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方案選擇

黑森省。

名稱上來說對應的是德國的黑森大公國,實際上黑森在18世紀還和黑興根親王國一樣,只是一個伯爵領地,但是1803年神聖羅馬帝國破裂過程中黑森抓住機遇,實現了領土擴張,後來拿破崙組建萊茵聯邦,黑森被拿破崙提升爲大公國,兼併了更多的國土,正式成爲德意志重要邦國之一。

黑森大公國的首府是威斯巴登,不過前世德國黑森州內最出名的城市應該是法蘭克福,這個歐洲的金融中心之一。

黑森大公國,從字面上就可以瞭解這個州的特點,那就是森林衆多,全國五分之三的國土爲森林覆蓋,是德國森林最多的地方,擁有衆多的河谷、盆地。

而東非黑森省的名稱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黑森省的自然特點和黑森大公國相似,那就是森林密佈。

黑森省在剛果雨林東部邊緣,米通巴山脈西側,所以雨水豐富,加上山地高原遍佈,所以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沒有達到百分之九十,那是因爲合併了南部米通巴省後,獲得了一部分加丹加高原,而加丹加高原是典型的熱帶草原氣候。

同時通過合併米通巴省,黑森省也實現了和索倫湖(坦噶尼喀湖)接壤,西側有剛果河,東非領流量最大的河流,東側是坦噶尼喀湖,東非淡水資源最多的湖泊,所以黑森省的水資源相當豐富。

目前黑森省發展在東非各個省份中屬於比較不錯的,而東非鐵路公司也通過大半年時間的考察確定了中央鐵路黑森省段的整體規劃。

“盧阿拉巴河(剛果河上游河段),長達一千八百多公里,但是多急流瀑布,水運條件差,這就使得黑森省的南北交通發展很不盡人意,反而是東西向交通通過和大湖區,坦噶尼喀湖,以及布瓊布拉市的鐵路和外部連接,但是這樣一來,也使得整個黑森省的經濟容易割裂,同時因爲剛果雨林的存在,東非南北之間的腹地也缺乏一條交通大動脈連接,這一點是相當遺憾的。”東非鐵路公司工程師巴米爾說道。

如果盧阿拉巴河能通航的話,那自然再好不過,甚至不用修建中央鐵路黑森段鐵路,不過因爲地形原因,盧阿拉巴河經過高原和平原,所以地勢落差大,瀑布和激流險灘衆多,使得盧阿拉巴河通航能力很差,相對應的水電資源十分豐富。

“基桑市(基桑加尼,剛果金第三大城市,舊稱“斯坦利維爾”)下游,一直到金薩沙,剛果河的主幹道都是水運相當便利的天然航道,如果能把其和鐵路連接,那對於東非對剛果雨林的開發也有極大益處。”

基桑市,在前世是由比利時探險家斯坦利發現的,因爲這裡是剛果河同盧阿拉巴河的一個重要分界點。

基桑加尼瀑布羣坐落在這裡,下游就是可以通航的河段,瀑布羣以上就是盧阿拉巴河。

“所以說現在中央鐵路和北方併網,一個重大分歧點就在於,是否經過基桑市,如果經過基桑市,那就可以實現兩條鐵路大動脈和剛果河這條水運航道連接,對於基桑市的發展大有裨益,甚至未來基桑市發展不下於沿海城市。

而如果不經過基桑市,那北方鐵路整體就要北移,主體經過新巴伐利亞省(阿贊德高原東部),新巴伐利亞省肯定是樂見其成的。”

這就是北方鐵路延伸段的南北兩大方案之爭,實際上這兩個方案都符合恩斯特的想法,而且在恩斯特看來都有修建必要,但是先建哪一條就很有講究了,先建設的那一條,沿線也可以提早體會到鐵路帶來的紅利。巴米爾的學生,克里斯蒂安提議道:“從距離上來說,兩個方案沒有太大區別,都是從基蘇木出發,終點在班吉,難度上也相似,北線方案要經過尼羅河盆地,南線要經過剛果盆地,都要經過大片雨林和沼澤地帶,所以最主要的還是考量鐵路帶來的經濟利益,能越早獲得收益越好。”

“那還是選擇南線方案更靠譜一些,一個是現在黑森省的經濟比新巴伐利亞省要活躍,一個是現在中央鐵路經過黑森省,而布瓊布拉市鐵路也屬於中央鐵路的支線,這就重疊了。

所以還是通過北方鐵路更好,這樣黑森省的經濟就能同時和兩大區域連接上,而且我還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那就是未來剛果河沿岸經濟發展起來後,這樣就能在基桑市形成一個東非重要的全國性交通樞紐,而北線方案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巴米爾對克里斯蒂安說道。

全國性的交通樞紐,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實現經濟上的互聯互通,如果選擇南線方案,北方工業帶,大湖區,黑森省,以及內陸三省(霍亨索倫行省,施瓦本省,馬塔貝萊省)經濟聯繫就能大大加強。

這其中北方工業帶一直髮展良好,尤其是在輕工業領域,對東非貢獻突出。

大湖區是東非重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生產基地,而且依託大湖,水運便利,漁業發達。

黑森省也是資源大省,同時是橡膠第一大產區,林業第一大產區,各種礦產資源比較豐富。

至於內陸三省,那是東非當前發展的核心區域,依託海量的礦產資源和優越的自然環境,重點打造的內陸工業基地。

而且還要考慮到剛果河存在的因素,這樣就形成一條三線合一的重要交通樞紐,也就是黑森省省會基桑市。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現在黑森省有產業存在,相比之下,新巴伐利亞省就遜色許多,而且兩省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不管是人口,資源,還是其他。

而鐵路修建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儘可能的貼近城市或者發達地區,所以偏向黑森省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不過這兩條鐵路修建起來的難度也是東非難度最大的,絲毫不遜色於西伯利亞鐵路,兩者是兩個極端,一個是氣候嚴寒,一個是氣候炎熱。

東非要克服地形上的困難,而西伯利亞鐵路要克服凍土這個難題,不過共同點也很多,那就是區域內森林和沼澤衆多,光是伐木和排水工程量就小不了。

不過整體上黑森鐵路難度低一點,因爲凍土問題可比地形難解決的多,而且黑森省的地形並不算複雜,至少和其他國家相比如此,米通巴山脈不是天險,雖然被稱爲山脈,實際上和高原難捨難分,其北部部分也被稱爲伊通布山脈或伊通布高原。

第569章 以下犯上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450章 摻沙子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1285章 挖坑第611章 打入內部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844章 魯道夫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7章 擴大生產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1302章 巴庫第1439章 匈牙利工黨的處境第482章 波斯尼亞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1530章 高緯度作戰問題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1556章 總參謀部熱帶雨林海島作戰小組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1398章 歐洲共識第294章 安達手錶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1518章 旅遊業第1014章 輕工業第1198章 遠東人員第1045章 教育第276章 “老朋友”第61章 桑給巴爾新朝雅政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374章 波斯第882章 出口第257章 雙方算計第1376章 地下組織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第1389章 定居第1411章 工程建設第1115章 農村大發展第698章 魚餌第1205章 工業依賴第1416章 東非“工黨”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1328章 “阿奸”賽義德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1356章 歐洲大流感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1171章 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1416章 東非“工黨”第686章 1885式國防軍用鋼盔第810章 海岸線第494章 假情報第67章 大臣路線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537章 蘇聯一五計劃結算第473章 新總督的煩惱第207章 換牌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273章 雞飛狗跳第228章 留學生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740章 古戰法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1013章 站隊第802章 爭論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1360章 防疫和經濟並重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1262章 慫恿第436章 惡意競爭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1362章 醫療產業第924章 海洋
第569章 以下犯上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450章 摻沙子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1285章 挖坑第611章 打入內部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844章 魯道夫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7章 擴大生產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1302章 巴庫第1439章 匈牙利工黨的處境第482章 波斯尼亞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1530章 高緯度作戰問題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1556章 總參謀部熱帶雨林海島作戰小組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1398章 歐洲共識第294章 安達手錶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1518章 旅遊業第1014章 輕工業第1198章 遠東人員第1045章 教育第276章 “老朋友”第61章 桑給巴爾新朝雅政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374章 波斯第882章 出口第257章 雙方算計第1376章 地下組織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第1389章 定居第1411章 工程建設第1115章 農村大發展第698章 魚餌第1205章 工業依賴第1416章 東非“工黨”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1328章 “阿奸”賽義德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1356章 歐洲大流感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1171章 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1416章 東非“工黨”第686章 1885式國防軍用鋼盔第810章 海岸線第494章 假情報第67章 大臣路線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537章 蘇聯一五計劃結算第473章 新總督的煩惱第207章 換牌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273章 雞飛狗跳第228章 留學生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740章 古戰法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1013章 站隊第802章 爭論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1360章 防疫和經濟並重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1262章 慫恿第436章 惡意競爭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1362章 醫療產業第924章 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