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汾陽協定與蘇日中立條約

“趙將軍,這份協議相信貴方的閻司令應該已經看了吧,若是沒有異議的話,我們就可以簽署這份協議了。”田邊盛武坐下之後,便拿出兩份文件,放在桌面上,並對着坐在他對面的趙承綬說道。

“先等等,田邊參謀長!”就在田邊盛武把其中一份協議遞給趙承綬的時候,趙承綬突然說道。

“納尼?難道張將軍打算不簽署此協議?”聽到趙承綬的話,田邊盛武頓時有點生氣,語氣也發生了細微的變化。

“不!不!田邊參謀長誤會我的意思了,我的意思是我方還有一些細微的地方,需要修改一下!”看見臉色有點變化的田邊盛武,趙承綬連忙解釋道。

“原來如此。請問貴方還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的,請一一列出來,我們在仔細商討即可!”聽到不是拒籤,田邊盛武的才露出笑容,對方提條件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這條,這條,還有這一條,我們閻長官覺得都該修改一下。”趙承綬拿着眼前的協議,開始一條一條的勾畫。

。。。

雖然晉綏軍這邊臨時提了一些意見,但由於這份協議,之前他們都曾看過,也是經過閻錫山的首肯的,他們纔會與日本人簽署這個協議。所以他們即使臨時提了修改意見,但改動並不大,日軍方面最終看了一下,覺得沒什麼大礙,便答應了對方的要求。

很快雙方就進入了正式的協議簽訂,協議的名字叫作《日本軍與晉綏軍基本協定》,作爲晉綏軍代表的趙承綬與作爲日軍代表的田邊盛武分別在新的協議上籤下了各自的名字。

協議由方針以及要領兩部分構成。

方針無非就是:本着共存共榮建設新東亞的目的,晉綏軍與日軍達成停戰協定,並開始與南京汪精衛政府合作;然後其次就是,先把山西的管理權交於晉綏軍,過段時間再把華北交於其管理;最後還說任命閻錫山爲南京政府副主席與軍事委員長,並在後面會在合適的時機任命其爲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長以及華北國防軍總司令等職務。

要領方面就比較多了,一共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晉綏軍要跟日軍簽署停戰協定,這是前提;

2、再簽署了停戰協定後,日軍會把孝義等晉西南數個縣城交由晉綏軍管理,但是閻錫山必須把晉綏軍司令部由吉縣搬到隰縣或者孝義,美其名曰方便與日軍緊密配合;

3、若達成了以上的合作,則日軍的軍隊只在重要的城鎮駐紮,山西省內治安這些則全部交由晉綏軍負責;

4、日軍幫助晉綏軍擴軍至30萬,日軍方面負責從山東、河北等地抽調10萬,剩下的並原則由晉綏軍在省內自行招募。除此之外,日軍將會給晉綏軍補充步槍10萬支,輕機槍8000挺,重機槍900挺,擲彈筒4000具,各類火炮300門以及相應的彈藥;

5、將會給予晉綏軍5000萬借款;

6、在執行這些協議的期間,晉綏軍負責聯絡各地的反共將領,並且在太原或者孝義,與南京政府(僞汪政權)商議合作事宜;

7、軍費方面,南京政府將會給晉綏軍每月1200萬;

8、以上這些內容,必須秘密的、在可行範圍內儘快實施。

9、這些只是第一階段的,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其實就是更深層次的或作,包括重建太原兵工廠,讓晉綏軍的人數擴大到50萬,統治整個華北等等。

雖然這些內容沒有明言讓晉綏軍投靠日軍,但若是真按這些內容實施,晉綏軍實際上也就成了皇協軍,閻錫山也就成了大漢奸。對於這些條款會帶來什麼,閻錫山等人顯然是事前知道的,可是他還是派趙承綬前來簽署協定。

協議一共兩份,晉綏軍與日軍各持一份,而且兩份都留下了雙方代表的大名,白紙黑字也就正是確立了。不管閻錫山是不是真的要投日,但是從他剛籤這份協議,就知道他心裡早有此想法,而趙承綬無疑就是幫兇。

“趙將軍,祝我們合作愉快!”

“田邊參謀長,合作愉快!”

在協議簽署完畢後,只見二人緊緊地握了一下手,都帶着笑容朝着對方說道。

在這份協議簽署之後,後面雙方還簽署了晉綏軍與日軍的《停戰協定》,因爲兩份協定都簽署於汾陽,也稱爲汾陽協定。不過由於雙方都知道這個事情需要保密,這些協議內容也都沒有公開,除了少數有心人,也根本不知道有這些協議的存在。

會後,心情很好日軍方面,設宴隆重地招待了趙承綬等人。在最後他們走的時候還贈送了僞聯幣25萬元,法幣75萬元以及大量的布匹。爲了讓閻錫山的部隊真的投靠日軍,田邊盛武還做主從之前中條山戰場繳獲的中正式步槍挑選了5000支提前贈送於晉綏軍,算是見面禮。

這兩個協議只是開始,一個禮拜後,雙方基於充實‘汾陽協定’中有關‘防共協定實施細則’的內容,再次在太原召開了一次談判,趙承綬代表晉綏軍再次簽訂了《防共協定實施細則》。談判後,晉綏軍在太原、汾陽、臨汾等日戰區設立了辦事處,以方便雙方駐軍加強關係並交換情報。

在這次協定之後卻出了一個小插曲,因爲在太原期間,趙承綬因爲日軍對他有所怠慢,所以認爲日軍沒有誠意,便回來把這件事告訴了閻錫山。由於害怕事情暴露,閻錫山便中斷了談判。

不過兩者沒有中斷多久,卻因爲一件事又主動勾搭上了,那就是在1941年4月13日,蘇聯領袖斯大林與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與日本外務大臣松岡洋右在莫斯科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

條約內容約定:雙方保持和平關係,尊重對方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並約定在一方遭受戰爭期間,另一方需保持中立,時間期限爲五年。

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蘇聯承認僞滿洲國的合法性,日本也承認外蒙古的合法性。這個條約的一簽訂,可謂立刻在中國引起了極大反響,不僅中國人對蘇聯的印象由喜轉惡,更把與蘇聯交好的中共推上了風口。

而正是因爲這個條約的簽訂,讓日本可以放心準備南進戰爭,不過爲了在華北方面騰出軍隊,命令岡村寧次儘快解決華北支八路軍。因此岡村寧次便主動重啓了與閻錫山的和談,而閻錫山看見中共現在形象大跌,即便他加強跟日軍聯繫也有了很好的藉口,於是便狼狽爲奸同意了重啓談判。

雙方約定在7月1號,在吉縣安平村召開由雙方高層出席的新一輪會談,而這一次閻錫山也會出席談判。

。。。。。。

“這蘇聯人就沒安好心,居然公開承認僞滿洲,這不是公然侵犯我們的主權嗎?現在更因爲這事,國內各方人士認爲我們會跟蘇聯一樣,與日軍求和,這把我黨帶入了抉擇兩難的問題之中。”

主席的家裡,此時惲代英正在常委臨時會議上正在大聲地斥責蘇聯與日本人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

其他幾人包括主席、李衛國、任弼時、王架祥、洛甫、聶榮真等人都都在那靜靜的聽着,每人手裡都拿着一份國民黨方面刊登的有關蘇日中立條約的報道。

“代英同志,你不要忘了,我黨可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都在一個國際統一戰線上,而且我們現在與蘇聯的關係這麼密切,若是不跟蘇聯站一塊,我們後面如何立足?

而且蘇聯的做法無疑是保全了外蒙古的安全,起碼日軍不會進攻外蒙古了。”

就在惲代英一說完,王家祥便站起來提醒道,言語之中顯然認爲應該支持蘇聯的立場。

“稼祥同志,估計我們跟蘇聯的關係還真的要斷了。這是我來之前蘇聯駐西安的代表已經前來給我們通知了,說蘇聯援華人員,無論是國民黨那邊的,還是我們這邊的他們都要撤回去了。

除此之外,所有援助也都將停止,說是不想因此讓日軍誤會。”就在王家祥剛說完,任畢時扶了扶眼鏡臉色不佳的說道。

“什麼?”顯然在場的衆人對蘇聯這個突然地決定,有點吃驚,包括主席。

“現在的局面其實對於我們來說,要麼兩個選擇。

一是支持蘇聯的立場,想辦法爲蘇聯的行爲辯解。但這樣無疑會讓我們在國內的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聲譽一落千丈,國民黨方面更不會放過對我們打壓,甚至我們自己這邊也會出現不穩。採取這個,無疑是有‘賣國’的嫌疑。

二就是,立場相反。在蘇日中立條約上面站在國民黨一起,維護我們國家的主權完整纔是最重要的。我們雖然是共產國際的一個分部,但我們更是中國人,想要得到民心,你得先維護祖國的完整。

之前我們一直要求國民黨方面一致對外,現在這個時候就是考驗我們在這種情況能不能保持一致對外了。大家可別忘了之前的中東路事件,我們黨發了那個看法之後所帶來的影響,現在的這件事跟中東路的性質可是差不多的。

而且我們現在的實力其實並不弱小,我們對於日軍的作戰優勢也逐漸出來了,你們難道沒發現我們是共產國際最強的一個分部嗎?”

爲了在這件事上中共能保證李衛國想要的那個立場,他也不得不站出來說道。

“可是衛國同志,我們現在的實力雖然不弱,可是我們跟蘇聯比差距那麼多。若是我們跟國民黨一起發出反對聲明,無疑會得罪蘇聯,到時候,沒有蘇聯的幫助,我們處境豈不是很難。”一旁的洛甫也在質疑着李衛國的看法。

“洛甫同志,難道你認爲蘇聯會怎麼幫我們?外蒙是我國的領土吧,還有那個所謂的圖瓦共和國,更是我們以前的唐努烏梁海地區,你看看蘇聯是怎麼對待的。

他們之所以給我們援助,無非就是想借我們的手,幫他們牽制住日軍,使日軍不能威脅他們的遠東地區,那裡有一部分曾經也是我們的領土。

所以不要小瞧蘇聯人對於領土的貪婪,斯拉夫人從沙俄時期開始,對於領土就有一股強烈的佔有慾,而蘇聯也是繼承了沙俄的這一特點。”李衛國繼續反駁道,說到最後,言語愈加表現出了他的態度。

而就在這個時候,他們纔想起,這位年輕的總司令當年在中東路事件過後,在會議上如何跟當時的李立三等人爭吵的。李衛國自始至終就對蘇聯沒有好感,他不想讓中共成爲共產國際的支部,甚至附庸。他做的一切都是讓中共更加強大,能變得越獨立自主,而不是一切以蘇聯的臉色行事。

這幾年是因爲跟蘇聯的貿易往來加深,他纔沒有在公開場合指責蘇聯,但是現在他隱藏已久的獠牙則是露了出來。

“魏國,你的意思讓我們發表一封聲明,支持國民黨方面的說法,反對蘇日中立條約?

可是你想過沒,稼祥、洛甫同志擔憂的事情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你有什麼辦法解決。”聽完李衛國的話後,坐在一旁許久沒有說話的主席最終開口了,不過他自始至終沒有表達觀點。

“其實不要我去解決,有人會幫我們。”李衛國滿懷深意的笑容說道,這倒是讓在座的衆人十分不解。

“有人?衛國,不會是你之前所說的?”主席這會突然想起李衛國之前跟他討論過的事情,試探的問道。

第52章 武漢起義(一)第111章 夜襲第70章 崛起(一)第482章 渡河戰役(五)第581章 緬甸反擊戰(七)第480章 渡河戰役(三)第231章 天津(六)第311章 第一次反掃蕩(五)第634章 武漢反擊戰(四)第254章 新式機槍(二)第474章 珍珠港事件(二)第175章 噩耗接踵而來第571章 戰平漢線(七)第621章 攻克濟南(四)第452章 華北大掃蕩(一)第481章 渡河戰役(四)第81章 第一次反圍剿(七)第494章 中國軍隊在緬甸(一)第342章 綏寧會戰(二)第565章 戰平漢線(一)第629章 爾虞我詐的德黑蘭(四)第23章 武漢之戰(四)第582章 緬甸反擊戰(八)第593章 津浦線風雲(九)第363章 綏寧會戰之反攻(三)第64章 大撤退(四)第五一十三章 驚天計謀一第236章 奇襲太原(五)第433章 中條山之戰(四)第199章 東征(九)第256章 西北聯合大學第356章 綏寧會戰(十六)第235章 奇襲太原(四)第75章 紅四軍的第一次反圍剿第611章 興安嶺雄風(十一)第202章 西安事變(一)第522章 收復外蒙(九)第329章 天津(四)第168章 西征(十一)第452章 華北大掃蕩(一)第33章 未來的根據地第534章 觀察團事件(八)第244章 奇襲太原第190章 伊列夫少將第608章 興安嶺雄風(八)第598章 津浦線風雲(十四)第208章 諜影第249章 回蘭州第23章 武漢之戰(四)第587章 津浦線風雲(三)第468章 華北大掃蕩(十七)第172章 西征(十五)第581章 緬甸反擊戰(七)第129章 第二次反圍剿第271章 綏西攻防戰(六)第425章 皖南事變(五)第293章 洛陽會議(二)第343章 綏寧會戰(三)第252章 南京大屠殺(三)第149章 川軍的五路圍攻以及西征前奏(一)第496章 中國軍人在緬甸(三)第349章 綏寧會戰(九)第585章 津浦線風雲(一)第407章 百團大戰(二)第57章 武漢起義(六)第198章 東征(八)第97章 入川(三)第2章 汝城之戰第491章 南洋風雲(三)第241章 奇襲太原(十)第3章 汝城之戰(二)第439章 日軍挺進隊的災難(二)第479章 渡河戰役(二)第451章 後續(四)第255章 相聚第553章 日軍的反擊(四)第541章 太原光復(二)第448章 後續第273章 與傅作義的合作第138章 九一八(八)第312章 第一次反掃蕩(六)第243章 奇襲太原(十二)第630章 爾虞我詐的德黑蘭(五)第361章 綏寧會戰之反攻(一)第592章 津浦線風雲(八)第17章 北伐之戰平江(三)第606章 興安嶺雄風(六)第321章 長治之戰(二)第402章 大同戰役(六)第127章 第二次反圍剿(十一)第303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四)第451章 後續(四)第591章 津浦線作戰(七)第151章 川軍的五路圍攻(三)第14章 升職第552章 日軍的反擊(三)第495章 中國軍人在緬甸(二)第151章 川軍的五路圍攻(三)第60章 武漢起義(九)第117章 第二次反圍剿(一)
第52章 武漢起義(一)第111章 夜襲第70章 崛起(一)第482章 渡河戰役(五)第581章 緬甸反擊戰(七)第480章 渡河戰役(三)第231章 天津(六)第311章 第一次反掃蕩(五)第634章 武漢反擊戰(四)第254章 新式機槍(二)第474章 珍珠港事件(二)第175章 噩耗接踵而來第571章 戰平漢線(七)第621章 攻克濟南(四)第452章 華北大掃蕩(一)第481章 渡河戰役(四)第81章 第一次反圍剿(七)第494章 中國軍隊在緬甸(一)第342章 綏寧會戰(二)第565章 戰平漢線(一)第629章 爾虞我詐的德黑蘭(四)第23章 武漢之戰(四)第582章 緬甸反擊戰(八)第593章 津浦線風雲(九)第363章 綏寧會戰之反攻(三)第64章 大撤退(四)第五一十三章 驚天計謀一第236章 奇襲太原(五)第433章 中條山之戰(四)第199章 東征(九)第256章 西北聯合大學第356章 綏寧會戰(十六)第235章 奇襲太原(四)第75章 紅四軍的第一次反圍剿第611章 興安嶺雄風(十一)第202章 西安事變(一)第522章 收復外蒙(九)第329章 天津(四)第168章 西征(十一)第452章 華北大掃蕩(一)第33章 未來的根據地第534章 觀察團事件(八)第244章 奇襲太原第190章 伊列夫少將第608章 興安嶺雄風(八)第598章 津浦線風雲(十四)第208章 諜影第249章 回蘭州第23章 武漢之戰(四)第587章 津浦線風雲(三)第468章 華北大掃蕩(十七)第172章 西征(十五)第581章 緬甸反擊戰(七)第129章 第二次反圍剿第271章 綏西攻防戰(六)第425章 皖南事變(五)第293章 洛陽會議(二)第343章 綏寧會戰(三)第252章 南京大屠殺(三)第149章 川軍的五路圍攻以及西征前奏(一)第496章 中國軍人在緬甸(三)第349章 綏寧會戰(九)第585章 津浦線風雲(一)第407章 百團大戰(二)第57章 武漢起義(六)第198章 東征(八)第97章 入川(三)第2章 汝城之戰第491章 南洋風雲(三)第241章 奇襲太原(十)第3章 汝城之戰(二)第439章 日軍挺進隊的災難(二)第479章 渡河戰役(二)第451章 後續(四)第255章 相聚第553章 日軍的反擊(四)第541章 太原光復(二)第448章 後續第273章 與傅作義的合作第138章 九一八(八)第312章 第一次反掃蕩(六)第243章 奇襲太原(十二)第630章 爾虞我詐的德黑蘭(五)第361章 綏寧會戰之反攻(一)第592章 津浦線風雲(八)第17章 北伐之戰平江(三)第606章 興安嶺雄風(六)第321章 長治之戰(二)第402章 大同戰役(六)第127章 第二次反圍剿(十一)第303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四)第451章 後續(四)第591章 津浦線作戰(七)第151章 川軍的五路圍攻(三)第14章 升職第552章 日軍的反擊(三)第495章 中國軍人在緬甸(二)第151章 川軍的五路圍攻(三)第60章 武漢起義(九)第117章 第二次反圍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