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

這次整頓還是比較有效果的,尤其是東非一些實驗室或者研究機構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就比如恩斯特一直沒有親自視察過的核物理研究院。

目前核物理研究的過程可以說相當艱難,尤其是放射性物質根本沒有有效防護,雖然東非有特製的防護服,主要是使用鉛等元素製成,但也無法保證萬無一失,恩斯特自然也不會以身犯險。

東非核物理研究始於九十年代末,彼時正是歐洲對放射性物質初步探索時期,東非在恩斯特的主導下,自然也提前開展了相關研究。

初期相對應的人才十分缺乏,畢竟歐洲對放射性物質的發現和研究也纔剛剛起步不久,同理,歐洲在相關領域的研究也不比東非領先多少,而且分散在各個國家,除了東非以外的各國政府對於核物理顯然也不太重視。

所以目前東非算是世界上核物理研究領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一五計劃期間,也是東非核物理研究領域高速發展階段。

而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危害,可以說比化工業更加危險,所以東非核物理研究機構肯定不能放在京畿重地,亦或者是一些主要城市,而是放在中,西部地區。

當然,艱苦環境下,東非政府自然也會對其進行相關補貼,享受國家最高待遇,甚至連他們的後續生活,家庭前途,東非政府都做到了相對應的安排。

畢竟人類早期對放射性物質的認知嚴重不足,恩斯特雖然可以做出一些干預,但也解決不了根源性問題。

越是早期研究越不能把規矩定的太死,畢竟如果人們認識到放射性物質的危害,那心甘情願爲該領域貢獻的人恐怕不多。

像歐洲那些研究放射性的科學家,工作環境比東非還惡劣,就比如大名鼎鼎的居里夫婦二人,整天被放射性物質照射,以至於恩斯特都不好請這兩位人類核物理研究的先驅發出邀請,如果和東非科學家們接觸,對東非科研工作也是一種隱性災難。

目前東非對放射性物質的定性是“不明”,即不確定是否存在危害,雖然恩斯特知道肯定答案,但是他也無法直接解釋,這對於恩斯特而言是比較陌生的領域。

當下人類對放射性物質的主要重用方向,集中在醫學領域,也就是用其能殺死癌細胞的特性,從而治療癌症等疾病的假象。

這在東非顯然是法律所不允許的,而恩斯特找的藉口是放射性物質既然可以殺死癌細胞,那對於人體正常細胞是否也存在同樣效果,現階段東非科研人員自然不能給出明確答案,所以東非順理成章的將核物理研究隔離開了。

這當然不利於東非核物理研究工作,所以爲了彌補一些硬性規定所造成的缺陷,東非只能投入更多的資源來保證本國核物理髮展。

包括構建單獨的鐵路,公路交通,單獨的居住環境,單獨的科學實驗室,單獨的科學實驗場地,這也使得東非核物理研究院和其他學科的關聯性大大降低,同時這種自成一體的科研模式,自然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在政府會議上,恩斯特特別強調道:“放射性物質的採集,必須用單獨特製的容器,就比如鉛盒等,對於廢料處理也是如此,使用完成後要封存起來,並且登記在冊,而且要集中出口到域外國家。”

這種做法是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貧道,和前世日本一樣缺德,不過在當下,其他國家顯然也不會知道或者注意恩斯特的險惡用心。

前世很多有核工業的國家,就喜歡將核廢料出口到非洲來,恩斯特這也算是以彼之道,還彼之身。

“同時,放射性物質研究的保障工作要做好,不能馬虎,尤其是對我們自己的核物理研究人員,待遇要確定最高水平,對其家人也要做好優待,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對此,東非的官員們是很不理解的,就像如今很多化學物質一樣,人類並不知曉具體危險,所以容易導致很多問題被忽視或者掩蓋,恩斯特自然也無法改變這種現狀。

科學研究本就有利有弊,恩斯特自然也知道很多科研工作的風險性,但是捆的太緊,反而不利於科研工作的快速發展,東非不想被其他國家超越,就必須承擔這樣的風險。

當然,這對於東非一些科研人員顯然是不公平的,恩斯特這種行爲說不好聽點,就是送他們去死,而且是在恩斯特明知道風險和危害的情況下。

對此,恩斯特自然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只能通過在其他方面對這些爲東非科研事業註定會犧牲的人員進行補償。

當然,東非的核物理研究實際上並不僅僅侷限於本土,實際上東非在歐,美設置了一批實驗室。

利用歐,美科學家爲東非效力,東非只需要出資金,然後等着最終的數據成果就可以了。

所以東非在國外設立的核物理研究院機構和東非本土大爲不同,他們甚至位於紐約,倫敦這種發達城市的核心區域,然後歐美各國的科學家在毫無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進行放射性物質提速或者實驗。

當然,在對放射性物質認知不全面的時代,自然也不會有人注意到東非這種舉動有什麼異常。

別的不說,居里夫人的實驗室就建在巴黎大學裡,所以東非在歐美髮達城市建設核物理研究院機構和實驗室可以說毫無違和感。

所以說東非在覈物理研究領域的行爲十分缺德,除了坑害本國科研人員以外,對國外科研人員的迫害更甚。

當然,歐美相關科研人員自然意識不到這一點,反而還會對背後“金主”感恩戴德,畢竟放射性物質當下沒有展現出巨大價值,東非建設的這些國外核物理研究機構等於爲他們提供了一個就業的場所,並且不需要到東非那個“犄角旮旯”的地方去,在本國工作,待遇還比較優厚,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畢竟能在紐約或者倫敦工作生活,沒有人會想到東非的某座小鎮,默默無聞的從事核物理研究。

所以東非本土核物理研究人員主要是東非自己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人才,外國人很少,他們很多都是從歐美國家留學歸來後,投入國家號召中去的。

當然,這樣一來,東非的核物理研究工作和歐美國家就比較割裂,歐美科研人員的交流與合作更加密切,反之東非雖然待遇最好,但是和歐美科研人員往來較少。

這樣一來,東非核物理研究自然也會有一定限制,這也是東非在國外投資建設核物理研究機構的主要原因,通過這些國外核物理研究機構爲本國核物理研究提供數據,情報參照,同時可以減少一些風險性實驗。

早期核物理研究並不受政府重視,所以想獲得東非國外的核物理研究信息並不困難,就比如居里夫婦的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公開的。

在這種情況下,東非核物理研究自然也不會“抓瞎”,而且有背後強力國家機器的幫助,幾乎對東非核物理研究者們做到了有求必應,這種情況下,在東非早期核物理研究框架建設起來後,東非核物理研究工作也順利發展起來,並且取得巨大成績,遠遠將歐美同行甩在身後。

第1436章 街頭爆炸案第878章 無線電第1154章 斷案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1232章 仇恨的種子第1062章 新興產業蛻變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1281章 酒館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925章 造船業第14章 王國的野心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1117章 輿論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1012章 萌芽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1326章 野望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1241章 東非的殖民地第1357章 倫敦海軍會議第938章 換血第1129章 火藥桶上跳舞第780章 追蹤第75章 大逃亡第162章 打魚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1364章 城市間合作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596章 壓迫感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797章第1349章 犧牲第792章 條件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925章 造船業第460章 衝突第93章 姆特瓦拉第936章 軍售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1258章 君臣對話第89章 漢堡遠洋商業貿易船隊第1474章 人口第820章 購艦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168章 餐具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1532章 轉移文化資產第1264章 在東非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1157章 “0”號文件第1558章 美洲“白蓮花”第1284章 法國人的家底第1185章 速成第1402章 契卡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1228章 內陸水運貝爾港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415章 在的裡雅斯特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926章 機耕路第213章 西南攻略第822章 卡賓達第1320章 東非軍改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1339章 相互吹捧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25章 軍事工業初級門票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36章 濱海區第904章 卡賓達第1339章 相互吹捧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820章 購艦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287章 西逃第581章 “火車頭”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1370章 節水農業第624章 要人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訂)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1398章 歐洲共識
第1436章 街頭爆炸案第878章 無線電第1154章 斷案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1232章 仇恨的種子第1062章 新興產業蛻變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1281章 酒館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925章 造船業第14章 王國的野心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1117章 輿論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1012章 萌芽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1326章 野望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1241章 東非的殖民地第1357章 倫敦海軍會議第938章 換血第1129章 火藥桶上跳舞第780章 追蹤第75章 大逃亡第162章 打魚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1364章 城市間合作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596章 壓迫感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797章第1349章 犧牲第792章 條件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925章 造船業第460章 衝突第93章 姆特瓦拉第936章 軍售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1258章 君臣對話第89章 漢堡遠洋商業貿易船隊第1474章 人口第820章 購艦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168章 餐具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1532章 轉移文化資產第1264章 在東非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1157章 “0”號文件第1558章 美洲“白蓮花”第1284章 法國人的家底第1185章 速成第1402章 契卡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1228章 內陸水運貝爾港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415章 在的裡雅斯特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926章 機耕路第213章 西南攻略第822章 卡賓達第1320章 東非軍改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1339章 相互吹捧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25章 軍事工業初級門票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36章 濱海區第904章 卡賓達第1339章 相互吹捧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820章 購艦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287章 西逃第581章 “火車頭”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1370章 節水農業第624章 要人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訂)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1398章 歐洲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