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0章 阿根廷經濟崩潰

烏班吉省這次行動,僅僅是東非全國性生態保護的縮影,除了保護南方的雨林以外,烏班吉省還取締了省內的部分農田,種植園等。

如今的經濟形勢下,農業過剩問題日益嚴峻,比前世同時間段還要突出,尤其是糧食價格下滑極爲嚴重。

在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之前,世界的主要糧食進口國,分別是英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荷蘭,這五個國家的進口糧食總量就在一百萬噸以上,緊隨其後的是比利時,進口量接近九十萬噸。

英國情況比較特殊,所以英國本土並不需要過度開發農業,印度,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等都能爲英國本土供應糧食,而德國,意大利,日本,荷蘭,比利時,他們的特點則是本身工業比較發達,國土面積不大,耕地面積少,人口密度極高等等。

除了這些工業國以外,對糧食需求較大的基本是一些落後農業國,和沒有地位的殖民地,就像印度,它在英國殖民地中屬於沒有“人權”的存在,這使得印度這個糧食生產大國,部分年份需要進口幾十萬噸糧食。

再看看其他英國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南非,都過的十分滋潤,都是重要的糧食出口國。

當然,導致糧食價格暴跌的原因,或許可以歸咎於國際社會的“承平日久”,從一戰結束到經濟危機爆發前,世界農業可以說迎來了一次空前的大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農藥、化肥產量日益增加,再加上相對和平的環境,農業產量持續增加也就不足爲奇。

尤其是東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這幾個國家農業的爆發,可以說是本次農業危機最重要的推手,其中面積最小的阿根廷,國土面積都接近三百萬平方公里。

而且,這幾個農業大國基本都實現了當前水平下的農業現代化,本身耕地面積就多,單位產量還高,糧食價格大幅度下滑也是必然的趨勢,只是藉着經濟危機的大潮,一起崩塌了。

萊茵市。

東非商業部部長漢斯萊頓,手裡拿着一張數據表,彙報着現在世界農業危機的情況。

“現在小麥的國際價格,還不到1929年前半年的一半水平,跌幅超過百分之五十,世界的主要小麥出口國損失極爲慘重。尤其是阿根廷,澳大利亞,加拿大這些國家,損失最高,美國情況相對好一些。”

1930年,世界小麥生產國中,蘇聯的產量最大,不過,蘇聯市場本身就相對封閉,所以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而且,當下蘇聯不僅沒有農業產能過剩問題,反而希望進一步擴大產量,從而解決本國溫飽問題。

而東非雖然也是小麥生產大國,但是東非主糧排在第一位的是水稻,小麥甚至還需要進口部分來滿足本國需求,所以,只要稍微調整一下政策,東非小麥價格的波動就很小。

而美國是世界第二大小麥生產國,目前美國國內小麥價格跌幅超過了百分之三十,但這和阿根廷,加拿大之流比起來,情況要好太多。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大小麥生產國的具體國情不同,比如蘇聯,農業技術水平相對落後,機械化程度低,人口增長速度快等等。

東非則是農業結構變動,引發這些年來小麥種植面積的下滑。

美國雖然是世界第二大小麥生產國,但是美國人口也不少,超過一億多,本國市場需求量也大,因此損失不算最嚴重。

而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亞,他們的小麥產量完全不輸其他大國,同時農業技術和機械化水平偏高,同時,本國地廣人稀,自身需求少,極度依賴國際市場。

尤其是英國,在此前,英國是這三個國家的最重要糧食進口國,但是,英國的總人口也才四千多萬,毫不客氣的說,這三個國家的任何一個,都可以滿足英國本土的小麥進口需求。

因此,農業危機下,損失最慘重的就是這幾個國家,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還好一些,畢竟是英國的親兒子,反之,阿根廷就十分危險了。

漢斯萊頓就說道:“根據我們最新的數據,如今阿根廷的出口幾乎崩潰,單單是小麥價格就暴跌了百分之六十以上,牛肉價格跌破百分之五十,玉米甚至跌破了百分之七十。”

“而阿根廷完全就是一個富裕農業國,農業危機下,阿根廷已經到了破產的邊緣。”

“同時,因爲英國經濟危機的爆發,英國資本也從去年開始大量撤出阿根廷,這導致阿根廷的鐵路,港口資金鍊斷裂,難以維持運營。”

“阿根廷的外匯儲備基本枯竭,比索大幅度貶值縮水,失業率超過百分之二十五,甚至比美國和德國這些高度發達的工業國還要誇張。”

“這也意味着,接下來的阿根廷大概率會發生社會和政治危機,並且經濟陷入長期困難之中。”

事實也正如漢斯萊頓所說,前世阿根廷軍政府就是因此上臺的,從此開啓了阿根廷長期的衰退之路。

當然,這也怪阿根廷此前沒有警覺性,在20世紀20年代,可以說是阿根廷有史以來,最繁榮的時代,人均收入水平完全不輸歐美非國家。

但凡阿根廷政府在這十年裡,能夠多拿出一些錢投資工業,也不至於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稍微有些國際眼光都知道,隨着世界上新的農業產區增加,阿根廷靠農業維持的好日子終究有結束的一天。

光是英國殖民地,尤其是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的農業,幾乎都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展,而且,在農產品種類上和阿根廷高度重合,取代阿根廷只是時間問題。

事實也是如此,前世英國就在1932年正式推出了《帝國特惠制》,優先從加拿大,澳大利亞進口糧食,從而保護本國農業。

遠近親疏,英國徹底明確拋棄阿根廷只是時間問題。

別說阿根廷幾乎可有可無的工業,他們的農業但凡在此前能夠進行一些調整,或許都不至於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

就比如阿根廷的農業,看似繁花錦簇,採用最先進種植技術,引入優良品種,機械化程度也不錯,但是這些都是鏡花水月。農業技術確實是國際先進水平,但是卻高度依賴英國的支持,品種方面,沒有自己的育種機構,農業機械更是完全依賴進口,自己無法生產。

這導致英國資本撤出後,阿根廷農業不僅受到重創,甚至連獨立發展的能力都已經缺失。

農業結構上,阿根廷也存在重大問題,像小麥和牛肉兩個最重要的農產品,都能被輕易替代,如果,之前阿根廷能種植更多的其他農業作物,或許情況還好一些。

就像東非,在本世紀以來,就一直揚長避短,因地制宜的發展本國農業,這樣,即便農業危機爆發,也不至於全軍覆沒。

某種意義上來說,阿根廷的表現還不如前世中東的那些石油富國,畢竟,阿根廷是真有發展工業的潛力,氣候,資源,水源,港口等等都不差,但是,阿根廷政府卻白白浪費了經濟高速發展階段的獲得的資金。

而未來,阿根廷也很難再獲得二十世紀初的這種發展機遇。

如果當年巴拉圭的老佩洛斯拿到阿根廷的劇本,阿根廷也不至於混到今天這個程度,極大概率能夠靠着農業賺的錢,將阿根廷變成一個工業國。

弗里德里希皇儲說道:“阿根廷的教訓,也證明了此前,帝國在農業政策上的努力,方向是正確的,過度依賴農業,同時不合理的農業結構,還有過度依賴國際市場等等問題,是導致如今阿根廷困境的主要原因。”

現在,東非確實有底氣自傲,在諸多農業生產大國中,除了蘇聯,印度,遠東帝國這種工業水平有限的國家以外,東非受到的影響最小。

在政府的強行干預下,相對合理的農業規模,使得東非本國農業的供需維持了整體上的穩定,農業產量基本隨着東非人口增速而進步,這樣,即便農業危機爆發後,東非也有足夠的空間安全脫身。

就像現階段東非的《生態環境保護法案》實施後,東非農業生產過剩的問題,基本將得到解決,從而保證東非農業平穩落地。

同時,多年來東非政府一直致力於培育多元化的農業結構,這也小幅度提升了東非農業的抗風險能力,減少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對東非農業的負面影響。

當然,在這種大環境下,東非的農業必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損失,但也還在可接受範圍之內,不至於出現後來美國那樣直接銷燬大片農田,把牛奶直接倒入河裡的情況發生。

漢斯萊頓就說道:“目前的國際市場環境下,在農業上減少投入,虧的也就越少,現在,即便再如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技術,都不可能解決農業危機,因爲在經濟危機以前,農民和企業也是這麼想的。”

“結果,他們不僅沒有卷死自己的競爭對手,獨佔整個市場,反而把自己也搭了進去。”

“解決農業危機的根本辦法,還是解決供需關係,減少供應,擴大需求,兩手齊抓才能走出這次農業危機的陰霾。”

阿根廷的情況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需求端就完全不用說了,阿根廷的農業以出口爲主,所以這個方向,阿根廷有求於人,無法自己做主。

畢竟,英國這種工業國,過去可以靠着堅船利炮打開別國的市場,阿根廷這種農業國,完全是有心無力,他們甚至連像樣的民用造船業都沒有。

供應端,阿根廷此前死抓着農業不鬆手,而且爲了繼續擴大利益,就像美國那些股民一樣,瘋狂盲目的擴大農業生產,加大對農業的投資,農業危機一來,就徹底露餡和崩潰了。

實際上,這也充分說明了在工業時代,妄圖完全依賴農業,維持本國經濟發展的脆弱性。

對於那些工業國而言,阿根廷的農業哪怕現代化程度再高,也沒有多少技術含量,而且,世界那麼大,能取代阿根廷的地方也多,所以,阿根廷的農業經濟十分脆弱,虛有其表。

這不像那些依靠石油發家致富的國家,畢竟適合發展農業的地區很多,且分佈也比較均勻,而石油這種資源就看地理稟賦了,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就比如,東非和澳大利亞的農業條件其實都不算好,至少遠不如阿根廷的自然條件,但是兩國農業發展都不比阿根廷差,這是可以通過改造實現的,而石油,東非就無法憑空造出來,不得不鋌而走險,到海外去搶。

最後,經濟危機下,工業國的抗風險能力,始終要強於農業國,畢竟工業國還有最後一個選項,那就是通過戰爭把危機轉嫁出去。

像東非和美國這種國家,就更不講理了,工業和農業都十分強大,這也意味着,即便爆發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兩國也能挺到最後,把其他對手熬死,最後等到新一輪的世界經濟復甦。

畢竟農業國的收入來源只有農業,而東非和美國這種大國,除了工業以外,農業也十分強悍,在和他國的競爭中也佔據優勢地位,但凡工業強國,農業都不算差。

除了德國,日本,意大利這種受制於耕地面積的國家,可這隻能說他們農業受制於自然條件限制,但並不能說他們的工業弱。

因此,工業國本身就在工業領域對農業國降維打擊,而在農業方面,農業國同樣競爭不過前者,這也說明了農業國想要翻身的困難性。

只有把工業發展起來,纔有逆天改命的可能性,而阿根廷原本有這樣的機會,卻沒有把握住,反而是蘇聯,沒有條件也要硬創造條件,實現工業化,這就是阿根廷和蘇聯兩國在眼光上的差距。

畢竟,蘇聯這個國家,他本身發展工業,尤其是輕工業的條件,就算不上好,比如氣候寒冷,缺乏棉花等工業原材料,需要額外的工廠建設成本,比如在漫長的冬季爲工廠供應暖氣,比較高昂的物流成本等等。

也就是重工業上,蘇聯有一些自然基礎優勢,但這種優勢也不明顯,比如資源方面,蘇聯確實資源豐富,但開發成本高,受到寒冷氣候和地理上的限制,尤其是西伯利亞地區的礦產資源。

總得來說,蘇聯本身發展工業的基礎只能說中規中矩,且受到國際社會的制裁限制,但他們也比阿根廷人更加善於把現有條件充分利用起來。

第617章 行動第385章 煽動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134章 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結束第742章 大捷第700章 龍騎兵第462章 由德國引發的危機:狼來了!第79章 閒談第258章 夜襲第1509章 兩大戰略後方第1063章 推力第1189章 邀請第1081章 消耗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534章 西印度洋港口之爭第1497章 噴氣式飛機第871章 “萊茵”市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847章 畜牧業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1008章 分析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714章 伊林加第444章 到家第1178章 萊茵市弊端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505章 提速第36章 濱海區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730章 拉穆灣海戰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163章 年底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1227章 缺德的尼羅河戰略第48章 訂婚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71章 海底電纜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1505章 庫夫拉地區第1045章 教育第1492章 贊比西河改造工程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936章 軍售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451章 人口(續)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91章 青檸第1248章 普吉島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1316章 對話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556章 氣吐血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60章 向達累斯薩拉港進軍第162章 打魚第774章 搬遷第1402章 契卡第1222章 會面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427章 赫爾曼親王號第1284章 法國人的家底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453章 借款第1473章 警示第1411章 工程建設第758章 331師第629章 教育第1227章 缺德的尼羅河戰略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08章 歷史課第1435章 雙總部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287章 西逃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693章 再次獨立!第137章 補丁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1322章 新絞肉機南線戰場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419章 危機爆發
第617章 行動第385章 煽動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134章 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結束第742章 大捷第700章 龍騎兵第462章 由德國引發的危機:狼來了!第79章 閒談第258章 夜襲第1509章 兩大戰略後方第1063章 推力第1189章 邀請第1081章 消耗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534章 西印度洋港口之爭第1497章 噴氣式飛機第871章 “萊茵”市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847章 畜牧業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1008章 分析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714章 伊林加第444章 到家第1178章 萊茵市弊端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505章 提速第36章 濱海區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730章 拉穆灣海戰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163章 年底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1227章 缺德的尼羅河戰略第48章 訂婚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71章 海底電纜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1505章 庫夫拉地區第1045章 教育第1492章 贊比西河改造工程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936章 軍售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451章 人口(續)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91章 青檸第1248章 普吉島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1316章 對話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556章 氣吐血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60章 向達累斯薩拉港進軍第162章 打魚第774章 搬遷第1402章 契卡第1222章 會面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427章 赫爾曼親王號第1284章 法國人的家底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453章 借款第1473章 警示第1411章 工程建設第758章 331師第629章 教育第1227章 缺德的尼羅河戰略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08章 歷史課第1435章 雙總部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287章 西逃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693章 再次獨立!第137章 補丁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1322章 新絞肉機南線戰場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419章 危機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