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新的皇權

耶律浚還在襁褓之中便成爲大遼名義上的新君,這時候所有人都習慣性的把他當作大遼皇權的代言人,但卻並不把他當作皇帝來看待。

他只是蕭撻裡控制大遼權利的禮法而已,溫書文看着裹在金黃色錦緞之中的年幼孩童,心中不知是什麼感覺,按道理來說他現在應該感覺快慰,畢竟遼朝和大宋之間的對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但當他看到那張通紅的小臉時,總覺得心中悲哀。

也許這就是身爲臣子對皇權旁落所感到的同情吧?雖然溫書文不是遼朝的臣子,可並不影響皇權在他心中的地位,也不影響正統禮法所帶來的認同感。

驚鴻一瞥之間,他看到了張儉眼中的溼潤,開始的時候溫書文以爲自己看錯了,但很快從他的表情上便知道,張儉心中對眼前這一切的無奈,這是一種沒有辦法的選擇。

溫書文突然覺得自己有些理解張儉,若是有辦法,誰會把最後的希望壓在一個女人身上,誰會把一國之權柄放在一個孩子身上?耶律洪基在面對大宋的時候連連昏招,斷送的是遼朝的名聲以及江山社稷。

頗爲無奈之下,張儉纔會最終選擇蕭撻裡,這是無奈之舉,亦是痛心疾首之舉!對於溫書文這位常常出使遼朝的使臣來說,耶律洪基和蕭撻裡完全不可相提並論。

蕭撻裡有着一個女人的細膩,但卻也有着男人的殺伐果斷,溫書文尤記當年耶律重元之亂的時候,眼前這位太后的英姿,實在是讓天下鬚眉盡折腰的巾幗女英!

溫書文甚至覺得若是耶律洪基依舊是皇帝說不得還讓遼朝更容易對付一些,眼前這個身穿天子袞服的女人實在太過可怕了一些,你在她的面前就彷彿站在天地之間的女神面前,完全沒有反抗的能力。

這種感覺讓他想起了自己的官家,一個女人給人這種感覺是不對的,除非她是真的四海之主,遼朝的皇帝!

漸漸的,溫書文心中升起不妙的感覺,眼前這位“女皇”一旦入主遼朝,成爲遼朝實際上的掌權人之後,遼朝便有了中興的可能,她的手段和才幹可不是耶律洪基那個昏君能比擬的。

難怪官家說蕭撻裡不好對付,她纔是遼朝真正的柱石和威脅,但她卻會受到禮法的限制,對皇權的行使能力無法與一國之君相比。

可眼下!她已經獲得了遼朝的權利,一國之君的所有權利!耶律洪基的死,襁褓之中的新君繼位,都給了蕭撻里名正言順的君權!

溫書文長吸一口,官家好似猜錯了,眼前的這個女人主持的遼朝說不定比男人率領的遼朝更加難以對付。

新君繼位的儀式很快便結束了,張儉也邀請溫書文這位使臣前往皇宮之中參加更爲冗長的禮儀,這些東西相比大宋的禮儀來說已經是相當簡潔的了。

在上京城的所見所聞讓溫書文看到了遼朝實際上權利的集中,也給了蕭撻裡以名正言順的權利過度,消息很快便會昭告天下,溫書文不便離開,也需要等到蕭撻裡的國書到手才能帶回去上呈皇帝。

但消息已經傳遍了整個上京城,在第二天一大早的時候,上京城中便已經出現了積極的消息,這是遼朝最根本的改變,彷彿蕭撻裡真正掌握大遼權利的時候,遼朝便已經開始了中興!

整個上京城不是原先被大宋壓制下的壓抑和失望,而是處於一種積極興奮的狀態,街上的契丹人,漢人都以上京城和大遼爲驕傲,原本上京城就是宋遼衝突之間受創最小的城池,這裡也是高高在上的都城。

他們相信,太后太后蕭撻裡接過大遼的權利也意味着大遼終於可以走上正軌,無論是朝臣,還是貴族,亦或是耶律家的宗室都對蕭撻裡充滿信心。

趙禎知道耶律洪基是怎麼死的,蔡伯俙也知道,但溫書文不知道,大宋的許多臣子不知道,他們都和遼朝的大多數人一樣,都認爲遼皇是突染暴疾,暴斃而亡。

這就給了蕭撻裡成功過度權利的機會,也讓她名正言順的坐在了帝王的寶座上。

溫書文在三聲唱諾之後,緩緩走進遼朝的宣政殿,望着眼前高高在上的御座,以及上面身穿天子服飾的蕭撻裡躬身行禮道:“外臣溫書文參見太皇太后!”

“免禮平身!”

“謝太皇太后!”

………………………………

自從昨天的繼位儀式之後,耶律浚便算是遼朝正式的帝王了,雖然還在襁褓之齡,但他已然是被蕭撻裡抱在了御座之上,以顯示她的權利符合法禮。

這不過這一切在溫書文看來卻頗爲可笑,所謂的“稱制“,不只是行使皇帝權力之意,雖然女主臨朝、親裁政事,但在發佈命令的時候,並不是直接使用懿旨,而仍是以幼帝的名義,用制書的形式頒行天下。

這麼做的用意有二,即使皇帝年幼,仍然不能剝奪其在位的事實。所以太后只能代表幼主的意志,代行職權,而不能取代他而逕自下達命令。二來便是爲了避免將來皇帝成年親政後,太后會以懿旨干預政務。所以太后只能以皇帝的名義發佈詔書,以杜絕將來產生皇權分散的流弊。

所以歷代女主“臨朝“,卻以幼帝名義“稱制“這是死規矩絕不能改變,但遼朝太皇太后蕭撻裡卻並沒有遵從而行,最簡單的地方便是國書的結尾署名,用的卻是她蕭撻裡的璽印!

如此正式隆重的國書豈能用上太皇太后的璽印?怎麼能沒人發現其中的不妥?顯然這是整個遼朝都希望她蕭撻裡獲得皇權,帶領遼朝崛起,與大宋進行抗衡。

溫書文在離開了上京城之後便以最快的速度趕回京畿道的神都,並在進入神都之後便進宮面聖,把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通通向趙禎交代了清楚。

趙禎在紫宸殿中聽完了溫書文的奏報,許久沒有說話,他知道,一個國家在衰落的時候最需要的便是一個強大的君權,或者說是集權,需要一個能給他們力量的強硬領袖。

無論是國家還是民族都一樣,下面的人已經開始產生了恐慌,這時候越是強硬,越是激進的人便越會受到百姓們的擁護,而蕭撻裡恰恰附和這一點,俗話說的好,缺什麼補什麼。

遼朝缺的便是一位中興的君王,耶律洪基沒有能力但當,蕭撻裡便是遼朝需要的,於是趙禎便看到滿篇戰意濃濃的國書,他相信若是現在蕭撻裡要稱帝也不是不可能……

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三山夾兩盆”第一千九百三十六章厄運將至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宋之臺諫第八百七十六章騎兵的序曲第八百六十六章清閒的歐陽修第七百二十七章玻璃的秘密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烏拉!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兩千四百一十一章邏些城之圍(下)第七百六十一章日本?天皇?我大宋不認!第兩千零八十章水落石出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論格物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勇者與智者第三百五十三章荒唐的敵襲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帝王之學第兩千一百六十六章諼草的“秘密”第兩千三百八十一章瑪兒敢的民心第九百四十四章和親破滅第五十四章太子三衛的改造計劃第一千九百九十八章父與子(上)第六百四十章皇后之心第兩千六百一十三章西方的聖人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秋夜一“春風”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宋的禮與威第一百六十三章整裝待發第二百三十三章吐血的韓億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各自的小算盤第二百七十九章皇帝,武將,西征第四百零二章雙管齊下三百七十九章蕭惠的恐懼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世界第一城第二百三十五章東方巨響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真正的殺招第兩千六百零四章“皈依”基督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兩千四百五十五章瀘州的酒和火鍋第五百零三章小人物的影響第一千八百六十三章兵貴神速第兩千零一十八章敗軍之將何以言勇第兩千五百六十四章國家的“黑暗面”第一千八百二十四章大宋的蘭州第十三章象棚女戲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兩千三百四十五章追捕密探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把事情鬧大第兩千五百九十九章認同感,從軍隊開始第七百三十章偉大的蹴鞠第一千一百零九章冰與火之歌第兩千三百三十四章大宋的走私第一千八百八十五章劍指塞爾柱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大宋的官制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八百七十九章妖女豈能易降服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兩千二百五十九章入宮請罪第六百四十三章無形張開的網第一千零七十四章蘇軾的交子戰爭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狼狽爲奸第兩千五百一十九章西方的聖城第八百七十一章今宋,強宋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攻伐吐蕃的基礎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張儉就是個笑話第六百八十四章雲中大同第兩千六百零四章“皈依”基督第兩千三百章帝王“得意”事第二百零六章烈火焚城第一千九百七十七章以史爲警第六百三十四章天祝節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皇宮中的一場火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萬世之法!第一千四百零七章後來居上第一百三十四章天命所歸第五百八十章以管窺豹第兩千兩百一十二章內侍殿頭第兩千零二十三章“大盜”第兩千三百三十三章吐蕃的鐵鷂子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三書六禮第兩千五百八十七章最好的絲綢之路第兩千三百七十五章人的根本第一千零二章大宋政治的開放性第兩千二百六十二章斷尾求生第兩千兩百零六章死騎的“管事”第兩千四百四十一章趙禎心中的真正想法第一千九百九十五章時間與空間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天下行商第兩千零九十五章皇后的手段第六十五章以退爲進第三百六十三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二)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帝王回朝第九百三十七章死的早不如死的巧第四百三十七章迫在眉睫第一千八百九十六章王師驟至第八百三十四章餓殍第二百二十六章醜聞,臭不可聞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今日,明日第八十九章古人的智慧第六百八十五章上兵伐謀第一千九百二十九章未雨綢繆第三百零七章不滅忠魂
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三山夾兩盆”第一千九百三十六章厄運將至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宋之臺諫第八百七十六章騎兵的序曲第八百六十六章清閒的歐陽修第七百二十七章玻璃的秘密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烏拉!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兩千四百一十一章邏些城之圍(下)第七百六十一章日本?天皇?我大宋不認!第兩千零八十章水落石出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論格物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勇者與智者第三百五十三章荒唐的敵襲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帝王之學第兩千一百六十六章諼草的“秘密”第兩千三百八十一章瑪兒敢的民心第九百四十四章和親破滅第五十四章太子三衛的改造計劃第一千九百九十八章父與子(上)第六百四十章皇后之心第兩千六百一十三章西方的聖人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秋夜一“春風”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宋的禮與威第一百六十三章整裝待發第二百三十三章吐血的韓億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各自的小算盤第二百七十九章皇帝,武將,西征第四百零二章雙管齊下三百七十九章蕭惠的恐懼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世界第一城第二百三十五章東方巨響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真正的殺招第兩千六百零四章“皈依”基督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兩千四百五十五章瀘州的酒和火鍋第五百零三章小人物的影響第一千八百六十三章兵貴神速第兩千零一十八章敗軍之將何以言勇第兩千五百六十四章國家的“黑暗面”第一千八百二十四章大宋的蘭州第十三章象棚女戲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兩千三百四十五章追捕密探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把事情鬧大第兩千五百九十九章認同感,從軍隊開始第七百三十章偉大的蹴鞠第一千一百零九章冰與火之歌第兩千三百三十四章大宋的走私第一千八百八十五章劍指塞爾柱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大宋的官制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八百七十九章妖女豈能易降服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兩千二百五十九章入宮請罪第六百四十三章無形張開的網第一千零七十四章蘇軾的交子戰爭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狼狽爲奸第兩千五百一十九章西方的聖城第八百七十一章今宋,強宋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攻伐吐蕃的基礎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張儉就是個笑話第六百八十四章雲中大同第兩千六百零四章“皈依”基督第兩千三百章帝王“得意”事第二百零六章烈火焚城第一千九百七十七章以史爲警第六百三十四章天祝節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皇宮中的一場火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萬世之法!第一千四百零七章後來居上第一百三十四章天命所歸第五百八十章以管窺豹第兩千兩百一十二章內侍殿頭第兩千零二十三章“大盜”第兩千三百三十三章吐蕃的鐵鷂子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三書六禮第兩千五百八十七章最好的絲綢之路第兩千三百七十五章人的根本第一千零二章大宋政治的開放性第兩千二百六十二章斷尾求生第兩千兩百零六章死騎的“管事”第兩千四百四十一章趙禎心中的真正想法第一千九百九十五章時間與空間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天下行商第兩千零九十五章皇后的手段第六十五章以退爲進第三百六十三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二)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帝王回朝第九百三十七章死的早不如死的巧第四百三十七章迫在眉睫第一千八百九十六章王師驟至第八百三十四章餓殍第二百二十六章醜聞,臭不可聞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今日,明日第八十九章古人的智慧第六百八十五章上兵伐謀第一千九百二十九章未雨綢繆第三百零七章不滅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