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

很快,庫莫耶夫和列布利亞的小船,就成功抵達了自由號面前,他們順着船上的丟下來的軟梯,成功登上了自由號。

自由號上已經擠滿了人,船上的東非人員開始給他們分配區域。

自由號的船長希爾達,看着人頭涌動的俄國難民,不禁感嘆道:“沒想到六十多歲了,我還能開上這種老式船隻,帶着一種移民在海上馳騁。”

“就彷彿把時間推移到了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作爲船長帶隊前往海地,不過這次的目的地確是南洋,船上拉的也不是黑人,而是白人,還是斯拉夫人。”

年輕時候的希爾達,曾經參與過東非政府組織的“黑奴貿易”,當時,他駕駛的就是木殼風帆船。

大副維爾克尼茨說道:“可不能把他們和黑奴對比,畢竟他們現在也是有了東非國籍的,而且他們的居住環境可比當初黑奴強的多,在船上還有自由活動空間,吃的也比黑奴強一點。”

“而且南洋除了條件差一點以外,怎麼也比俄國要強的多,未來他們說不定會感謝命運這次的眷顧呢!”

維爾克尼茨也是一名經驗老道的老水手了,曾經長期活躍在東非和遠東地區的貿易和移民航線上。

希爾達說道:“反正比待在俄國強,這些年俄國也是夠倒黴的,聽說最近還發生了政變,尼古拉二世都下臺了。”

維爾克尼茨:“呵呵,就俄國目前的局面,神仙難救,奧斯曼帝國已經對俄國宣戰,同盟國優勢也很大,俄國內部由發生動亂,估計俄國會是歐洲戰爭中第一個出局的,甚至俄國的失敗,可能引發戰爭的連鎖反應,也不知道英法兩國能不能撐得住。”

自從俄國發生動盪以後,戰爭天平重新偏向了同盟國,奧斯曼帝國也終於坐不住,急匆匆的下場了,想要在俄國身上咬下一塊肉來。

整個1916年,同盟國在東線戰場不斷取得突破,而奧斯曼帝國能忍到1917年,確實不容易。

希爾達說道:“這次奧斯曼帝國準備充分,俄國恐怕要面臨他數百年曆史以來,最嚴重的局面。”

“曾經拿破崙雖然攻入過莫斯科,但是當時俄國有大量盟友,還有天氣才能反敗爲勝,這次可不是法國一個國家,而是德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三個世界大國從三個方面進攻俄國。”

奧斯曼帝國雖然不是列強,但實力不容小覷,和遠東帝國一樣,是能夠改變區域力量平衡的世界大國。

而希爾達之所以看好奧斯曼帝國,主要還是如今俄國過於虛弱,哪怕奧斯曼帝國只發揮出保加利亞的戰鬥力,都能給俄國一個狠狠的教訓。

奧斯曼帝國有兩個方面可以威脅到俄國,分別是黑海和高加索方向,將極大分擔同盟國的壓力,甚至單看奧斯曼帝國體量的話,奧斯曼帝國的加入,完全有可能導致整個俄國戰線的崩盤。

希爾達說道:“這幾年我們賣給奧斯曼人的武器可不少,從步槍,機槍到火炮,甚至是部分水面艦艇,他們只要能發揮出上個世紀俄土戰爭的實力,那也能給予俄國軍隊重創,除非俄國退出戰爭,不過這應該不可能發生。”

希爾達自然不可能認爲俄國人會在這個時間段退出戰爭,原因無他,俄國在一戰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太多,幾乎是將整個國家的命運投注到這場戰爭之中。

雖然尼古拉二世已經下臺,但是希爾達不認爲俄國新政府有魄力停止戰爭。

而只要俄國不退出戰爭,不管結果如何,俄國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畢竟同盟國和俄國的交戰區幾乎都是俄國在歐洲的精華地帶。

維爾克尼茨也沒有反對,他半開玩笑的說道:“說不定等到我們從南洋地區回來後,東線戰場就已經結束了。”

希爾達說道:“想太多了,一開始歐洲各國都是抱着速戰速決的想法,但是他們當初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場戰爭會一直打到現在,從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宣戰爲開端,已經足足兩年半時間了。”

“俄國家大業大,英法也底蘊十足,戰爭還要打幾年時間也不是沒有可能,當然,如果戰爭能持續下去,對我們肯定是有利的,所以還是希望戰爭不要過早結束。”

“要不然我這個年齡,也不至於和你們這些年輕人一起跑航路,而且還是駕駛着上個世紀的老古董。”

“從這一點來說,就可以看帝國外貿的繁榮,而這都是因爲歐洲戰爭的爆發,纔給了我們這個機會。”

“感謝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要不然現在開船的就是這羣俄國人而不是我們了。”

隨着時間推移,四個小時後,自由號終於人員全部到齊。

希爾達和維爾克尼茨也沒有多聊,開始指揮水手準備離開法奧鎮近海。

從法奧離開後,接下來離開霍爾木茲海峽纔算徹底安全,雖然說波斯灣的英國人目前爲止還沒有威脅過東非的船隻,但是這個風險並沒有消失。

奧斯曼帝國加入戰爭已經板上釘釘,誰也不知道英國人會不會狗急跳牆,在波斯灣改變策略。

就算有東非海軍威懾,故意刁難幾艘商船的能力還是有的。

一天後,自由號和其他東非商船在北部灣領地近海集合,之所以東非的商船要在這裡彙集,主要是爲了方便東非海軍護航。

湊夠了大約二十多艘船隻後,在東非兩艘驅逐艦貝拉號,圭魯號,一艘護衛艦基特韋號的引領下,這支臨時拼湊起來的龐大船隊,浩浩蕩蕩的向着霍爾木茲海峽方向行進。

自由號生產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這使得自由號雖然是一艘老式風帆船,但是也配有蒸汽動力系統,不過這依舊無法改變它的速度難以跟上大部隊,只能落在船隊的後方,和一種海輪顯得格格不入。

雖然速度慢,但是一路上也算有驚無險,其實一般情況下,英國人也根本不可能阻攔這些返航船隻。

畢竟,英國人最擔心的是東非給同盟國輸送戰爭物資,要攔截也應該攔截向着巴士拉港方向行駛的東非船隻。

不過,這一點對於英國人來說,也很難做到,在霍爾木茲海峽,東非的巡洋艦和驅逐艦日常巡航,甚至是印度洋艦隊的戰列艦也偶爾出入。

這些戰艦就是東非的底氣,隨着北大西洋貿易陷入停滯狀態後,東非海軍的力量也開始迴歸印度洋。

在戰爭初期,印度洋艦隊的很多力量支援了大西洋方向,現在隨着支援艦隊迴歸,印度洋艦隊又重回了巔峰。

而英國留在印度洋的海軍力量,也不可能重視霍爾木茲海峽這個地方,因爲英國需要首先保證印度的安全,這讓英國人不可能將印度洋海軍的主力調往波斯灣。

至於柏林—巴格達—巴士拉鐵路,雖然對同盟國起到了巨大的助力作用,卻不足以讓英國承擔風險妄動波斯灣航線。

柏林—巴格達—巴士拉鐵路,終究是一條陸地運輸通道,加上經過國家的複雜,貫通性比較差,註定不可能和海運相比,只要保證東非軍艦不從蘇伊士運河溜進地中海,英國就能穩坐釣魚臺。

第1437章 徵兵第633章 “故”人第650章 牛糞經濟第1462章 甘托克密談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1437章 徵兵第809章 事後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222章 體面第1287章 不動如山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852章 夏威夷第460章 衝突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861章 分贓第366章 “禮尚往來”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62章 激戰第357章 索加第516章 愛國教育第343章 屯田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1330章 選定地點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200章 分裂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196章 鐵路第1254章 錫礦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46章 船隊第998章 貝拉市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1184章 通吃第1473章 警示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1184章 通吃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1510章 九大工業區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136章 糟心的威廉二世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364章 燃燒第513章 抉擇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1190章 南方國家盛會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284章 連環計第184章 談判第524章 幸福第329章 落後當前版本第403章 撤資第439章 非酋結婚第1027章 合金鋼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1543章 德國應對第1008章 分析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93章 姆特瓦拉第1472章 重返歐洲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88章 衝突升級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469章 鯨灣港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861章 分贓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662章 參會人選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350章 非洲新玩家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1188章 廢物利用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43章 行政區劃第1265章 新世界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450章 人口危機第938章 換血第735章 廓爾喀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1548章 利比亞本土化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
第1437章 徵兵第633章 “故”人第650章 牛糞經濟第1462章 甘托克密談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1437章 徵兵第809章 事後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222章 體面第1287章 不動如山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852章 夏威夷第460章 衝突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861章 分贓第366章 “禮尚往來”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62章 激戰第357章 索加第516章 愛國教育第343章 屯田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1330章 選定地點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200章 分裂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196章 鐵路第1254章 錫礦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46章 船隊第998章 貝拉市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1184章 通吃第1473章 警示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1184章 通吃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1510章 九大工業區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136章 糟心的威廉二世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364章 燃燒第513章 抉擇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1190章 南方國家盛會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284章 連環計第184章 談判第524章 幸福第329章 落後當前版本第403章 撤資第439章 非酋結婚第1027章 合金鋼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1543章 德國應對第1008章 分析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93章 姆特瓦拉第1472章 重返歐洲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88章 衝突升級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469章 鯨灣港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861章 分贓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662章 參會人選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350章 非洲新玩家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1188章 廢物利用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43章 行政區劃第1265章 新世界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450章 人口危機第938章 換血第735章 廓爾喀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1548章 利比亞本土化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