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每年流亡海外的人數大約在幾百、數千人規模,近期一段時間,增加到萬人左右,他們越過國境線,出逃到遠東,歐洲甚至是中東各個國。
不過相比較德國和奧匈帝國,蘇聯的人口外流情況只能說是小巫見大巫,當下,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出入境管理還是比較寬鬆的。
兩國公民想要離開很簡單,只要能找到落腳點即可,而蘇聯方面就還要考慮到是否會被邊境管理部門抓住的問題了。
當然,對於蘇聯當前的人口外流情況,東非政府並不感興趣,恩斯特就說道:“當下蘇聯的出逃人員,無非是一些異見分子,亦或者是被區別對待的羣體。”
當然,恩斯特還有一句話沒有說,那就是當下蘇聯流亡人員,多爲“劣質”資源,要麼是一些手高眼低的社會評論家,學者,文化創作者,要麼是一些沒有技術和高學歷的普通人。
恩斯特說道:“現在應該把重點放在德奧兩國,尤其是德國,不過針對於德國的理工科人才,我們也要重點甄別,尤其是對‘猶…’人,查清楚他們的背景,人脈關係。”
“東非可以接受‘猶…’人裡的理工科人才和科學家,但是要確保他們來東非之後不會抱團,被猶…資本集團利用。”
“當然,對於那些非‘猶…’人的德國科學家,理工科人才,可以放鬆限制。”
這次東非試圖從德奧截胡兩國人才的慾望是十分強烈的,畢竟前世從德國逃離的那些科學家,都十分有分量,比如愛因斯坦,珀恩,薛定諤等等。
當然,眼下德國人才出逃肯定和前世有所區別,就比如薛定諤,他現在是奧匈帝國人,而不是德國人(德奧合併),而奧匈帝國現在雖然困難,這些高端人才離開國家的意願並不強烈。
東非願意爲這些尖端領域的人才開綠燈,畢竟真讓他們跑到美國,英國等國家,對於東非來說也是一種“資敵行爲”,這些人哪怕在東非混吃等死,也比增強其他國家國力好。
所以,恩斯特說道:“能多騙幾個就騙幾個,即便不能爲我所用,也不能讓這些人才輕易的流入美國等國家。”
雖然德國的科學十分強悍,但是如今東非也不差多少,東非本身有大量高端人才儲備,就比如核物理研究,航空航天工程,導彈研發等等,目前核心團隊就以東非本國人爲主如果連這些領域的人才都沒有,那東非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的名號,也就太名不符實了。
也正是因爲如此,東非才有把一些德國人才“圈養”起來的底氣。
弗里德里希將恩斯特的話一一記下,然後他問道:“父親,如今奧匈帝國的局面,我們是否應該插手,此前魯道夫皇帝已經向我們發出了求助信號。”
對於奧匈帝國,或者說哈布斯堡家族目前的處境,恩斯特是有些猶豫的,畢竟奧匈帝國就是一個爛攤子,雖然恩斯特希望奧匈帝國繼續存在,可即便東非全力支持,也未必能夠有太大作用。
恩斯特沉思了片刻後,說道:“奧匈帝國還是要救的,不過,我們也不能抱太大期望,奧匈帝國根本的問題是內部民族矛盾。”
“這就要求哈布斯堡家族有極爲高超的手段,纔有可能維持住他們的統治,我們可以適當在經濟上再幫他們一把。給他們提供一些武器,糧食和貿易上的支持。”
奧匈帝國目前極有可能爆發內戰,因此,哈布斯堡家族想繼續統治帝國,就只能通過戰爭把其他勢力鎮壓下去。
這就要求它的基本盤,也就是奧地利和匈牙利不出問題,匈牙利還好說,現在就怕奧地利人對哈布斯堡家族進行反對,奧地利如果崩盤,奧匈帝國基本上神仙難救。
總而言之,恩斯特對於現在哈布斯堡家族的處境持悲觀態度。
他對弗里德里希說道:“我們也要考慮奧匈帝國解體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做好兩手準備,從今天開始,加強和達爾馬提亞王國的聯絡。”
達爾馬提亞王國是東非唯一釘在地中海和歐洲的釘子,因此不容有失,如果奧匈帝國解體的話,達爾馬提亞王國就成爲東非在歐洲唯一能依靠的戰略支點。
……
意屬利比亞。
進入1933年後,意大利的貝尼託政府加強了對利比亞的控制,並且開始推動殖民定居政策,試圖全面將此地本土化。
在班加西的意大利總督府裡,巴多格里奧總督和其他政府人員,就在對此事進行討論。
巴多格里奧總督面色嚴肅的說道:“如今國內已經傳來消息,在利比亞,王國將全面對當地實施本土化,爲納入帝國版圖做最後的準備。”
“王國面臨着嚴峻的人口過剩問題,耕地面積有限,糧食供應壓力極大,所以,貝尼託首相囑託,爲了意大利民族的命運和發展,對利比亞區域的本土化,必須以鋼鐵般的強硬手段執行,拓展意大利民族的生存空間。”
“除了將利比亞打造成帝國新的糧倉以外,這裡也是我們和東非未來貿易的重要通道,通過貿易方式,進一步加強帝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自19世紀末開始,東非就一直是意大利的重要糧食供應國,只不過,此前東非對意大利糧食和農產品出口,完全依賴於蘇伊士運河通道。
而蘇伊士運河掌握在英國人手中,所以這條通道在貝尼託看來是並不安全的。
利比亞鐵路如果通車,那意大利和東非之間的貿易,就不用經過蘇伊士運河,兩國間可以直接進行貿易活動。
當然,相較於依靠進口來保證本土的糧食安全,貝尼託顯然更傾向於自給自足。
所以,意大利政府試圖對意屬利比亞實施本土化策略,將這裡變成帝國糧倉,緩解意大利糧食壓力。
巴多格里奧總督對此做出瞭解釋:“經過帝國農業和水利等專家的預估,如果能夠在利比亞沿海地帶,建設大量水利工程,提高當地土地利用效率,未來利比亞甚至足以供應一百萬人的口糧。”
這是比較樂觀的預期,實際上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很困難。前世利比亞總人口大約六、七百萬,糧食自給率不足百分之三十,當然,在和平時期,也就是卡扎菲時代,利比亞通過水利建設等手段,糧食自給率還是能超過百分之三十的。
但是,意大利目前掌握的利比亞部分,並不完整,僅僅是前世利比亞的東部地區,也就是昔蘭尼加,當地的水源即便充分利用,能養活人口的極限也就是一百萬左右。
不過,意大利沒有其他選擇,哪怕這片土地再爛,也總比沒有好,意大利本土的人口壓力實在太大,所以不得不採取措施,將利比亞開發出來。
巴多格里奧總督說道:“如今紅海殖民地的總人口就突破三百萬,而利比亞未來至少也要突破五十萬人口。”
意大利的紅海殖民地包括前世的厄立特里亞和埃塞俄比亞東部,目前人口在三百多萬,這是一個十分誇張的數據,因爲紅海殖民地的這些人口,基本上是意大利人。
也就是說僅僅幾十年時間裡,意大利紅海殖民地的意大利人就增加到一個小國家人口規模。
同時期東非的東加里曼丹殖民地也就這個水平,這也說明了意大利在土地問題上的窘境,而且紅海殖民地的移民還在繼續快速增加。
不過這也很好理解,在意大利政府眼下紅海殖民地就是“第二個意大利人的家園”,意大利紅海殖民地的面積和意大利本土差不多大,可以說紅海殖民地的存在,極大緩解了意大利人口壓力。
有了這個先例,意大利對利比亞的開發也就更加上心,試圖將當地打造成爲新的糧倉。
當然,在貝尼託的野望還遠遠不止於此,在他看來,紅海殖民地和利比亞兩國殖民地完全開發後,夾在中間的埃及,未來意大利也未必不能拿到手裡。
這樣意大利在非洲的殖民地就能夠連成一片,而埃及本身就是整個北非農業條件最優越的地區之一,同時扼守紅海和蘇伊士運河交通要道。
貝尼託之所以敢對埃及動心思,也不是沒有底氣,那就是他認爲英國的衰落已經不可逆,而未來英國勢力必然收縮回本土,也就是大西洋,退出地中海地區。
而在地中海範圍,貝尼託自認爲沒有比意大利適合做區域內的霸主。
當然,想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英國以外,那意大利還要解決奧匈帝國和法國這兩個心腹大患。
貝尼託的終究目標是妄圖恢復古羅馬帝國的疆域,而北非是其中的關鍵,但是在北非地區,法國的勢力過大。
尤其是西利比亞,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這三塊地區,貝尼託也十分眼饞,突尼斯和意大利的直線距離甚至只有一百多公里。
當然,這些都是貝尼託的遠景規劃,他現在最先要實現的還是推動意屬利比亞的本土化,再以此爲跳板,進行後續擴張活動。
而想要實現利比亞本土化,就還需要解決一個“小麻煩”。
關於這個“小麻煩”,巴多格里奧說道:“利比亞是意大利人的利比亞,所以當地的土著也就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性。”
“只有將當地的反抗勢力徹底消滅,我們才能吞併當地的土地,並且爲意大利服務。”
這番話可謂殺氣騰騰,實際上意大利對當地的滅族活動一直都在展開,在意大利之前,當地人口大約六七十萬。
而到了1932年,本地人口已經下滑到僅三十多萬,與之相反的則是意大利人口的快速增長,截止到目前,當地的意大利移民就超過十萬人。
因此,意大利政府認爲徹底消滅土著人口的時機已經成熟,即便將土著屠戮一空,也不會對當地生產造成太大影響。
所謂的“本土化”,其實就是類似美國和東非,對當地進行“騰籠換鳥”,將當地人口完全變成意大利人。
巴多格里奧總督說道:“雖然這有可能讓我們背上罵名,但是爲了意大利的未來,我們不得不這樣做,一個徹底意大利化的利比亞,纔是我們需要的,而不僅僅是一塊殖民地。”
“未來意屬利比亞將徹底成爲王國的一個行省,納入帝國的治理體系,同時也是帝國在北非戰略的重要支點。”
“所以,接下來各個部門,要積極配合王國軍隊的行動,徹底清掃當地的一切不穩定因素。”
事實上,前世意大利在利比亞也是這麼幹的,他們掠奪當地人的土地,然後從意大利本土移民,對當地的土地進行耕種。
只不過後來因爲二戰失敗的原因,這種政策沒有延續下去,否則的話,還真有可能將利比亞完全變成意大利的一部分。
而本時空裡,意大利政府變得更加激進,前世因爲意大利國力更加強大,所以他們還能盯着埃塞俄比亞,以及巴爾幹等更加富饒的地區。
但是現在,埃塞俄比亞方面,因爲東非的存在,阿比西尼亞帝國得以維持下去,意大利在當地的擴張行動不得不停止,而巴爾幹方向,奧匈帝國阻止了其向東擴張的可能性,而且奧匈帝國還佔據着其威尼斯,東倫巴第的土地。
這種情況下,意大利只能將全部精力集中到現有殖民地上,不過,這也並非沒有好處,前世意大利用於埃塞俄比亞戰爭,亦或者巴爾幹方向的資源,現在完全可以集中到紅海殖民地和利比亞地區的開發上。
這使得意大利在當地的統治更加穩定,至少不需要擔心當地民族的反抗問題,因爲現在土地上意大利人佔據絕對優勢。
意屬利比亞雖然意大利人口少於當地土著,可是意大利的軍事實力,加上近十萬本國移民,還有背靠本土的支援,想要徹底消滅當地土著人口,也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