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優勢在陸地,所以對東非在波斯灣的海上力量並不畏懼,英國就完全沒有任何可能性了,但是,東非反而更要提防英國人。
英國的拿手戲就是“光輝孤立”和“均勢政策”,尤其是針對英國統一級別或者比英國更強大對手的時候。
現在東非和蘇聯就是比英國更強大的存在,因此東非和蘇聯也是英國“均勢”的對象,通過各種手段挑撥兩國關係,如果蘇聯和東非發生直接對抗,那英國就可以維持“孤立”地位,保障其南亞殖民地的安全。
假設東非和蘇聯不強大,那英國人就可以拿出“艦炮外交”重拳出擊了。
蘇聯領導人約瑟夫雖然是搞地緣政治的高手,但是蘇聯依舊擺脫不了斯拉夫直來直去,粗暴簡單的外交手段,而對於這種“明牌”打法,東非反而不會害怕。
英國那種擅長陰謀詭計的國家,反而更令人厭惡,就算造不成太大損害,可也能噁心人。
……
迪茲富勒。
這是一座波斯重要古城,坐落於迪茲河兩岸,迪茲富勒翻譯過來是“堡壘橋”,歷來是波斯的軍事和商業重鎮。
在其市中心就有一座薩珊王朝時期修建的古橋,也就是迪茲富勒古橋,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曆史,一直到21世紀這座古橋依舊存在。
迪茲富勒古橋長度大約四百米,有十七個拱洞,橋墩由巨石和灰漿建造,是古代薩珊王朝水利工程的代表作之一,迪茲富勒在波斯也因此具有“橋之城”的美稱。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迪茲富勒的繁榮,和迪茲富勒古橋有很大的關聯,古代波斯的許多軍事調動,或者商業活動迪茲富勒古橋都有參與。
而今,在迪茲富勒古橋邊,一座鐵路橋正在被建設,這座鐵路橋正是波斯灣裡海鐵路的重要配套工程。
“迪茲富勒鐵路橋建成後,將極大推進迪茲富勒的繁榮,其南段鐵路已經具備通車條件,打破這座小城的封閉性,加強和外部的溝通。”
在迪茲富勒鐵路橋的剪彩儀式上,東非橋樑設計師墨約爾向當地的波斯官員介紹說。
“這座鐵路橋,採用雙層設計,下方可以通行鐵路,上層是公路,使用大量鋼材和混凝土,它和迪茲富勒古橋相依,就猶如傳統和現代的交融。”
“兩座橋樑象徵了迪茲富勒市的歷史發展沿革,尤其是在海洋時代,迪茲富勒鐵路橋接過迪茲富勒古橋的接力棒,對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有着重要作用。”
迪茲富勒距離波斯灣不遠,也就二百多公里,但是波斯的交通建設太差,以至於迪茲富勒的發展並不如人意,之前在波斯灣裡海鐵路通車之前,這裡的經濟都不會有太大起色。
當然,這只是墨約爾的標準,對於波斯這種落後的農業國,迪茲富勒雖然無法和那些波斯的大城市相提並論,但發展也絕對不算差。
可是,墨約爾作爲一個東非人,習慣用東非的城市建設和迪茲富勒對比,這樣別說迪茲富勒了,就算德黑蘭在東非都只能屬於屬於三流城市。
先不提德黑蘭的經濟,人口方面1932年德黑蘭也才二十多萬,而東非中等城市的人口標準是五十萬到一百萬之間,僅人口數據德黑蘭都夠不到東非中等城市的標準。
經濟領域,德黑蘭更是不能看,和東非小城市的差距都很大,因爲目前波斯政府纔剛剛準備着手發展德黑蘭的工業,引入一些輕工業。
也難怪這個中東第二大國和奧斯曼帝國在國際上的待遇差距如此之大。
而作爲波斯小城的迪茲富勒也就更不堪了,其人口不到三萬,經濟更是完全依賴傳統產業,幾乎沒有現代化設施,甚至連現代醫院都沒有。
因此,由東非主導建設的波斯灣裡海鐵路,就成了這座城市當前唯一現代化基礎設施,而長達四百三十多米的迪茲富勒鐵路公路兩用橋,更是成了迪茲富勒新的城市名片。
從這座鐵路橋的規模,設計,用料,結構等綜合方面考慮,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波斯迪茲富勒市的市長菲爾多西,對於這座鐵路橋的建設就十分滿意,他對墨約爾說道:“這座鐵路橋是波斯和東非友誼的見證,它也將成爲未來波斯進入現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等到鐵路通車後,迪茲富勒將進一步鞏固在國內交通領域的地位,形成公路,鐵路,水運三合一的綜合性交通樞紐,並且加快和波斯灣港口的聯通,吸引海外投資,新技術的引進。”
迪茲富勒在波斯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在交通領域有重要地位,迪茲河提供水運,而迪茲富勒古橋則讓它成爲區域的重要商業通道。
現在,迪茲富勒鐵路橋建成後,新增了鐵路,同時也將極大加強公路交通的效率。
雖然迪茲富勒古橋在古代波斯是一項偉大工程,並且一直到今天還在發揮作用,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這座古橋的歷史太過悠久,加上近代以來,波斯因爲內外交困的原因,也無力對這座古橋進行維護,以至於它的通行能力大大下降。
所以,迪茲富勒鐵路橋建設正好取代迪茲富勒古橋,發揮其交通作用,並且還是巨大的提升。
而且這座鐵路橋建設,波斯政府掏錢,對迪茲富勒的財政壓力也不算大,這纔是重點。
至於波斯政府是否因爲波斯灣裡海鐵路的建設付出巨大代價,對於迪茲富勒而言並不重要,反正他們當地人得到了實惠。
墨約爾說道:“現在只有波斯灣裡海鐵路全線建設完成,並且通車,迪茲富勒的這座鐵路橋才能真正發揮出它的作用。”
“不過,就目前波斯的形勢而言,想要波斯灣裡海鐵路徹底通行,恐怕還是要等上一段時間。”
“我聽說上個月,迪茲富勒北部山區的建設工地就遭到了襲擊,甚至連鐵軌都被拆走了一部分,如果貴國不能解決好沿線的治安問題,這將極大阻礙波斯灣裡海鐵路的建設進度,同時也會給日後鐵路運營維護造成麻煩。”對於墨約爾所說的這一點,菲爾多西面色有些陰沉的說道:“哼,那些想要破壞鐵路建設的傢伙,不過是一羣暗地裡的臭蟲罷了。”
“他們大概率是巴赫蒂亞里人,也就是盧爾人的一支,生活在迪茲富勒周邊的山區,我們政府已經着手清理這些妄圖阻礙波斯現代化的破壞分子。”
迪茲富勒所處的地區,是波斯典型的多民族混合區域,這裡的主要人口是波斯還有阿拉伯人,其次是盧爾人,庫爾德人還有阿塞拜疆人,而迪茲富勒周邊還有一些不同民族的部落勢力。
巴赫蒂亞里人就是其中之一,他們實際上就是生活在山區的盧爾人,不過人數並不多。
菲爾多西對於這些巴赫蒂亞里人沒有多少好感,他本身是波斯人,而巴赫蒂亞里人在波斯是絕對的少數人口,別說巴赫蒂亞里人,就算他們的主脈盧爾人也是如此。
當然,整體上來說盧爾人對波斯的認同感還是比較高的,他們一般不會和波斯政府產生衝突,因爲在古代,盧爾人就長期處於波斯的統治之下,深受波斯文化的影響,這一點從他們對宗教的選擇上也可以看出來。
波斯內部對盧爾人也不是沒有偏見,但並非民族身份,更主要集中在地區發展差異上,他們認爲盧爾人是“山地部落民”,這種語氣接近城裡人把農村人視作“鄉巴佬”。
真正對波斯認同感比較低的民族,主要是庫爾德人,還有阿拉伯人,而阿塞拜疆,盧爾人對波斯的認同感都很高。
因此,這次巴赫蒂亞里人對鐵路建設的破壞活動,大概率是背後有人支持。
畢竟波斯灣裡海鐵路的建設對生活在山區的巴赫蒂亞里人可也是利大於弊。
菲爾多西就斷言說:“肯定是有一部分巴赫蒂亞里人受到了外部勢力的挑撥,我認爲蘇聯人的可能性更大,英國也有可能性。”
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波斯政府肯定優先懷疑蘇聯,但是在這件事上,英國也不能排除在外。
因爲這條鐵路的建設確實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英國人的利益,東非和英國雖然在波斯劃定了各自的勢力範圍,但事實上這種勢力範圍的劃分,並不具備約束性。
而波斯灣裡海鐵路,不管從技術,設備,還是市場等方面,都對英國不利。
這裡就必須提到波斯的經濟格局,總結起來就是“西富東貧,北強南弱。”
過去波斯主要是北強南弱,但是即便北方更加富裕,可考慮到北部直面蘇聯的威脅,英國把這一區域讓給東非也不會太心疼。
而西富東貧,這裡的西主要指的是西北部,西南地區雖然背靠波斯灣,但發展並不如人意,首先是處於邊疆地帶,其次主要是阿拉伯人聚集區,波斯政府對當地的投資並不高。
但是,波斯灣裡海鐵路加上東非對當地石油資源的開發,將改變這一點,過去英國不太重視的波斯西南部,現在也變成了“香餑餑”。
這很難不讓部分英國人心理不平衡,波斯灣裡海鐵路建成也就意味着未來波斯市場東非佔據更大的優勢,尤其是加快虹吸北方市場,也就是裡海沿岸,包括波斯首都德黑蘭等相對富裕區域。
石油資源就更好理解了,雖然過去英國在波斯西南部發現並且開採過石油,但是奈何東非後來居上,近些年東非在波斯新開發的油田,產量就已經超過了英國在波斯的英波石油公司產量。
隨着東非和美國兩國汽車工業的崛起,這極大帶動了如今世界對石油的消費需求,歐洲的汽車產業發展也比較迅速,石油已經成爲了重要的硬通貨。
因此,西南部東非開發的油田,也就引起了英國人的眼紅,但講道理,這可怨不得東非,畢竟東非進入波斯也沒有多少年曆史。
而東非之所以能後來居上,還是東非在技術上比英國更具有優勢,就目前來說,東非和美國在石油勘探和開採技術上,處於世界第一梯隊,其他國家就差上許多。
墨約爾說道:“現在到底是誰支持巴赫蒂亞里人阻礙波斯灣裡海鐵路的建設,其實已經並不重要,對於波斯而言,應該要防止後續類似事情的發生,畢竟,波斯灣裡海鐵路距離建設完成,也快要到了收尾階段。”
“屆時,如果還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吃虧的還是你們自己,我們只負責這條鐵路的建設,後續運營維護,那就是你們的事了,東非最多提供技術和售後,但是這都是要花錢的。”
波斯灣裡海鐵路雖然由東非主導建設,但是東非並不打算拿這條鐵路做太多文章,至於投資的部分,有西南部油田作爲抵押,東非並不擔心收不到尾款。
這也反映瞭如今東非對波斯外交政策的轉變,變得更加柔和,同時減少對其政治還有社會治理的指手畫腳,以前東非在中東可不這樣。
過去在中東各國眼中,東非那是囂張跋扈的存在,而且十分貪婪殘暴,直接證據就是東非在波斯灣沿岸的軍事擴張,被東非滅掉的國家和部落可不少。
波斯人對此感觸也頗爲深刻,相較於奧斯曼帝國,東非還能將其放在平等地位對待,與之相比,東非對波斯那基本上和看待殖民地沒有太大差別。
以前,東非的想法是將波斯從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全面控制,現在東非把重心放在經濟利益上,而軍事和文化都有放鬆。
指望東非改變波斯的文化,確實艱難,畢竟連蘇聯人都做不到這一點,蘇聯的意識形態可比東非要強大的多,結果他們支持的波斯工黨在這種宗教國家發揮的作用,基本上可以說是聊勝於無。
而軍事方面,東非就更覺得把精力放在波斯有些不值了,尤其是成爲波斯保護傘後,會和蘇聯直接對上,假設發生衝突,東非就成了波斯的擋板,這還有可能助長波斯政府的腐化。
就像前世歐洲國家在對抗俄羅斯的時候一樣,各個都想背靠美國混吃等死,自己的軍事卻不斷衰落,畢竟美國人都駐軍了,可以提供保護,還花那麼多軍費幹什麼?
東非也不希望波斯政府對東非產生依賴,所以還是保持若即若離的態度更好,這樣倒逼其在對抗蘇聯上,更加賣力,而不是指望東非的庇佑。
這幾年,世界經濟整體大環境都不好,東非自然也不希望增加無效的軍事開支,而波斯的戰略價值,在東非眼裡就是如此,屬於低效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