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五十八章神舟再現

在蒼茫的大海上,沒有狂風與烏雲,也沒有黑色的海燕,只有一望無際的波濤和碧藍色的天空,在這裡彷彿世界上就剩下了憂鬱的藍色,大海無時無刻的不在怒吼,巨大的波濤彷彿要推翻一切,卻又什麼都沒有推翻。

一個波瀾帶着一個波瀾起來,形成一股不小的海浪,威力驚人的海浪卻突然被一道黑色的“刀鋒”劈開,龐大的“身軀”終於出現,這是一艘龐大的戰艦。

三角帆能在各個方向上爲大宋的戰艦提供前進的風力,同時船下的奴隸不斷的踩踏着踏板,穿厚巨大的飛輪不斷的旋轉,爲這龐大的艦身提供動力。

戰艦之中的奴隸是大宋唯一的合法奴隸,只有大宋的水師艦隊能夠擁有,這些奴隸都是大宋這麼多年來在南海諸國征服得到的,任何敢於反抗大宋的土著只要被抓到,青壯都會被壓到戰艦上充作最下層的奴隸。

這是弱肉強食的規律,趙禎即便知道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把蒸汽機技術運用到海船上還處於探索階段。

大宋的戰艦在外形上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變,原本扁平的船首爲了適應遠洋的風浪全部改爲刀鋒式,而在水下的部分則是更爲有利的水滴形。

這是大宋的海船匠人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得到的結論,並且在這方面他們下足了功夫,木頭想要做成流線型可不容易,尤其是弧度較大的水滴形,更是耗費了不知多少的人力物力。

而船身上也有改變,包鐵的堅硬外殼能夠抵擋大多數的攻擊,而在面對風浪的時候也能提供相當大的穩定性。

側舷上無論左右分別開了三十個黑洞洞的窗口,在沒有戰事的時候全部關閉,上面的龍首模樣如同一個個精美的舷窗,但事實上他們的後面卻躲藏着一個個威力驚人的“怪獸”。

七艘戰艦就這樣在海面上組成一個楔形乘風破浪的前進,得益於季風的吹送,大宋的船隊很快便從南海抵達了天竺海,這是大宋《水文圖志》對這裡的叫法。

南海艦隊是大宋水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遠洋艦隊中最爲強大的一支,這一次派出的七艘戰艦每一艘都是神舟級的鉅艦,在海上的作戰能力不可小覷。

巨大的海船最大的好處便是可以攜帶更多的士兵,武器,和彈藥,當然也需要更多的補充。

最中間的一艘戰艦和別的都不一樣,巨大的船身上不光有着複雜的三角帆,還有一座高高豎起的“宮闕”,這是南海艦隊的水師旗艦“長虹飛白”。

這是專門用於海上運輸與進攻的神舟戰艦,曾經去過高麗,“巍如山嶽,浮動波上,錦帆鷁首,屈服蛟螭,麗人迎詔之日,傾國聳觀而歡呼嘉嘆也!”

但這並不是大宋最大的海船,事實上大宋最大的海船要比戰艦更爲巨大,因爲它們要前往更爲遙遠的地方,距離海岸也更加遙遠,所以要有龐大的船身進行運輸和儲備。

最爲出名的便是木蘭舟,它是從大宋國開往“木蘭皮國”的巨型商船,而這裡的木蘭皮國也就是位於西非的強盛王朝穆拉比特王朝。

木蘭舟“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柂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豢豕釀酒其中。”

這種木蘭舟的大小大差不多跟神舟相仿,但卻不是最大的,還有一種更大的木蘭舟“其舟又加大矣。一舟容數千人,舟上有機杼市井,或不遇便風,則數年而後達,非甚巨舟,不可至也。”

從配置就可以看出這木蘭舟的巨大,巨船可容數千人,船艙內不但可以養豬、釀酒,還裝備了“機杼,開設了“市井”。

這不光是一座遠洋海船,更是無數人討生活的地方,如同一塊漂移在大海上的海島,用數年的時間去往遙遠的木蘭皮國。

但和神舟鉅艦不同,木蘭舟僅僅是大而已,戰鬥能力卻不能與神舟相提媲美。

神舟上還有各種各樣的“技術人員”他們統一被成爲船檢,並不是普通船隻上的掌舵人,而是軍中的格物匠人。

這些人中有些是研究兵器的,比如火炮,比如八牛弩,比如穿雲火箭等等,但有些人專司引向,有些人專司天氣,是他們共同組成了大宋水師艦隊。

並且有些船檢的地位和行軍司馬差不多,甚至還要高一些,畢竟在海上什麼事情都會發生,一旦遇到緊急情況,根本就沒有時間一步步傳達,在這時候船檢的話就是命令,甚至超過了船上的都指揮使。

而旗艦的船檢更是地位頗高,他幾乎掌握了整個艦隊的方向和命運,與都指揮使之間相互配合,以達到完美控制艦隊的目的。

旗艦之上的都指揮使乃是已經升爲金明池水師點檢的鼠三,當然金明池水師早已撤銷,金明水師點檢不過是個名號而已,爲的就是方便他統領福建水師。

當然把他調到福建水師,還是因爲他的女真媳婦,唐括多保真,女真人在北方是好漢,猛士,但到了南方,到了海上就差了太多。

趙禎雖然征服了女真,但卻並不放心,或者說他要把女真徹底“廢了”才能放心,這個民族在馬背上的彪悍還是相當驚人的。

前往美洲那麼艱苦的事情,極少有人能完成,但女真人卻能辦成,甚至辦好,由此可見他們的堅韌與勇敢,這不得不讓趙禎更爲提防。

何況當年鼠三在攻打東京道的時候便是執掌水師,能力和謀略相當出衆,自然接任這一位置,經過這麼多年的任職,他早已能熟練的駕馭整個南海艦隊和福建水師。

而和他配合的船檢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南方老漁民,甚至連個名字都沒有,所有人都叫他“風伯”因爲此人斷定風向極準,觀測海潮和天氣也是一把好手。

他有一個“觀海歌訣”九句,九字,看似淺顯易懂,但別人用了就不好使,唯獨他能解析其中奧秘。

便是鼠三對他也要畢恭畢敬,聽說上一個羞辱他的人被風捲進巨浪之中屍骨無存………………

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重遊上京城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東京汴梁第四百八十四章趙禎的決心第二百八十三章党項人的陰謀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於無聲處第二百三十四章絕地反擊第六百零五章按捺不住的遼人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不安分的倭人第兩千三百六十九章惡火第一千九百一十五章“老朋友”約翰第八百二十二章沒藏家族的密謀第四百八十六章龍生九子第兩千兩百零九章奇蠢無比第兩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版圖(上)第七百二十九章蹴鞠的魅力第五百四十七章自取其辱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大宋天家的未來第兩千五百二十二章江山社稷第五百一十三章北伐在即第一百六十六章兩老者辯天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劍指女真第兩千三百八十五章不瘋魔不成活第兩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兩千三百一十五章內憂與外患第一千七百八十九章皇權要限制,相權也要限制第兩千一百八十一章“執劍人”第五十三章幹一些出格的事情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磨刀霍霍向張儉第兩千四百二十七章“送一程”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攻伐吐蕃的基礎三百七十六章眼見爲實第一千九百二十八章遠遁的塞爾柱第兩千五百九十四章從龍軍!第六百八十七章投名狀第八百一十七章君王的藝術第兩千一百二十六章圍困白雲寺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皇帝會武術,誰都擋不住第八百九十章相思情愫千里傳?第二百四十二章帝王的火氣第一千七百七十九章忠誠與背叛第兩千五百四十七章亞父第一百五十二章大航海時代第兩千二百七十八章賢覺與贊普第一千一百零七章大宋的速度第六百七十三章計出奇謀第一千六百章血戰遼陽城外第七百二十四章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第六百六十八章遷都之謀第一千九百九十章劉渙的心路(下)第一千零一十章大宋與高麗第九百四十二章大宋火器營第五百零三章小人物的影響第兩千零五章角廝羅的解釋第三百五十三章倭國的窩囊皇帝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仁君所爲第二百四十章武舉與軍旗推演第九十七章皇權鬥爭中的失敗者第六百九十三章遼朝撤軍第兩千二百七十一章帝王的無奈第一千七百九十六章旅程纔剛剛開始第一千九百零六章聖城之災第二百七十五章皇帝夫婦的配合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猛虎地第一千三百零九章蘇軾從軍第一千七百七十九章忠誠與背叛第兩千六百四十二章西方的紛亂第九百一十一章宋遼皇帝的心術第兩千六百二十三章神蹟的重要性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中京道大捷第兩千三百六十五章沒有誘餌,也沒有主力第一千一百零四章自掘墳墓第兩千一百一十八章彌勒教的今生第兩千四百零九章邏些城之圍(上)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的無奈第九百三十章真假災民第一千八百八十二章首鼠兩端第一千五百章趙禎與王安石與“三不足”第九百六十七章“祥瑞”降臨之後……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這就是資本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圍獵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別人的分裂勝過統一第四百七十章隱藏的戰火第七百二十一章羊毛戰爭第一千三百一十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上)第兩千三百八十章角廝羅的警覺第六百二十七章戰爭的經濟效益第兩千零八章狄漢臣的長進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地平線盡頭的龍旗第兩千四百七十八章東方戰旗第九百七十六章撥雲見日,如夢初醒第兩千六百零一章十字架倒了第一千零五十八章絕望之地,倭國第兩千一百九十八章姐弟之情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萬事俱備第七十四章太子的軍械庫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來自趙禎的靈感第一千四百章伏閣請對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睦鄰友好”第一千零六十三章慶曆五年的第一場火
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重遊上京城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東京汴梁第四百八十四章趙禎的決心第二百八十三章党項人的陰謀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於無聲處第二百三十四章絕地反擊第六百零五章按捺不住的遼人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不安分的倭人第兩千三百六十九章惡火第一千九百一十五章“老朋友”約翰第八百二十二章沒藏家族的密謀第四百八十六章龍生九子第兩千兩百零九章奇蠢無比第兩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版圖(上)第七百二十九章蹴鞠的魅力第五百四十七章自取其辱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大宋天家的未來第兩千五百二十二章江山社稷第五百一十三章北伐在即第一百六十六章兩老者辯天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劍指女真第兩千三百八十五章不瘋魔不成活第兩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兩千三百一十五章內憂與外患第一千七百八十九章皇權要限制,相權也要限制第兩千一百八十一章“執劍人”第五十三章幹一些出格的事情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磨刀霍霍向張儉第兩千四百二十七章“送一程”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攻伐吐蕃的基礎三百七十六章眼見爲實第一千九百二十八章遠遁的塞爾柱第兩千五百九十四章從龍軍!第六百八十七章投名狀第八百一十七章君王的藝術第兩千一百二十六章圍困白雲寺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皇帝會武術,誰都擋不住第八百九十章相思情愫千里傳?第二百四十二章帝王的火氣第一千七百七十九章忠誠與背叛第兩千五百四十七章亞父第一百五十二章大航海時代第兩千二百七十八章賢覺與贊普第一千一百零七章大宋的速度第六百七十三章計出奇謀第一千六百章血戰遼陽城外第七百二十四章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第六百六十八章遷都之謀第一千九百九十章劉渙的心路(下)第一千零一十章大宋與高麗第九百四十二章大宋火器營第五百零三章小人物的影響第兩千零五章角廝羅的解釋第三百五十三章倭國的窩囊皇帝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仁君所爲第二百四十章武舉與軍旗推演第九十七章皇權鬥爭中的失敗者第六百九十三章遼朝撤軍第兩千二百七十一章帝王的無奈第一千七百九十六章旅程纔剛剛開始第一千九百零六章聖城之災第二百七十五章皇帝夫婦的配合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猛虎地第一千三百零九章蘇軾從軍第一千七百七十九章忠誠與背叛第兩千六百四十二章西方的紛亂第九百一十一章宋遼皇帝的心術第兩千六百二十三章神蹟的重要性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中京道大捷第兩千三百六十五章沒有誘餌,也沒有主力第一千一百零四章自掘墳墓第兩千一百一十八章彌勒教的今生第兩千四百零九章邏些城之圍(上)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的無奈第九百三十章真假災民第一千八百八十二章首鼠兩端第一千五百章趙禎與王安石與“三不足”第九百六十七章“祥瑞”降臨之後……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這就是資本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圍獵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別人的分裂勝過統一第四百七十章隱藏的戰火第七百二十一章羊毛戰爭第一千三百一十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上)第兩千三百八十章角廝羅的警覺第六百二十七章戰爭的經濟效益第兩千零八章狄漢臣的長進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地平線盡頭的龍旗第兩千四百七十八章東方戰旗第九百七十六章撥雲見日,如夢初醒第兩千六百零一章十字架倒了第一千零五十八章絕望之地,倭國第兩千一百九十八章姐弟之情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萬事俱備第七十四章太子的軍械庫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來自趙禎的靈感第一千四百章伏閣請對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睦鄰友好”第一千零六十三章慶曆五年的第一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