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只有利益

大唐的運河每年吞吐糧食數百萬石,尤其是今年的運河,其運量幾乎要到了極限,許圉師給的奏報越來越全面,運河的建設到了如今,治理比建設顯得更重要了,也更難。

今天,李承幹看完了奏報,又與父皇去太液池釣魚,宮裡宮外都在爲了父皇的六十大壽忙碌,母后與蘇婉時常走在一起安排着事宜。

父皇坐在太液池邊,鬚髮已白。

柴紹過世了,衛公也不在了,鄭公過世了,房相也過世了,現在的父皇看起來寂寥很多。

平日裡父皇與舅舅走得很近,李承幹看了看四下問道:“今天舅舅沒來嗎?”

李世民道:“輔機與知節去看敬德了,敬德七十多歲了,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父皇早在幾天前就去看望過尉遲大將軍,征戰半生的大將軍已到了晚年。

李世民又問道:“那小子呢?”

李承乾道:“下了早朝就跟着上官儀走了。”

李世民低聲道:“嗯,挺好的。”

父皇釣魚還是老樣子,坐在太液池邊的高臺上,底下坐在五個內侍,每個人手裡提着魚竿,正聚精會神看着魚線,不敢有一絲懈怠,盯得眼神累了,他們就使勁眨了眨眼。

而父皇就這樣斜靠着柱子,手裡拿着一卷書,雙腳擱在暖爐邊,悠哉看着書卷。

父皇都是太上皇了,釣魚而已,自然不用父皇親自動手了。

李承幹揣着手站在一旁,擡首道:“每年下雪的時候,太液池的景色都好看。”

李世民道:“聽明達說,近來關中的下雪天比往年少了?”

“是啊,倒也不足爲奇,關中每年有雪就挺好,若是雪天短暫也挺好的。”

“雪天太短也不好。”

還有些許的雪花落在平靜的水面上。

有魚兒咬鉤,一個內侍將魚釣了上來,而後雙手捧着道:“陛下,有魚了。”

李世民依舊坐着,只是笑着點頭。

內侍會意就將魚兒放入了一旁的水盆中,接着去釣魚。

李承幹依舊站在一旁,若是父皇多準備一些人手,比如說在太液池的一側放滿了魚竿,這個池子的魚也遲早會被父皇釣完的。

這麼多年了,父皇行事還是這般大開大合的架勢。

李世民回頭看了看站在身邊的兒子,問道:“你將祿東贊放回去了?”

“嗯。”

“你就不擔心祿東贊回到吐蕃蓄養兵馬再去攻打河湟鬆州?”

李承幹蹙眉道:“兒臣覺得祿東贊不會這麼做,再者說兒臣也不想在這種事上浪費心力,很多細枝末節的事兒臣不會過問的。”

又見父皇很是疑惑,李承幹接着道:“假設祿東贊在吐蕃作亂,那就是吐蕃都護府與吐蕃崇文館的職責。”

“職責?”

“兒臣用人不疑,他人的職責兒臣何須疑慮?”李承幹又道:“再者如今兒臣也能說一句祿東贊老矣。”

李世民感慨嘆息,在池邊的冷風中吐出一口熱氣,言道:“朕當年要是有你這般底氣就好了,可嘆吶。”

言語中有種歲月不饒人的感覺。

李承幹擡首道:“其實父皇也沒將祿東贊放在眼裡不是嗎?父皇想要的是更大的拼圖。”

李世民道:“是啊,朕很久沒有新的拼圖了。”

喝着茶水,坐在水榭內,李世民看着此時的景色,又見內侍釣了魚上來。

這些魚也不是釣上來就要吃了,偶爾一兩條也會吃,可多數時候釣得多了,也都會放生。

“母后。”

“嗯,這些天爲了你父皇的大壽忙前忙後,你也別疏忽了國事。”

“母后放心。”

李世民聽着話語聲,見兒子走遠了,又見妻子端着一些糕點而來。

長孫皇后太后將盤中的糕點放下,坐在爐子邊緩聲道:“這是褚亮的妻子從江南送來的糕點。”

李世民看着妻子的白髮垂落,詢問道:“是爲了太子師的事。”

“朝中的事妾身倒是不知,也不曾聽婉兒說起。”

李世民拿起一塊糕點,放入口中吃着道:“朕倒是聽說褚遂良與許敬宗爲了爭搶太子師的位置大打出手。”

“他們倒是覺得承幹真會從他們這些人當中選老師?”

李世民道:“嗯。”

長孫皇太后拿起一旁的大氅,給丈夫披上,而後繼續織着衣裳。

皇太后所織的這種毛衣,在坊間也有不少,而且只需要幾根木棒就能織好。

雖說這種衣服穿着並不是太舒服,勝在保暖,而且已成了長安婦人們的一種風潮。

李世民也拿起毛線坐在妻子身邊,努着下巴蹙眉織着。

夫妻倆都很清楚,承幹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朝臣是有職責的,皇帝也有職責的,在職責所繫之間承幹向來是一個將界限分得很明白的人。

因此,承幹在處置政事時不會動用感情,任何想要用感情去打動皇帝的人,都會碰一鼻子灰。

別人想要用血脈所繫的話語來從皇帝這裡得到便利,承幹向來是看破,不會說破,只會安靜地看着別人流淚。

這纔有瞭如今的皇帝不近人情的傳聞。

李世民是不喜這些傳言的,畢竟兒子是皇帝,明明這個兒子爲人處世都很好,很有分寸,政事處置得體,卻還招來這麼多不好的傳言。

“近來青雀打算出個遠門,過了冬至宴之後就要動身,說是把李欣這小子交給我們兩位老人家撫養。”

聽到妻子的話語,李世民道:“朕都管不住這些孩子了,他去做什麼?”

長孫皇太后道:“說是要去看看中原各地的土地,先去蜀中看看蜀中的鹽井。”

見眼前的丈夫也沒心思聽這些,就不再多言了。

隨着太上皇的六十大壽臨近,長安城也提前熱鬧了起來,皇帝有旨,冬至那一天解除宵禁。

張大安也在冬至前,趕到了長安城,他只比太子晚到了半個月。

京兆府,顏勤禮看着他遞來的奏章,問道:“如此來說,王玄策,劉仁軌他們也快回來了?”

張大安回道:“是的。”

這是第二批迴到長安的安西軍。

見顏府尹神色不太好,張大安道:“懷英也快到長安了。”

以張大安的官職與資歷還不足以去面見陛下,因此他的工作由京兆府尹顏勤禮來問詢。

顏勤禮是想着狄仁傑,其實不止他自己,還有狄知遜與許敬宗。

本來就是在京兆府衆人眼皮底下長大的孩子。

顏勤禮看罷了文書上的事,道:“劉仁軌推舉你任京兆府尹。”

張大安行禮道:“下官慚愧。”

“朝中新任命要在來年的上元節之後,等到了上元節安西軍也該都到長安城了,到時候會有不少新任命。”顏勤禮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先適應如今的長安變化。”

張大安作揖道:“謝顏府尹照拂。”

顏勤禮道:“你能不能成爲京兆府尹也不是一封舉薦奏章可以決定的,朝中的任命都要經過中書省複議再複議,特別是升遷與貶黜的事宜,如今中書省有十六個中書侍郎,屆時有的熱鬧了。”

言罷,顏勤禮看着外面的夜色道:“你還記得許圉師嗎?”

“記得。”

“今年,陛下讓他任中書省侍郎身兼河道監正,這朝堂早就不一樣了,你且多看看吧。”

顏勤禮離開之後,張大安還站在原地,因已入夜了,京兆府的堂內只有燭火點着,顯得有些昏暗。

從西域回到長安城的張大安反倒是有些水土不服了,這兩年在外都習慣了,再回到長安頗有種不適應的感覺。

翌日,張大安就回家祭拜了過世多年的父親,離家多年總算是回來了。

之後,張大安又去拜會了張柬之,還要給狄仁傑送信的。

如今的張柬之留着短鬚,正在給一羣新晉的官吏講課。

文林館,多是官吏上任之前要來的這裡經過考試的地方。

朝中將這裡當作官吏上任前,進行再教導的學館。

張大安拿着狄仁傑書信等在門外,聽着張柬之給這些人講述,這裡講的多是一些鄭公當年留下來的話語。

還有一些戒奢以儉的話語。

正因這裡是關中,陛下才一直倡導戒奢以儉,否則關中這麼多人口,如何去養?

一邊關中要不斷地吸納資源,不斷地儲備資源,一方面人們也要節約。

爲了關中長久之計,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都要簡樸生存。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活法,貞觀年間或許不必如此,因當時的關中還沒有這麼多人口,可也沒好太多。

如今關中糧食又到了八錢一斗,可誰要是浪費糧食與水,都會被人數落。

爲了不被人數落,就連大人都要從小教導孩子,要節儉。

等講課結束了,張柬之得到書童的稟報,這才走出來,道:“張大安?”

“正是。”

張柬之解釋道:“這幾個書童都是李善的弟弟,李善是老夫收的門生。”

弟子或許只能有一兩個,但門生可以有很多個。

也就是說張柬之到現在爲止還沒有弟子。

張大安遞上書信道:“這是狄仁傑讓在下送來的。”

張柬之拿過書信一邊看着一邊走着,又道:“慕容順也加入遠征了?”

“那時候下官就離開了蔥嶺,之後的戰事在下就不清楚了。”

張柬之道:“去年陛下命人修建了昆明池,與老夫一起去看看?”

“好。”

如今的昆明池邊有幾間小屋,那都是看管這裡的官吏。

張柬之道:“現在關中也有河道監了,這關中的人口越來越多,水源也就越來越重要,兩百萬人口啊,哪怕是幾十萬口人,每人一張嘴都能將這池水喝光了。”

說着話,兩人來到昆明池邊,因穿着官服沒有受到阻撓。

張大安望着平靜的昆明池,疑惑道:“以前的昆明池沒有這麼多水,也沒有這麼寬廣。”

張柬之道:“朝中將這稱之爲水庫,就像貞觀年間建成的淤地壩,既是堤壩又是水庫。”

“近來還有人向陛下進諫有關遷都之事嗎?”

“沒有。”

兩人沿着河岸走着,張柬之又道:“朝堂上沒人說過遷都之事,朝臣不會直說,但會旁敲側擊,英公給朝臣們轉述過陛下的意思,洛陽很好,陛下會時常去看看。”

張大安是從貞觀年間走來的人,他的孩童時期就是在李唐的內憂外患中長大的。

李唐能有如今的局面不容易,現在的皇帝在關中的民心頗重,自建設關中開始,李唐皇帝的根基一直就在關中。

一道旨意能讓兩百萬人一起節儉,足見其旨意之下,這位皇帝在關中的號召能力,強大得令人髮指。

換言之,只要皇帝一句話,兩百萬人都可以是皇帝的大軍。

君與民向來是個很複雜的議題,而兩晉之後,一邊是士族風光,一邊是民不聊生。

可能,現在的皇帝也常看史書,很清楚知道歷代王朝走過的前路是什麼樣的。

對此,張大安只能這麼理解,站在重修過的昆明池邊,總覺得有種無比的暢快之感。

“是啊,皇帝是不會遷都的,至少現在這位皇帝不會。”

張大安不知狄仁傑交給張柬之的信中都寫了什麼,回到長安城時,已有不少不良人在長安城巡視了,因爲明天就是冬至了,就是太上皇的六十大壽。

南詔是西南的邊陲小國,如今與吐蕃接壤,南詔這個國名還是當今陛下賜予的,現在的長安坊民也都知道南詔這個小國,卻不知南詔以前叫什麼。

皇城,李世民坐在自家的廟堂內,看着一衆靈位沉默不語。

李承幹帶着兒女正在祭拜。

“承幹,你說朕的靈位該放在哪個位置?”

“父皇想放在哪裡?”

李世民扭過頭,不想回答,還有一種隨你放哪裡的架勢,不滿道:“你自小就喜反問別人,當年也是,現在也是,當年李綱教導你的時候,你不是這樣的。”

李承乾道:“只可惜老先生過世得太早。”

“朕當年也憂慮過該不該讓李綱繼續教導你,朕想着想着……沒想到他老人家就過世了,不提也罷。”

李承乾麪帶笑容,讓身邊的孩子拜完祖輩就離開。

黃昏落在父子兩人身上,李世民又道:“陰山有消息送來,李思摩快老死了。”

李承幹在一旁坐下,緩緩道:“他給大唐的價值有多少,兒臣就給他的後人多少厚待。”

“你一定要說得這麼冰冷嗎?”

“父皇放心,兒臣的政治只有利益,不談感情。”

第55章 認真的一箭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第52章 爺孫倆第47章 伏允的下場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376.第376章 封禪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第138章 從不退讓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400.第400章 皇宮歡慶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345.第345章 夢中驚坐起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第151章 想要“強權”的太子279.第279章 清查第88章 活得明白第92章 兄弟三人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第543章 吐蕃往事第513章 華清宮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12章 等暖風來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第573章 終章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第181章 老師家事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第115章 各縣彈劾471.第471章 河東裴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第84章 戰書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第556章 乾慶十五年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第163章 杖責第151章 想要“強權”的太子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456.第456章 最堅定的護國將軍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第531章 只有利益第27章 長安傳聞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第87章 通達?第121章 負重鍛鍊第14章 偏心的父皇375.第375章 登泰山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556章 乾慶十五年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345.第345章 夢中驚坐起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第73章 “肥羊”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186.第186章 杜正倫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第101章 東宮爭吵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87章 通達?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第533章 冬至大壽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
第55章 認真的一箭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第52章 爺孫倆第47章 伏允的下場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376.第376章 封禪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第138章 從不退讓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400.第400章 皇宮歡慶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345.第345章 夢中驚坐起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第151章 想要“強權”的太子279.第279章 清查第88章 活得明白第92章 兄弟三人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第543章 吐蕃往事第513章 華清宮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12章 等暖風來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第573章 終章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第181章 老師家事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第115章 各縣彈劾471.第471章 河東裴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第84章 戰書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第556章 乾慶十五年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第163章 杖責第151章 想要“強權”的太子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456.第456章 最堅定的護國將軍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第531章 只有利益第27章 長安傳聞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第87章 通達?第121章 負重鍛鍊第14章 偏心的父皇375.第375章 登泰山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556章 乾慶十五年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345.第345章 夢中驚坐起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第73章 “肥羊”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186.第186章 杜正倫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第101章 東宮爭吵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87章 通達?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第533章 冬至大壽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