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3章 施瓦本省
金陵政府近些年來的表現,在國際社會上完全就是各國的“笑料”,主動放棄東北,相當於德國把魯爾區送給法國,在申城不積極抗日,允許日本駐軍,相當於蘇聯允許德國在列寧格勒屯兵,更何況申城是長江的門戶,其重要性遠不是列寧格勒能相提並論的。
“金陵政府的表現真是一言難盡,不過我也理解父親你爲什麼當初對金陵政府不感冒的原因了,就他們的這種作爲,用爛泥糊不上牆形容也不爲過。”弗里德里希在讀完遠東帝國最終消息後評價說。
恩斯特冷笑着說:“這也是我爲什麼要求我們在遠東力量向其戰略後方轉移的緣故,如果金陵政府一直維持如今這種德性,那日後日本對遠東帝國的戰爭,前期必然會十分輕鬆。”
“還有英國這些國家,他們現在放任日本的侵略行爲,以後等日本在遠東做大後,遲早會對他們進行反噬。”
“不過,這也是我們想看到的結果,在此前,我們應該對遠東帝國進行有限資助,消弭日本進攻遠東帝國的慾望,把他們引導到南洋地區上來。”
“我們也要幫助日本獲取南洋,澳大利亞等區域的相關情報,加大對澳大利亞鐵礦,煤炭,緬甸和北婆羅洲石油,東印度錫礦等資源的投資。”
這將是一個長期的戰略,畢竟現在日本還要消化朝鮮和東北兩塊殖民地,接下來幾年時間,遠東地區將進入一個短暫的穩定期。
其時間也就在五,六年左右,在此期間東非情報部門將加大對日本國內的輿論宣傳工作,將其目光吸引到南洋還有澳大利亞等區域。
客觀而言,南下更有利於日本把侵略成果轉化爲國力,同時能發揮起海軍的優勢,而進攻遠東大陸,收益看似不少,投入成本卻也十分高昂,而且也守不住。
前世,日本進攻南洋,
……
東非施瓦本省。
二月份正是施瓦本省大豆收穫的時候,施瓦本省的大豆分爲兩季,其中主季在十月到十一月種植,來年二月份,三月份收穫,次季在二月,三月播種,五月到六月收割。
因此,這個時間段,施瓦本省出現一種新奇的景象,東非農民和企業一部分在收割大豆,一部分則在播種大豆。
東非大豆種植,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大豆收割脫粒一體機從豆田中駛過,幹黃的豆秧被捲入其中,然後脫粒進入後方的車斗,再通過傳送管道進入旁邊的運輸車輛,豆秧則被直接攪碎還田。
在一塊實驗豆田邊,東非大豆專家柴德和他的團隊,正在對這塊豆田收穫的大豆稱重。
“教授,根據我們測得的最終數據,這一公頃豆田的柴29產量,大約在一點二九四噸,差一點就能達到一點三噸,真是太可惜了。”柴德的學生阿貝爾說道。
一點二九四噸一公頃,差不多就是八十五公斤每畝,而美國大豆畝產很容易就能達到這個水平,高產田甚至能達到一百二十公斤每畝。
柴德對於這個數據倒是十分滿意,他說道:“這兩三年來,柴29的產量已經穩定在一點二噸每公頃,比如今帝國市面上的大部分豆種產量都要高,因此,我對這個數據已經心滿意足。”
如今東非大豆的畝產平均在六十公斤左右,高產田能達到七十多公斤,而柴29毫無疑問,對於接下來東非大豆種植業,將起到推進作用。
柴29,柴是柴德姓氏的縮寫,而29則是年份,也就是1929年,也就是說柴29這個大豆品種,是柴德教授團隊於1929年完成培育的。
當然,東非顯然不可能只有柴德一個團隊,在大豆種植領域有研究,像東非這種世界大國,即便是大豆這一種作物的研究人員和團隊,企業和單位,就不會少。
阿貝爾說道:“但是,即便是柴29和美國大豆的產量依舊有很大差距,更別說東非的那些普通大豆品種。”
“現在,東非大豆單位產量也就和遠東帝國這個原產地持平,柴29的誕生,也僅僅是勉強超過遠東帝國。”
遠東帝國大豆主產區,主要分佈在東北,高產田能輕易超過七十公斤每畝,華北水澆地也能達到六十公斤每畝,而柴29的單位產量穩定在八十公斤以上,如果能夠得到推廣,自然也能讓東非大豆單位面積產量穩定超過遠東帝國。
阿貝爾接着說:“更何況東非在農業領域,技術還有肥料使用量等方面都要超過遠東帝國。”
東非大豆種植,顯然和遠東帝國有很大不同,就比如東非有更加專業的科研團隊,更加高效的種植管理模式,先進的機械設備,豐富的農藥化肥等優勢。
而遠東帝國農業基本以小農經濟爲主,即便東北部的大豆主產區也是如此,更加依賴農民的經驗,同時缺乏專業機械設備,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更是幾乎爲零,連農家肥使用量可能都不多。
柴德對此倒是不太在意,他說道:“我們東非確實在機械化,育種技術,農藥化肥等方面比遠東帝國種植區更先進,但遠東帝國也有其天然優勢。”
“就比如遠東帝國東北部的土壤,是世界最肥沃的黑土地之一,而施瓦本省的土地別說和其相比,就是和一些歐亞的普通土地相比,都有些貧瘠。”
“氣候方面,遠東帝國東北的溫度低,這有利於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最後是大豆本身,原產地在遠東帝國,它是一種中高緯度農作物,而施瓦本是熱帶草原和雨林氣候,在沒有人工干預的情況下,東非大豆單位產量低,也完全不奇怪。”
“所以,在我看來,帝國大豆均產能和遠東帝國持平,就已經很不錯了,更何況現在柴29等高產品種的培育,讓我們未來大豆產量超越遠東帝國幾乎已成定局。”
“在大豆種植領域,我們真正應該重視的對象是美國,美國在農業技術領域並不比東非差多少,而且他們的大豆種植區,氣候,土壤和遠東帝國東北部一樣,都是頂級自然稟賦。”
“所以,我國想要在大豆單位產量上超越美國,難度並不小,不過,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不斷進步,終有一天,東非在大豆單位面積產量上,也能進入第一梯隊。”
美國大豆種植區,也就是五大湖和中央大平原北部,那裡也是黑土分佈區,並且是世界第二大黑土分佈區,緯度和氣候也和遠東帝國大豆種植區相近,加上美國在農業領域的技術積累,因此,大豆產量能達到世界第一,也就不足爲奇。
反觀東非,東非絕大部分領土都位於熱帶區域,雖然全國大部分地區可以種植大豆,但是,因爲大豆是溫帶作物,產量天然會比中高緯度低。 土壤方面,東非許多地區土壤肥力偏低,這方面施瓦本的土地肥力,更是在平均線以下,而且當地土壤呈酸性,需要對土地進行改良。
就比如東非在種植大豆前,會在農田裡加入大量石灰來中和土壤,同時還需要加入其他肥料,來提升土壤肥力。
最後是病蟲害問題,也是一個困擾東非大豆種植的重要因素,所以農藥使用量也比美國,遠東帝國要高。
不過,這些自然因素的限制,並不能限制東非在大豆種植業領域的高速發展。
在恩斯特的設想裡,東非完全有能力,學習前世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種植模式,成爲世界大豆主要生產國。
巴西和阿根廷,分別是前世大豆產量第一和第三大國,尤其是巴西,其大豆總產量甚至超過了美國,而巴西的氣候,緯度,土壤等條件和東非最爲相似。
阿根廷也不差,其大豆產量前世超過五千萬噸,而遠東帝國也僅僅兩三千萬噸水平,前世阿根廷大豆種植區的氣候和東非南部比較相似。
巴西,阿根廷大豆種植區的緯度,溫度,光照,土壤等條件,東非都比較接近,加上東非廣闊的國土面積,這也就意味着東非也有成爲世界第一大豆種植國的潛力。
當然,東非種植大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和當前,東非在生態環境領域的發展有關。
豆科植物對土壤改良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東非希望通過大豆種植,改善施瓦本省等地的土壤。大豆與根瘤菌共生,具有固氮能力,因此可以減少化肥使用,生態效益顯著。
加上大豆本身就是一種經濟效益比較突出的農作物,可以提供油脂,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十分適合作爲飼料等,因此,大豆種植在東非能夠同時兼顧經濟和環境兩方面。
柴德就說道:“隨着大豆的種植,施瓦本的農業上限也能被提高,再過幾十年,施瓦本省或許也能成爲帝國新興的農業開發區,而不像現在,完全依賴銅礦等資源的開採。”
施瓦本省的位置,實際上就是前世剛果金的南部區域,在加丹加高原和剛果雨林之間,屬於東非中部地區。
近些年來施瓦本省工業收入有所下降,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銅礦開採規模減少。
隨着東非和世界各國貿易的開展,智利,秘魯,蘇聯,南洋等地區的銅礦資源,進入東非國內,施瓦本省銅礦帶的銅礦開採業也受到挑戰。
同位於銅礦帶的基特韋,早在許多年前就已經開始調整產業,而施瓦本省近些年來也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豐富產業,擺脫對礦業開發的嚴重依賴。
而除了銅礦等礦產資源之外,施瓦本省的重點就放在了三個方面,首先就是加工製造業,比如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紡織業等。
其次是電力產業,施瓦本省的水電潛力巨大,而且該省位於東非中部,便於電力向東部,中部還有西部的輸送。
最後就是農業,施瓦本省擁有兩種氣候,也就是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因此施瓦本把重點放在了經濟作物種植領域,像咖啡,棉花,大豆等等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同時還有畜牧業發展也比較快。
當然,這些舉措能否成功,還要看施瓦本省如何調配資源,就比如施瓦本省的大豆種植,需要配套相關的加工企業,把大豆變成油脂,豆制食品,飼料等,才能更好的契合市場,同時增加當地經濟收益。
而如果只是依靠單一作物種植,不發展相關延伸產業,那施瓦本省永遠都只能在產業鏈下游徘徊。
事實上,施瓦本省地處中部,同時是銜接東非東部,中部,西部和北方的重要區域,因此施瓦本省如果有可能的話,必然會重視交通方面的發展,從而實現農業種植,農產品加工,全國配送一體化,進一步鞏固市場優勢。
可惜,東非中央省已經成爲全國內陸交通的心臟地帶,同時擁有新法蘭克福和萊茵市兩大綜合交通樞紐,因此施瓦本省不得不放棄交通建設方面的打算。
當然,對於當前施瓦本省而言,其經濟戰略中,最重要顯然還是電力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利用廉價電力優勢,發展一些耗能工業。
工業始終是施瓦本省發展的核心,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僅僅是重要補充,這也是目前東非絕大部分省份發展的共識。
可惜,如今正處於世界經濟危機期間,東非雖然通過政府幹預,避免了經濟危機對本國的衝擊,但當下東非也不支持產業盲目擴張。
而是在東非中央協調下,各省因地制宜發展各自優勢產業。
施瓦本的大豆種植就是如此,倒不是說東非只有施瓦本省適合種植大豆,而是施瓦本省適合發展的農業種植種類較少,因此東非政府出於經濟協調,還有區域經濟平衡考慮,才支持施瓦本省種植大豆。
相對應的,施瓦本省大豆種植區擴張,那也就意味着其他省份大豆種植份額的減少,轉而種植其他農作物。
換句話說,目前東非農業發展,主導權並不完全在地方,比如美國各個州想怎麼種,就怎麼種,假設大家都盯上一種作物,就有可能使得這種農作物的產量在短期內暴漲,最後導致產能過剩。
東非則通過中央對任務的分配,還有協調,減少農業領域的盲目擴張,還有混亂競爭,從而防止農業生產過剩危機爆發。
當然,這在當前階段是有效的,畢竟世界農業危機下,政府幹預更能發揮作用,未來,東非政府會根據經濟環境變化,再做出相關的調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