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

鄭州,李義琰穿着一身青綠色的衣袍,上一次陛下與太子來文廟已過去三年了。

只可惜就在去年的時候,老先生過世了,李百藥老先生在河北的一個縣過世,那是老先生特意挑選的地方。

李義琰策馬來到文廟前,翻身下馬後看着已修繕一新的文廟。

新帝登基之後,文廟得以修繕,看起來皇帝是有意振興文治,或許是皇帝的重臣覺得,貞觀一朝武風盛行,讓天下有更多的文人?

可去過長安之後的李義琰覺得,現在的大唐,依舊是武風盛行的。

就連當今的皇帝,也希望將來的孩子們都能夠健壯。

李義琰走入文廟內,這裡又有了一批新的學子。

聽說是義琰回來了,文廟的主事王敬直前來迎接。

王敬直是王珪的兒子,如今也人到中年,倒沒有在朝中入仕,富有才學的他不在朝中任職,他是一個寄情于山水的人。

就像是王珪那樣,當年王珪在文學館教導魏王李泰,還一心念着終南山,死後在終南山修建了一個衣冠冢。

王敬直也不想被朝中束縛,因此娶了南平公主,成家之後,便不告病辭官,他辭官的時候朝中辭官之風正盛,是隨着一批老臣退下來的。

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家父一生未能去終南山養老,他要延續家父的遺願,有生之年多去終南山看看,暫且在這裡任職文廟的主事。

“王兄。”見到來人相迎,李義琰先行禮道。

“老先生的靈位在文廟內,他老人家還有幾卷書要交給你。”

李義琰對李百藥還是敬重的,不論是爲人還是文學,跟着他的腳步一路走到文廟內,就見到了一羣學子正在爭論。

王敬直解釋道:“當初,幹慶元年,陛下降旨修建了文廟,你看現在的文廟,比以往更大了,佔地都有五十畝了,殿宇房屋近百間。”

說到此處,王敬直的話語一頓,又道:“若換作先前的皇帝,嗯……就是東征的那位,說不定就十分容易地下旨建設文廟了,只不過這件事最後落在了新帝手中,新帝的要求是往後文廟在招收學子時,要招收一半以上的貧寒子弟,其餘可以由文廟來安排。”

李義琰一路上沒有說話,而是徑直來到靈堂,李百藥老先生的靈位就在這裡。

看着他給老先生的靈位上香,王敬直又道:“這件事是李百藥老先生答應的,現在也一直這麼做的,但孔志約不答應。”

“孔志約?”

王敬直站在後方看着他向靈位跪拜,又道:“就是孔穎達的兒子,他反對文廟的挑選學子的方式,呵呵……這文廟雖說會祭孔子,但這文廟又不是他孔家的。”

李義琰神色又蹙眉,多有思量之色。

見對方跪拜完已站起身,王敬直這才從一旁拉出一個木箱子,木箱子並不重,只有三五卷書,解釋道:“這就是李百藥老先生留下的齊書,當年朝中修史時老先生參與修晉書,還有氏族志,那些就且不說了,老先生告老之後,餘生在文廟頤養天年,寫完了齊書。”

李義琰拿起其中一卷書,打開看着其中的一卷。

正是暖春時節,天空雷聲炸響,一場雨便飄了下來。

“我會將這些書卷交給朝中。”

“交給文學館就好,他們會安排藏書。”王敬直看着在雨中還在打架的學子,都是十四五歲的樣子。

李義琰見狀道:“先生不去阻攔他們嗎?”

王敬直搖頭,道:“現在各地學子之間的矛盾不就是這樣嗎?文廟是天下學子都敬仰之地,這種事每天都有。”

雨中三五個孩子扭打在一起,拳腳打在身上,好似也不知道疼。

終於有人上前將他們拉開了。

王敬直感慨道:“朝中施行支教已有十餘年,士族子弟,望族子弟對貧寒學子相處得並不融洽,你知道李義府嗎?”

“聽說了。”

“就如李義府這樣的人科舉及第,在朝中任職,他還是如當年一樣被士族門第所輕視,甚至不願與之爲伍,以前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但如李義府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的。”

春雨落在文廟中,王敬直說了一件往事,那是發生在去年的往事,去年朝中修好了文廟,文廟與朝中有約定,招收了一百名貧寒子弟,另外還有六十名富家子弟。

事後,因爭搶筆墨與房間的事,雙方有了爭執,之後大打出手,上百個學子鬥毆,驚動了官府,之後文廟也只好將雙方分隔開來。

在講述中,王敬直說人都是讀一樣的書,都是聽一個夫子講課,而如今支教之策盛行,貧寒學子也不一定要來文廟讀書,他們在支教也能學到學識。

由此現在的學子分爲兩類,一類是貧寒學子,還有一類是士族子弟,但現在貧寒子弟越來越多,是士族子弟的數十倍,將來或許會是上百倍,這種增長是極爲恐怖的。

王敬直是文廟的主事,時常與各地的學子走動,知道得也最多,有些事他最深有體會。

聽他講完了這件事,李義琰帶着老先生留在這裡的書卷,重新翻身上馬,離開了文廟。

王敬直站在文廟前送別。

春雨依舊,馬兒踏着泥濘走在官道上,離開文廟的李義琰心中有很多不解,學子與學子之間的矛盾,好似在一朝一夕間愈演愈烈了。

鬧也罷,不鬧也罷,反正在科舉面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待李義琰來到長安城前,王九思等人也冒雨等在長安前,遞交了各縣給予的文書之後,排隊進長安城。

雨水打在臉上,王九思看到了策馬而來的李義琰,心中多有羨慕,也僅僅只是羨慕了半刻,待科舉及第,他也可能策馬回家。

長安是一個很公平的地方,不論是京兆府還是各處學館,都是講公平的,這是學子們的第一個感受,待他們遞交了文書,就可以參與科舉,距離科舉還有一月有餘,衆人有多餘的時間,可以熟悉長安城。

“聽說今年的科舉會是最難的一次。”

聽到身邊人的話語,王九思問道:“爲何?”

“聽說今年參加科舉的人數是最多的,各地的才子也都來了,就我知道的,就有裴炎,盧照鄰,張柬之,他們都是享有盛譽的才子。”

“你看,那就是張柬之。”有人低聲道:“聽說此人已三次落榜,今年必定要科舉及第的,說不定是個進士。”

王九思擡眼看去,就見到了一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就站在城前。

科舉是殘酷的,說落榜就落榜。

遠道而來,很多人都是過了新年就動身前來長安城,在排隊的衆多學子的話語聲,還帶着各自的鄉音。

終於輪到了自己,王九思遞上了縣令所寫的文書,這上面有自己的籍貫與出身,以及地方縣令的蓋印。

眼前的官吏放行之後,他也跟着走入了這座龐大的長安城,如今的長安是天底下最繁華的城池,這座大城有着近百萬的人口。

與一羣就要參加科舉的人,站在一起,王九思忽覺得自己的渺小,心中有了更多的敬畏之心。

他們有的是人中的天縱奇才,有些人可能是天生的宰相。

穿着一身舊布衣的王九思,他的眼中又有了光亮,他看着嗚嗚泱泱的學子隊伍,又覺得能夠與這些天縱奇才共同參與科舉,這又何嘗不是一件令人熱血沸騰的事。

“你們知道陛下讓許多犯人去西域種樹,爲何西域的樹木能夠長這麼好嗎?”

“爲何?”有人當即發問。

“當年宮裡就有傳言,陛下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常說太液池的魚不夠肥,每當太子說了這句話,宮裡就會少幾個太監。”

衆人聽了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紛紛正襟危坐。

那些犯人去西域種了這麼多樹,樹木的肥料都是從何而來,說不定那些樹底下,屍橫遍野。

李治看張柬之的目光像是在看一個蠢貨。

沒錯他就是這樣的蠢貨。

幾人又回了長安,也算是見識過中原各地的風光,西域的樹爲什麼長得這麼茂密,這張柬之就差沒說是因人。

在許多剛來長安的同齡人眼中,像張柬之這種得知隱秘之事的人並不多,很快就有人投去了崇拜的目光。

而張柬之還極爲享受地擡着頭,沐浴在許多崇拜者的目光下。

李治不屑一笑,瞧不起張柬之的行爲,打算事後再揍他一頓。

在這座酒肆內,聚集着不少遠道而來的年輕學子,就在酒肆門外,門檐下還站着不少人。

李慎道:“柬之兄,這是你第四次科舉了,八年了……這八年以來你孜孜不倦,此次定要科舉及第。”

張柬之笑道:“那是自然。”

狄仁傑坐在一旁手裡還拿着一卷書,今年他也年滿十七,也可以參加科舉了,在場的人都還不知道晉王與紀王就坐在這裡,衆人還在笑談着。

而張柬之就是一個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人,他現在這般誹謗陛下,之後肯定會被晉王殿下揍的,現在不揍,也不過在衆目睽睽之下行兇……不太好。

再者說,紀王殿下說他科舉八年,這八年以來張柬之也不勤學,要是再落榜,那真是……

他爹張玄弼多半會氣得自盡吧。

狄仁傑覺得,最近也放鬆了學習,現在只能利用一切時間來勤學,參加今年的科舉,不可不畏壓力之大,科舉還未開始,長安城已是盛況空前了。

能住人或者不能住人的屋子都住滿了人,還有不少人住在各縣的村子裡,好在當年杜荷公子在長安城外建設了不少屋子,在崇文館主持下有了這些科舉學子的一個容身之地。

狄仁傑聽老師顏勤禮說過,杜荷建設的屋子是宿舍,在朝中的支教之策運作下,這種宿舍絕對不是一個虧本的買賣,能夠給朝中創造巨大的價值,是一本萬利的。

狄仁傑看眼前的學子們,覺得這些人還太稚嫩,在京兆府長大的狄仁傑深知,現在的朝中對價值二字的看法已不同了。

看書又走了神,狄仁傑這才定了定心思,擡眼見到滿座的酒肆內,有個人正在尋找着什麼。

狄仁傑招呼道:“顏兄!”

對方快步走來,到了近前,鬆快地出了一口氣,道:“現在長安城的人太多了,太擠了。”

眼前這位顏兄是顏昭甫,是老師顏勤禮的兒子。

狄仁傑笑着道:“這些天老師一定忙壞了吧。”

顏昭甫回道:“是呀,京兆府收租房的市稅,收到手軟。”

“今年你也科舉?”

顏昭甫頷首道:“嗯,我弟弟的年齡還未到,我先來科舉了。”

科舉給長安城帶來了巨量的客流,城中的糧食都跟着漲價了。

除了來科舉的,還有來長安的客商,人潮洶涌,大街小巷,人們摩肩接踵,長安城就像是個吞吐人口的巨獸。

尤其是弘文館,文學館,崇文館的門前,都排着冗長的隊伍,城中重要的幾處街道,不得不安排了左右衛的甲士,維繫治安。

而此刻的皇宮內,太極殿,早朝還在繼續。

民部尚書褚遂良正在彈劾禮部尚書許敬宗,京兆府在關中建設時侵佔田畝。

聞言,許敬宗站出朝班道:“你放屁!我們京兆府行事從來不會侵佔田地。”

“許敬宗!這裡是大殿之上,陛下眼前,你休要出言不遜。”

“褚老狗,你污衊在先,何怪我出言不遜?”

褚遂良額頭隱隱有青筋冒起,咬牙道:“老賊,你說誰是老狗……”

這場早朝是極其痛苦的,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就是這樣,許敬宗與褚遂良,兩人分別是京兆府府尹,另一個是掌管田畝與賦稅的民部尚書。

民部早就對京兆府那大包大攬的行爲有不滿,雙方就像是天生的仇家。

長孫無忌聽到這些話語,倒是對褚遂良有了幾分高看。

如今的風氣就是這樣,就如現在的陛下欣賞不畏勳貴的劉仁軌,越無所畏懼的人,越容易得到皇帝欣賞。

第558章 上官儀心事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337.第337章 “奇觀”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第181章 老師家事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499.第499章 千秋殿第56章 告老辭官第93章 苦惱的舅舅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436.第436章 老將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153章 崇文館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408.第408章 一位正直的人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第42章 正義的一戰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270.第270章 新家467.第467章 運糧376.第376章 封禪第101章 東宮爭吵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第11章 圖表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第68章 孤有進步嗎?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第70章 家事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第113章 班底構成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爲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第132章 豪傑依舊第572章 長安再見343.第343章 皇帝出征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47章 伏允的下場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第56章 告老辭官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420.第420章 戰象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380.第380章 鄭公交代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15章 你猜我猜?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第554章 無底洞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第61章 迎接陛下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第542章 再遇玄奘
第558章 上官儀心事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337.第337章 “奇觀”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第181章 老師家事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499.第499章 千秋殿第56章 告老辭官第93章 苦惱的舅舅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436.第436章 老將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153章 崇文館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408.第408章 一位正直的人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第42章 正義的一戰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270.第270章 新家467.第467章 運糧376.第376章 封禪第101章 東宮爭吵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第11章 圖表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第68章 孤有進步嗎?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第70章 家事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第113章 班底構成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爲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第132章 豪傑依舊第572章 長安再見343.第343章 皇帝出征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47章 伏允的下場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第56章 告老辭官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420.第420章 戰象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380.第380章 鄭公交代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15章 你猜我猜?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第554章 無底洞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第61章 迎接陛下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第542章 再遇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