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太原光復(三)

就在斯諾等人剛到戰地醫院的時候,進攻太原的八路軍一部,也就是盧德銘的107師率先從城西攻破了太原城,過萬八路軍終於衝進了太原城。

抗戰以來,就當時第二縱隊在林標的率領下短暫奪取過一次太原,之後的幾年,太原一直被日軍佔領,也就八路軍的飛機曾經光臨過這座城市的上空,而八路軍的、甚至整個中**隊的地面部隊都沒能踏進這座城市。

遠在重慶任職的閻錫山當初想通過跟日軍談判‘收回’太原城,可惜被李衛國以通敵之名,一下把晉綏軍都給滅了。

太原城之所以打了這麼久都沒能被拿下的原因就是太原城的防禦工事太強了。日軍早年一年多以前就開始加固太原城的城防,大量的防禦工事被修建而出,這給八路軍的攻城戰鬥帶來很大的困擾。而且日軍以武力逼着城內僞軍參與守城,變相給日軍增加不少軍隊,短時間內八路軍遭遇的抵抗很強烈。

攻入太原城本來是一件高興的事,但是彭得淮並不是很高興。雖然城裡的日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但是還有着不少軍隊,堅守個幾天應該沒問題。可岡村寧次不想這些部隊完全損失在這兒,所以下達了讓太原日軍突圍的命令。

岡村寧次的命令下達後,先是晉中城的日軍36師團突然死灰復燃,在師團長井關仞的率領下,殘存的6000日軍找到了八路軍包圍圈的漏洞,竟然突出了包圍。

當得知日軍36師團居然趁機突圍,孫蔚如雖然有點驚訝,不過趕忙讓軍隊追擊,並把這個事彙報給了彭得淮。聽說了這個事,彭得淮便命令從太原的軍隊中抽調了一部分去圍住這支突圍的日軍,以免對方壞事。

不過最後還是壞事了。36師團的決死反擊是有意之舉,太原城的日軍藉着這個機會,命令數千日軍在城東南發起反擊,做出要與突圍而出的36師團匯合的樣子。趁着八路軍的注意力被吸引後,日軍集中近萬名軍隊從北門殺出了重圍,朝着北面逃去了。

城內的日軍逃了大半,自然抵抗就弱了很多,八路軍才能這麼快攻入太原城。

當聽到日軍率部突圍了,彭得淮很是生氣。不過他再生氣也無濟於事了,是他自己被日軍的虛晃一招給矇騙了,讓城北的包圍圈出現了漏洞,才讓日軍有機可乘。

不過跑了就跑了吧,彭得淮當即命令大軍拿下太原城,然後派一個師去追逃走的日軍第37師團以及第9混成旅團的殘部。剩下的部隊先把附近的日軍消滅了再說,保住已經得到的成果再說,別被日軍再鑽一次空子,說出那就丟人了。

。。。。。。

當斯諾等人進入太原城的時候,城裡的戰鬥還在進行着。不過城裡的日軍大部分都逃走了,所以日軍的抵抗並不是很強,不過槍聲依然在不斷響起。

巖鬆義雄最終帶着8000名日軍逃脫了八路軍的包圍,他知道這種情況只能放棄那些老弱病殘,至於那些日本平民他們根本帶不走,只能拋棄在太原城。所以斯諾等人進城後就發現那些日本籍平民正在驚慌失措的逃竄,他們沒想到他們的軍隊會拋棄它們。

城裡的日本平民一共有3萬多人,有一半都是之前從附近縣城撤到太原城來的。八路軍封鎖了整個出山西的道路,他們這些被中國人以及中**隊憎恨的仇人自然只能躲在城高牆厚的太原城,等着他們的軍隊來解救他們。

開始的時候由於日軍軍隊不夠,巖鬆義雄在城裡的日籍平民裡把所有成年男子都招進了軍隊,協助防守太原城。不過這些人的戰鬥力本就不強,守城期間也損失不小,加上還拖家帶口,所以巖鬆義熊直接拋棄了這些人,帶着殘餘的軍隊選擇了突圍。

這些日本平民沒有軍隊保護,自然就成了八路軍的俘虜。而且那些之前被日本人逼着守城的僞軍也趁機落井下石,起碼斯諾就看見不少穿着僞軍衣服的士兵壓着一羣羣日本人平民像八路軍投降,按照中國人的話說就是投名狀的意思,雖然他不懂投名狀是什麼意思。

此時的太原城早已破爛不堪,城裡的很多建築都被炸燬了,甚至不少飛機的殘骸都可以看見,不過都被燒燬的不成樣子了。斯諾等人不是沒有見過這樣的戰爭場面,國民黨方面的一些戰鬥他們經歷過,不過最後結果是國民黨失敗告終,而這一次卻是中**隊贏了。

戰爭中最慘的其實就是平民,無論是城中中國平民還是日本平民。打到最激烈的時候,八路軍也不可能保證炮彈不落到居民區,天上的飛機戰鬥也一樣。雖然城裡的百姓都很高興結束了日本的奴役,但是家人的失去,還是讓他們陷入了悲痛之中。

斯諾看着那些哭泣的百姓,以及對方解脫的目光,心裡也是五味陳雜。在28年來中國後,他的大多數時間都在中國待着,自然對中國有着一定的感情,看着這些場面,心情肯定也很沉重。不過他所能做的就是把這裡的情況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知道,希望可以給予更大的幫助。

太原城的城牆上終於插上了八路軍的軍旗,破爛的軍旗證明着這些部隊遭遇了什麼樣的戰鬥。太原城的戰鬥一直持續到晚上,那些被臨時徵召而來的日軍平民士兵大部隊最終還是選擇了投降,他們的武士道精神並沒有軍隊那麼強烈,加上妻子兒女還在,他們也捨不得死在這裡。

太原城被八路軍拿下,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這意味着日軍將徹底放棄山西。隨着巖鬆義雄帶着一部分軍隊突圍後,東線的娘子關戰役也終於停止了,岡村寧次知道現在進攻娘子關實際上已經沒什麼實際意義了,就命令那兩個精銳師團開始撤退。

而北線的日軍,卻是徹底被盤活了。雖然突圍的日軍只有8000人,卻是37師團和第9混成旅團僅剩的精銳部隊,王爾琢率領的三個師本來就打的很費勁,突然出現這麼一支軍隊也出現了一定的慌亂。

把獨立混成一旅團包圍在忻縣的獨36師,被這8000日軍一衝擊,包圍圈直接被撕開了一條大口子。36師是新擴編不久的部隊,戰鬥力是第十縱隊最差的一個師,那個師長因爲經驗不足,讓太原突圍的日軍跟獨立第一混成旅團匯合在了一起,而且部隊還出現了混亂。要不是江淮仁的108師及時趕到,讓巖鬆義雄放棄了跟36師交戰的想法,估計36師還會出現更大潰敗。

不過這麼一來,江淮仁的部隊並沒有及時追上北逃的這支日本潰軍,就讓這支部隊跟日軍41師團匯合在了一起。王爾琢的戰鬥經驗還算豐富點,雖然部隊裝備不是很好,但是盧東生的獨20師裝備不錯,。

面對日軍的大舉突圍,王爾琢當即只讓盧東生的20師繼續包圍日軍41師團,他則命令呂正操的29師佈置阻擊陣地,儘可能擋住北逃的那一萬多日軍。

但在這個時候,日軍第十四師團的一個旅團殺到了代縣。而在代縣,盧東生率領的20師主力58、59旅包圍着日軍41師團主力約7000多人,可面對突然出現的日軍援兵,盧東生只能選擇撤退。他手上的兩個旅現在只有一萬七千人,根本不是日軍一個野戰旅團的對手,只能選擇撤退,不然恐有被反包圍的危險。

本來第十四師團打算把北同蒲線的這三萬日軍都給解救出來,不過此時八路軍的援軍也快到了。日軍的偵察機發現了八路軍裝甲部隊的南下,而且距離原平只有不到半天的行程,若被八路軍的裝甲部隊纏住,估計得跟八路軍在這裡再大打一場,才能脫身。但此時岡村寧次已經不想再打了,只想把軍隊儘可能的撤出山西。

沒有辦法的日軍只能讓巖鬆義雄率領的三支部隊的殘部撇開原平的41師團主力,向東突圍,從五臺山南側退回河北。而第14師團以及被解救41師團主力原路退回,這也就意味着戰前日軍在山西有4個三單位師團以及4個獨立混成旅團,最後只有第37、41兩個師團以及第1、9兩個混成旅團各一部共25000人回到了河北,其他的都交代在了山西。

即便目前36師團主力和41師團一部仍在抵抗,但沒有了援軍,他們註定會被八路軍消滅。

包瑞德率領的軍事觀察團主要成員一直跟隨着八路軍戰役指揮部一起行動的。這次太原戰役,是他第二次看到的八路軍大規模作戰,比幾個月前沒頭沒腦結束的察哈爾反擊戰更讓他滿意。這次戰鬥不像上次只是考察,實際的指揮作戰,他並沒有參與;這次不同,從他率領觀察團到了指揮部後,彭得淮關於作戰的命令,並沒有有意避開他。

他也發現了這位八路軍副總司令的脾氣不怎麼好,但對他還保持着基本的禮貌,對方的一些作戰思維讓他很感興趣。

彭得淮給他的印象是脾氣暴躁、但指揮作戰的能力優秀,對於部下的失誤,基本都是直接開罵,但對戰場局勢掌握的比價透徹(巖鬆義雄跑了除外)。李衛國給他的印象更像一個上位者在那掌控大局,對下面的部隊掌控力很強,就是作戰方面,他並沒有發現對方的優秀,主要是對方現在並不直接指揮打仗。

至於李振華,也是他接觸過的一位指揮官,但跟彭得淮的脾氣暴躁不同,前者很沉穩,考慮的事情很全面。

。。。。。。

“上校,這是八路軍那邊剛剛送過來的戰況統計,你看看吧,我覺得很震驚!”觀察團成員之一的高林,拿着一頁紙來到包瑞德面前。

此時包瑞德正在把玩着一把軍刀,準確地說是一把日式少將軍刀,是日軍37師團步兵團團長的佩刀。中將軍刀這場戰鬥中一共就繳獲兩把而已,分別是36師團中將師團長罔本保之和35師團中將師團長重田德鬆的軍刀。

由於彭得淮之前跟王以哲打賭輸了,其中罔本保之的軍刀就給了王以哲,另外一把則是彭得淮自己留下了。

對於這把少將軍刀,包瑞德可是非常的喜歡,拿在手上那叫一個愛不釋手,這兩天一直在把玩。幾十年後這把軍刀在包瑞德死後,被他的後代拿出去拍賣了,後面被一個日本人以500萬美元給拍下。照理說這麼一把軍刀應該不值這麼多錢,後來買家透露這是他祖父的軍刀時,其他人才恍然大悟。

聽到這次戰鬥的統計結果出來,包瑞德這才放下手中的軍刀,好奇地拿過那張紙,認真地看着,“真不可思議,不過八路軍的傷亡真夠大的!”

原來上面寫着這次八路軍一共消滅了日軍8萬日軍,其中擊斃7萬8千多人,俘獲超過2000人(要是算上那羣臨時徵召起來的平民,應該是8000來人);而八路軍爲此也付出了至少10萬人的傷亡代價。

看着一場大戰傷亡至少十萬人,包瑞德心裡只能說佩服。他們美軍要是出現這樣的傷亡估計都軍隊崩潰了,可來到中國就發現無論是國共雙方,只要是一場大戰,中**隊傷亡都是數萬、數十萬來算的。只是八路軍的傷亡比例比國民黨小了很多,但同樣讓包瑞德驚訝。

“上校,這個情報要發給國內嗎?”高林問道。

“發,一定要發!不過先別急,我得好好寫一篇彙報,把八路軍的具體表現也寫上去,然後一起發回去!”包瑞德搓着手高興地說道。

第39章 在襄陽(二)第302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三)第428章 皖南事變(八)第547章 43年的到來(二)第516章 收復外蒙(三)第60章 武漢起義(九)第557章 日軍的反擊(八)第527章 觀察團事件(一)第414章 百團大戰(九)第82章 第一次反圍剿(八)第534章 觀察團事件(八)第450章 後續(三)第608章 興安嶺雄風(八)第43章 四一二第480章 渡河戰役(三)第622章 攻克濟南(五)第73章 崛起(四)第61章 大撤退(一)第400章 大同戰役(四)第479章 渡河戰役(二)第238章 奇襲太原(七)第112章 夜襲(二)第172章 西征(十五)第319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三)第520章 收復外蒙(七)第409章 百團大戰(四)第606章 興安嶺雄風(六)第137章 九一八(七)第453章 華北大掃蕩(二)第151章 川軍的五路圍攻(三)第628章 爾虞我詐的得黑蘭(三)第300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第73章 崛起(四)第288章 晉東南之戰(十二)第512章 察哈爾反擊戰(十)第538章 親歷駝峰航線(三)第237章 天津(十二)第521章 收復外蒙(八)第133章 九一八(三)第278章 晉東南之戰(三)第461章 華北大掃蕩(十)第11章 空閒之餘的收穫第464章 華北大掃蕩(十三)第339章 天津第390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六)第283章 晉東南之戰(七)第401章 大同戰役(五)第42章 大婚第260章 晉綏根據地第52章 武漢起義(一)第299章 援助(二)第104章 漢中攻略(六)第56章 武漢起義(五)第240章 奇襲太原(九)第7章 安仁之戰(四)第191章 東征第541章 太原光復(二)第623章 攻克濟南(六)第501章 特殊的禮物和客人第357章 綏寧會戰(十七)第472章 華北大掃蕩(二十一)第20章 武漢之戰(一)第455章 華北大掃蕩(四)第555章 日軍的反擊(六)第20章 武漢之戰(一)第258章 白銀銅礦第278章 晉東南之戰(三)第517章 收復外蒙(四)第23章 武漢之戰(四)第528章 觀察團事件(二)第199章 東征(九)第579章 緬甸反擊戰(五)第369章 晉西事變第154章 川軍的五路圍攻(六)第22章 武漢之戰(三)第534章 觀察團事件(八)第19章 汀泗橋之戰(二)第493章 南洋風雲(五)第188章 《莫斯科協定》(二)第435章 閻錫山的動搖第405章 大同戰役(九)第134章 九一八(四)第100章 漢中攻略(二)第134章 九一八(四)第3章 汝城之戰(二)第411章 百團大戰(六)第605章 興安嶺雄風(五)第353章 綏寧會戰(十三)第235章 天津(十)第127章 第二次反圍剿(十一)第225章 太原告急第8章 安仁之戰(五)第565章 戰平漢線(一)第174章 西征(十七)第232章 奇襲太原(三)第298章 援助第61章 大撤退(一)第339章 天津第170章 西征(十三)
第39章 在襄陽(二)第302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三)第428章 皖南事變(八)第547章 43年的到來(二)第516章 收復外蒙(三)第60章 武漢起義(九)第557章 日軍的反擊(八)第527章 觀察團事件(一)第414章 百團大戰(九)第82章 第一次反圍剿(八)第534章 觀察團事件(八)第450章 後續(三)第608章 興安嶺雄風(八)第43章 四一二第480章 渡河戰役(三)第622章 攻克濟南(五)第73章 崛起(四)第61章 大撤退(一)第400章 大同戰役(四)第479章 渡河戰役(二)第238章 奇襲太原(七)第112章 夜襲(二)第172章 西征(十五)第319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三)第520章 收復外蒙(七)第409章 百團大戰(四)第606章 興安嶺雄風(六)第137章 九一八(七)第453章 華北大掃蕩(二)第151章 川軍的五路圍攻(三)第628章 爾虞我詐的得黑蘭(三)第300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第73章 崛起(四)第288章 晉東南之戰(十二)第512章 察哈爾反擊戰(十)第538章 親歷駝峰航線(三)第237章 天津(十二)第521章 收復外蒙(八)第133章 九一八(三)第278章 晉東南之戰(三)第461章 華北大掃蕩(十)第11章 空閒之餘的收穫第464章 華北大掃蕩(十三)第339章 天津第390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六)第283章 晉東南之戰(七)第401章 大同戰役(五)第42章 大婚第260章 晉綏根據地第52章 武漢起義(一)第299章 援助(二)第104章 漢中攻略(六)第56章 武漢起義(五)第240章 奇襲太原(九)第7章 安仁之戰(四)第191章 東征第541章 太原光復(二)第623章 攻克濟南(六)第501章 特殊的禮物和客人第357章 綏寧會戰(十七)第472章 華北大掃蕩(二十一)第20章 武漢之戰(一)第455章 華北大掃蕩(四)第555章 日軍的反擊(六)第20章 武漢之戰(一)第258章 白銀銅礦第278章 晉東南之戰(三)第517章 收復外蒙(四)第23章 武漢之戰(四)第528章 觀察團事件(二)第199章 東征(九)第579章 緬甸反擊戰(五)第369章 晉西事變第154章 川軍的五路圍攻(六)第22章 武漢之戰(三)第534章 觀察團事件(八)第19章 汀泗橋之戰(二)第493章 南洋風雲(五)第188章 《莫斯科協定》(二)第435章 閻錫山的動搖第405章 大同戰役(九)第134章 九一八(四)第100章 漢中攻略(二)第134章 九一八(四)第3章 汝城之戰(二)第411章 百團大戰(六)第605章 興安嶺雄風(五)第353章 綏寧會戰(十三)第235章 天津(十)第127章 第二次反圍剿(十一)第225章 太原告急第8章 安仁之戰(五)第565章 戰平漢線(一)第174章 西征(十七)第232章 奇襲太原(三)第298章 援助第61章 大撤退(一)第339章 天津第170章 西征(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