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4章 輿論戰

第1344章 輿論戰

這次東非政府的大規模遊說活動,在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反饋,除了法國比較好說話以外,奧匈帝國以及歐洲的諸多小國也做出正面迴應。

奧匈帝國之所以如此,其實也很好理解,那就是戰爭如果繼續擴大化和拖延下去,奧匈帝國也無法再創造收益,實際上在重創俄國以後,奧匈帝國基本上就實現了自己的整體目標。

而一戰前,奧匈帝國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志向,他的政治訴求實際上就是吞併塞爾維亞,擴大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影響力,將俄國擠出巴爾幹半島。

在沙皇俄國自行崩潰後,奧匈帝國的戰略目標實際上已經達成,甚至超格完成,畢竟奧匈帝國可沒想俄國這個老對頭會自廢武功。

除了政治目的實現以外,奧匈帝國的體制也決定了他不能無限擴張,新增領土如何消化對奧匈帝國就是一個重要問題,畢竟奧匈帝國連他本身的民族問題都無法解決,新吞併土地未來只會加劇奧匈帝國的民族分裂。

所以,如今弗朗茨皇帝,魯道夫皇儲和維也納的高層們認爲,如果這個時候能夠結束戰爭對奧匈帝國反而是最優解。

法國和奧匈帝國之外,則是歐洲的衆多小國,除了參戰國以外,大部分歐洲小國自然是希望結束戰爭的,這個時候從同盟國和協約國那裡也撈不到油水,甚至有可能被殃及池魚,所以東非提出和平倡議後,獲得了這一衆小國的支持。

……

萊茵市。

東非外交部長弗里爾彙報着外交部近期的工作情況:“現在歐洲,只有德國和英國不甘心戰爭的結束,德國是因爲野心太大,他們不滿於如今獲得的戰果,而英國則是損失太小,且不甘心一無所獲。”

“對於德國而言,他們很清楚,戰場上拿不到的,談判桌上也拿不到,但是德國在戰場上的收益,僅僅侷限於東歐部分地區,這並不能改變戰前德國地緣上的劣勢。”

“而英國也不需要多說,他們在戰爭中受到的損失最小,且人口問題沒有法國那樣嚴峻,所以英國政府顯然沒有深刻感受到戰爭的痛楚。”

說到底,戰爭能否結束,最終結果還是要看同盟國陣營和協約國陣營的兩個老大,即德國和英國之間的選擇。

恩斯特說道:“那你們認爲德國政府和英國政府會改變主意麼?”

弗里爾說道:“就以我個人的觀點,即便德國政府和英國政府不願意輕易結束戰爭,但他們也不得不做出相關妥協。”

“最重要的是我們拉攏到了同盟國和協約國的兩個二把手,奧匈帝國和法國,兩國傾向停戰的話,那德國和英國自然獨木難支。”

“這是外交層面,在歐洲輿論層面,我們也在加強攻勢,如今在法國和奧匈帝國反戰輿論已經開始興起,在英國和德國也稍有成效。”

“在浩蕩的民意下,歐洲重新走向和平的概率很大,除非各國政府一意孤行,無視歐洲民衆最基礎的願景。”

“如果,他們完全忽視民意的話,那隻會成全歐洲工黨,那整個歐洲就有可能形成“赤潮”,我想在這個大背景,各國政府如果不願意失去自己的統治,那他們就必須坐到談判桌上。”

裹挾民意從而威逼歐洲各國政府確實是一個很有效的辦法,當然,一個操作不好也可能弄巧成拙。

所以恩斯特說道:“負責歐洲輿論宣傳的各個部門,要把握好重點,我們絕對不允許歐洲出現大規模“赤潮”。”

“所以在歐洲的反戰宣傳上,要格外強調工黨和猶太人的作用,我們對猶太人的描述,要儘可能的傾向於陰謀論,釘死他們歐洲戰爭發動者的身份,鼓吹猶太商人操縱歐洲各國政壇,並且通過資本輿論等手段,挑撥各國關係,倒賣物資,非法放貸等等,任何黑鍋都給猶太人先扣上。”

“至於工黨,則釘死他們賣國賊的身份,儘可能的帶偏人們對工黨的認知和理解。”

“總而言之,矛頭不能指向如今歐洲各國政府,尤其是歐洲本土的政治勢力,我們需要他們繼續維持歐洲社會的穩定,這樣一來,才能避免工黨趁虛而入。”

猶太人和工黨在東非眼中都不是什麼好玩意,兩者實際上都在對歐洲進行滲透,前者是通過金融和輿論等手段收買歐洲官僚和貴族,後者則是通過暴力或者煽動民衆來發展組織,打擊歐洲各國舊勢力的威信。

可以說,猶太人所代表的金融資本是慢性毒藥,而工黨所代表的社會變革訴求則是砍刀,不管是毒藥還是砍刀,兩者的目的都是爲了要歐洲舊貴族和官僚的命。

在囑咐了外交部等部門,該如何操作歐洲外交工作的方向後,恩斯特又到國防安全局,軍情處兩個主要負責外部間諜活動的機關進行了會議。

恩斯特強調道:“外交部等政府部門,缺乏專業性,所以你們部門要積極在歐洲展開活動,儘可能在洗脫東非嫌疑的情況下,操作歐洲的輿論戰系統。”

“之前你們在法國和奧匈帝國做的就很不錯,現在這兩個國家,都爆發了民衆反戰遊行,下一步則要把工作重點放在德國和英國。”

“德國方面,要把握好度,控制一下規模,防止德國局勢出現太大的動盪,至於英國方面,要儘可能的給予英國政府壓力。”

隨着恩斯特指示,東非的情報機關也開始了在歐洲的第二輪輿論攻勢。

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在德國部分區域,英國全境展開了反戰,反猶,反工黨這三個重點工作,再一次讓歐洲社會變得混亂起來。

實際上,這種活動也只有專業人員才能搞得定,尤其是東非的諜報機構,畢竟爲了支持戰爭,歐洲各國都普遍加強了對輿論的控制,所以想要進行反戰宣傳,難度是比較大的。

……

愛丁堡。

作爲大英帝國的第一大反骨仔,蘇格蘭人的反英態度,一直都是堅定不移的,而愛丁堡這個蘇格蘭首府,也自然成爲了英國分裂勢力的大本營之一。

畢竟,除了愛爾蘭以外,如今想從英國獨立出去的地方不少,本土有蘇格蘭和愛爾蘭,海外殖民地的小心思更是數不勝數。

而東非國防安全局就在愛丁堡這個蘇格蘭的首府設置一處辦公室。

在愛丁堡的一家旅社內,東非情報小組正在進行秘密會議。

“現在,倫敦方面已經吃過了一次虧,所以他們加強了對報紙,廣播等媒體的審查,同時加強了對印刷廠和作坊的管控。”

“軍情六處那幫蠢貨倒是不足爲慮,但是一些猶太人控制和投資的媒體,大部分都集中在倫敦,這是我們工作的一個難點。”

“除了猶太資本這個金主讓倫敦的新聞媒體不敢進行‘公正客觀’的報道之外,他們在英國政府內部也有不少關係,通過官商勾結,從而極大影響了倫敦辦事處的工作。”

“所以倫敦辦事處要求我們,在蘇格蘭地區,發起反戰,反猶和反工黨的宣傳工作,同時愛爾蘭,威爾士和其他一些英國重要城市的同僚會和我們一起發難,從而打破猶太人的壟斷。”

巴勒爾頓旅社的老闆,向下屬們講解着目前他們所面對的英國工作形勢。

東非國防安全局上一次,英國發起輿論攻勢,就是以倫敦爲中心,因爲突然出手的原因,打了英國政府和猶太人一個措手不及。

實際上,如果東非國防安全局只是進行反戰和反工黨宣傳,那自然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是反猶太這一點,就觸及了英國猶太團體那根敏感的神經。

英國的猶太團體,雖然沒有像美國人那樣擠入到美國決策政府,但是在英國也有很大的影響力,這得益於他們對英國政府的滲透,畢竟英國的貴族和官僚,沒有人能拒絕金錢的誘惑,而英國作爲世界金融中心,這裡本身就是猶太勢力比較強大的地方。

所以,當國防安全局藉助倫敦的新聞媒體,進行了第一次反猶宣傳之後,迅速引起了倫敦猶太團體的警覺。

他們通過在英國構建的輿論網絡,對這些反猶言論進行封殺的同時,也通過收買的英國政府人員,對在倫敦的反猶組織進行打擊。

 

這也使得倫敦辦事處的工作陷入了困境,所以不得不轉變思路,繞開倫敦,在英國的其他地方發起新一輪的輿論攻勢。

愛丁堡情報小組的組員皮德爾對着巴勒爾頓說道:“組長,我建議採用無線廣播,還有傳單的形式在愛丁堡發起行動,如果單純通過報紙,時效太慢,而且容易引發英國政府的關注。”

巴勒爾頓否定道:“不行,通過你說的兩種方式,並不能很快奏效,英國不像帝國,電子產品普及率高,絕大部分家庭連收音機都沒有,所以傳播能力十分有限。”

“至於發傳單,印刷的工作量太大,同時容易留下尾巴,而且分發也需要大量人手,否則起不到效果。”

“當然,這都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報紙具有‘權威性’,大部分民衆對報紙上所說的問題深信不疑,哪怕很多報紙上假話連篇。”

“但是,報紙反而最不容易引起英國民衆的反感,相對於發傳單和廣播來說,通過英國本土的編輯和報社,來發表一些信息,只要我們不透露太多信息,也最不容易留下蛛絲馬跡。”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盯着那些大報社,畢竟倫敦的經驗告訴我們,越是大型報社,也越容易和猶太人扯上關係。”

巴勒爾頓的這句話完全沒有問題,畢竟猶太資本的投資,顯然也只會盯着那些大魚,他們可以投資倫敦或者英國有影響力和規模的報社,但是絕對不會閒着沒事,找一家倫敦貧民區中,幾乎運營不下去的小新聞作坊投資。

而且越是這種小作坊,他們越會拿錢辦事,就是偷偷刊印反英國政府的言論,只要價格到位也不是不能嘗試。

隨着巴勒爾頓的吩咐,愛丁堡小組第二天馬上發起了行動,很快,愛丁堡的不少小報紙上,就出現了各種反猶言論和陰謀論,這在愛丁堡引發了熱烈反響。

“嗨,布萊爾你認爲這份報紙上說的是真的麼?猶太人通過賄賂政府官員,從而引發英國和德國的戰爭。”

“勞而斯,我相信這是真的,畢竟猶太人確實有很大的嫌疑,報紙上都說了,他們就是爲了從戰爭中獲利,所以才發動了這場戰爭。”

“經濟危機也是他們搞起來的,戰爭就是他們爲了轉移大衆的視線,所以才促成了歐洲的戰爭。”

“而且,羅斯柴爾德的家族太可怕了,他們在歐洲每個國家都有巨大的影響力,這還僅僅是冰山一角,報紙上說猶太人滲透到了我們帝國政府的內部。”

“根據報紙上所說的內部消息,我們的外交大臣貝爾福就收取了猶太人的賄賂,從而支持他們的建國活動。”

“這真是糟糕透了,根據報紙上所說,猶太人認爲只有他們是最偉大的民族,其他人,包括我們蘇格蘭人都是野蠻和粗魯之徒。”

“但事實上,報紙也說了猶太人只會放高利貸,搞得很多可憐民衆家破人亡。”

“果然,歌劇中關於猶太人的言論是正確的,莎士比亞寫的完全沒有錯,猶太人人均夏洛克……”

一時間,整個愛丁堡反猶言論四起,加上戰爭狀態下,社會言論的壓抑,這些滿天飛的小道消息,反而更容易引發蘇格蘭人的認同,畢竟這些小道消息,除了貶低猶太人以外,同樣調侃了英國政府,這是蘇格蘭人最喜聞樂見的節目。

於此同時,在包括倫敦在內的,許多英國城市,都出現了這種言論,並且因爲東非國防安全局的推波助瀾,反戰和反猶言論在整個英國再次盛行,並且比上次來的更加洶涌。

雖然,東非也反工黨,但是工黨在歐洲的口碑實際上還不錯,所以難以引發共鳴,畢竟工黨的口號對英國工人團體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1919年初,隨着東非加大對歐洲輿論戰的規模,新一輪的反猶主義再次高漲,甚至超過了反戰的呼聲。

這其實也很好理解,東非的反戰宣傳和猶太人是綁定在一起的,既然猶太人已經東非被定義爲歐洲戰爭爆發的元兇,那歐洲盲目的民衆們,自然也將怒火全部集中到了猶太人身上。

而洶涌的民意之下,各國政府也必須重視這股龐大的力量,就算真收了猶太人好處的歐洲官員,也不敢這個時候冒頭,畢竟這個時候替猶太人說話,就真坐實了勾結猶太人的事實。

所謂因利而聚,利盡而散,猶太團體通過金錢和歐洲一些官僚貴族維持的利益關係,也輕鬆被瓦解,歐洲的官僚和貴族們毫不猶豫的將他們的“朋友”拋棄。

甚至,有一部分國家已經開始磨刀霍霍,重新展開新一輪的收割,當然,東非並不關心歐洲各國政府對猶太人的態度,而更重視各國政府是否有誠意結束戰爭,結果也是好的,在這次輿論戰的攻勢下,各國政府終於願意進行初步談判工作。

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297章 軍隊換血第1437章 徵兵第634章 方案選擇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236章 “羅馬”之謀。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186章 “三線”計劃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832章 押解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1322章 新絞肉機南線戰場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084章 底氣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394章 硬氣第226章 遠東大使第1404章 警告第46章 船隊第110章 數據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10章 各國反應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290章 長絨棉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295章 拒絕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1171章 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991章 抵達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65章 電燈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1304章 坎帕拉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1533章 施瓦本省第49章 疾病防控第89章 漢堡遠洋商業貿易船隊第1132章 皇室商討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317章 《東埃邊界劃定協議》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575章 達成共識第992章 入籍第1092章 菜市場第1116章 泰坦尼克號第1500章 阿根廷經濟崩潰第930章 漢薩省第1章 穿越第1238章 教唆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1章 穿越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351章 過往第958章 巴拉圭第1461章 南亞三國辦事處第499章 建交熱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903章 萊茵宮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561章 海軍抵達第861章 分贓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39章 利薩海戰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89章 漢堡遠洋商業貿易船隊第403章 撤資第949章 戰敗第119章 農忙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1152章 黑幫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583章 三六九等第949章 戰敗第104章 飲食第607章 迂迴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351章 過往
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297章 軍隊換血第1437章 徵兵第634章 方案選擇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236章 “羅馬”之謀。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186章 “三線”計劃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832章 押解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1322章 新絞肉機南線戰場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084章 底氣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394章 硬氣第226章 遠東大使第1404章 警告第46章 船隊第110章 數據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10章 各國反應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290章 長絨棉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295章 拒絕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1171章 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991章 抵達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65章 電燈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1304章 坎帕拉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1533章 施瓦本省第49章 疾病防控第89章 漢堡遠洋商業貿易船隊第1132章 皇室商討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317章 《東埃邊界劃定協議》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575章 達成共識第992章 入籍第1092章 菜市場第1116章 泰坦尼克號第1500章 阿根廷經濟崩潰第930章 漢薩省第1章 穿越第1238章 教唆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1章 穿越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351章 過往第958章 巴拉圭第1461章 南亞三國辦事處第499章 建交熱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903章 萊茵宮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561章 海軍抵達第861章 分贓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39章 利薩海戰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89章 漢堡遠洋商業貿易船隊第403章 撤資第949章 戰敗第119章 農忙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1152章 黑幫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583章 三六九等第949章 戰敗第104章 飲食第607章 迂迴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351章 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