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班吉省這次行動,僅僅是東非全國性生態保護的縮影,除了保護南方的雨林以外,烏班吉省還取締了省內的部分農田,種植園等。
如今的經濟形勢下,農業過剩問題日益嚴峻,比前世同時間段還要突出,尤其是糧食價格下滑極爲嚴重。
在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之前,世界的主要糧食進口國,分別是英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荷蘭,這五個國家的進口糧食總量就在一百萬噸以上,緊隨其後的是比利時,進口量接近九十萬噸。
英國情況比較特殊,所以英國本土並不需要過度開發農業,印度,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等都能爲英國本土供應糧食,而德國,意大利,日本,荷蘭,比利時,他們的特點則是本身工業比較發達,國土面積不大,耕地面積少,人口密度極高等等。
除了這些工業國以外,對糧食需求較大的基本是一些落後農業國,和沒有地位的殖民地,就像印度,它在英國殖民地中屬於沒有“人權”的存在,這使得印度這個糧食生產大國,部分年份需要進口幾十萬噸糧食。
再看看其他英國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南非,都過的十分滋潤,都是重要的糧食出口國。
當然,導致糧食價格暴跌的原因,或許可以歸咎於國際社會的“承平日久”,從一戰結束到經濟危機爆發前,世界農業可以說迎來了一次空前的大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農藥、化肥產量日益增加,再加上相對和平的環境,農業產量持續增加也就不足爲奇。
尤其是東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這幾個國家農業的爆發,可以說是本次農業危機最重要的推手,其中面積最小的阿根廷,國土面積都接近三百萬平方公里。
而且,這幾個農業大國基本都實現了當前水平下的農業現代化,本身耕地面積就多,單位產量還高,糧食價格大幅度下滑也是必然的趨勢,只是藉着經濟危機的大潮,一起崩塌了。
萊茵市。
東非商業部部長漢斯萊頓,手裡拿着一張數據表,彙報着現在世界農業危機的情況。
“現在小麥的國際價格,還不到1929年前半年的一半水平,跌幅超過百分之五十,世界的主要小麥出口國損失極爲慘重。尤其是阿根廷,澳大利亞,加拿大這些國家,損失最高,美國情況相對好一些。”
1930年,世界小麥生產國中,蘇聯的產量最大,不過,蘇聯市場本身就相對封閉,所以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而且,當下蘇聯不僅沒有農業產能過剩問題,反而希望進一步擴大產量,從而解決本國溫飽問題。
而東非雖然也是小麥生產大國,但是東非主糧排在第一位的是水稻,小麥甚至還需要進口部分來滿足本國需求,所以,只要稍微調整一下政策,東非小麥價格的波動就很小。
而美國是世界第二大小麥生產國,目前美國國內小麥價格跌幅超過了百分之三十,但這和阿根廷,加拿大之流比起來,情況要好太多。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大小麥生產國的具體國情不同,比如蘇聯,農業技術水平相對落後,機械化程度低,人口增長速度快等等。
東非則是農業結構變動,引發這些年來小麥種植面積的下滑。
美國雖然是世界第二大小麥生產國,但是美國人口也不少,超過一億多,本國市場需求量也大,因此損失不算最嚴重。
而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亞,他們的小麥產量完全不輸其他大國,同時農業技術和機械化水平偏高,同時,本國地廣人稀,自身需求少,極度依賴國際市場。
尤其是英國,在此前,英國是這三個國家的最重要糧食進口國,但是,英國的總人口也才四千多萬,毫不客氣的說,這三個國家的任何一個,都可以滿足英國本土的小麥進口需求。
因此,農業危機下,損失最慘重的就是這幾個國家,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還好一些,畢竟是英國的親兒子,反之,阿根廷就十分危險了。
漢斯萊頓就說道:“根據我們最新的數據,如今阿根廷的出口幾乎崩潰,單單是小麥價格就暴跌了百分之六十以上,牛肉價格跌破百分之五十,玉米甚至跌破了百分之七十。”
“而阿根廷完全就是一個富裕農業國,農業危機下,阿根廷已經到了破產的邊緣。”
“同時,因爲英國經濟危機的爆發,英國資本也從去年開始大量撤出阿根廷,這導致阿根廷的鐵路,港口資金鍊斷裂,難以維持運營。”
“阿根廷的外匯儲備基本枯竭,比索大幅度貶值縮水,失業率超過百分之二十五,甚至比美國和德國這些高度發達的工業國還要誇張。”
“這也意味着,接下來的阿根廷大概率會發生社會和政治危機,並且經濟陷入長期困難之中。”
事實也正如漢斯萊頓所說,前世阿根廷軍政府就是因此上臺的,從此開啓了阿根廷長期的衰退之路。
當然,這也怪阿根廷此前沒有警覺性,在20世紀20年代,可以說是阿根廷有史以來,最繁榮的時代,人均收入水平完全不輸歐美非國家。
但凡阿根廷政府在這十年裡,能夠多拿出一些錢投資工業,也不至於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稍微有些國際眼光都知道,隨着世界上新的農業產區增加,阿根廷靠農業維持的好日子終究有結束的一天。
光是英國殖民地,尤其是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的農業,幾乎都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展,而且,在農產品種類上和阿根廷高度重合,取代阿根廷只是時間問題。
事實也是如此,前世英國就在1932年正式推出了《帝國特惠制》,優先從加拿大,澳大利亞進口糧食,從而保護本國農業。
遠近親疏,英國徹底明確拋棄阿根廷只是時間問題。
別說阿根廷幾乎可有可無的工業,他們的農業但凡在此前能夠進行一些調整,或許都不至於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
就比如阿根廷的農業,看似繁花錦簇,採用最先進種植技術,引入優良品種,機械化程度也不錯,但是這些都是鏡花水月。農業技術確實是國際先進水平,但是卻高度依賴英國的支持,品種方面,沒有自己的育種機構,農業機械更是完全依賴進口,自己無法生產。
這導致英國資本撤出後,阿根廷農業不僅受到重創,甚至連獨立發展的能力都已經缺失。
農業結構上,阿根廷也存在重大問題,像小麥和牛肉兩個最重要的農產品,都能被輕易替代,如果,之前阿根廷能種植更多的其他農業作物,或許情況還好一些。
就像東非,在本世紀以來,就一直揚長避短,因地制宜的發展本國農業,這樣,即便農業危機爆發,也不至於全軍覆沒。
某種意義上來說,阿根廷的表現還不如前世中東的那些石油富國,畢竟,阿根廷是真有發展工業的潛力,氣候,資源,水源,港口等等都不差,但是,阿根廷政府卻白白浪費了經濟高速發展階段的獲得的資金。
而未來,阿根廷也很難再獲得二十世紀初的這種發展機遇。
如果當年巴拉圭的老佩洛斯拿到阿根廷的劇本,阿根廷也不至於混到今天這個程度,極大概率能夠靠着農業賺的錢,將阿根廷變成一個工業國。
弗里德里希皇儲說道:“阿根廷的教訓,也證明了此前,帝國在農業政策上的努力,方向是正確的,過度依賴農業,同時不合理的農業結構,還有過度依賴國際市場等等問題,是導致如今阿根廷困境的主要原因。”
現在,東非確實有底氣自傲,在諸多農業生產大國中,除了蘇聯,印度,遠東帝國這種工業水平有限的國家以外,東非受到的影響最小。
在政府的強行干預下,相對合理的農業規模,使得東非本國農業的供需維持了整體上的穩定,農業產量基本隨着東非人口增速而進步,這樣,即便農業危機爆發後,東非也有足夠的空間安全脫身。
就像現階段東非的《生態環境保護法案》實施後,東非農業生產過剩的問題,基本將得到解決,從而保證東非農業平穩落地。
同時,多年來東非政府一直致力於培育多元化的農業結構,這也小幅度提升了東非農業的抗風險能力,減少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對東非農業的負面影響。
當然,在這種大環境下,東非的農業必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損失,但也還在可接受範圍之內,不至於出現後來美國那樣直接銷燬大片農田,把牛奶直接倒入河裡的情況發生。
漢斯萊頓就說道:“目前的國際市場環境下,在農業上減少投入,虧的也就越少,現在,即便再如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技術,都不可能解決農業危機,因爲在經濟危機以前,農民和企業也是這麼想的。”
“結果,他們不僅沒有卷死自己的競爭對手,獨佔整個市場,反而把自己也搭了進去。”
“解決農業危機的根本辦法,還是解決供需關係,減少供應,擴大需求,兩手齊抓才能走出這次農業危機的陰霾。”
阿根廷的情況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需求端就完全不用說了,阿根廷的農業以出口爲主,所以這個方向,阿根廷有求於人,無法自己做主。
畢竟,英國這種工業國,過去可以靠着堅船利炮打開別國的市場,阿根廷這種農業國,完全是有心無力,他們甚至連像樣的民用造船業都沒有。
供應端,阿根廷此前死抓着農業不鬆手,而且爲了繼續擴大利益,就像美國那些股民一樣,瘋狂盲目的擴大農業生產,加大對農業的投資,農業危機一來,就徹底露餡和崩潰了。
實際上,這也充分說明了在工業時代,妄圖完全依賴農業,維持本國經濟發展的脆弱性。
對於那些工業國而言,阿根廷的農業哪怕現代化程度再高,也沒有多少技術含量,而且,世界那麼大,能取代阿根廷的地方也多,所以,阿根廷的農業經濟十分脆弱,虛有其表。
這不像那些依靠石油發家致富的國家,畢竟適合發展農業的地區很多,且分佈也比較均勻,而石油這種資源就看地理稟賦了,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就比如,東非和澳大利亞的農業條件其實都不算好,至少遠不如阿根廷的自然條件,但是兩國農業發展都不比阿根廷差,這是可以通過改造實現的,而石油,東非就無法憑空造出來,不得不鋌而走險,到海外去搶。
最後,經濟危機下,工業國的抗風險能力,始終要強於農業國,畢竟工業國還有最後一個選項,那就是通過戰爭把危機轉嫁出去。
像東非和美國這種國家,就更不講理了,工業和農業都十分強大,這也意味着,即便爆發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兩國也能挺到最後,把其他對手熬死,最後等到新一輪的世界經濟復甦。
畢竟農業國的收入來源只有農業,而東非和美國這種大國,除了工業以外,農業也十分強悍,在和他國的競爭中也佔據優勢地位,但凡工業強國,農業都不算差。
除了德國,日本,意大利這種受制於耕地面積的國家,可這隻能說他們農業受制於自然條件限制,但並不能說他們的工業弱。
因此,工業國本身就在工業領域對農業國降維打擊,而在農業方面,農業國同樣競爭不過前者,這也說明了農業國想要翻身的困難性。
只有把工業發展起來,纔有逆天改命的可能性,而阿根廷原本有這樣的機會,卻沒有把握住,反而是蘇聯,沒有條件也要硬創造條件,實現工業化,這就是阿根廷和蘇聯兩國在眼光上的差距。
畢竟,蘇聯這個國家,他本身發展工業,尤其是輕工業的條件,就算不上好,比如氣候寒冷,缺乏棉花等工業原材料,需要額外的工廠建設成本,比如在漫長的冬季爲工廠供應暖氣,比較高昂的物流成本等等。
也就是重工業上,蘇聯有一些自然基礎優勢,但這種優勢也不明顯,比如資源方面,蘇聯確實資源豐富,但開發成本高,受到寒冷氣候和地理上的限制,尤其是西伯利亞地區的礦產資源。
總得來說,蘇聯本身發展工業的基礎只能說中規中矩,且受到國際社會的制裁限制,但他們也比阿根廷人更加善於把現有條件充分利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