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終章之回京

剛去宣府的時候,他們真的是有點避難的意思。

京裡的那些亂象,實在是不想再沾一點了。

袁恭和國公爺父子的恩怨,也在老太爺去世,國公府削爵的那一刻徹底了結了。

國公爺,不,現在的袁大老爺還想保住國公府的爵位。

畢竟袁兆是世子,袁兆做的事情袁兆交出世子之位也就算了,他還有個小兒子叫袁毅的,等袁毅長大了,國公府說不得還能站起來。

他寄望袁恭能憑藉擁立的功勞把這個事情給辦成了。

可袁恭連表面敷衍他一下都懶得去做。

他袁恭就是一個凡人,捲入了這一場奪嫡不成又三龍爭霸的宮鬥能全身而退已經夠僥倖的了。

現如今他好不容易能有機會海闊任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出去躲一躲。

真的是無心也無力在留在京城這個爛泥潭子裡爲那虛無縹緲的爵位來努力了。

他現在偶爾在不經意之間,還會想起他出城去引誘劉璞入宮的那一天。

凌晨的夜空黑暗中一顆星星都沒有,給他開城之後,跟着他身後的只有十五個親兵,除了元寶,他一個都不認識,無外乎韓毅的人,劉樑的人,或者還有些誰的人,這些人的作用就是防着劉璞那邊看出端倪來好四處報信,以及及時殺掉自己這個還帶着鍵銳營都指揮使頭銜的廢棋。

他無法描述那一刻,他的心情是一種什麼樣的沉重。

姜武告訴他,“弟妹失蹤了,不管事情成與不成,我哥已經趕去了天津,死活也要將弟妹找回來,你的一雙兒女。我們兄弟都會當成親生兒女,有我兒子一口,就有寶寶和囡囡一口,不,哪怕我兒子沒的吃,也要照顧好兩個孩子......”

他那個時候的絕望,當真不是個英雄。

他從來沒想過什麼擁立之功,也從來沒想過自己的仕途是靠這樣起家的。他也不樂意再在其中再陷一步。

更不用說是好像父親那樣的要求了。

他迫不及待地離開去了宣府。

張靜安和他是一樣的心思。

她到了這個時候,纔算是感受到了重活一次的揚眉吐氣。

所以哪怕是劉樑想要留他們,他們也都沒應。硬是逃也似的離開了聖京來到了宣府。

本來,張靜安的身體就不是很好,頭胎又是雙胞胎,按太醫的囑咐,應該歇個兩年再要孩子。可也不知道是因爲兩個人突然換了地方還是不小心,竟然到了宣府不久後就又懷上了。

這回袁恭可算是有了機會侍奉媳婦懷孩子。上躥下跳的周到的不得了。而張靜安鬱悶的是,當初她懷寶寶和囡囡的時候那些難受這回都沒有,她好的很,她肚子裡的孩子也好的很,一點沒讓袁恭體會到她懷孩子的不易,反而唯一不好的,只有袁恭跟只蜜蜂一樣的煩人。

這孩子在肚子裡就乖巧,雖然生的時候早了幾日,可生的也很順利。生下來六斤七兩不胖不瘦的大兒子,眉目清秀,一頭烏溜溜的頭髮襯着雪白的小臉,不哭也不鬧,乖巧的不得了。

張靜安對這個孩子寶貝的不得了。

長子袁謹,從長相到性格都像袁恭,一個模子出來的。尤其是那股子燥性,更是折騰死他娘張靜安了。

長女袁熙,從長相到性格都像張靜安,漂亮,嬌氣,又矯情,張靜安從她身上,就跟看到自己似的,張靜安還沒自戀到連缺點都看不清楚。

可這個次子袁敦,小名牛牛兒的。卻是個敦厚寬和的性子,真的不知道是像了誰。哥哥鬧騰他,姐姐欺負他,他都不生氣。屋裡的婆子和丫頭就沒有不喜歡他的。

他生下來,袁恭就在宣府大辦了一場,那個時候,袁恭在宣府纔算勉強站住了腳,可牛牛兒卻在宣府的貴婦圈子裡名聲大噪了起來。

這麼漂亮乖巧的孩子,誰不喜歡啊。一場席面吃完,都被人在懷裡轉了一圈了。可他居然都沒哭。可是給他爹媽長了臉了。

也算是給他娘在宣府的貴婦圈子裡,打開了一條路。

要說袁恭到宣府當總兵,其實也並不是很順利的。

要知道,經過宣府那一戰,除了遼東,京西四衛中的三衛都亂了套了。能還在軍中留下的,要麼是背景硬的,要麼就是勞苦功高誰也壓不下的,這些人哪裡能當真服氣袁恭?

咱來分析袁恭的出身啊,國公府的少爺,和老婆翻臉入的軍中,戰宣府的時候,他孤軍深入大亂了韃靼的後方,還殺了一個小那顏。後來運氣好,宣府大戰的時候居然在京裡探親,還扒上了金顯大人,一個小小的五品副千戶居然得了駐守?山口的重任。這也就算了,偏生?山口守得好好的,腦子抽了一樣的又跑去了韃靼把那個該死不死的劉易給弄了回來。就這麼提了正三品,還當上了恩武侯。好吧,你都趕了這麼沒腦子的事了,你該是劉易的鐵桿了吧?你全家都是劉易的鐵桿,應該沒跑了吧?可偏生他在劉易與劉璞對陣聖京的時候,投了劉璞,一共沒有兩天啊,這又將劉璞引入了宮裡鴆死了。這恩武侯就成了世襲罔替!

你說這麼個人,才二十四歲,到底要怎麼處?

還有他老婆,來了以後,就跟個仙女似的,說要養胎。面都不讓人見。什麼人啊,郡主了不起啊,這又不是在聖京。

張靜安懷孩子的期間,什麼人都沒見過。

可袁恭卻在外頭兢兢業業地收拾着宣府的爛攤子。

要論資歷,要論戰功,手下這幫人不說都比他強,可比他差的真的不多。基本上沒有多少人,是看好袁恭真的能在宣府呆下去的。

就連袁恭的發小姜武和端鈺也不大看好,覺得他不應該離開錦衣衛。

可就在張靜安給兒子做週歲的這天,袁恭卻正式展示了他對宣府的控制力。

張靜安被比她大了一輪兩輪的太太們逢迎着。當真有些目不暇給。

回頭就跟袁恭表示驚詫,覺得自己當真對他是刮目相看。袁恭卻只是笑,男人的驕傲就沒有比心愛的女人的欽佩仰慕更讓人得意的了。他能當上恩武侯,不過是因緣際會的投機成功。可在宣府站住了腳,纔是他袁二爺的本事。

那些婆娘們逢迎張靜安,就說明自己這個總兵做得有體面。這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體面,其中的艱難困苦,他就沒必要讓張靜安知道了。

他走到今天這步,固然有被命運逼着一步一步地走到這個時候的,可是他當真不後悔,還替自己覺得驕傲。

早年對父親謹小慎微的看重,漸漸地隨着遠離聖京,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也就煙消雲散了。

他和張靜安在宣府五年,除了逢年過節還讓人往京裡和父親和幾個叔叔有些節禮往來外,連一封信也沒和袁家大房寫過。

袁家大房搬到定州的事情,還是三叔寫信告訴他的。

而大房在定州怎麼過的,他還真的是完全不知道。

論起孝道,現在肯定要有道學先生批判袁恭的。可是袁恭當真不在乎了。

曾文珊的信寄過來的時候,他和張靜安正準備收拾行李去廣州。他在宣府五年,韓毅建議他換個地方,而金顯竟然是招呼都沒打,就把他放到了廣州,而將在廣州呆了五年的靖江王調去了浙江。

浙江鬧倭寇,靖江王要去抗倭剿匪,而他在廣州軍政一把抓,皇帝怕他呆的太舒服,所以就要挪挪位置了。

張靜安很開心,因爲可以看到程瑤和王文靜了。她現如今是越來越想周邊看看,偏生宣府其實是個很小的地方。人也就是這麼些人,兵比民都多,她早就想出去轉轉了。

袁恭和她已經開始收拾東西了,打算回京述職領命,然後就從天津出海,坐船到廣州去,要去定州的話,那就不能走海路了。

袁恭和張靜安就沒提這個事,張靜安一直到袁家的老管家帶着袁舒和袁毅找到了宣府才知道袁家的這些近況。

按老官家的話來說,吳氏快不行了。

小關氏和曾文珊鬥來鬥去,誰也不管底下的弟弟妹妹。好歹袁恭是他們的同胞兄長,總不能就看着無辜的弟妹就在家裡被糟蹋了。

他隱隱地跟袁恭透了口風,袁舒已經十七歲了,還沒找到婆家。小關氏和曾文珊新鬥爭的方向,就是誰掌控這個小姑子的親事。在定州那種地方又能有什麼好親事?國公爺無顏回鄉,吳氏就想把女兒嫁回河南老家去,可河南老家吳家的老太太已經死了,吳氏的大哥還遠在貴州回不來,孃家的人不鹹不淡的沒有半點熱情。

吳氏這是沒辦法了,這纔將小兒子小女兒送到袁恭這裡來。

吳氏做袁恭的母親,那是不合格的,對袁兆那個長子,也算不上什麼真正慈愛的母親,但是臨死總歸是明白了事理,爲幼兒幼女着想了起來。

她倒是有一句話說的也沒錯。袁家的破事,和袁舒和袁毅真的沒有太多的關係。

而且張靜安一直記得兩世人,袁舒都是那麼陽春白雪的一個正直的姑娘。

她和袁恭琢磨着,要趁着回京述職的機會給袁舒找個親事,至於曾文珊過繼之類的破事,就讓國公爺和袁兆自己去操心吧。他們管不了了。

給袁舒在京城找親事,一是因爲京城人文薈萃,人才多;二就是因爲三老爺四老爺五老爺三家人還都在京裡定居,再如何,也有個照應。

但是這個親事也不那麼好找,畢竟袁舒的父親袁泰和哥哥袁兆都是待罪削爵被趕出京城的。高嫁不成,低嫁又委屈了袁舒。

袁恭他們離開京城都五六年了,這親事找起來,還得靠朋友。

以袁恭和張靜安對袁舒的瞭解,他們頭一個寫信的就是端鈺。端鈺的父親門生子弟遍佈天下,人脈廣不說,眼睛也毒。而且找個讀書的人家,也不委屈了袁舒一身的才氣。

可他們沒有想到,最後提袁舒找到婆家的,竟然是張靜安的妹夫樑孝乾。

他算是在最後一刻搭上了擁立劉樑的末班車,掩護張靜安和兩個孩子潛入天津也算立下了大功。可倒黴的是,他被這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砸暈了頭腦,這就在劉樑登基第一年的會試發揮失常,連個副榜都沒上。

可副榜都沒上也有好處,他這樣的人才和政治基礎。中了同進士那纔是糟糕。被岳父張數狠狠的收拾了一頓之後,他斷絕了交際往來,在家狠狠讀了三年的書,終於在去年金榜題名,做了首輔端太師的徒孫不說,還順利考入了翰林院,做了一名清貴的儲相。更是藉機和端太師的獨子端鈺做了同年和好友。

端鈺要給他姐夫的妹妹找親事,他就算沒接到姐夫的信,他也得賣力不是?

他將翰林院裡的一個同鄉賀敏介紹給了袁恭。賀敏也是湖北人,二十六歲,出身湖北鶴山賀氏。不過是旁支,早分出來幾十年了,如今家居直隸常山。家裡人口單薄,就一個老父和一個十歲的弟弟。

這賀敏在翰林院也算是個異類,不愛經史子集詩詞字畫,愛的卻是工程水利,如今在翰林院已經滿了三年,下一步就想着要麼外放個知縣,要麼從工部做起。

人是老實人,缺點就是脾氣有些孤拐。再就是家窮。

孤拐就是不大勾搭師友同年,窮就真的是窮到一家三口至今還在詩畫衚衕租房子住。

當然,憑藉袁恭的人脈,縱然是離開京裡挺久的了,肯定也不止這一個人選可參考,姜武那邊連吏部的考評簡歷都給弄過來了。

最後張靜安和袁恭算是挑的心浮氣躁的,都不知道該選哪個好了。倒是袁舒自己一開始就挑中了賀敏,態度十分的堅決。

袁恭給定州那邊寫信。吳氏沒有意見,還讓貼身的婆子將她的私房都給帶來了,督促他們儘快辦理婚事。怕她死了再耽擱了袁舒出嫁。

張靜安雖然討厭死了吳氏這個人,這回還是讓人送了藥和補身的方子過去。她現如今對吳氏,是一點也不講含蓄的,直接帶話給吳氏。只讓她好生將養着,不僅是袁舒要出嫁的問題。還有袁恭,雖然是出繼了,但是畢竟是生母,萬一吳氏突然死了,有那些討厭的御史逼着袁恭也丁憂那不是添?煩嗎?

反正吳氏那邊就再沒有動靜了。

袁舒的親事在袁恭和張靜安到京城的時候也已經籌備的都差不多了。

三老爺四老爺五老爺都還不錯,雖然和大房撕破了臉,對這個侄女倒是不會遷怒,不僅都過來添妝,鋪嫁妝的時候,也全員出動來撐了場面。

只除了老太太之外。

只不過,她年紀大了,擺擺譜也不算什麼。

這五年期間,三老爺已經退休回家和三太太一起帶孫子了。袁山襲了他爹的官職,還在武庫司管兵械。他走的是武將的路子,有袁恭在宣府那邊領兵,他的差事就差不了。這兩年升了總旗。又有他岳父照顧,日子過的不錯,徐氏給他生了個兒子,如今肚子裡還有一個,算是將三房給撐了起來。袁海跟着袁恭在宣府,如今也已經是正五品的副千戶了,兄弟兩個這回倒是沒能見上,都是因爲袁海不肯離開宣府的緣故。

小袁舉如今已經是半大的小夥子了,眼瞧着長得比大哥還高,跟只小熊似的。整天在家裡舞槍弄棒的,就等滿了十五歲,就送去袁恭或者袁海那裡混個出身,大約這輩子,除了當兵,他也不想幹別的。

倒是四房的袁江出息了。他父親四老爺死後,朝廷有了恩榮,他身上帶了個四品雲?將軍的襲爵,但是他卻沒就此止步,去年已經中了舉人。如今還跟着恩師在念書,打算明年會試就下場試一試。姐姐袁佳嫁人之後跟着丈夫去了浙江,他就獨自奉養寡母,現在看起來,真是完完全全一個大人了。四太太讓他獨自過日子,真是沒有一點不放心的。

倒是五房還是那樣,五老爺還是個秀才,袁旭連個童生都沒考過,一家人現如今住在銅燈衚衕,五太太和人一起開了間賣阿膠的鋪子。生意還不錯,沒事就來三房尋老太太打秋風,這就不用細說了。

再說袁舒嫁的這個賀敏,爲了成親也算是盡心。本來還有個小弟弟在讀書的,可爲了不委屈兒媳婦,這就將家裡存的銀子都拿出來,在官帽兒衚衕賣了一棟老掉牙的老宅子。宅子雖然老舊,可好歹是安了家了,沒讓袁恭這個侯爺的妹妹租房子住。

當初辦嫁妝的時候,張靜安就琢磨着給袁舒買個宅子來着。反正國公府雖然被抄沒了,可私產和吳氏的嫁妝還是保住了的,吳氏給袁舒的陪嫁也買的起。

可袁恭卻不讓,說她傻,這哪是結親,這是結仇呢。哪有嫁女兒陪嫁婚房的?這讓夫家的顏面往哪裡擱?又不是入贅。

改給買了個小莊子。

可惜了了的當初袁家大房搬離京城,那麼多好莊子要麼抄沒了,要麼賤賣了,現如今還得買回來陪嫁閨女,這也就不說了。

反正張靜安在京城,也沒什麼真正的熟人,精力也就放在幫袁舒收拾嫁妝上。

賀家買了宅子,袁家就負責裝修和佈置。

把破了朽了不能用的都拆了,重新修成了個三進的格局。頭一進是廳堂餐廳什麼的,第二進賀家老爺子帶着小叔子住着,最後一進袁舒和丈夫一起住着。雖然按張靜安的話來說,那宅子小的跟個鳥籠子似的。可畢竟?雀雖小,五臟俱全,關鍵是收拾利落了,比之前賀家父子帶一個小叔子過日子的時候舒坦了不知道幾百倍。

陪嫁的器物也都選得實惠樸素。足足三十六擡,直接就將那小小的院落都給塞滿了。張靜安私下裡又送了袁舒一個城邊上的小莊子,雖然只有三十多畝地,可距離家裡近,家裡米麪糧油蔬菜果品都有了來路。

賀家人也不像樑孝乾說的那麼迂腐,起碼賀老爺子就是個很和藹很開明的人,好說話,見人就笑眯眯的,小叔子也聰明伶俐乖巧懂事。

樑孝乾這門親事,竟然說得十分的靠譜。

端鈺等人也跟着幫忙,也不用賀敏再去周旋,他既然喜歡水利工程,就直接給他調去了工部水利司,以後慢慢熬資歷,也算是在袁恭離京之前一步到位了。

爲此,張靜安的繼母李氏很有些眼紅。

當初張靜姝成婚的時候,張靜安連面都沒露,就是袁恭還顧忌着顏面讓人從宣府送了禮物過來。當初掩護張靜安去天津,她們靜姝也是出了力,擔了驚得好不好?對妹妹一點情分也不講,倒是對個惡婆婆生的小姑子很賣力。

樑孝乾也在翰林院,怎麼不見她幫樑孝乾弄到六部去?不都是說,翰林院,六部,州府,六部,入閣這條路嗎?早進六部早好啊。

張數當真覺得這個蠢婦眼皮子淺到愚不可及,懶得搭理她。張靜安回京肯到家裡來坐坐就是給他面子了。永嘉早早過世,張靜安等於是做了十幾年的孤兒,不再記恨就不錯了,又不欠你什麼的。

他們孩子之間的事情,就要他們孩子自己解決了。

起碼袁恭和樑孝乾還是連襟得挺好的,就可以了,貪那麼多幹什麼?

終歸張靜安跟着袁恭回京述職這兩個月,過得也算是舒坦。舒坦的人都懶了,懶到自己都有些擔心自己是不是給袁恭拖後腿的地步。

可英國公府的二太太過來和她喝茶之後,卻笑眯眯地回去和英國公府的老太太稟報,“我看明珠郡主這當了娘之後,真是一年一個樣,真是長大了,很懂得裝糊塗呢。”

老太太就笑,“你不知道她在宣府還有個賢惠的名聲嗎?”

張靜安向來不覺得自己是那聰明絕頂的,所以從來也不去替袁恭鑽營什麼。一到宣府就生孩子,逢人說的都是孩子經。到了京城也還是這一套,那些想趁着袁恭回京拉攏袁恭的,想趁着袁恭南下給子侄親朋找位置的,她一律都裝傻以對。倒是都處置的沒什麼毛病。

二太太想想就笑了,“人遭擠兌本事高,總歸小姑奶奶是要長大的,這都三個孩子的娘了......”

第31章 籌備第67章 驚聞第33章 日子第44章 詭異第67章 驚聞第28章 和親第20章 父親第51章 馬市第5章 再見第15章 把柄第77章 袁佳第51章 馬市第41章 陪嫁第53章 保定第102章 終章之撕擼第91章 苦楚第83章 壯烈第47章 裝病第64章 分家第53章 圓房第79章 焦急第67章 驚聞第24章 往事第35章 煩惱第38章 危殆第62章 崩堤第15章 黃渣第38章 危殆第51章 馬市第24章 往事第3章 袁恭第36章 小袁舉第3章 袁恭第1章 勸阻楔子重生第5章 再見第91章 苦楚第42章 方瑾又回來了第99章 終章之回京第104章 終章之海戰第94章 孃家第52章 劉樑第67章 驚聞第42章 方瑾又回來了第39章 後續第82章 兵敗第17章 遇險第56章 祿米第36章 小袁舉第34章 寶珍第83章 壯烈第49章 頭疼第37章 袁惠第91章 苦楚第26章 老太爺第65章 堅定第18章 遇險二第28章 和親楔子重生第36章 小袁舉第32章 新婚第90章 抓週第84章 密謀第32章 新婚第91章 苦楚第54章 翡翠第93章 文娟第103章 終章之歲月第103章 終章之歲月第24章 往事第91章 苦楚第56章 祿米第35章 煩惱第103章 終章之歲月第73章 和離第23章 袁兆第6章 施粥第88章 述求第101章 終章之鬥毆第30章 劉璞第39章 後續第57章 彆扭第46章 心疾第46章 心疾第47章 裝病第82章 改立第31章 籌備第29章 方瑾第12章 回家第82章 兵敗第13章 繼母第6章 施粥第100章 終章之廣東第27章 混亂第12章 回家第41章 陪嫁第82章 改立第6章 施粥第93章 文娟
第31章 籌備第67章 驚聞第33章 日子第44章 詭異第67章 驚聞第28章 和親第20章 父親第51章 馬市第5章 再見第15章 把柄第77章 袁佳第51章 馬市第41章 陪嫁第53章 保定第102章 終章之撕擼第91章 苦楚第83章 壯烈第47章 裝病第64章 分家第53章 圓房第79章 焦急第67章 驚聞第24章 往事第35章 煩惱第38章 危殆第62章 崩堤第15章 黃渣第38章 危殆第51章 馬市第24章 往事第3章 袁恭第36章 小袁舉第3章 袁恭第1章 勸阻楔子重生第5章 再見第91章 苦楚第42章 方瑾又回來了第99章 終章之回京第104章 終章之海戰第94章 孃家第52章 劉樑第67章 驚聞第42章 方瑾又回來了第39章 後續第82章 兵敗第17章 遇險第56章 祿米第36章 小袁舉第34章 寶珍第83章 壯烈第49章 頭疼第37章 袁惠第91章 苦楚第26章 老太爺第65章 堅定第18章 遇險二第28章 和親楔子重生第36章 小袁舉第32章 新婚第90章 抓週第84章 密謀第32章 新婚第91章 苦楚第54章 翡翠第93章 文娟第103章 終章之歲月第103章 終章之歲月第24章 往事第91章 苦楚第56章 祿米第35章 煩惱第103章 終章之歲月第73章 和離第23章 袁兆第6章 施粥第88章 述求第101章 終章之鬥毆第30章 劉璞第39章 後續第57章 彆扭第46章 心疾第46章 心疾第47章 裝病第82章 改立第31章 籌備第29章 方瑾第12章 回家第82章 兵敗第13章 繼母第6章 施粥第100章 終章之廣東第27章 混亂第12章 回家第41章 陪嫁第82章 改立第6章 施粥第93章 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