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

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

“目前來說,我國鐵路大而不強,很多尖端技術依舊需要依賴國外,當然,目前鐵道部正在積極推進我國鐵路人才培養,和攻克各項技術難題,估計只需要二十到三十年時間就能夠追平國際水平。”安德烈說道。

恩斯特:“技術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件事要穩紮穩打,沒有捷徑,同時我希望鐵路部門也要如此,下屬各個單位有時候不要圖省事,造不如買的理念是絕對不行的,根本還是要立足於自身。”

當然,恩斯特也就是說說,實際上在19世紀,靠買是能最快突破技術壁壘的方式,要不然東非也發展不到今天。

當然,買也是個技術活,必須要懂技術,不然被忽悠了,只能白白浪費時間和金錢。

除了買技術以外,獲得技術的途徑就是“山寨”,這兩項是目前東非工業領域快速發展的“法寶”。

“如今鐵路分佈不均勻,對我們國家的建設是非常大的阻礙,尤其是新增土地區域,也重新構建鐵路網絡,這是未來十年發展的重點之一。”恩斯特說道。

“我們國家歷史短,基礎薄弱,所以在鐵路方面發展時間短,同時根據國外鐵路發展情況,預估未來十年,東非最少應該修建四萬公里鐵路,才能勉強達到需求。”

多增加四萬公里也就是六萬公里,這個數值差不多也就是每年父母修建兩千公里鐵路。

東非家底薄,要補的課也多,所花的錢也多,所以在鐵路建設上不能急功近利。

當然,這也和當前世界經濟局勢有關,七十年代鐵路的突飛猛進是遇上了經濟危機的良好機遇,世界鋼鐵產能過剩。

當然,恩斯特制定的這個目標還是趨於保守,畢竟自從南非戰爭結束之後,東非國防壓力驟減,軍費開支縮減。

軍費從來都不是一個小數目,就比如日本政府爲了發展海軍,每年把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收入投入到海軍建設中,是當前世界上最窮兵黷武的國家。

德國也是如此,如今德國海軍噸位已經攀升到19萬噸,在八十年代初,兩國還是同一水平,現在德國是東非的兩倍左右,而德國陸軍也常年維持在四十多萬左右,威廉二世在今年還要擴充德國陸軍,正好也是東非的二倍。

當然,德國也是迫無無奈,隔壁法國的常備陸軍已經超過五十萬,而德國東邊還有沙俄這個龐然大物,所以德軍就是再擴充一倍,也才勉強夠用。

這方面東非就舒服多了,現在東非海軍噸位有所下降,只有九萬多噸,比八十年代還要少三萬噸,而陸軍更是在南非戰爭之後裁撤到二十多萬水平。

不過相較於人數下降,東非軍費開支反而下降不大,不過主要用於提升軍工水平,提高軍隊素養等領域。

對於恩斯特來說,裁軍是爲了軍隊的健康發展,而不是自廢武功,如果恩斯特願意,東非國防軍完全可以像美國陸軍那樣擺爛。

美國陸軍現役部隊才三萬人,加強預備役也才十三萬人,當然,對於美國人而言確實不需要太大規模的陸軍。

美國海軍噸位已經提升到了24萬噸,僅在英法兩國之後,排在德國之前,是典型的“小陸軍,大海軍”格局。

對於美國海軍的規模,東非只有羨慕的分,畢竟在1890年,美國已經超過英國成爲世界第一大工業國。

相較於美國的經濟實力,其海軍實際上並不算太“奢侈”,就比如世界第二海軍,法國海軍的噸位都超過三十二萬噸。

英國海軍噸位更是超過六十萬噸,從海軍噸位上也可以看出英法兩國主導世界格局的底氣來源於哪裡。

即便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無非就是失去歐陸霸主的地位,改變不了法國世界第二強國的實力,畢竟德國陸軍再能打,海軍也被英法壓制死死的。

實際上沙俄海軍噸位也不小,應該接近法國,不過沙俄和德國一樣,被地理限制,主力波羅的海艦隊,和德國海軍都在波羅的海里打轉。

總而言之,在19世紀,各國對軍事的投資都是一筆巨大的負擔,雖然各國不至於像日本那樣極端,也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影響。

東非維持一定規模軍隊也會拖累經濟,但在可接受範圍之內,而且也有必要性,畢竟本國內還有兩千萬黑人,沒有足額的軍隊鎮壓勢必會對東非社會造成惡劣影響。

反過來,兩千萬黑人所能創造的經濟價值,絕對是可以反哺東非經濟的,這樣算下來反而很划算,等於黑人分擔了東非的軍費開支。

要知道日本人口也才三千萬水平,而兩千萬黑人所能創造的價值遠在日本之上,畢竟東非不是日本那種資源貧乏的國家,即便黑人生產力低下,在東非的鞭打下也能突破其原本的生產力水準。

這一點在農業和採礦業體現的尤爲明顯,至於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黑人也是出了大力,只不過具體價值不好體現。

恩斯特說道:“鐵路和公路能夠帶動鋼鐵等產業的飛速發展,所以每年鐵路建設應該呈遞增趨勢,這樣才能符合東非發展的需要,未來東非至少要建設數條全國性鐵路幹線,交織成覆蓋全國的鐵路網絡。”

“就比如西南非洲,雖然現在看來沒有什麼價值,但是面積大,底下資源豐富,所以即便西南非洲也至少修建一條幹線鐵路,把鯨灣港和內陸連接起來。”

“南部中央鐵路則順勢延伸到布隆方丹和金伯利,在往西卡拉哈里盆地以及奧蘭治河以北,直到阿平頓也需要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鐵路幹線,對維護國防安全有重要意義。”

“北部阿贊德高原,大湖區,索馬里都需要鐵路建設,中東部的鐵路網也應該着手完善,中東部已經開發出來,城市人口衆多,需要更密集的鐵路網絡來催動經濟的持續發展。”

“最後也就是東部沿海區域,很多國家都會在沿海修建鐵路,東非東部平原區域也需要一條南北方向的沿海鐵路,促進沿海城市經濟的發展和聯動。”

東非東部沿海海岸線就長達五千多公里,如果沿着海岸線修建鐵路至少也要四千公里,所以恩斯特的設想完全就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而且東部修建沿海鐵路,未來西部肯定也是如此,即便西南非洲自然環境惡劣,西部沿大西洋鐵路線也不少於一千公里。

對於恩斯特的這些話,東非的官員們絲毫不懷疑東非能否完成,因爲鐵路建設能力是一個遞增式的過程,就像美國鐵路爆發式增長也就是近幾十年歷史。

東非國土比美國要大,人口也多,而且東非對鐵路的依賴性也遠大於美國,美國有一望無際的中央大平原,發達的水運網絡。

而這都是東非所缺乏的,所以東非對鐵路的重視更加凸顯,在這個基礎上,未來東非鐵路至少也要達到和美國差不多的水平纔算合理。

第1541章 海外鐵路業務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968章 分歧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1551章 交涉第775章 紹奎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1344章 輿論戰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1184章 通吃第1370章 節水農業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992章 入籍第789章 態度第1244章 英法調停第1485章 半殖民地第1170章 奧匈戰場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712章 鐵路所見第757章 潰不成軍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1513章 兩黨合流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1304章 坎帕拉第438章 倒計時第239章 弗朗茨究竟再搞什麼?第575章 達成共識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264章 威尼斯大逃亡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660章 貿易和產業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80章 農業第517章 過剩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1420章 客戶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142章 三區一改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295章 拒絕第332章 稻種第369章 送別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1250章 謠言第717章 南非版“三國同盟”第7章 擴大生產第1156章 軟刀子第28章 “圈地運動”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1399章 加入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1120章 巴爾幹戰爭爆發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81章 煤礦第542章 生個艦隊第1234章 戰場均勢第1509章 兩大戰略後方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1285章 挖坑第34章 動員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357章 索加第596章 壓迫感第28章 “圈地運動”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545章 孤兒第367章 鐵甲艦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594章 矛盾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67章 大臣路線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
第1541章 海外鐵路業務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968章 分歧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1551章 交涉第775章 紹奎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1344章 輿論戰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1184章 通吃第1370章 節水農業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992章 入籍第789章 態度第1244章 英法調停第1485章 半殖民地第1170章 奧匈戰場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712章 鐵路所見第757章 潰不成軍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1513章 兩黨合流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1304章 坎帕拉第438章 倒計時第239章 弗朗茨究竟再搞什麼?第575章 達成共識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264章 威尼斯大逃亡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660章 貿易和產業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80章 農業第517章 過剩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1420章 客戶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142章 三區一改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295章 拒絕第332章 稻種第369章 送別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1250章 謠言第717章 南非版“三國同盟”第7章 擴大生產第1156章 軟刀子第28章 “圈地運動”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1399章 加入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1120章 巴爾幹戰爭爆發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81章 煤礦第542章 生個艦隊第1234章 戰場均勢第1509章 兩大戰略後方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1285章 挖坑第34章 動員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357章 索加第596章 壓迫感第28章 “圈地運動”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545章 孤兒第367章 鐵甲艦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594章 矛盾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67章 大臣路線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