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2章 新絞肉機南線戰場

同盟國一手蘿蔔加大棒,羅馬尼亞只能乖乖就範,這自然違背了斐迪南一世想要“中立”最後下場的意願,所以斐迪南一世心中有所不滿也就可以理解。

當然,斐迪南一世的小心思很多,之所以同意加入同盟國,肯定不可能僅僅是因爲同盟國的威脅,本質上也說明了他對同盟國陣營的前途還是比較看好的。

雖然,如今美國的加入導致協約國聲勢浩大,但是,同盟國目前在歐洲軍事上佔據優勢,更何況海外還有一個德意志國家東非沒有下場。

魯道夫皇儲並不在意斐迪南一世心裡的小九九,他只要羅馬尼亞能乖乖服從同盟國,或者說德奧兩國的安排即可。

魯道夫皇儲說道:“你也不用太擔心,我們不需要羅馬尼亞加入到西線戰場去,你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協從我國和保加利亞,奧斯曼帝國,進攻巴爾幹半島的希臘,阿爾巴尼亞等國家。”

“同時,至少組織二十萬人的遠征軍,進入奧斯曼帝國境內,協助我國和奧斯曼帝國奪回波斯灣和紅海沿岸,打通同盟和東非之間的貿易線路。”

“這兩個方向的協約國軍隊,實力並不強,如果能夠擊潰這兩個方向的協約國軍隊,那我們的勝算就更大。”

同盟國雖然獲得了大量俄國領土,但是想要重新組織當地工農業生產反哺同盟國那需要時間,而且這些新領土並不能給同盟國提供棉花,橡膠,糖等戰略物資。

所以,同盟國清楚的知道,只有打破協約國的海上封鎖,同盟國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而其中最容易實現的就是奪回奧斯曼帝國在波斯灣和紅海沿岸的土地,所以魯道夫皇儲在和德國的威廉二世商量後決定,由奧匈帝國主導新的東線戰場戰事。

領導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三國,掃清協約國在巴爾幹半島和中東大通道上的協約國力量。

……

羅馬尼亞參戰,並且加入同盟國,對於協約國而言是十分糟糕的消息,羅馬尼亞除了給同盟國增加了近六十萬精銳兵源以外,同時解決了同盟國的石油缺口。

因爲東非等國家對羅馬尼亞油田的投資,這導致其石油產量超過歷史同期水平,所以依靠如今羅馬尼亞石油產量,保證同盟國汽車和機器運轉是沒有問題的,更何況俄國的巴庫油田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也能對同盟國起到補充作用。

而且,在1918年以前的東非和同盟國貿易中,同盟國本身就儲備了大量汽油和柴油。

這也就意味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同盟國不需要爲能源問題感覺緊張,目前同盟國所需要的能源無非煤炭和石油兩種,而煤炭同盟國從來都不缺,幾個同盟國成員國都是產煤國。

除了保證工業生產和軍隊所需以外以外,能源對於同盟國最重要的就是保證民生問題,尤其是冬季城市的供暖,尤其是同盟國戰力擔當的德國。

德國是同盟國之中唯一的高緯度國家,同時又是工業最發達國家,人口最多的國家,所以德國對能源的需求遠超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等盟友。

解決了能源問題之後的德國,最大的問題就是糧食問題,畢竟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溫飽”二字,所以能源和糧食是最基礎的問題,但糧食問題也正隨着佔領東歐產糧區後得到緩解。

除了獲得新的糧食獲取通道以外,同東非貿易也是德國社會能夠正常維持的重要原因,從1914年到1918年的三年時間裡,東非向同盟國出口了大量農產品。

尤其是小麥,肉類,糖類等重要農產品,這不僅維持了同盟國的基本民生需求,甚至同盟國還有餘力從東非進口熱帶果蔬,肉蛋奶,甜品等非生存必須物資。

一個很典型的數據就可以說明東非出口貿易對同盟國的重要意義,前世,德國人估計至少有七十多萬德國人在一戰中死於飢餓或者因爲飢餓引發的病症,而因爲東非的存在,在1918年以前,德國的基本生活物資都勉強可以維持。

更不用說同盟國還有餘力從東非進口提高非生存必須物資的能力,前世德國糧食短缺問題嚴重到威脅貴族生存。

就比如前世嫁給普魯士貴族的英國女子布呂歇爾在1917年1月的日記中寫道:“我們每天都在變瘦,德意志民族豐滿的體型已經成爲了過去的傳奇。我們現在都是瘦骨嶙峋的,眼周都有黑眼圈,我們想的主要都是下一頓飯會是什麼。”

假設沒有東非和同盟國的貿易,那同盟國早在1917年初就已經難以繼續維持下去,畢竟連貴族都受到糧食短缺問題的干擾,平民的生存環境可想而知。

所以重新打通和東非的貿易,對同盟國而言十分重要,這也是德國支持奧匈帝國等盟友奪取波斯灣和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爲此,同盟國甚至寧可放棄一部分支援西線戰場的兵力,也要首先剿滅巴爾幹和奧斯曼帝國境內的協約國軍隊,以實現重開和東非貿易的戰略。

這次戰略,基本上依靠陸軍爲主力,雖然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海軍實力尚存,但是無法撼動在地中海佔據絕對優勢的英法海軍。

如果不是海軍孱弱,那同盟國的目標估計不是巴爾幹和中東,而是英國控制下的蘇伊士運河了。

1918年8月。

以奧匈帝國爲主力,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爲輔助,同盟國新集結了將近一百二十萬兵力,正式開赴巴爾幹半島和奧斯曼帝國境內作戰。

其中奧匈帝國七十萬,保加利亞三十萬,羅馬尼亞二十萬,加上原本在希臘,阿爾巴尼亞前線作戰的同盟國軍隊,還有奧斯曼帝國軍隊。

從巴爾幹半島到中東戰場上,同盟國軍隊規模超過了五百萬,其中奧斯曼帝國軍隊數量最多,達到了兩百多萬,其次是奧匈帝國接近兩百萬,保加利亞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兵力大約在七十多萬,最後是剛剛加入羅馬尼亞,雖然羅馬尼亞參戰人數只有二十萬,但是後續羅馬尼亞將會逐步增加兵力。

而協約國方面,主要是英法兩國以及希臘,加上他們從各自殖民地徵集過來的軍隊數量,大約在四百萬上下。

不過,協約國的兵力構成堪憂,其中英國最多,在中東的英軍人數達到驚人的兩百多萬,但是英軍中有將近九成是印度人,法國軍隊也基本上是黑人和北非白人居多,這使得英法兩國軍隊數量雖多,但是真實戰鬥力可能還不如僅有不到七十萬兵力的希臘可靠。

同盟國和協約國對巴爾幹和中東戰場的增兵,使得所謂“新”東線戰場,徹底升級爲不遜色於一戰中,西線和東線的南線戰場。

雙方糾結了接近一千萬兵力,在巴爾幹到中東的漫長戰線上廝殺,而且隨着時間推移,英國和法國肯定會繼續從印度,南洋,北非,西非等殖民地地徵集兵力馳援南線戰場。

南線戰場上雙方兵力突破一千萬只是時間問題,這將使得整個南線戰場迅速變成一個新的絞肉機。

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1443章 監視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936章 軍售第320章 雙標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259章 同意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789章 態度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553章 準備後路第154章 發“貨”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1071章 計劃尾聲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627章 特別行政市第87章 西北之亂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637章 大缺大德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365章 詐騙式移民第1008章 分析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475章 出手第128章 打探第595章 鼓動第749章 南下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792章 條件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27章 地圖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1183章 撒哈拉鐵路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1356章 歐洲大流感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449章 野心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143章 比利時難民第1161章 帶毒的誘餌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730章 拉穆灣海戰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867章 推銷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619章 繳獲第77章 “貨物”到港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833章 拖拉機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1205章 工業依賴第1450章 摻沙子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451章 人口(續)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803章 威脅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338章 幕後黑手第1124章 軍隊家底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255章 五五開第204章 “流放”?“潤”!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646章 南方形勢第721章 1885型重機槍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178章 葉克王國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
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1443章 監視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936章 軍售第320章 雙標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259章 同意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789章 態度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553章 準備後路第154章 發“貨”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1071章 計劃尾聲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627章 特別行政市第87章 西北之亂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637章 大缺大德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365章 詐騙式移民第1008章 分析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475章 出手第128章 打探第595章 鼓動第749章 南下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792章 條件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27章 地圖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1183章 撒哈拉鐵路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1356章 歐洲大流感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449章 野心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143章 比利時難民第1161章 帶毒的誘餌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730章 拉穆灣海戰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867章 推銷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619章 繳獲第77章 “貨物”到港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833章 拖拉機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1205章 工業依賴第1450章 摻沙子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451章 人口(續)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803章 威脅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338章 幕後黑手第1124章 軍隊家底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255章 五五開第204章 “流放”?“潤”!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646章 南方形勢第721章 1885型重機槍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178章 葉克王國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