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
1919年11月4。
在經過了又幾個星期的爭論和磨合之後,英法德奧四國終於就和平問題取得了巨大進展。
“弗里爾閣下,這次會議結束後,和平應該就真的能夠實現了吧?”荷蘭凱波爾首相有些感慨的說道。
面帶略微憔悴的弗里爾,露出一絲微笑道:“應該是這樣,實際上這次世界大戰,本質上就是又一輪的歐洲大戰,所以只要歐洲社會達成統一共識,那和平自然也就能夠到來。”
有史以來,歐洲人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從古羅馬時代開始,到中世紀,在到近代甚至未來,歐洲的大規模戰爭就從來沒有停息過。
英法百年戰爭,拜占庭與保加利亞戰爭,拜占庭和阿拉伯戰爭,羅馬波斯戰爭,西班牙收復失地戰爭都在百年以上,英格蘭征服威爾士更是時間跨度長達八個世紀,也就是八百年之久。
近代歐洲戰火更加頻繁,且參加國家和軍隊更多,武器殺傷力更大,而這次世界大戰,也就是恩斯特眼裡的一戰,將歐洲的戰爭再次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說罷弗里爾也長嘆了一口氣:“爲了推進會議的進行,這一個多月我都沒有睡好覺,真難想象上一次和平會議是一番什麼景象。”
凱波爾首相苦笑道:“我倒是經歷過第一次和平會議,那次會議可比這次要困難的多,當時,同盟國和協約國火氣正旺。”
“畢竟因爲戰爭的原因,大家心裡只有仇恨,所以當時英法德奧四國的代表,就像隨時要爆燃的炸藥一樣。”
“當時我和其他調和的人員,待在他們身邊,可以說內心充滿了忐忑和不安,而真正到了會議召開後,果然不出所料,會議現場第一天就上演了全武行。”
“德國代表和法國代表當場撕了起來,奧匈帝國和英國也加入戰局,我們的人費了好大的勁才把他們拉開。”
“幾乎在會議的前兩個月,雙方就沒有停止過謾罵和暴力行爲,第三個月大家才消停一點,直到會議結束,終於有了大概結果……”
弗里爾能感受到凱波爾話中滿滿的怨氣,這兩次會議持續了將近小半年時間,且都是在荷蘭境內展開,如果沒有東非幫襯,荷蘭政府恐怕都要崩潰了,畢竟英法德奧四國,哪個也不是荷蘭這種小國能夠得罪的。
而有了凱波爾的訴苦,弗里爾心裡頓時好受了不少,他對凱波爾安慰道:“閣下和貴國爲和平做出的貢獻,必然會載入史冊,畢竟能夠結束這場世界大戰,相當於挽救了上千萬人的生命,歐洲的民衆都會對您和貴國的付出表示感激的。”
戰爭下最慘的還是歐洲的平民百姓,而作爲戰爭調停國的荷蘭,等於結束了一戰這場悲劇的推動者之一,至少最近十幾年,歐洲民衆,尤其是愛好和平的民衆對凱波爾肯定感恩戴德,至於不愛好和平……
這種人肯定也有,畢竟一將功成萬骨枯,平民的性命在政客眼中根本不值錢,除此外,還有一些抱有極端思想的好戰分子,就比如前世德國的元首。
不過現在歷史舞臺也沒有他們說話的份,第二次和平會議基本確定了戰爭的結束,至少是暫時結束。
……
十一月後,歐洲各國的輿論開始有意識的轉變風向,圍繞和平的話題不斷攀升。
當然,突然結束戰爭肯定會引發民衆的不滿,所以在歐洲各國的操縱下,時不時話題就會引向工黨,猶……等特殊社會羣體,或者是個別被政府拋棄的主戰派政客和軍人。
在德國的一處後方醫院內。
一名大腿截肢的士兵正在給一名眼部受傷的戰友念着最新的報紙。
“……前線戰場遲遲不能取得進步,巴伐利亞的倫斯特少將抱怨,因爲後方不良商人和軍隊內部的蛀蟲勾結的原因,戰爭物資被倒賣,這可能導致戰爭的失敗……”
“……工黨的活動,出賣了德意志的信息,他們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工黨分子合作,混入軍隊,出賣戰場前線情報……”
“……威廉二世陛下,親臨一線慰問烈士家屬……”
“夠了!不要再念了!”病牀上年輕的士兵一臉猙獰的嘔吼道:“這些該死的猶……,正是因爲他們才導致帝國陷入現在這種被動的局面。”
“戰爭絕對不能停止,但是我們必須清除國內的蛀蟲,攘外必先安內,還有政府那羣酒囊飯袋,真該……”
這名士兵的情緒十分激動,尤其是如今報紙上關於可能考慮停戰的消息,讓他十分不滿。
而拿着報紙的的士兵,也因爲這位同僚的情緒不得不停止閱讀,他對病牀上的同僚說道:“下士,我很理解你的情緒,其實現在結束戰爭也是一個好消息。”
“不,你根本不懂!”雙目失明的士兵大聲說道:“爲了這場戰爭,帝國付出了太多,就應該一鼓作氣,徹底擊敗英法,獲得世界的霸權。”
“我們失去了太多機會,因爲工黨,東非,猶……如果不是他們,帝國早就結束戰爭了。”
這名德國士兵連帶東非都恨上了,畢竟在他看來,東非同樣是“叛徒”,畢竟東非作爲一個德意志國家卻對戰爭袖手旁觀,這就是對德意志民族的背叛。
“阿道夫,你應該冷靜一些,雖然我知道你因爲眼部受到的傷害,情緒有些不穩定,但是難道還能比我更慘麼?爲了這場戰爭,我付出了一條腿,估計後半生都要承受這個代價,而你的眼睛,據醫生說還有康復的可能性。”截肢的士兵對名爲阿道夫的下士說道。
聽到這裡,阿道夫也冷靜了下來,他對這名士兵說道:“瓦倫菲爾斯,很抱歉,我的情緒確實激動了很多,希望你能夠原諒一個愛國的人,如果不是對德意志愛的深沉,我怎麼可能如此激動。”
“至於你的腿……他是爲了帝國的事業犧牲的,所以你不要難過。”
瓦倫菲爾斯嘴角有些抽搐,這種安慰不要也罷,當然,他面部表情的變化,阿道夫肯定是看不出來的,因爲這位同僚的眼睛被毒氣損傷了。
“謝謝你的安慰,阿道夫先生,實際上經過這幾個月的經歷,我的內心早就平復了,正如你所說,我的大腿是爲了帝國的事業犧牲的。”
“不過,相對於那些在戰場上丟掉性命的同胞們,你我又是何其幸運,至少我們都活下來了。”
“現在想來,這場戰爭對於我們而言,確實是一場災難,無數人因爲這場戰爭丟掉了生命,如果能夠停戰,或許是最好的結果。”
阿道夫對於瓦倫菲爾斯還是抱有好感的,他說道:“你能如此樂觀,也是一件好事,只是我卻不能原諒那些腐敗的官僚,以及發國難財的猶……因爲這些蟲豸,才造成了更多無效的犧牲。”
聽到阿道夫所言,瓦倫菲爾斯也咬牙切齒的說道:“確實,有些人本來不應該失去生命,但是因爲戰爭物資被倒賣,亦或者情報差錯,倒在戰場上,我的這隻腿就是因爲前線藥品缺失,導致真菌感染,最後不得不被截斷的。”
“不過,帝國也認知到了這個問題,就應該對那些戰場後方的不良商人進行清算。”
阿道夫惡狠狠的說道:“不僅僅是清算,這種可惡的羣體,就應該全部拉入集中營,然後槍斃掉,沒有他的所作所爲,戰爭早就應該在兩年前結束了。”
“等我的眼睛好起來後,我決定了……”
“決定什麼?”瓦倫菲爾斯問道。
阿道夫說道:“我要從政,進入政府內部,成爲未來帝國的高層,我要復仇,爲那些犧牲在前線,爲德意志事業做出貢獻的將士們,消滅可惡的……”
瓦倫菲爾斯只當阿道夫所說的話是妄言,畢竟他一個下士,怎麼可能成爲帝國未來的高層,但是他也沒有掃興,反而鼓勵說道:“那就預祝你未來能夠成功吧!”
“至於我,沒有你那種豪情壯志,不出所料的話,我大概會回到什切青,然後繼承我父親的皮匠鋪。”
阿道夫說道:“謝謝你的理解,不過人各有志,我相信只要懷揣着愛國的激情,總有我發光的那一天。”
“等到眼睛恢復,我可能會去慕尼黑,我曾經的部隊就是巴伐利亞的步兵團,我想我應該能在慕尼黑做出一番事業。”
慕尼黑將要迎來一位年輕人,而慕尼黑根本不知道這位年輕人將給德國的未來帶來什麼。
阿道夫躺在病牀上向瓦倫菲爾斯訴說着自己各種不成熟的理念和政治抱負,他是一個很有傾訴欲的人。
“如今看來,帝國大概率已經要結束這場戰爭,報紙上透露的消息,無不顯示風向的轉變,就是不知道協約國和帝國達成了什麼幕後交易……”
“東非這個國家不能信任,他們雖然掛着德意志國家的招牌,但確是血統被污染的非洲土著,等我上臺後,一定要把這個假冒的德意志國家,開除德意志籍。”
“美國和英國人是一丘之貉,如果不是他們攪局,我們早就攻下巴黎和困倫敦了。”
“工黨和猶……”
而瓦倫菲爾斯則耐心聽着這位比自己小兩歲戰友的一言一句,時不時做出點評。
……
對於歐洲輿論風向轉變,感覺不滿的不僅僅是阿道夫這種熱血青年,同時也包括阿道夫口中的和英國一丘之貉的美國人。
美國威爾遜總統十分憤怒的向下屬們說道:“爲什麼我們沒有獲得消息?歐洲如果停戰的話,我們現在在做的又是什麼?”
最不想看到歐洲停戰的國家,非美國莫屬,畢竟從一戰開始後,美國社會發展迎來了新的熱潮,雖然因爲東非的競爭,讓美國在前期少賺了許多,但是後期美國已經在對歐洲貿易上反超了東非。
甚至,在英國的蠱惑和遊說下,美國的各個利益集團,爲了徹底將東非從歐洲市場趕出去,獨佔市場,不惜加入協約國,從而獲得英法德訂單。
結果現在歐洲透出消息,要停戰了,這顯然不是美國所想看到的,如果美國沒有加入戰爭也就算了,但是現在美國已經加入協約國,這中間的投資就等於打了水漂。
而且,如果歐洲停戰的話,那基本等於美國憑白樹立了德國和奧匈帝國等敵人,自絕於同盟國控制的中東歐市場。
“總統閣下,歐洲各國之所以風向轉變,很有可能是東非從中作祟,我們沒有料到東非居然會調停歐洲的戰爭,畢竟這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我們也是這樣認爲的總統閣下,按道理來說,東非也是趁着戰爭發財,他們和歐洲各國在戰爭期間的貿易往來可不少,甚至在戰爭前中期比我們更有優勢,但是誰知道他們居然會跑去調停戰爭!”
美國人不理解也很正常,東非和美國畢竟不一樣,美國是民主國家,資本利益集團爲了自身利益,自然希望歐洲繼續打下去,這樣他們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這不是美國個別人能夠阻擋的,甚至美國加入戰爭也是因爲這樣可以讓美國的軍工等企業,再大賺一筆,所以他們才推波助瀾。
實際上,威爾遜本人一開始就不支持加入戰爭,畢竟他從美國的國家利益考慮,至少要再觀望一段時間,但是美國的企業和資本卻等不及了,而他們一做出決定,那就不是威爾遜個人可以阻攔的了。
而東非,毫無疑問君主專制確實是一種已經跟不上時代潮流且落後的體制,但是這也讓恩斯特能夠有更大的話語權來指導東非的外交政策,根本沒有人能阻止恩斯特的決定。
當然,東非調停戰爭,肯定也會引起國內部分人的不滿,畢竟現在東非也有很多靠着歐洲貿易吃飯的人,但是他們的力量並不足以干擾皇帝的決策,尤其是恩斯特這種幾乎等於開國之君的存在。
恩斯特權力之大,就是威廉二世和弗朗茨皇帝都要感覺羨慕,這個世界上恐怕也就日本倭皇,泰國國王等可以相提並論,更不用說小小的美國民選總統威爾遜了。
說句不好聽的的,威爾遜就是美國利益集團的推上臺的一條“狗”,如果違背主人們的意思,那美國林肯總統最終的結局就是威爾遜的前車之鑑。
“總統閣下,現在塵埃未定,就算歐洲輿論轉向,也未必代表着歐洲要停戰,我們應該先談談英法兩國的口風,再確定他們是否揹着我們和同盟國進行了媾和。”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就要做好準備了,尤其是和同盟國的關係改善,英國人的話也不完全可信,他們真有可能揹着我們和同盟國談和。”
威爾遜總統面色陰沉的說道:“現在也只能這樣了,該死的東非,他們肯定在暗地裡搞了小動作,要不然歐洲也不會出現現在這種局面。”
作爲聰明人,威爾遜已經鎖定了嫌疑人,肯定是東非無疑,但是他也沒有確切的證據,畢竟兩次歐洲和平會議,都是秘密進行的,甚至東非就是爲了防止消息透露,從而干擾會議進程,只邀請了英法德奧以及荷蘭六個國家。
而參會人數和國家越少,也越容易達成共識,毫無疑問東非這步棋走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