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2章 齊頭並進

萊茵市。

伊林加市能想到市場需求這一點,東非其他城市,尤其是和伊林加市一樣,一些優勢不明顯的城市也能想到。

而這些城市和區域對經濟發展的探索也會隨着報告彙集到東非政治中心萊茵市,爲東非中央政府提供更多的經驗和數據,以便隨時調整全國經濟。

恩斯特:“近些年來,包括馬普托市,伊林加市都在積極推進適應時代的工業發展策略轉型,這對於我國中小型城市,非資源型城市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所以說打破常規思維對於城市發展很重要,對於這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意見我們要積極吸納,並且做出相對應的安排。”

伊林加市發展策略的制定,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了東非經濟發展的靈活性。

雖然東非是計劃經濟國家,但是並非全盤計劃,尤其在農業領域體現最爲明顯,雖然九十年代後,東非開始全力發展重工業,但這並不意味東非對農業和輕工業的忽視。

截止到一五計劃結束時,農業都是東非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在九十年代以前,發展農業更是東非的基本國策,是真正的立國之本。

畢竟光是爲了獲得更多的人口,就必須有農業作爲基礎保障,所以東非糧食產量年年攀升,而東非人口也在世紀之初達到驚人的八千多萬。

截止到1905年,東非農業總產值佔比依舊高達百分之六十多,距離工業化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所以說東非目前依舊是一個農業國,當然,和一般農業國相比又強一點,算半個工業國家。

所以爲了保證本國主要收入來源的穩定,和應對東非人口增長壓力,東非也不會輕視農業領域發展。

至於輕工業,這個東非最顯著的短板,也不全是東非經濟體制造成的,而是東非從殖民時代開始,輕工業就先天不足,所以東非輕工業在全國產業中雖然發展相對較慢,但是進步卻是最大的。

所以說東非的計劃經濟和蘇聯有本質區別,蘇聯頭兩個五年計劃中,對重工業投資佔到全部投資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東非對重工業投資不到百分之四十,加上輕工業,東非工業投資也才百分之五十多的水平。

這也是東非頭兩個五年計劃效果明顯不如蘇聯的主要原因,但是東非產業結構發展顯然不會像蘇聯那樣頭重腳輕。

恩斯特接着說道:“二五計劃期間,我國輕重工業發展有着不同點,中央和大型國企在重工業投資領域活躍,而地方性企業則擅長輕工業發展,典型特徵就是國家投資集中於規模以上企業,而地方熱衷於興辦中小型企業,以輕工業或者說基礎加工業爲主。”

“農業領域的靈活性更大,因爲農業不利於計劃性執行,容易受到各種天災的影響,各個地區發展農業的條件也不一樣,所以導致各地農業產量並不穩定,對農業管理趨向於引導,而非強硬性的指令。”

“除此外還有服務業,包括醫療,教育,金融,餐飲,交通運輸等特殊行業,在我國國家建設中佔據重要地位,不過也是我國和產業中最容易被忽視的。”

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當下很難和工業形成競爭,不過東非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就比如醫療,教育和交通運輸這些年都發展較快,而金融,餐飲,娛樂等發展較爲緩慢。

雖然東非工業發展較快,但是橫向對比其他國家和地區,也算不上過於出彩,尤其是和美國,德國對比尤爲明顯,而在農業和服務業上,東非和其他國家相比算是各有優劣了。

當然,二五計劃期間,除了正常產業以外,東非的國防工業開支快速增長,尤其是在毅力號戰列艦完工後,接下來的十年時間,東非海上軍事力量將進入一個飛速發展階段。

根據計劃,通過本輪海上力量擴張以後,東非將進一步鞏固印度洋沿岸第一軍事強國的地位,對包括印度在內的所有印度洋國家和地區形成絕對優勢。

恩斯特:“我國經濟發展的模式可以說是在全世界都暫時找不到可以參考對象的,所以經濟發展有曲折,有困難完全可以理解,就算歐美工業國家也會面臨經濟危機等困難,所以說我們在經濟發展中遇到各種問題都不出人意料。”

“解決這些問題,纔是關鍵,而不是掩蓋和忽視問題,在經濟繁榮時期,很多矛盾和問題會被經濟的火熱所遮蔽,這是我們要重視的。”

“雖然說全國經濟一盤棋,但是具體到地方經濟發展的時候,同樣的原理未必適用,畢竟每個區域有每個區域的特徵,我們要做的就是調和這種區域和全國經濟間的差異,這樣才能利於全國經濟更高效的發展。”

恩斯特這麼說,也就意味着支持伊林加市對本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驗了,效果好的話當然會更進一步的推廣伊林加市發展經驗。

實際上這種實驗性經濟發展模式,在東非並非個例,在此前馬普托市發展就是如此。

如今馬普托市已經成爲漢薩省發展最快的城市,經濟體量迅速靠近省會新漢堡港市。

當然,馬普托市經濟發展並不像伊林加市這樣更加具有代表性,因爲馬普托市條件比伊林加市更好,馬普托市屬於東非重要的沿海城市,是莫桑比克平原和東非南部交匯地帶,這些都是伊林加市所不具備的。

“計劃經濟模式下,並非所有產業都適合計劃形式,所以爲了避免經濟僵化,我們要充分給予地方一些發展的自主權利,當然,一些紅線的問題還是要在中央領導下協調進行,實現經濟發展上的抓大放小,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活力。”

實際上恩斯特在東非實行計劃經濟的原本目的就是加速東非工業,而不是把計劃經濟視爲經濟發展的“特效藥”,這也和東非的國情有關。

東非通過義務教育大大提高了全國民衆的基礎素質,同時培養了大批適應工業發展的人才,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躡手躡腳的開展計劃經濟。

前世非洲有很多國家實際上也屬於蘇聯體制的國家,但是在抄襲蘇聯經驗的時候,可以說羣魔亂舞,不僅無法實現本國工業化,還將全國經濟搞的一團亂麻,說句實話,前世非洲這種人均胎教水準區域,根本就不可能展開正常的經濟活動。

讓他們按照部落治理模式治理國家已經是非洲很多國家的極限,能維持社會整體穩定的領導人,都算是“明君”了。

恩斯特接着說道:“我國工業發展的同時,不能忽視其他產業發展,工業雖然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與日俱增,但是一個正常國家事關方方面面,這也是二五計劃期間,我們積極調整全國產業綜合性發展的主要原因,東非想成爲世界性的大國,雖然發展工業是關鍵,但是隻發展工業也會導致營養不良。”

“所以謀取東非經濟發展的繁榮,未來必然要多元化,實現各個產業的齊頭並進,當然,現階段我們能力有限,所以專注於某個領域的發展也無可厚非,但是隨着經濟發展,我們總要補齊那些原來的短板。”

第154章 發“貨”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28章 打探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28章 打探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991章 抵達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581章 “火車頭”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1222章 會面第228章 留學生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453章 借款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1112章 招商引資第187章 勸說第1041章 新農業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449章 野心第523章 旱情第261章 威脅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1427章 經濟答卷第865章 高原省第438章 倒計時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45章 羅恩羅達第142章 三區一改第153章 送酒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775章 紹奎第48章 訂婚第695章 納塔爾第1305章 封賞第471章 漏洞第861章 分贓第1315章 交接第34章 動員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154章 發“貨”第249章 熱度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695章 納塔爾第822章 卡賓達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345章 援助團第1371章 東水西調第809章 事後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320章 雙標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936章 軍售第1169章 戰場問詢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577章 收尾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958章 巴拉圭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273章 雞飛狗跳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204章 “流放”?“潤”!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802章 爭論第936章 軍售第190章 送行和交待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1102章 備戰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577章 收尾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238章 三把“刀”第1399章 加入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297章 軍隊換血第1054章 地緣博弈
第154章 發“貨”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28章 打探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28章 打探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991章 抵達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581章 “火車頭”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1222章 會面第228章 留學生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453章 借款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1112章 招商引資第187章 勸說第1041章 新農業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449章 野心第523章 旱情第261章 威脅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1427章 經濟答卷第865章 高原省第438章 倒計時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45章 羅恩羅達第142章 三區一改第153章 送酒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775章 紹奎第48章 訂婚第695章 納塔爾第1305章 封賞第471章 漏洞第861章 分贓第1315章 交接第34章 動員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154章 發“貨”第249章 熱度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695章 納塔爾第822章 卡賓達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345章 援助團第1371章 東水西調第809章 事後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320章 雙標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936章 軍售第1169章 戰場問詢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577章 收尾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958章 巴拉圭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273章 雞飛狗跳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204章 “流放”?“潤”!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802章 爭論第936章 軍售第190章 送行和交待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1102章 備戰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577章 收尾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238章 三把“刀”第1399章 加入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297章 軍隊換血第1054章 地緣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