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3章 施瓦本省

第1533章 施瓦本省

金陵政府近些年來的表現,在國際社會上完全就是各國的“笑料”,主動放棄東北,相當於德國把魯爾區送給法國,在申城不積極抗日,允許日本駐軍,相當於蘇聯允許德國在列寧格勒屯兵,更何況申城是長江的門戶,其重要性遠不是列寧格勒能相提並論的。

“金陵政府的表現真是一言難盡,不過我也理解父親你爲什麼當初對金陵政府不感冒的原因了,就他們的這種作爲,用爛泥糊不上牆形容也不爲過。”弗里德里希在讀完遠東帝國最終消息後評價說。

恩斯特冷笑着說:“這也是我爲什麼要求我們在遠東力量向其戰略後方轉移的緣故,如果金陵政府一直維持如今這種德性,那日後日本對遠東帝國的戰爭,前期必然會十分輕鬆。”

“還有英國這些國家,他們現在放任日本的侵略行爲,以後等日本在遠東做大後,遲早會對他們進行反噬。”

“不過,這也是我們想看到的結果,在此前,我們應該對遠東帝國進行有限資助,消弭日本進攻遠東帝國的慾望,把他們引導到南洋地區上來。”

“我們也要幫助日本獲取南洋,澳大利亞等區域的相關情報,加大對澳大利亞鐵礦,煤炭,緬甸和北婆羅洲石油,東印度錫礦等資源的投資。”

這將是一個長期的戰略,畢竟現在日本還要消化朝鮮和東北兩塊殖民地,接下來幾年時間,遠東地區將進入一個短暫的穩定期。

其時間也就在五,六年左右,在此期間東非情報部門將加大對日本國內的輿論宣傳工作,將其目光吸引到南洋還有澳大利亞等區域。

客觀而言,南下更有利於日本把侵略成果轉化爲國力,同時能發揮起海軍的優勢,而進攻遠東大陸,收益看似不少,投入成本卻也十分高昂,而且也守不住。

前世,日本進攻南洋,

……

東非施瓦本省。

二月份正是施瓦本省大豆收穫的時候,施瓦本省的大豆分爲兩季,其中主季在十月到十一月種植,來年二月份,三月份收穫,次季在二月,三月播種,五月到六月收割。

因此,這個時間段,施瓦本省出現一種新奇的景象,東非農民和企業一部分在收割大豆,一部分則在播種大豆。

東非大豆種植,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大豆收割脫粒一體機從豆田中駛過,幹黃的豆秧被捲入其中,然後脫粒進入後方的車斗,再通過傳送管道進入旁邊的運輸車輛,豆秧則被直接攪碎還田。

在一塊實驗豆田邊,東非大豆專家柴德和他的團隊,正在對這塊豆田收穫的大豆稱重。

“教授,根據我們測得的最終數據,這一公頃豆田的柴29產量,大約在一點二九四噸,差一點就能達到一點三噸,真是太可惜了。”柴德的學生阿貝爾說道。

一點二九四噸一公頃,差不多就是八十五公斤每畝,而美國大豆畝產很容易就能達到這個水平,高產田甚至能達到一百二十公斤每畝。

柴德對於這個數據倒是十分滿意,他說道:“這兩三年來,柴29的產量已經穩定在一點二噸每公頃,比如今帝國市面上的大部分豆種產量都要高,因此,我對這個數據已經心滿意足。”

如今東非大豆的畝產平均在六十公斤左右,高產田能達到七十多公斤,而柴29毫無疑問,對於接下來東非大豆種植業,將起到推進作用。

柴29,柴是柴德姓氏的縮寫,而29則是年份,也就是1929年,也就是說柴29這個大豆品種,是柴德教授團隊於1929年完成培育的。

當然,東非顯然不可能只有柴德一個團隊,在大豆種植領域有研究,像東非這種世界大國,即便是大豆這一種作物的研究人員和團隊,企業和單位,就不會少。

阿貝爾說道:“但是,即便是柴29和美國大豆的產量依舊有很大差距,更別說東非的那些普通大豆品種。”

“現在,東非大豆單位產量也就和遠東帝國這個原產地持平,柴29的誕生,也僅僅是勉強超過遠東帝國。”

遠東帝國大豆主產區,主要分佈在東北,高產田能輕易超過七十公斤每畝,華北水澆地也能達到六十公斤每畝,而柴29的單位產量穩定在八十公斤以上,如果能夠得到推廣,自然也能讓東非大豆單位面積產量穩定超過遠東帝國。

阿貝爾接着說:“更何況東非在農業領域,技術還有肥料使用量等方面都要超過遠東帝國。”

東非大豆種植,顯然和遠東帝國有很大不同,就比如東非有更加專業的科研團隊,更加高效的種植管理模式,先進的機械設備,豐富的農藥化肥等優勢。

而遠東帝國農業基本以小農經濟爲主,即便東北部的大豆主產區也是如此,更加依賴農民的經驗,同時缺乏專業機械設備,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更是幾乎爲零,連農家肥使用量可能都不多。

柴德對此倒是不太在意,他說道:“我們東非確實在機械化,育種技術,農藥化肥等方面比遠東帝國種植區更先進,但遠東帝國也有其天然優勢。”

“就比如遠東帝國東北部的土壤,是世界最肥沃的黑土地之一,而施瓦本省的土地別說和其相比,就是和一些歐亞的普通土地相比,都有些貧瘠。”

“氣候方面,遠東帝國東北的溫度低,這有利於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最後是大豆本身,原產地在遠東帝國,它是一種中高緯度農作物,而施瓦本是熱帶草原和雨林氣候,在沒有人工干預的情況下,東非大豆單位產量低,也完全不奇怪。”

“所以,在我看來,帝國大豆均產能和遠東帝國持平,就已經很不錯了,更何況現在柴29等高產品種的培育,讓我們未來大豆產量超越遠東帝國幾乎已成定局。”

“在大豆種植領域,我們真正應該重視的對象是美國,美國在農業技術領域並不比東非差多少,而且他們的大豆種植區,氣候,土壤和遠東帝國東北部一樣,都是頂級自然稟賦。”

“所以,我國想要在大豆單位產量上超越美國,難度並不小,不過,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不斷進步,終有一天,東非在大豆單位面積產量上,也能進入第一梯隊。”

美國大豆種植區,也就是五大湖和中央大平原北部,那裡也是黑土分佈區,並且是世界第二大黑土分佈區,緯度和氣候也和遠東帝國大豆種植區相近,加上美國在農業領域的技術積累,因此,大豆產量能達到世界第一,也就不足爲奇。

反觀東非,東非絕大部分領土都位於熱帶區域,雖然全國大部分地區可以種植大豆,但是,因爲大豆是溫帶作物,產量天然會比中高緯度低。 土壤方面,東非許多地區土壤肥力偏低,這方面施瓦本的土地肥力,更是在平均線以下,而且當地土壤呈酸性,需要對土地進行改良。

就比如東非在種植大豆前,會在農田裡加入大量石灰來中和土壤,同時還需要加入其他肥料,來提升土壤肥力。

最後是病蟲害問題,也是一個困擾東非大豆種植的重要因素,所以農藥使用量也比美國,遠東帝國要高。

不過,這些自然因素的限制,並不能限制東非在大豆種植業領域的高速發展。

在恩斯特的設想裡,東非完全有能力,學習前世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種植模式,成爲世界大豆主要生產國。

巴西和阿根廷,分別是前世大豆產量第一和第三大國,尤其是巴西,其大豆總產量甚至超過了美國,而巴西的氣候,緯度,土壤等條件和東非最爲相似。

阿根廷也不差,其大豆產量前世超過五千萬噸,而遠東帝國也僅僅兩三千萬噸水平,前世阿根廷大豆種植區的氣候和東非南部比較相似。

巴西,阿根廷大豆種植區的緯度,溫度,光照,土壤等條件,東非都比較接近,加上東非廣闊的國土面積,這也就意味着東非也有成爲世界第一大豆種植國的潛力。

當然,東非種植大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和當前,東非在生態環境領域的發展有關。

豆科植物對土壤改良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東非希望通過大豆種植,改善施瓦本省等地的土壤。大豆與根瘤菌共生,具有固氮能力,因此可以減少化肥使用,生態效益顯著。

加上大豆本身就是一種經濟效益比較突出的農作物,可以提供油脂,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十分適合作爲飼料等,因此,大豆種植在東非能夠同時兼顧經濟和環境兩方面。

柴德就說道:“隨着大豆的種植,施瓦本的農業上限也能被提高,再過幾十年,施瓦本省或許也能成爲帝國新興的農業開發區,而不像現在,完全依賴銅礦等資源的開採。”

施瓦本省的位置,實際上就是前世剛果金的南部區域,在加丹加高原和剛果雨林之間,屬於東非中部地區。

近些年來施瓦本省工業收入有所下降,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銅礦開採規模減少。

隨着東非和世界各國貿易的開展,智利,秘魯,蘇聯,南洋等地區的銅礦資源,進入東非國內,施瓦本省銅礦帶的銅礦開採業也受到挑戰。

同位於銅礦帶的基特韋,早在許多年前就已經開始調整產業,而施瓦本省近些年來也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豐富產業,擺脫對礦業開發的嚴重依賴。

而除了銅礦等礦產資源之外,施瓦本省的重點就放在了三個方面,首先就是加工製造業,比如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紡織業等。

其次是電力產業,施瓦本省的水電潛力巨大,而且該省位於東非中部,便於電力向東部,中部還有西部的輸送。

最後就是農業,施瓦本省擁有兩種氣候,也就是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因此施瓦本把重點放在了經濟作物種植領域,像咖啡,棉花,大豆等等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同時還有畜牧業發展也比較快。

當然,這些舉措能否成功,還要看施瓦本省如何調配資源,就比如施瓦本省的大豆種植,需要配套相關的加工企業,把大豆變成油脂,豆制食品,飼料等,才能更好的契合市場,同時增加當地經濟收益。

而如果只是依靠單一作物種植,不發展相關延伸產業,那施瓦本省永遠都只能在產業鏈下游徘徊。

事實上,施瓦本省地處中部,同時是銜接東非東部,中部,西部和北方的重要區域,因此施瓦本省如果有可能的話,必然會重視交通方面的發展,從而實現農業種植,農產品加工,全國配送一體化,進一步鞏固市場優勢。

可惜,東非中央省已經成爲全國內陸交通的心臟地帶,同時擁有新法蘭克福和萊茵市兩大綜合交通樞紐,因此施瓦本省不得不放棄交通建設方面的打算。

當然,對於當前施瓦本省而言,其經濟戰略中,最重要顯然還是電力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利用廉價電力優勢,發展一些耗能工業。

工業始終是施瓦本省發展的核心,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僅僅是重要補充,這也是目前東非絕大部分省份發展的共識。

可惜,如今正處於世界經濟危機期間,東非雖然通過政府幹預,避免了經濟危機對本國的衝擊,但當下東非也不支持產業盲目擴張。

而是在東非中央協調下,各省因地制宜發展各自優勢產業。

施瓦本的大豆種植就是如此,倒不是說東非只有施瓦本省適合種植大豆,而是施瓦本省適合發展的農業種植種類較少,因此東非政府出於經濟協調,還有區域經濟平衡考慮,才支持施瓦本省種植大豆。

相對應的,施瓦本省大豆種植區擴張,那也就意味着其他省份大豆種植份額的減少,轉而種植其他農作物。

換句話說,目前東非農業發展,主導權並不完全在地方,比如美國各個州想怎麼種,就怎麼種,假設大家都盯上一種作物,就有可能使得這種農作物的產量在短期內暴漲,最後導致產能過剩。

東非則通過中央對任務的分配,還有協調,減少農業領域的盲目擴張,還有混亂競爭,從而防止農業生產過剩危機爆發。

當然,這在當前階段是有效的,畢竟世界農業危機下,政府幹預更能發揮作用,未來,東非政府會根據經濟環境變化,再做出相關的調整。

(本章完)

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1018章 磋商第498章 和談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735章 廓爾喀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483章 新民族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772章 心態第75章 大逃亡第61章 桑給巴爾新朝雅政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734章 戰備狀態的新漢堡港市第775章 紹奎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377章 賄賂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680章 緩衝區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473章 新總督的煩惱第680章 緩衝區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308章 滲透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661章 柏林會議第447章 趣談第484章 訓練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1474章 人口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1272章 犀牛園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532章 圖謀琉球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1061章 無畏艦時代第1164章 爭議第1462章 甘托克密談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1029章 國防工業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391章 羊入虎口第1398章 歐洲共識第516章 愛國教育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961章 危與機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1196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鍊鋁廠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第1528章 養寇自重第153章 送酒第534章 西印度洋港口之爭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1382章 紅旗升起夜空下第488章 情報戰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1546章 南斯拉夫聯盟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968章 分歧第1491章 文化入侵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711章 歸國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705章 德蘭士瓦人的算盤第1018章 磋商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1463章 代理人第71章 海底電纜第1302章 巴庫第254章 不歡而散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515章 狗咬狗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28章 打探第565章 海軍合作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958章 巴拉圭第32章 霍亨索倫城堡第1192章 鋼鐵森林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928章 軍隊讓路
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1018章 磋商第498章 和談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735章 廓爾喀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483章 新民族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772章 心態第75章 大逃亡第61章 桑給巴爾新朝雅政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734章 戰備狀態的新漢堡港市第775章 紹奎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377章 賄賂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680章 緩衝區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473章 新總督的煩惱第680章 緩衝區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308章 滲透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661章 柏林會議第447章 趣談第484章 訓練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1474章 人口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1272章 犀牛園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532章 圖謀琉球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1061章 無畏艦時代第1164章 爭議第1462章 甘托克密談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1029章 國防工業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391章 羊入虎口第1398章 歐洲共識第516章 愛國教育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961章 危與機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1196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鍊鋁廠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第1528章 養寇自重第153章 送酒第534章 西印度洋港口之爭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1382章 紅旗升起夜空下第488章 情報戰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1546章 南斯拉夫聯盟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968章 分歧第1491章 文化入侵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711章 歸國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705章 德蘭士瓦人的算盤第1018章 磋商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1463章 代理人第71章 海底電纜第1302章 巴庫第254章 不歡而散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515章 狗咬狗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28章 打探第565章 海軍合作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958章 巴拉圭第32章 霍亨索倫城堡第1192章 鋼鐵森林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928章 軍隊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