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

1911年4月14日。

萊茵市。

因爲和英國達成協議的原因,對東非政府原本制定的工業發展計劃造成了巨大影響,尤其是造船業和相關產業受到的影響最大。

世界各國海軍艦艇在國家總體船隻中佔比都不算小,就拿英國來說,英國民用船隻總噸位接近兩千萬噸,而海軍總噸位卻高達兩百萬噸,海軍艦艇總噸位達到民用船隻的約十分之一。

而對於其他國家更是如此,就比如德國民用船隻總噸位只有幾百萬噸,而德國海軍總噸位卻接近百萬噸,比例比英國更高,其他列強國家,美國,法國,東非和日本等都差不多。

可以說英國壟斷了世界航運業大部分市場,英國一個國家民用船隻總噸位就比其他國家加起來還要多,佔到世界航運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所以在有最發達民用船隻建造的基礎上,英國海軍總噸位佔比都如此高,其他主要軍事強國都只高不低。

就拿東非來說,1910年東非民用船隻總噸位接近四百萬噸,實際是三百八十萬噸左右,而海軍總噸位四十二萬噸,是世界列強中,軍民船隻比例比較接近英國的存在,達到了差不多九分之一。

而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並非東非民用造船業強大,而是東非海軍規模相對於其他軍事強國實力比較薄弱。

恩斯特說道:“如今我國海軍原本發展計劃受到《東,英和解條約》的限制,軍事訂單大量減少,並且出於條約剛剛簽訂的影響,部分海軍船廠暫時停工,我國船舶製造業同樣受到極大影響,爲了抵消造船業受到的負面影響,必須及時調整政策和建造計劃,從而推動我國造船業的健康發展。”

受到《東,英和解條約》剛剛簽訂的影響,東非必然要做做樣子,畢竟英國政府也不是傻子,在《東,英和解條約》中東非可以說佔了大便宜,如果東非海軍沒有按照英國要求停止軍備競賽,那不是欺負老實人麼!雖然英國並不算“老實人”。

東非船舶工業局局長克里肖恩說道:“受到條約影響,我國造船工業受到極大影響,按照原本訂單需求,我國軍工造船業本應該佔到年度全部船舶訂單的至少百分之十八以上,按照現在的建造速度和訂單,只能接近百分之十左右,超不多有百分之七到八之間缺口憑空出現。按照我國海軍原本長期建造計劃,直接少了大十幾萬噸的建造總量。”

原本東非海軍的初步長期規劃直接對標美國,德國和法國三國,也就是海軍艦艇總噸位達到至少八十萬噸,現在直接變成了六十五萬噸,少了近十五萬噸。

而且當初八十萬噸只是一個浮動目標,畢竟美國,德國和法國海軍總量正在激增,按照東非海軍方面的想法,在三五計劃結束前東非海軍規模應該達到至少一百萬噸。

所以《東,英和解條約》對東非海軍艦艇建造計劃的影響不僅是當下還包括未來。

而海軍訂單本就在東非造船工業中佔據重要地位,可以說整個東非造船工業都受到了條約內容的極大影響。

恩斯特說道:“現在大局已定,《東,英和解條約》的內容我們現在肯定不能不遵守,不過造船業受到的影響也不一定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畢竟我們原本的海軍發展計劃並不算激進,通過延長工期,重新安排建造時間等手段是可以規避的。”

“而海軍發展計劃受限,從而空出大量資金,人員,我們應該將這些閒置資金和人員分配到民用造船業領域,或者是特殊艦艇研發上。”

雖然東非在二五計劃期前制訂了龐大的海軍發展計劃,但是這份計劃是否激進還要看參考的對象。

如果對比奧匈帝國和西班牙,或者俄國,那東非的海軍發展計劃當然是超常規的,但是對比英,美,德,法,日五國,可以說東非原海軍發展計劃並不算激進。

畢竟恩斯特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參與海軍競賽,或者說沒打算全力參與海軍競賽,因爲在恩斯特看來,當前東非還不具備挑戰英國和美國等超級強國的條件,東非就算馬力全開也不可能在海軍競賽中取勝。

所以恩斯特在東非海軍發展計劃制定時的目標就是建設一支具有威懾的區域性強大海軍,而這個目標東非實際上早就達到了,甚至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後,東非就從來沒有從世界十大海軍強國中跌落過。

所以東非當時和英國談判時所謂的建設世界級海軍根本就是沒影的事,所謂世界級海軍對於東非這種本來就是海軍強國而言,本來就不具備參考意義。

就比如現在東非算不算世界級海軍強國,那肯定算,畢竟東非海軍本來就位居世界第六,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南大西洋都存在軍事力量。

所以東非談判時提到的“世界級海軍強國”,本質上是對英國的一種“訛詐”,當然,前提是英國相信東非有這樣的發展目標。

而事實上英國也不敢賭,畢竟從二五計劃開始,東非幾乎每年都有一艘無畏艦下水,同時大量相關艦艇,同時開工建造,任何國家看到東非海軍這個架勢都只能選擇相信。

所以英國選擇和東非和解,完全是東非政府的意外之喜,或者說恩斯特本人預料之外的事情。

東非從一開始就是拿着“不存在的海軍計劃”和平從英國手中謀取到了東非想要的籌碼,而這一點英國政府根本想不到。

現在順應《東,英和解條約》,東非剛好能抽出精力,把本來應該用於軍事競賽的資金拿出來發展經濟和技術研發。

這其中就包括恩斯特早就心心念唸的未來海軍主力艦艇,也就是航母的研發。

目前東非單獨研發航空母艦的條件已經成熟,東非在飛機制造業領域已經取得了極大進步,並且成爲世界飛機制造業第一強國,而艦艇技術相關積累也相對充足。

WWW⊙тtkan⊙C ○

前世最早的航母就是誕生於一戰期間,事實上在此前英國,法國等國家就有人提出相關概念,而前世1912年,英國海軍通過改裝巡洋艦和渡輪來獲得可以裝載飛機的軍艦,這種被稱爲“水上飛機母艦”的船隻,就是的航空母艦的雛形。

所以恩斯特說道:“飛機制造業和造船業基礎上,我國原本的航母研發工程也應該藉助這個機會加快,最好在三五計劃之前,完成我國第一艘航母的建造計劃,將原本用於參與海軍競賽的資金,投入到海軍技術提升和船舶製造業質量上去。”

“除了一些特殊國家工程以外,我國造船業本身也存在大量問題,尤其是體系建設和英國這種造船業頂級強國有很大差距,使得我國造船業成本居高不下,趁着各國都在瘋狂進行海軍競賽的時候,也正是我國大力發展造船工業體系的時候。”

英國能維持世界造船業第一強國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英國強大的經驗和技術積累,這使得英國造船成本遠低於其他國家,而現在英國被德國等牽扯住精力,在恩斯特看來正是東非造船業,尤其是民用造船業大力發展的有利時機。

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4章 萬事開頭難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1475章 鋼鐵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1084章 底氣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299章 預判第559章 誣陷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1198章 遠東人員第1300章 喀山軍政府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1498章 移民第1024章 監視第1421章 鑄鐵廠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1463章 代理人第768章 無謂的抵抗第1011章 借錢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200章 分裂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1520章 《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第1115章 農村大發展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926章 機耕路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85章 馬西米連諾一世眼中的東非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517章 過剩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660章 貿易和產業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498章 和談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1513章 兩黨合流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1410章 東北非博弈第471章 漏洞第844章 魯道夫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14章 東非的聖誕節第472章 備戰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483章 新民族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446章 災情第465章 準同盟關係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10章 各國反應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1073章 交通大變局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144章 貿易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142章 三區一改第559章 誣陷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98章 遊歷第1478章 銷燬農產品第391章 羊入虎口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695章 納塔爾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458章 太平洋“明珠”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8章 普奧聯動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1238章 教唆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257章 雙方算計第1045章 教育
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4章 萬事開頭難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1475章 鋼鐵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1084章 底氣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299章 預判第559章 誣陷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1198章 遠東人員第1300章 喀山軍政府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1498章 移民第1024章 監視第1421章 鑄鐵廠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1463章 代理人第768章 無謂的抵抗第1011章 借錢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200章 分裂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1520章 《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第1115章 農村大發展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926章 機耕路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85章 馬西米連諾一世眼中的東非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517章 過剩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660章 貿易和產業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498章 和談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1513章 兩黨合流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1410章 東北非博弈第471章 漏洞第844章 魯道夫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14章 東非的聖誕節第472章 備戰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483章 新民族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446章 災情第465章 準同盟關係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10章 各國反應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1073章 交通大變局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144章 貿易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142章 三區一改第559章 誣陷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98章 遊歷第1478章 銷燬農產品第391章 羊入虎口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695章 納塔爾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458章 太平洋“明珠”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8章 普奧聯動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1238章 教唆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257章 雙方算計第1045章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