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與祖宗之法

一場賜宴變成了辯論會,圍繞着尚武的問題不斷的討論,趙禎在上面看的精彩,誰能想到對於這個問題會惹得朝中文武百官各種各樣的辯論。

當然這一場辯論還有意外之喜,趙禎決定秋獮的這段時間裡,每晚賜宴,不光是培養朝臣們的尚武風氣,更是要把一些積壓的問題儘量解決。

既然是秋獮,白天的時間自然被安排的滿滿當當,各種各樣的狩獵活動,以及祭祀無時無刻的不在進行,而朝會自然是會被耽誤的。

於是晚上的時間就變成了類似於朝會的賜宴,雖然討論的不是朝政,但卻是許多棘手的問題,比如大宋衙門的合併與改革,這就是一個大類。

年輕的文官最爲支持合併,許多本就不合理的東西在他們眼中就不該存在,明知有些衙門根本就沒有作用,或是多餘,爲什麼不去砍掉?

典型的事情自然會被拉出來作爲“靶子”,而這次負責秋獮之事的便是鴻臚寺,禮部的官員早已對此不滿,奈何他們多是職銜而非差遣……

於是矛頭便在指向鴻臚寺與禮部的問題時,又指向了差遣官和寄祿官的問題上。

年輕的官員對大宋的官制有着很大的疑議,並且這些疑議在趙禎看來都屬於正確的,年輕人就是該有這樣勇於質疑的精神,同時也該有據理力爭的精神。

曾鞏便是繼蘇軾之後再次挑起事端的人,他的矛頭直指禮部和鴻臚寺。

禮部和鴻臚寺之間就有很多的內容是重疊的,同樣的問題有時劃歸鴻臚寺管轄,有時又劃歸禮部,這就造成許多麻煩與不必要的繁瑣。

禮部掌五禮及科舉,禮部下轄禮部司、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初由侍郎掌管,各司侍郎均改爲郎。四司分掌禮樂、學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置尚書、侍郎各一人,四司設郎中、員外郎爲正、副長官。

但事實上大宋的五禮卻是由鴻臚寺掌管,在大宋鴻臚遠比禮部來的重要。

掌朝會、賓客、吉凶儀禮之事。凡國家大典禮、郊廟、祭祀、朝會、宴饗、經筵、冊封、進歷、進春、傳制、奏捷、各供其事。

外吏朝覲,諸蕃入貢,與夫百官使臣之覆命、謝思,若見若辭者,並鴻臚引奏。歲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贊百官行禮。”鴻臚寺舊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

置卿一人,少卿一人,丞、主簿各一人。卿掌四夷朝貢、宴勞、給賜、送迎之事,及國之兇儀、中都祠廟、道釋籍帳除附之禁令,少卿爲之貳,丞參領之。

曾鞏的觀點很簡單,並且有禮有節,趙禎自然支持,而反對之人也大多是老臣,他們反對的理由也很簡單,大宋當持“祖宗之法”,繼續保留疊牀架屋的制度。

這些人都是朝中的“老油條”,他們當然也知道這種制度的不好,但有一點卻是他們必須要堅持的,原因很簡單,他們就是利益受衆。

這些人不願把問題牽扯到寄祿官與差遣官的身上,一旦這個制度被打破,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官場之中的老人最怕什麼?

當然是改革,因爲一旦實行改革,他們原本所努力的,堅持的東西都將被打破,更有甚者認爲,他們自己就是從那個疊牀架屋的時代走過來的,憑什麼晚生後學不用接受這種“苦難”?

而且這種改變會打破從東京城開始一直延續到神都城中的利益鏈和利益集團,也許他們不是有意爲止,但時間長了,有些事情就成了“規矩”。

對於朝堂之中的改革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雖然身爲平章事的范仲淹對曾鞏大力支持,並且照拂有嘉,有歐陽修這樣的改革之士附和,但反對的聲音和力度都很大。

如包拯這般的老臣堅決反對,並且他們的觀點也難以讓人有話說,“疊牀架屋本就是大宋的祖宗之法,爲的是限制官員濫用手中的權利,並且起到相互牽制與制衡的作用,一旦撒手,用什麼去限制?”

趙禎心中真是有些無奈了,這說法真的讓人懷疑他們是站在文官一邊的,給你文官放權還不好?非要在疊牀架屋的制度下掙扎才舒服?

這波忠心表的讓趙禎“毛骨悚然”可見有時候爲了保有現在的權利,人會固步自封到什麼程度。甚至放棄了美好的未來,放棄了更爲高效的制度,放棄了進步…………

但很顯然,老臣的觀點非常有賣點,讓一些保守的人無話可說,相對於改革和高效,安穩卻是極爲重要的……

趙禎是皇帝,是大宋的官家,可惜有些時候他做事也要得到整個朝堂的支持,最少是兩府相公的支持,他完全能把包拯外放,把不支持的人都外放出去,可如此一來,便會有更多的官員抗議,更多的官員上疏,矛盾就會愈演愈烈。

“蛋糕”可不是誰都能動的,趙禎爲何能輕易的改樞密院爲參謀院?原因很簡單,大宋的軍權本就是握在帝王手中,只需一句話,武將的任免便能決定,並且得到文臣的大力支持。

可到了文官自己的身上,問題就嚴重了,文官是本就掌握實權的!自從大宋開國以來不斷的對文官的權利進行加強,也不斷的打造一個開明的朝堂,於是文官甚至可以做出拒接聖旨,從而逼迫皇帝的中旨也無人敢接。

大宋兩次轟轟烈烈的改革爲何失敗?

疊牀架屋雖然限制了文官的權利,雖然讓文官沒了作亂的可能,但並沒有限制文官的權利總量,該有的他們依舊保有,只不過分散了而已,當他們的集體利益受到威脅時,這股看不見的權利便會發揮作用……

趙禎清楚這一點,所謂的相權其實就是整個文官體系的權利,即便是范仲淹站在了自己這一邊也依然如此,他並不能直接代表所有的文官。

當然,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的心思趙禎是知道的,他們支持改革就是在支持自己,大宋的官制改革後便會與一個相對完整的相權體系。

明知對自己有利,爲何要去避免?趙禎這是在拉着兩府一起進行改革…………雖然樞密院早已成爲趙禎的掌中之物。

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流言與突圍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一騎紅塵帝王怒第兩千四百九十一章在神都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將軍與神醫第一千七百四十四章大宋的好幫手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睦鄰友好”第一百六十三章整裝待發第四章內侍陳琳第兩千一百八十二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五百七十五章收尾第二百七十章延州,延安!第兩千三百七十章帝王守城第兩千零九十四章死騎第兩千四百五十一章讀史(下)第兩千一百五十二章政治正確第四百九十三章駙馬府中的猛士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龐然闕影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鑌鐵之心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蔡伯俙和老包第一千五百六十章蔡伯俙的能力第一百二十六章請君入甕第四百一十七章天下最難的事第一千八百四十六章被圈養的天竺人第四百一十八章殿中誡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租借州府第三百八十一章遼人的噩耗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貝爾騎軍第一千九百四十五章一石激起千層浪第一千九百九十九章父與子(下)第六百六十六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第兩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五十七章深宮中密事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武德永昌第五十五章地獄的開始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勇者與智者第四十一章丁謂的邀請第二百四十六章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七百三十三章冬至到來第六百六十三章雷霆之後第三百四十九章真兇找到了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隔空而問第兩千三百二十五章王韶“練兵”第兩千零五十四章巡幸蘭州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三奇副使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聖駕之上第九十七章皇權鬥爭中的失敗者第九十二章父子協議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八百五十八章無題(下)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帝王身後事第五百八十四章風正烈,行軍急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神都再現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商賈之分第五十六章宦官周懷政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聰明的兩個人結盟了第七百八十八章大宋的下一個目標第二百九十一章風十里,銳士行第六百八十一章幸福來的太突然第八百零九章青塘有贊普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兩千五百四十九章在南海第九百八十二章宋遼之間的心思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何爲無道第四百八十二章重開府兵制第九百五十八章都野部之禍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以戰養戰第二十章王旦的決定第二百九十五章楊采薇的瘋狂第兩千三百九十七章怪圈中的吐蕃人第八百零四章大宋的強硬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九章趙恆的心思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第一個拿起“石斧”第兩千五百九十一章宋軍的遠征第一戰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宋人愛簪花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人的本性第一千三百九十章高原的吐蕃第兩千三百三十八章戰爭即是國力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與君之對第二百三十四章絕地反擊第二百七十章延州,延安!第七百七十四章皇帝的準則第兩千三百五十八章來自邏些城的消息第一千零四十三章我無罪……我蠻夷也!第二百六十四章皇帝的表演技巧第一百三十五章失心瘋的呂洞賓第四百五十三章皇帝的新計劃第九百三十二章大宋營造的錯覺第八百四十章土豆,地瓜,味道好!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國事家事第一千九百五十五章秘閣來“客”第一千六百三十章眼看他樓塌了!第二百一十六章當衆打臉第六百四十三章無形張開的網第三百五十四鋒芒!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真正的梟雄第兩千六百零二章猶大的悲哀第一百四十一章穆修
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流言與突圍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一騎紅塵帝王怒第兩千四百九十一章在神都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將軍與神醫第一千七百四十四章大宋的好幫手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睦鄰友好”第一百六十三章整裝待發第四章內侍陳琳第兩千一百八十二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五百七十五章收尾第二百七十章延州,延安!第兩千三百七十章帝王守城第兩千零九十四章死騎第兩千四百五十一章讀史(下)第兩千一百五十二章政治正確第四百九十三章駙馬府中的猛士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龐然闕影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鑌鐵之心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蔡伯俙和老包第一千五百六十章蔡伯俙的能力第一百二十六章請君入甕第四百一十七章天下最難的事第一千八百四十六章被圈養的天竺人第四百一十八章殿中誡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租借州府第三百八十一章遼人的噩耗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貝爾騎軍第一千九百四十五章一石激起千層浪第一千九百九十九章父與子(下)第六百六十六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第兩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五十七章深宮中密事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武德永昌第五十五章地獄的開始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勇者與智者第四十一章丁謂的邀請第二百四十六章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七百三十三章冬至到來第六百六十三章雷霆之後第三百四十九章真兇找到了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隔空而問第兩千三百二十五章王韶“練兵”第兩千零五十四章巡幸蘭州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三奇副使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聖駕之上第九十七章皇權鬥爭中的失敗者第九十二章父子協議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八百五十八章無題(下)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帝王身後事第五百八十四章風正烈,行軍急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神都再現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商賈之分第五十六章宦官周懷政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聰明的兩個人結盟了第七百八十八章大宋的下一個目標第二百九十一章風十里,銳士行第六百八十一章幸福來的太突然第八百零九章青塘有贊普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兩千五百四十九章在南海第九百八十二章宋遼之間的心思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何爲無道第四百八十二章重開府兵制第九百五十八章都野部之禍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以戰養戰第二十章王旦的決定第二百九十五章楊采薇的瘋狂第兩千三百九十七章怪圈中的吐蕃人第八百零四章大宋的強硬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九章趙恆的心思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第一個拿起“石斧”第兩千五百九十一章宋軍的遠征第一戰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宋人愛簪花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人的本性第一千三百九十章高原的吐蕃第兩千三百三十八章戰爭即是國力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與君之對第二百三十四章絕地反擊第二百七十章延州,延安!第七百七十四章皇帝的準則第兩千三百五十八章來自邏些城的消息第一千零四十三章我無罪……我蠻夷也!第二百六十四章皇帝的表演技巧第一百三十五章失心瘋的呂洞賓第四百五十三章皇帝的新計劃第九百三十二章大宋營造的錯覺第八百四十章土豆,地瓜,味道好!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國事家事第一千九百五十五章秘閣來“客”第一千六百三十章眼看他樓塌了!第二百一十六章當衆打臉第六百四十三章無形張開的網第三百五十四鋒芒!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真正的梟雄第兩千六百零二章猶大的悲哀第一百四十一章穆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