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

賀知章今年十三歲,到底還只是一個十三歲的少年人而已,聽着丈人的話語似乎是要對他有所照顧。

李承乾道:“以往總覺得丈人您很尊重孩子的天性。”

蘇亶撫須道:“陛下何出此言?”

“也不是隻有朕這麼認爲。”李承幹望着遠處的景色道:“當初姚崇,蘇味道等人在崇文館高呼新政,起初朝中是有人反對學子成羣結隊地高呼新政,哪怕朕真的有什麼新政,也不該如此推波助瀾。”

聽着陛下的講述,蘇亶的神色逐漸變得緊張。

李承乾道:“但有人見崇文館主事沒有阻止學子對新政的推波助瀾,也有人爲丈人說話,說是丈人尊重學子們的天性,有時候朕聽了他們的話都會動搖,何況是丈人。”

蘇亶感慨道:“臣慚愧。”

“也不必慚愧,朕以爲每個人教導孩子的方式都是不同的,不必說誰的方式更好,誰的方式不好,這世上總會有更高明的人,總會有天賦異稟的人,不用比來比去。”

“臣明白了。”

李承幹看向遠處的田地,見到父皇與青雀走在一起。

“以前的父皇最疼愛青雀了,朕還記得小時候,父皇給了青雀遙領七州的兵權,當時朕還年少,青雀也還年幼。”

蘇亶道:“臣當初聽聞此事,得知當年鄭公也因這件事勸諫陛下,不該對年幼的子嗣賞賜過甚,以免子嗣驕縱,最後陛下還是下了旨意,但並沒有真的將七州的兵權交給魏王。”

當初青雀出去了兩年,現在他又回來了,其實也沒有這麼多的物是人非。

還都是一樣的,父皇依舊這麼疼愛青雀。

“有青雀在父皇的身邊,父皇的笑容也更多了,其實父皇對青雀一直都這麼偏心,這麼多年了一直都沒有變過。”

蘇亶緩緩嘆息一聲,低聲道:“其實陛下從來不在乎太上皇對魏王的偏心。”

“是啊,朕從來不在意,若青雀能夠讓父皇的笑容多一些,這又何嘗不是一樁美談呢?”

蘇亶雖說是皇帝的外戚,但他對皇帝的家事並不瞭解。

以前他也只是聽說一些宮裡的傳聞,也與陛下還有太上皇一起用飯,但對皇帝父子之間的事瞭解得並不多。

當陛下走向太上皇與魏王,蘇亶原以爲陛下會默默看一會兒就走了,沒想到還走向了魏王與太上皇。

蘇亶遠遠見到魏王向陛下行禮,而後父子三人正在交談着。

距離相隔得太遠,蘇亶又不好走近打擾,只好站在原地,靜靜看着。

傍晚的冷風吹過,蘇亶又注意到了站在邊上的英公。

見蘇亶的目光看來,李績沒有開口,而是稍稍點頭,又繼續地看着遠處的陛下三人。

李績很清楚,其實太上皇與陛下走動時,經常是嚴肅的,太上皇很少有笑容,數十年皆是如此。

即便是當年陛下還是太子,做出了許多頗有成效之事,陛下也從未開懷笑過,當初也是,現在也是。

所以說爲什麼陛下與武德一朝的高祖皇帝更親近。

也是因爲高祖是皇帝是當今陛下的爺爺,而年少時的陛下但凡有所建樹,陛下的爺爺笑得最開懷。

也正因如此,高祖皇帝亦是陛下心中很重要的人。

而高祖皇帝過世之後,陛下悲痛的時日並不久,就要繼續處置國事。

蘇亶低聲道:“英公覺得陛下比之魏王如何?”

李績目視前方,面無表情道:“受寵溺的孩子成不了一個好皇帝,陛下的內心強大,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定能夠承受更多的事,一個內心冰冷的人,才能爲社稷帶來更多的益處。”

言至此處,李績話語停頓片刻,再補充道:“優柔寡斷之輩亦不能領千軍萬馬,這是爲將者的忌諱,寧可錯,也不可軟弱。”

蘇亶很感慨地一嘆,道:“寧可錯,也不可能軟弱,英公一席話當真是殘酷。”

李績道:“老朽看着陛下長大,陛下自小就是個強大的人,一個人的強大並不在於他得到多少人的擁戴,而是在孤身一人時也在咬牙前行。”

李績是一位大將軍,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大將軍,他從一個大將軍的位置上對坐在皇帝位置上的人,作出了剖析。

直到陛下回來了,魏王還陪伴在太上皇的身邊,當真是一段佳話啊,即便是當年的太上皇如何寵溺魏王,現在魏王得到了善終,當真是一大美談。

等陛下重新坐回了馬車,李績先是看了看天色,問道:“陛下,是否回宮了?”

“去太液池釣魚。”

“喏。”

當最後一抹光亮消失在了地平線的西端,太液池邊點起了一盞盞燈火,像是夏夜裡的一點點的星光。

這些燈火圍繞着整個太液池,讓這裡的景色更美麗了。

李承幹坐在水榭內,手拿着魚竿,小女兒孟極正在講述着她的成果。

沒錯,太液池的景色就是她的成果。

孟極是在大雪天出生的,李承幹想起了善於在寒冬中捕食,迅猛且強悍的雪豹。

雪豹人稱孟極,敏捷,迅猛且聰明。

這是李承幹對這個女兒的寄託。

“父皇,女兒的燈火佈置得如何?”

李承幹伸手拍死了一隻就要飛向女兒的蚊子,道:“好看是好看,就是容易招蟲子。”

聞言,小丫頭有些不高興地冷哼了一聲,扭頭就離開了。

李承幹無聲一笑,從一旁地爐子內拿出了茶葉蛋,仔細剝着蛋殼,吃着茶葉蛋,悠哉地看着太液池的水面。

身後又傳來了孩子們的說笑聲,是蘇皇后與寧妃正在給孩子們講述着故事。

李承幹想起了紅樓的故事,在大唐這個故事依舊沒有結局,這麼多年過去了,也不知道以後的人們還會不會記得它。

歲月是無情的,它可以抹去一個人存在過的痕跡,也可以讓一個故事消失。

唯有將這個故事代代相傳。

幹慶十四年,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又是一年的冬天。

李承幹如今對國事大方向反而不過問了,凡事都會在細節上與朝臣推敲,大唐度過了蔥嶺大戰消化期。

現在的大唐又回到了腳踏實地的階段,一步步地發展社稷。

已有人提出要改變租庸調的話語,大抵是將大唐賦稅更加簡便,這件事又被褚遂良給駁了回去。

李承幹也覺得現在改變稅法十分不合適,一來是因爲現在的賦稅都是一次次糾正過來的,有了需求才會跟着改變賦稅。

若沒有特定的需求與羣衆所需,太過超前的賦稅實則是不合適的。

既然大唐要走一條以羣衆路線爲核心的道路,切實瞭解羣衆所需是最重要的。

那些大而空的策論皇帝不喜歡,因爲皇帝不喜歡,朝臣也就不喜歡。

皇城內,安定公主帶着一羣小丫頭正在學着讀書,她們的老師是臨川公主。

也就是安定公主的臨川姑姑,這位姑姑很少會來宮裡,只有在朝中遇到一些難事的時候,這位姑姑纔會來一趟給朝中解決麻煩。

這一次,臨川公主將所謂改租庸調的賦稅批得體無完膚之後,就將改過的文章交給了朝中,因此朝中就駁回了這次改租庸調的事。

“公主殿下。”

聽到身後的話語,小鵲兒回頭看見,見到是比自己小了三歲的上官婉兒在呼喚自己,詢問道:“怎麼了?”

上官婉兒一臉崇拜地看着臨川公主,低聲道:“我也想成爲這樣的人。”

兩個小姑娘的話語,臨川聽在耳中,又道:“想要學會這些學識?”

上官婉兒點頭。

“除了鵲兒,你們其餘人,基礎都太差,會跟不上的。”

聞言,一衆丫頭都低下頭。

穿着襦裙的上官婉兒又問道:“臨川公主比朝中那些大臣還厲害。”

臨川搖頭道:“最厲害的是當今陛下,不是我也不是別人。”

“爲何?”

小鵲兒頗爲驕傲地擡頭,解釋道:“因姑姑就是父皇教出來的。”

臨川又瞅了她們一眼。

一羣丫頭紛紛低下頭,寫着她們需要抄錄的文章。

今年的寒風很漫長,直到幹慶十五年的二月,這場寒冬依舊沒有結束。

原本四季按時的關中,早該是溫暖的春天了,可天空依舊下着大雪,從北面來的冷空氣一波接着一波,關中的晴雪天不斷變幻,剛晴了三天,今天又下起了大雪。

總會有一些煩心且反常的氣候,李承幹如往常一樣坐在太液池邊釣魚。

若在宮中尋不到陛下,那麼陛下一定就在太液池釣魚,寒來暑往總是會去釣魚。

宮裡的孩子也都是用陛下釣來的魚養大的。

包括太子與兩位公主,還有一位小皇子,陛下的四個孩子最喜吃魚。

在寒風呼嘯的長安城中,出現了一種美食,這美食就是豆腐。

一個內侍端來了一盆豆腐,來到皇帝的身後,雙手端着盆,“陛下,玄奘送來的豆腐。”

李承乾道:“他回長安城了?”

“回陛下,玄奘來了一趟,又走了,說是回姑臧城了,讓人再去詢問時,早已離開了長安城,說是這塊豆腐獻給陛下。”

豆腐的質地算不上好,也已放涼了。

李承幹揣着手道:“他還有話語留下嗎?”

“有,玄奘說往後關中的人們會更愛惜豆子,有了豆腐之後關中的豆子更值錢了,坊民在田地中的收穫更豐,實乃人世間一大幸事,玄奘爲陛下賀,爲大唐賀,爲萬千人們賀。”

李承乾道:“玄奘只會爲人們祝賀,他不會爲大唐賀的,對他來說人還是那些人,是大唐或是其他什麼的,他都不在乎。”

內侍聞言,當即跪在了地上。

“現在宮裡不懂事的內侍太多了,讓陛下見笑了。”楊內侍躬身行禮。

想要說出一些讓陛下高興的話語,可卻說錯了話,尤其是撒謊。

哪怕是爲了陛下高興,也不能撒謊,謊言只會越說越多,越說越大。

李承幹正了正坐姿,道:“豆腐放下吧,人就送去修建昭陵。”

楊內侍行禮道:“喏。”

玄奘確實來了長安城,也給陛下進獻了豆腐,但並沒有說太多的話。

李承幹詢問道:“鄉里的鴨子都下水了嗎?”

“回陛下,已有養在外面的鴨子下水了,都在河裡遊着呢。”

李承幹看着陰沉沉的天空,風吹過時,吹起了大氅上的羊毛,大氅的後領處,還有些細長的羊毛貼着陛下的下巴。

陛下依舊每天都要打理鬍子,現在還是能夠看見發青下巴與一些鬍渣。

昨日早晨,皇太后纔給陛下修過發,從小到大,其實每一年都是如此,在每年的新年,皇后都會給陛下修發修面。

見沒有魚上鉤,李承幹轉過身走出了水榭,一邊走一邊吩咐着,“現在稚奴的銀錢又要花空了,過兩天多半會扭捏着到處找錢,你讓人給他送去三千貫,但這些銀錢要讓他寫個欠條。”

“喏。”

“還有洛陽的果林依舊要看緊,培育作物與擴大種植面積依舊是頭等大事。”

“喏。”

“順便再去問問文學館,是不是真的可以挖通終南山,若是可以讓他們試着畫個圖,制定一個章程。”

“喏。”

“朕沒說要挖,只是隨口一問。”

“喏。”

“還有吐蕃與唐弛道的修建要抓緊,唐蕃弛道改稱唐蕃古道,就說那是松贊干布來大唐求醫得古道,這些美談一定要藉由這個故事流傳下去。”

……

跟在陛下身後的一排內侍一個接着一個地離開,他們每人記一件事,也只能記一件事。

陛下每吩咐完一句,就有一個內侍太監行禮離開,接二連三。

別看陛下時常清閒,時常在釣魚,每每有國事,陛下總能將眼下的朝章政事一件件地安排妥當,可以從農桑說到興修水利,從興修水利說到兩地外交。

皇帝的生活比以往更清閒了,但皇帝的能力比之以往更強了,往往就是在三言兩語,皇帝就能將積累數月乃至幾年的事一口氣說完。

也可能是陛下在釣魚時都在想這些事,一個能一邊釣魚一邊建設社稷的皇帝當真是難得。

哪怕朝臣剛鬆懈個十天半月,皇帝也會將朝臣們拉起來,將諸多積壓的章程一件件翻出來,讓他們繼續焦頭爛額。

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375.第375章 登泰山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250.第250章 夜釣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第80章 漠北恩怨第326章 蘇亶家事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第34章 儲君心事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250.第250章 夜釣第128章 風波乍起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128章 風波乍起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第32章 拜訪舅爺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第325章 佳節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91章 及冠賀禮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337.第337章 “奇觀”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第97章 謠言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478.第478章 臣慚愧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138章 從不退讓481.第481章 山下骨第102章 科舉揭榜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1.第1章 太子殿下446.第446章 寒風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爲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第117章 善意的話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371.第371章 虎牢關367.第367章 看洛陽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第535章 有很多人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第542章 再遇玄奘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441.第441章 塞人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385.第385章 登基第150章 仗義出手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369.第369章 捨我其誰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第131章 折衝府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第131章 折衝府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425.第425章 越老越留戀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第60章 秋獵歸來第154章 陳年舊事243.第243章 雪後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第87章 通達?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572章 長安再見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
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375.第375章 登泰山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250.第250章 夜釣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第80章 漠北恩怨第326章 蘇亶家事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第34章 儲君心事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250.第250章 夜釣第128章 風波乍起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128章 風波乍起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第32章 拜訪舅爺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第325章 佳節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91章 及冠賀禮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337.第337章 “奇觀”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第97章 謠言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478.第478章 臣慚愧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138章 從不退讓481.第481章 山下骨第102章 科舉揭榜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1.第1章 太子殿下446.第446章 寒風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爲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第117章 善意的話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371.第371章 虎牢關367.第367章 看洛陽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第535章 有很多人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第542章 再遇玄奘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441.第441章 塞人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385.第385章 登基第150章 仗義出手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369.第369章 捨我其誰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第131章 折衝府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第131章 折衝府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425.第425章 越老越留戀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第60章 秋獵歸來第154章 陳年舊事243.第243章 雪後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第87章 通達?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572章 長安再見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