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死人與活人

耶律洪基好歹也是遼朝的皇帝,而且是大宋所承認的一國之君,他的駕崩趙禎作爲叔叔輩的人也要重視一下,畢竟宋遼之間還掛着叔侄之國的名義。

雖然這名義已經變得非常可笑極具嘲諷,但該有的禮儀依然不能放棄,這是趙禎的臉面,也是大宋的威儀。

趙禎的國書當然是寫的極盡悲傷同情,說實話趙禎在寫的時候確實懷有對一代帝王王朝衰落的感慨,遼朝曾經是多麼的強大,但他的強大天生就存在着畸形和缺陷。

一個帝國的興起到衰亡其實就是一篇宏偉的史詩,這是一個民族的奮鬥長歌,雖然有着不同的信仰和血統,但不意味着趙禎回去鄙視它,其實對於趙禎來說,遼朝就是華夏曆史的一部分,一個精彩的部份。

遼朝的民族文化,遼朝的社會風俗,遼朝的人文制度等等這一切都是值得保留以及回味的,所以趙禎的這份親筆所寫的國書帶有真情實感,甚至讓遼人一度懷疑這是一個對遼朝保有好感之人說書,而不是趙禎本人所寫。

可使臣溫書文的話卻讓他們大爲驚訝:“此乃我大宋皇帝親筆所書,無有一字出自朝臣學士之代筆。”說到這裡,溫書文面露感嘆和敬仰:“起居注中明確所載,陛下與宣政殿北望,徹夜未眠,感慨曰:御弟之遼朝敗壞如斯,悲哉!痛哉!”

張儉一時默然,遼朝的文臣也大多不再說話,顯然這是不會有錯的,只不過在契丹武將的眼中,這卻是貓哭耗子假慈悲。

誠然,即便是他們不理解也無所謂,溫書文恭恭敬敬的上前祭拜耶律洪基,並在退去後對張儉道:“蕭滿在我大宋大定府…………”

隨着他的話,張儉渾濁的眼神瞬間變得精亮,如同鷹的眼睛死死的盯着溫書文:“這麼說來個中緣由你大宋都知曉了?”

“什麼緣由?官家命我見你後如此說,至於其他某卻不知啊!”

張儉愣了一下,隨即明白,這是大宋皇帝在爲大遼保留最後的顏面,長出一口氣道:“本相知曉了,辛苦貴國把蕭滿押送回來,此人是我大遼之辱也!”

既然張儉這麼說,溫書文也不好多問,只是微微施禮道:“此行國書已經呈與太后,本使告辭了。”

溫書文打算離開,但張儉卻不打算讓他走,伸手拉住了他的胳膊道:“使者何必如此着急?眼下雖然是大行皇帝的祭奠之禮,但也是我大遼新君繼位之禮!”

“新君繼位?!”溫書文先是愣了一下,隨即瞪大眼睛道:“那襁褓之中的皇嗣便是大遼的新君……這……”

溫書文不知道該說什麼好,母壯子幼已經是極爲危險的事情了,而眼下這祖孫兩代相差幾十歲,所謂的新君繼位也不過是個笑話,誰都能看出,現在遼朝真正的主人是誰。

顯然這是要實實在在的臨朝稱制了,遼朝的蕭太后終於走上人前,成爲大遼的一國之君,雖然名義上她還是太皇太后,可實際上卻是權利的擁有者。

誰也不會去支持一個襁褓之齡的皇帝,而蕭觀音也一下成爲太后……整個蕭家便是遼朝一等一尊貴的家族了。

溫書文望向張儉,瞧着他眼光中閃現出的光芒,誠然,他也是其中的利益相關者,並且要通過自己的嘴告訴官家,遼朝的太后正式收權與大宋對抗了。

靈前繼位並非是什麼破天荒的事情,歷史上也很常見,爲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權利的交接和過度,無論是往好的地方過度還是往壞的地方過度,這都是一種全新的開始。

大宋便是如此,太宗便是在太祖的靈前“火線繼位”的,要不然也沒有趙禎的皇位,而趙禎自己也可以說是在真宗的靈前繼位的,他當時對權利的渴望超過了他現在的自己。

很快,遼人的儀式也已經開始,張儉上前對一身天子服飾的蕭撻裡恭敬的行禮後,便小聲把趙禎送上“大禮”的消息告訴了她。

這個剛剛三十五歲的女人風韻猶存,只不過如此年紀輕輕便已經登上了權利的巔峰,着實讓人不敢小覷她的手段。

蕭撻裡頗爲驚訝的望了一眼溫書文,沒想到大宋皇帝居然給自己把人送來了,顯然這是一種友善之舉,也是在向遼朝說明,大宋不會姑息侮辱皇權之人。

加之剛剛類似於祭文般的國書,蕭撻裡對大宋和趙禎的印象頗爲改觀。

靈前繼位的儀式一般簡單的很,爲的就是不拖沓節奏,待新君繼位之後再前往正宮大殿操辦也不遲,於是簡單的宣讀耶律洪基的遺詔後,年幼的皇帝耶律浚便算是登基即位了。

然後便是更加簡單的朝臣上表,請求太皇太后蕭撻裡攝政,以臨朝稱制全面輔佐皇帝,輔佐大遼。

蕭撻裡推辭,朝臣再上表,契丹的貴族也不例外,一律上表請求,在溫書文看來,按照大宋的規矩,這是要進行冗長約六七日的過程,但在遼朝卻極爲迅速。

只用了半日不到的功夫便完成了,顯然,這下連做樣子的意思都沒有了,實在有些猴急的感覺。

遼朝臣子實在是沒有辦法不着急,眼下這爛攤子誰都知道非太皇太后蕭撻裡不能處理,唯有她大權在握後方可率領遼朝繼續前進。

眼下大宋的威脅在即,根本就沒有多少時間可浪費的了,更爲可貴的是宋遼之間無條件的停戰讓大遼獲得了一絲喘息之機。

所有人都盼着她蕭撻裡力挽狂瀾,拯救遼朝這座快要沉默的巨舟!

耶律洪基的死在遼朝已經傳開,顯然有些人知道內情,耶律賈雖然被下獄了,可卻爲處死,張儉和蕭惠兩人不斷的勸說他爲大遼效力,這是蕭撻裡的旨意,現在的大遼需要一切有用的人才,包括耶律賈!

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遼朝的不少貴族感覺背地裡的那股謠言還真是那麼一回事,皇帝的死真的可能與蕭撻裡有關!

但沒人會在這個時候站出來爲耶律洪基申冤,他死了,便是要入陵寢成爲歷史的,而活着的人自然是要努力的活着,何況所有人都知道,蕭撻裡要比耶律洪基靠譜得多。

第兩千六百零五章東西方的“朋友”第七百零七章神童被打了第一千九百九十六章宋軍的弱點第兩千零五章角廝羅的解釋第四百七十章隱藏的戰火第一千九百五十九章吐蕃尊者第兩千三百二十四章戰爭的序幕第一千八百七十七章援軍抵達第二百五十六章皇帝大婚(下)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無能誰之過?第二百二十五章驚現鉅款第一百五十七章太子的迷茫第一百二十一章神州赤縣,華夏正朔第兩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誰在乎?第六百七十一章禍不單行第四百三十六章宰相請辭第九百八十五章駛往星辰大海第五百七十七章陰差陽錯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二百四十二章多保真的“天宮”第五百六十五章祥瑞的力量第兩千二百五十八章三槐王氏第兩千二百九十七章大宋的火車第六百七十一章遼朝突變第九百九十九章落榜學子大騷動第七百九十七章打破人口天花板第兩千五百三十四章興慶府第兩千三百九十九章“一切皆在狄青”第一千四百零一章王朝最甚者,權利的平衡第四百九十六章該死的塔利班第五百四十九章看不見的打擊第一千九百四十三章文以栽道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擊鼓,點兵!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道阻且長第兩千一百三十九章神都城中的“臭水溝”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七十六章太子的秋收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皇城司第二百六十六章碩大的好人卡第一百八十七章趙元佐第兩千三百五十一章“誘餌”第一千三百二十章宋之格物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無形的較量第七十七章楊府小衙內楊懷玉第兩千四百八十二章自取其辱的羅馬第兩千二百五十七章張柏的決斷第兩千四百零三章沉默中的爆發第一千六百四十章經濟戰爭第兩千兩百一十八章“證據”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神衛軍的作用第九百八十八章內聖外王,豈可受辱?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大宋又一年第八百八十三章皇帝娶親相公忙請假!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重遊上京城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兩千三百四十三章西邊的異動第一千九百一十六章兩大帝國之間的利益第二百一十五章設宴羣臣第八百二十章西夏的反擊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猛虎地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換一條路第一千九百五十一章斂去殺心送溫暖請假!第九百三十二章大宋營造的錯覺第兩千二百八十章失之桑榆收之東隅第兩千一百六十六章諼草的“秘密”第兩千一百五十九章任重道遠第兩千零一十二章宗哥城外第六百二十三章火器營第四百四十四章大宋秘閣第一千五百一十章遊必有方第兩千五百七十三章阿母城的“主人”第兩千一百七十二章趙禎的“手腕”第三百四十六章大宋直道第一千四百零七章後來居上第兩千四百三十章時代的靈魂第一千八百九十七章重掌黑手的蔡伯俙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北戍司第三百五十八章回程第兩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一千零五章皇帝的判決第五百二十七章西夏大敗!第一千八百五十章爲何忠心?第兩千三百四十七章論“間諜戰”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良禽擇佳木而棲第四百七十章隱藏的戰火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製造彩虹的帝王第二百四十一章陌刀鋒芒第五十六章宦官周懷政第九百一十章鐵騎繞龍城第一千五百二十章廣州市舶司第兩千三百三十章琉球歸附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無路可逃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宗教之爭第五十一章糜爛的太子三衛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萬事俱備
第兩千六百零五章東西方的“朋友”第七百零七章神童被打了第一千九百九十六章宋軍的弱點第兩千零五章角廝羅的解釋第四百七十章隱藏的戰火第一千九百五十九章吐蕃尊者第兩千三百二十四章戰爭的序幕第一千八百七十七章援軍抵達第二百五十六章皇帝大婚(下)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無能誰之過?第二百二十五章驚現鉅款第一百五十七章太子的迷茫第一百二十一章神州赤縣,華夏正朔第兩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誰在乎?第六百七十一章禍不單行第四百三十六章宰相請辭第九百八十五章駛往星辰大海第五百七十七章陰差陽錯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二百四十二章多保真的“天宮”第五百六十五章祥瑞的力量第兩千二百五十八章三槐王氏第兩千二百九十七章大宋的火車第六百七十一章遼朝突變第九百九十九章落榜學子大騷動第七百九十七章打破人口天花板第兩千五百三十四章興慶府第兩千三百九十九章“一切皆在狄青”第一千四百零一章王朝最甚者,權利的平衡第四百九十六章該死的塔利班第五百四十九章看不見的打擊第一千九百四十三章文以栽道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擊鼓,點兵!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道阻且長第兩千一百三十九章神都城中的“臭水溝”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七十六章太子的秋收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皇城司第二百六十六章碩大的好人卡第一百八十七章趙元佐第兩千三百五十一章“誘餌”第一千三百二十章宋之格物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無形的較量第七十七章楊府小衙內楊懷玉第兩千四百八十二章自取其辱的羅馬第兩千二百五十七章張柏的決斷第兩千四百零三章沉默中的爆發第一千六百四十章經濟戰爭第兩千兩百一十八章“證據”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神衛軍的作用第九百八十八章內聖外王,豈可受辱?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大宋又一年第八百八十三章皇帝娶親相公忙請假!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重遊上京城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兩千三百四十三章西邊的異動第一千九百一十六章兩大帝國之間的利益第二百一十五章設宴羣臣第八百二十章西夏的反擊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猛虎地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換一條路第一千九百五十一章斂去殺心送溫暖請假!第九百三十二章大宋營造的錯覺第兩千二百八十章失之桑榆收之東隅第兩千一百六十六章諼草的“秘密”第兩千一百五十九章任重道遠第兩千零一十二章宗哥城外第六百二十三章火器營第四百四十四章大宋秘閣第一千五百一十章遊必有方第兩千五百七十三章阿母城的“主人”第兩千一百七十二章趙禎的“手腕”第三百四十六章大宋直道第一千四百零七章後來居上第兩千四百三十章時代的靈魂第一千八百九十七章重掌黑手的蔡伯俙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北戍司第三百五十八章回程第兩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一千零五章皇帝的判決第五百二十七章西夏大敗!第一千八百五十章爲何忠心?第兩千三百四十七章論“間諜戰”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良禽擇佳木而棲第四百七十章隱藏的戰火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製造彩虹的帝王第二百四十一章陌刀鋒芒第五十六章宦官周懷政第九百一十章鐵騎繞龍城第一千五百二十章廣州市舶司第兩千三百三十章琉球歸附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無路可逃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宗教之爭第五十一章糜爛的太子三衛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萬事俱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