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變源自於皇帝鷹犬遍佈天下

如果海州城的例子發生在現在,那結局全然不同。

州府衙門同樣會貼出通告,但內容卻是修繕城牆需僱工多少、每人每日多少銀錢並當日發放、管幾頓飯、預計工期會有多長時間等具體詳情,這樣一來的話,不管是州城還是地下縣鄉的百姓們,都會根據農活的忙閒來決定是否去工地上多掙一份外快。

輕徭薄賦,與民生息,華夏曆史上這種情形的出現,造就了數個王朝的盛世。

那麼永久取消徭役制度後,大明將會創造出何等燦爛的盛世美景呢?

與徭役相伴的還有賦稅。

對百姓傷害最大的並不是要繳納多少公糧,而是收糧的過程。

收糧時,踢斛淋尖、大斗進小鬥出,這兩種惡劣方法最直接的影響是,既加深了農戶的負擔,又間接造成了農戶對官府的仇恨感,等到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一旦遇上天災人禍,百姓常年受剝削下積攢的憤怒爆發出來,對整個社會造成的破壞力是十分驚人的。

爲了徹底改變這種對百姓的傷害,早在崇禎十八年時,朱由檢便已下旨,各地官府在收取公糧時,全部用地秤稱量,全面禁止使用容器收取賦稅的方法。

也就是說,此後各地收取賦稅時,以糧食重量爲依據,而不是以斛鬥是不是裝滿爲標準。

這道聖旨一下,各地官府中,以踢斛淋尖這一特殊技能而洋洋自得的那部分衙差惡吏,從此再無施展的平臺。

所謂的踢斛淋尖,就是指用腳踢動裝滿糧食的斛鬥使米粒密集充實以便再裝,等到糧食裝平斛鬥後繼續裝成錐形而使米粒淋漓下滑,這樣一來,農戶明明只需繳納一石糧食,最後卻被迫多交了三五斗。

別小看這每戶三五斗,累積起來,一個縣一季夏糧會多收多少糧食?

多出來的這些糧食會賣給糧商,所得銀錢自然就會被官府的老爺們分潤了,這可是好大一筆收入。

這種惡行對百姓的傷害是最直接的,簡直就是赤裸裸的搶劫,百姓們對此都是敢怒不敢言,而個別人這種損公肥私的做法,卻讓百姓們把矛頭對準了朝廷。

無數例子證明,歷朝歷代的皇帝、朝廷出臺各種惠民政策,在具體落實時卻變成了擾民、害民之策,而那些制訂政策的老爺們對此卻是一無所知,高高在上、伸手可摘白雲的他們,以爲這個天下就如同自己想象和規劃裡一般無二,哪知道底下那幫孫子已經把老爺們的根腳差不多給挖斷了。

朱由檢對此深有感觸,所以纔有了錦衣衛和御史下沉到縣,併成爲地方常設機構的新機制,正是在這種新機制的有效監督下,朝廷的各項大政方陣才得以落到實處。

這其中,錦衣衛百戶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御史的監督對象主要是地方主官,因爲人手太少的緣故,他們沒有精力對整個地方官府進行全面監督,並且由於同屬文官系統的緣故,在某些不太嚴重的問題上,很多御史採取了睜一眼閉一眼的態度,放任地方官員打一些擦邊球。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這就是大明官場的生態環境。

只要不是政見不同的死對頭,大家都會給對方留個面子,避免直接撕破臉後造成的種種後果。

都是給朝廷辦事,大家份屬同僚,沒必要太過分。

但錦衣衛就完全不同了。

天子親軍的身份意味着,所有將官校尉極其後代子孫,永遠不可能進入文官集團,他們這個集團的利益全靠皇家帶來,根本無須仰文官鼻息,皇家強大,他們纔會有更多的好處,沾更多的光。

自成體系的錦衣衛有着自己的產業,當然了,這是在朱由檢點頭後才發展起來的。

將官校尉們除了當差領取俸祿外,家中多餘子弟全都在親軍自己的產業裡做活。

畢竟一家數口人不能只指望這一個人賺錢養家,在校尉名額有限的情況下,只有等到有了缺額,家中子弟才能補錄進親軍,那剩下的總不能整日混吃等死吧?

在這種情形下,開辦其他產業,讓親軍過上更好生活,以使其更加效忠於皇家的策略便應運而生。

開遍大明各地的酒樓茶肆、清樓當鋪、商行布莊,以及水陸運輸業,有很多是錦衣衛開辦的。

這些產業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人員流動性強,人口最爲密集之處,以便於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能順便收集到各種各樣的社情民意,然後經過篩選後層層上報,最後再由錦衣衛經歷司選取最有價值的上稟堂官們,由堂官們報入宮中。

朱由檢每天都會瀏覽錦衣衛情報彙總,以從中找出施政是否得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也是錦衣衛堂官們從來不敢懈怠的原因,

正是基於上述原因,錦衣衛對於文官系統的監督那可真是拿着當自家事來辦,有些防家賊的意思在裡面。

秦漢唐宋都有過與大明廠衛類似的機構,也是皇帝用來替自己張目,或者幹一些上不得檯面之事,但這些機構與現在大明的廠衛相比,無論是體量、勢力、所掌控的範圍、消息傳達的準確性、對於皇帝交辦之事的執行力等諸多方面來講,都根本無法與廠衛相提並論。

這些機構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勢力範圍僅限於都城,也就是隻盯着皇帝眼皮底下那些人和事,出了都城就兩眼一抹黑,地方有何重大事件發生,他們並不比皇帝知道的更早,從這點上看,這些機構存在感太過弱小,如同雞肋一般。

而朱由檢則吸取了這個教訓,在穩住跟腳後,隨着局面逐漸好轉,他便將掌控天下事的大網撒了出去。

天子鷹犬下縣,這是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的,從此之後,凡是有官府的地方,就有錦衣校尉的存在,這就讓皇帝的勢力範圍擴展到了全大明,也讓地方官吏不敢再欺上瞞下。

徭役制度和繳納賦稅方式的改變,就是來自於地方錦衣衛對相關情況的奏報。

第二百一十九章 義閹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五章 皇莊1第一章 來到大明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四百零七章 衝鋒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學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間之奇女子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八百五十章 變生肘腋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輝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來嗎?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兇猛第四百一十五章 工匠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來一次十三副?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贓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醫院第五百一十八章 蠱惑人心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五百零五章 會商裁兵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學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變源自於皇帝鷹犬遍佈天下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蕩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四十一章 大戰5第一百一十六章 衝突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誕生第八章 皇莊4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四章 洪承疇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復大唐安西四鎮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七百二十五章 閩人藉機復仇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懷德的土著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一百五十三章 危機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機帶帶我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權勢保富貴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五十章 殘暴第七百五十章 醫療和教育決不能商業化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
第二百一十九章 義閹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五章 皇莊1第一章 來到大明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四百零七章 衝鋒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學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間之奇女子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八百五十章 變生肘腋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輝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來嗎?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兇猛第四百一十五章 工匠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來一次十三副?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贓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醫院第五百一十八章 蠱惑人心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五百零五章 會商裁兵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學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變源自於皇帝鷹犬遍佈天下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蕩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四十一章 大戰5第一百一十六章 衝突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誕生第八章 皇莊4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四章 洪承疇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復大唐安西四鎮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七百二十五章 閩人藉機復仇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懷德的土著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一百五十三章 危機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機帶帶我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權勢保富貴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五十章 殘暴第七百五十章 醫療和教育決不能商業化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