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鞏固經濟

“約翰李德斯先生,你能不能提供一份更加詳細的關於三座城市的資料,畢竟離開東非這麼久,我對東非已經很不瞭解。”威爾斯說道。

“很抱歉,威爾斯先生,我其實對東非各個城市也不是很瞭解,畢竟現在東非城市很多,你手上的這些資料還是國內發過來的,不過如果讓我說的話,內羅畢和布拉瓦約市應該是最好的選擇。這兩個地方都通了鐵路,光是這一點就是基桑市目前比不了的,而且基桑市據說在東非西部剛果盆地,你以前肯定是生活在高原區域,氣候上肯定更適宜。”

“好吧,如果不趕緊的話,我想先考慮一段時間,最好能從國內獲得更多的消息。”威爾斯說道。

“時間是下個月十三日,所以你還能考慮十幾天,最好儘快給我們答覆,我現在就在米特街道支行上班,去那裡報我的名字,結果是要先傳回國內的,好讓那邊有所準備,截止到下個月的三日是最後期限。”約翰李德斯說道。

“沒有問題!”威爾斯說道,這個時間足夠自己和家裡人商量的了,威爾斯其實最想的還是和家人溝通一下。

隨後,威爾斯和格萊林廠長一起送走了約翰李德斯。

格萊林:“威爾斯先生,臨走之前你最好先把工作對接一下,你的離開對我們廠來說其實也是一種損失。”

嘴上這麼說,格萊林卻還不至於真對威爾斯求賢若渴到這種程度,實際上德國在這方面人才並不欠缺,當然,如果能留下威爾斯再好不過,可惜東非方面是不會放手的。

“感謝您這些年的照顧,格萊林廠長,祝你生意興隆。”

格萊林擺擺手送客道:“還是先收拾行李吧!畢竟東非離得可是有點遠,你又在德國生活這麼多年,我想伱需要帶走的東西不少。”

……

人才歸國,也是爲了對東非產業進一步提升,或者說是鞏固,在此之前東非的工業體系只能勉強運轉,所以需要更加專業的人才,尤其是這些在歐洲積累了豐富生產經驗,且具有一定學歷的東非年輕人來承擔。

“我們一次性從歐洲召回了兩千多名各行各業的精英和翹楚,雖然他們可能才華有限,但是經過在歐洲的多年磨礪,對於東非目前各行各業都能有效的查缺補漏和優化。”

“涉及紡織業,機械製造,造船業,食品加工,玻璃,陶瓷,造紙等行業,強化我國經濟的薄弱環節。”

東非工業的短板就是輕工業,而這些是東非在德意志和歐洲地區能最好滲透的行業,像重工業反而不好安排人手學習。

“輕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係着東非國民的衣食住行等等領域,一味發展重工業和軍工業,容易導致產業結構失衡,且不利於國家的安穩運行。”

恩斯特接着說道:“按照目前我國的經濟形勢,大力發展輕工業,調整產業結構,也是增加東非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軍工業和重工業出口,很明顯比不上輕工業出口,首先就是各個列強的軍事工業基本就沒有太差的,就是遠東各國都在七八十年代建立一套強大的軍事工業體系。

所以重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壓力比輕工業還要大,英法德奧四國在這個領域牢牢把持着話語權,而且事關體系問題,很難有國家擠入這些國家的軍火市場。

除了武器裝備體系問題以外,政治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以上幾個列強加上沙俄和美國,西班牙,基本瓜分了世界的政治資源。這也是東非的一大短板,東非唯一能影響的大國恐怕就只有阿比西尼亞帝國,但是阿比西尼亞帝國放在歐洲也僅僅只是一箇中型國家。

“工業體系的完整性對東非這樣的大國而言是極爲重要的,小國無法建設完整的工業體系,同時也命運抉擇的權利也很小,不可避免的受制於人,而我們東非顯然脫離了小國層次,所以爲了不受制於人,各行各業,當然,我說的是正經行當,要得到全面發展。”

“眼下黑森鐵路完工在即,東非的工業生產勢必受到即將到來戰爭的影響,爲了避免戰爭對工廠和設施的消極影響,必須有更多的專業人才投入到穩定生產的作用中去。”

“所以爲這些歸國人才提供快速通道,安排其加速融入東非社會生產,顯得極爲重要和迫切。”

黑森鐵路建設完成,就是東非對東非周邊潛在威脅定點消除的時間,所以現在東非政府的業務也最繁忙。

“王儲殿下放心,各個部門和移民署還有大使館都會積極合作,儘快讓他們各司其職,我們保證在明年三月份之前安排好人才歸國事宜。”

現在東非是處在一種緊張的態勢中的,尤其是中南地區感受最爲深刻,東部居民倒是沒有太多的反應,這和他們遠離可能成爲戰爭前線的中南部邊境有關,但是東部各省的工廠和軍政機關都感受到了風雨欲來的境況。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東非必須加班加點的生產物資,防止戰爭導致生產停滯進而引發的社會問題,所以要做兩手準備,一是囤積生活必需品,二是在戰爭爆發時保證工廠等機構的正常運營。

根據國防部和總參幕部的一致判斷,戰爭一但開啓,那東非面臨的問題絕對不是以往的小打小鬧。

因爲東非的敵人們這些年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而且戰事很有可能從東非的四面八方向東非傳遞,基本上東非全境都有可能受到直接威脅。

恩斯特:“很好,人才歸國要加快,備戰也要加快,尤其是預備役登記和訓練,要在全國開展,各個軍區尤其是中南部地區和東北部地區,還有海軍都要做好備戰工作。”

“這次戰爭也是東非真正的國運之戰,如果我們贏了,那東非作爲世界大國的地位就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同時剪除東非所面臨的惡劣地緣環境,爲東非未來幾十年發展鋪平道路,反之我們就要做好割地賠款的準備,甚至失去未來幾十年的發展機遇。”

東非面臨的問題,其實也是時代大背景下,最後一次列強“船票”爭奪之戰,就像美國之於西班牙,日本之於遠東帝國,贏者通吃。

實際上如果遠東帝國能在九十年代戰勝日本,那遠東帝國的列強地位也就可以繼續保持,並且代表着洋務遠動的成功性。

大家都是國運之戰,不過東非的敵人顯然是最棘手的,實際上英國不針對東非的話,單獨面對葡萄牙和德蘭士瓦人,東非一樣可以達到這個效果,但是英國對東非的打壓顯然是會不留餘地的。

而之所以東非會面臨比美國,日本更危險的境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英美之間已經交過手,兩者之間存在利益捆綁,且美國本身文化和英國千絲萬縷,至於日本,完全是英國扶持起來的。

只有東非首先在意識形態上,屬於德意志文化爲主流,經濟上和英國脫鉤,同時對開普敦,英屬索馬里蘭,埃及,印度造成巨大威脅。

第222章 體面第1226章 世界第一人工大水庫第1192章 鋼鐵森林第611章 打入內部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237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809章 事後第447章 趣談第1155章 震怖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58章 密謀第840章第1434章 德語國家組織第178章 葉克王國第210章 小丑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1053章 波斯灣第904章 卡賓達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774章 搬遷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1058章 英國關注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674章 魚米之鄉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973章 籌備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364章 燃燒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600章 嘗試第1354章 瘟疫來了第802章 爭論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964章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00章 近海防禦系統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474章 討論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604章 民不聊生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379章 黃金葉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964章第802章 爭論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998章 貝拉市第555章 羞辱第92章 挖牆角第144章 貿易第228章 留學生第472章 備戰第1131章 刺殺失敗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請假第636章 分擔壓力第483章 新民族第162章 打魚第878章 無線電第1386章 萊茵盾國際化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383章 引入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751章 西線反攻第31章 部落衝突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1220章 萊茵人第400章 互不侵犯條約第782章 近衛師第674章 魚米之鄉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272章 亞得里亞海海戰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
第222章 體面第1226章 世界第一人工大水庫第1192章 鋼鐵森林第611章 打入內部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237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809章 事後第447章 趣談第1155章 震怖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58章 密謀第840章第1434章 德語國家組織第178章 葉克王國第210章 小丑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1053章 波斯灣第904章 卡賓達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774章 搬遷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1058章 英國關注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674章 魚米之鄉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973章 籌備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364章 燃燒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600章 嘗試第1354章 瘟疫來了第802章 爭論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964章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00章 近海防禦系統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474章 討論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604章 民不聊生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379章 黃金葉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964章第802章 爭論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998章 貝拉市第555章 羞辱第92章 挖牆角第144章 貿易第228章 留學生第472章 備戰第1131章 刺殺失敗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請假第636章 分擔壓力第483章 新民族第162章 打魚第878章 無線電第1386章 萊茵盾國際化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383章 引入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751章 西線反攻第31章 部落衝突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1220章 萊茵人第400章 互不侵犯條約第782章 近衛師第674章 魚米之鄉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272章 亞得里亞海海戰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