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

來人正是脫去了日常所穿團林窄袖袍服、改爲一身青衣小帽的王承恩,他這一換裝,讓溫體仁一時之間差點沒認出來。

“呵呵,王公公如何突然而至?莫非聖上有何旨意不成?來來來,屋裡請坐!”

溫體仁疾步出了房間步下臺階後衝着王承恩笑着拱手道,心裡卻在猜想:這天色已經快黑了,皇帝怎麼打發王承恩過來了?難道有什麼大事不成?

就算有急事,宮裡派個小太監前來傳旨便可,怎麼也輪不到王承恩親自跑一趟啊。再說,看王承恩的穿着打扮和麪上神情,也不像有急事的樣子啊,他身後怎麼會有便裝護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兩人平日裡雖然時常見面,但正面交談的機會卻是少之又少,私底下也沒有任何交集。

按照溫體仁平時的做派,就算王承恩身份尊貴,作爲大明首輔的他也不會主動降階而迎,但人家現在可是來了自家府上,自己作爲主人,再端着架子就說不過去了。

“呵呵,叨擾閣老了!閣老可否借一步說話?”

王承恩笑着拱手回禮後肅手向後示意了一下,溫體仁心裡一動,隨後緊走幾步上前低聲問道:“王公公,到底出了何事?”

“閣老切勿聲張,皇爺來了!已經去了餐廳等候閣老!”

王承恩收起笑容,四下打量了一下後小聲回道。

“啊?快快快,快去迎接聖駕!”

王承恩的回話讓溫體仁頓時大吃一驚,他來不及轉身叮囑一聲,立刻擡腳往前院趕去。王承恩緊隨其後,數名便裝護衛則是留在了主院,禁止溫府其他人離開院子。

等溫體仁急匆匆地趕到第三進側院的餐廳前時,只見一身青色便裝的朱由檢正負手站在院中的一株盆景前,微微俯身觀賞着盆中縱橫交錯的虯枝,小院的角落裡分佈着數名身材高大的護衛。

“臣溫體仁參見聖上,不知聖上大駕光臨,臣未曾遠迎,還望聖上恕罪!”

溫體仁緊走幾步來到朱由檢身後躬身施禮道。

“呵呵,溫卿切勿多禮。朕今日也是一時興起,忽然想到今日是溫卿壽誕,故此特意前來串個門,也順便來蹭個飯食,嚐嚐溫卿家中菜式味道如何!”

朱由檢聞聲直腰轉身笑着開口道。

“聖上日理萬機之下,竟還能記着此等小事,老臣心下實是感激不盡!聖上快請進屋!”

溫體仁強忍着內心的激盪之情,恭恭敬敬地肅手請道。

皇帝居然知道自己的生辰,並且能屈尊降貴蒞臨府中,單單這份心思便着實讓人感動不已。

“溫卿,今日昭仁殿所議宗藩之事即日起業已生效,朕從本心中以爲,此舉利國利民,施行之後,必會爲大明各界所廣泛歡迎。

但是,僅僅如此還是有所不夠。朕今日來你府上,便是還有一件大事要與你相商。

此事事關重大,朕亦是思慮良久之後方纔下定決心,但此事尚需外廷予以認可及支持纔是最佳。

故而,朕特意前來徵詢一下溫卿之建言,看看有無疏漏之處,若是照此實施,會有何等之後果,朝廷該如何應對,溫卿儘可大膽直言,朕會據情而加以改動!”

朱由檢白天議事完畢回到後宮,左思右想之後終於下定決心,趁着錦衣衛精銳全都集中在江南一帶的有利時機,以強力推動士紳一體納糧之策全面實施。

經過長時間的斟酌和思考之後,朱由檢認定,這項策略推行下去的話,在朝堂上引發的反對聲浪不會太大,最主要的反對聲將會來自江南官場,以及天下數十萬讀書人。

但歷史證明,只要皇帝的意志足夠堅定,武力足夠強大,所有的反對聲最後都會被壓制下去。

之所以朱由檢認定朝堂上的反對聲不大,這主要得益於現在內閣及部司重臣中,出身於江南世家的朝臣已經幾乎絕跡,這些重臣的家底,朱由檢心裡也是一清二楚。

首輔溫體仁雖然是浙江人,但他出身於小地主家庭,雖談不上家境貧寒,但也絕對不是富貴子弟。

在他仕途發跡之後,因爲種種原因,本就人才凋零的溫氏一族也未見太大起色,溫家在湖州的田地加起來也不過數千畝之多,在當地根本算不上豪門大戶。

溫家在京郊雖有田地,但也不過千畝之數。

盧象升更不用多說。盧家在宜興是出了名地耕讀世家,盧象升的祖父只是以七品知縣致仕,其父也只是個生員身份,族中人口雖多,但盧家的田地只有不到一千畝,只比自耕農稍微強一點罷了。

孫傳庭雖是官宦人家出身,但孫家在代州也沒有侵佔多少良田,孫家名下也只有數百畝的田地,孫家的資產也大多是經商所得,以孫傳庭的性格來講,對這件事也不會有多大的牴觸。

陳奇瑜家族這幾年倒是在他重新得勢後佔下了不少田地,但北地經過多年的天災人禍之後,無數士紳大戶被流賊連根拔起,再加上朝廷持續不斷的將災民向外地遷移,現在北地到處是荒蕪的田地,只是少人耕種而已。

陳家所在的保德州雖然未經太大的人禍,但當地居民流落出去不在少數,陳家的田地雖多,但產糧根本不值一提,這種情況到時候再酌情予以考慮。

祖籍河南商丘的侯恂家的情況和陳奇瑜類似,受災嚴重的河南大多數地區處於千里荒野的狀況,數百萬人口正在向湖北遷移,侯家的現狀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其餘的像李邦華、範景文以及各部司的堂官等人,大多數都算不上官紳大戶出身,相信他們對此事也不會太過反對,就算有意見也要看皇帝臉色。

隨着流賊建奴的相繼覆滅,加上幾年來種種舉措施行後,不管是官吏還是黎民百姓都從中得到了巨大的實惠和好處,朱由檢的聲望也達到了巔峰狀態,在制訂各種政策時也基本上是一言九鼎,幾乎無人再站出來進行反對,這種局面也爲朱由檢全面推行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朱由檢心裡清楚,推行士紳一體納糧之所以會遭到衆多反對,主因就是,這項改革觸動了士紳階層以及讀書人的特權,讓他們覺得,自己和那些賤民成爲了一樣的種羣,這是他們不能接受的。

儘管朱由檢的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讓步,保留了國初時的一些制度,但兩百年來已經被慣壞了的這羣既得利益者們,仍然會表示無法接受。

不接受也得接受,坐享其成的好日子到頭了,也該讓這些人爲這個國家付出一些了。

“聖上如此做的話,臣倒是無甚想法,但聖上若不想引發太大之風波,還是得找個出頭之人才好,如此才能於其中進退自如!”

在酒菜上齊,津津有味的品嚐過幾道菜式,並且以茶代酒敬了溫體仁一杯之後,朱由檢把自己的策略和想法講了出來,讓他感到有些驚訝的是,溫體仁並沒有顯露出太過震駭的神情,只是在略微愣怔之後陷入了思考當中。

在皺着眉頭沉吟半晌之後,溫體仁心中拿定了主意,他先是雙手端起酒杯敬了朱由檢一杯,在將杯中酒一飲而盡之後,溫體仁把酒杯放在桌上緩緩開口道。

“哈哈!溫卿真不愧當朝首輔!所見與朕略同矣!”

第六百九十章 未來的接班人選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盤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訪艱辛、 驚喜、睚眥必報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賺錢幹一件大事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八章 皇莊4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五百七十八章 捨不得第五百零二章 開發遼東的勞力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進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別擔心,銀子馬上就有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八百四十四章 見聞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路之憂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八百四十七章 長公主殿下召見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纔會雙贏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九十章 平息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三百四十六章 舉薦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一百五十三章 危機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檢下了狠手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七章 皇莊3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三百零九章 遠慮 (求訂閱收藏)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五十章 殘暴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二百一十九章 義閹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二百五十章 寧遠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別擔心,銀子馬上就有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五百零一章 新設府縣與駐軍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觸即發第八百一十七章 鐵炮火銃對射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訪第十五章 譁變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輔的兒子就是不一樣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五百零一章 新設府縣與駐軍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給你,但你要拿東西來換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遷,只靠着納糧可不夠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五百四十九章 孫傳庭、盧象升的反應第七十章 商路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設兵團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四十五章 鄭芝龍
第六百九十章 未來的接班人選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盤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訪艱辛、 驚喜、睚眥必報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賺錢幹一件大事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八章 皇莊4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五百七十八章 捨不得第五百零二章 開發遼東的勞力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進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別擔心,銀子馬上就有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八百四十四章 見聞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路之憂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八百四十七章 長公主殿下召見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纔會雙贏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九十章 平息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三百四十六章 舉薦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一百五十三章 危機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檢下了狠手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七章 皇莊3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三百零九章 遠慮 (求訂閱收藏)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五十章 殘暴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二百一十九章 義閹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二百五十章 寧遠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別擔心,銀子馬上就有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五百零一章 新設府縣與駐軍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觸即發第八百一十七章 鐵炮火銃對射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訪第十五章 譁變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輔的兒子就是不一樣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五百零一章 新設府縣與駐軍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給你,但你要拿東西來換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遷,只靠着納糧可不夠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五百四十九章 孫傳庭、盧象升的反應第七十章 商路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設兵團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四十五章 鄭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