榮聞訊卻如獲至寶。那可是知縣啊,正七品的正宗朝廷官員啊!不就是幾百裡外的臺灣嗎?又不是充軍發配,也不可能永遠待在島上;只要有了這個官身,在島上辛苦數年,有機會再花錢回來便可,到時不論朝廷把自己安置到何處,自己也算是大老爺了。

林榮在與族中的長者商議並獲得支持後,連夜攜帶兩千兩銀子找到福建巡撫鄒維璉的幕僚張維鳳家中,表示自己願往臺灣任職。

在得到張維鳳的稟報後,正在爲無人可用而犯愁的鄒維璉考慮一番後,決定將林榮派往臺灣任職。

鄒維璉自是知道皇帝關於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諭旨,但在大明境內想打破這個千百年來形成的固有模式是非常難的,會遭到所有正牌出身官員們的一致反對。

選拔官員任職臺灣一事正好是個契機,既符合了聖意,又不會遇到什麼激烈的反對,加上鄒維璉向來對鄭家保持警惕的心態,覺着不能讓臺灣成爲鄭家的領地,種種情形下,林榮終於如願以償。

在得知巡撫衙門已經將自己的任職上報吏部,只等吏部下發官身文牒後,林榮興致高昂的穿着官袍,帶着幾名族人乘船來到了臺灣。

來到島上幾日之後,林榮才知道事情沒有自己想象的那樣美好。

鄭芝龍早就在島上設立佐謀、督造、主餉、監守、先鋒等官職,對兩千多名移民進行管理,雖然委派官員上島任職一事是鄭芝龍同意的,但島上只給林榮安排了一個院落、幾間木屋以及一名灑掃庭院的老漢,平日除了有人送來米菜之外,根本無人搭理他,就更別提什麼發佈政令之類的應有之事了。

林榮與幾名族人整日無所事事,只能到處閒逛查看,順便打探一些消息,以對島上的情況有所瞭解;林榮心裡清楚,自己這幾個人還是多看少動爲妙,若是想有所作爲,必須要等到朝廷派遣的大軍前來之後才行。

在度日如年的苦盼之下,林榮終於等來了朝廷大軍。在第一眼看到黑黝黝的火炮正在卸載,士卒們一個個高大威猛時,林榮的心裡踏實下來。

一是處於沒有正牌出身的自卑感,二是因爲以後還要更多的仰仗吳羣,所以林榮這纔對吳羣表現的異常尊敬。

“吳將軍,現下左右亦是無事,還請將軍移步到縣衙內,本官住處有好茶以待將軍品嚐,順便也解將軍不服水土之厄!”

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九十二章 分進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二百七十二章 衝鋒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戰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八十章 爭議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前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變源自於皇帝鷹犬遍佈天下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七百一十六章 錯估形勢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進忠的春天來了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五百九十一章 錦衣衛也有崇拜的偶像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七百一十三章 議定出兵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三百零六章 斷腕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權分給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愛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一百一十六章 衝突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六百五十八章 摧毀江南利益集團核心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進忠的春天來了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二百七十九章 後宮第七百八十五章 設立新的基層政權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軍第五百五十七章 終成眷屬、賜銀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十五章 譁變第八百三十七章 伶牙俐齒、毆打官差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勢後的策略第十一章 勇衛營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戰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八百四十四章 見聞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八章 皇莊4第二百二十一章 徵稅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二百六十四章 廢籍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訪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二百零八章 懲處第八百五十章 變生肘腋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七百五十章 醫療和教育決不能商業化第七百五十章 醫療和教育決不能商業化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
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九十二章 分進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二百七十二章 衝鋒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戰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八十章 爭議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前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變源自於皇帝鷹犬遍佈天下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七百一十六章 錯估形勢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進忠的春天來了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五百九十一章 錦衣衛也有崇拜的偶像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七百一十三章 議定出兵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三百零六章 斷腕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權分給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愛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一百一十六章 衝突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六百五十八章 摧毀江南利益集團核心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進忠的春天來了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二百七十九章 後宮第七百八十五章 設立新的基層政權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軍第五百五十七章 終成眷屬、賜銀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十五章 譁變第八百三十七章 伶牙俐齒、毆打官差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勢後的策略第十一章 勇衛營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戰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八百四十四章 見聞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八章 皇莊4第二百二十一章 徵稅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二百六十四章 廢籍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訪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二百零八章 懲處第八百五十章 變生肘腋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七百五十章 醫療和教育決不能商業化第七百五十章 醫療和教育決不能商業化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