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8章 吾心吾行澄如明鏡,所行所爲皆爲正

陛下認爲成立松江棉紡官廠是大明的左手打右手,但馮保仔細想了想,低聲說道:“陛下,京師煤價。”

陛下當然是對的,但陛下也有思慮不那麼周全的時候,這個時候作爲內相,就要爲陛下補充一些案例,來說明問題,這是內相的職責所在。

京堂煤價,就是那個案例。

陛下睿哲天成,馮保只要提出關鍵,陛下就會立刻全然明白,爲何王謙會想到用官廠,去對抗壟斷資本這個龐然大物。

在西山煤局籌建之前,每遇雨雪連綿,西山煤不能至,城中煤價騰漲不止,生民皆苦,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入寇時,煤的價格漲了近百倍,這就是完全交給民坊的結果。

西山煤局成立後,煤炭價格穩定在了一斤六文的價格,時至今日,風雨不能動。

大明京師共有132行當,燒煤行是其中之一,燒煤行、煤市口之前都在武勳和西城富戶手中,爲此王崇古在世的時候,還頂着御史聚斂過重的彈劾,把正西坊、崇北坊的煤市口,強行收爲了官有。

生產集中、資產集中和市場集中,是壟斷資本的三大特徵,彼時西山煤局有生產集中和資產集中,但煤市口在勢要豪右手中,價格明明沒有因爲雨雪發生變動,但這些勢要豪右就是要藉口漲價。

最終導致了大明只能對煤、焦、鋼、鐵進行了專營。

一到雨雪連綿就如此漲價,大明管的那麼寬的士大夫們,就不管管?還真不管。

第一他們不知道,士大夫五體不勤,柴米油鹽這些事兒,根本不用他們去關注;

其次,這些本來就是他們的生意。

正西坊煤市口大掌櫃,名叫劉祥愚,他曾經洋洋得意的寫道:

我日以貿煤爲業,其與士大夫之家,或白送,或受半值,皆言我好客有義;雨雪連綿,則一本而獲數倍之利,終日辛勞,不過餬口爾爾,其餘皆予貴人,以求免抽分之苦。

這個劉祥愚,是士大夫口中的好客有義之人,他在雨雪天氣多賺的錢,其實大部分給了士大夫們這些貴人,以求託庇,防止他們爲難。

“那就籌建吧。”朱翊鈞聽馮保那麼一說,忽然想起了一件舊事,京營銳卒進過京師,那一次,銳卒們推着帶旗子的小車,車上裝滿了煤球,把煤球送到各坊平價售賣。

王謙想到的解法,源於西山煤局的成功,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鑑,時至今日,西山煤局早就是煤鋼聯營,而且是大明第一鋼鐵廠,但人們依舊把它叫做西山煤局,就是煤炭供應穩定。

王謙設立松江棉紡官廠的目的,不是爲了殺死壟斷資本這個龐然大物,而是要讓這個龐然大物在作惡的時候,朝廷有手段、有能力去幹涉棉紡價格,讓這個龐然大物有所忌憚。

要不然朝廷手裡一張牌都沒有,這龐然大物必然失控,而且後果難料。

王謙在奏疏裡,還談到了另外一個松江府最新的騙局,朱翊鈞仔細理解了王謙的意思,才明白了,王謙說的是信託。

信託這東西,在大明也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很多覺得很新,其實都很舊,早就出現了。

北宋皇佑元年,范仲淹被貶,這代表着慶曆新政徹底失敗了,范仲淹心中苦悶可想而知,他改變不了天下,就選擇了改變自己家族。

皇佑元年,范仲淹用僅有的餘財購置了一千畝地,設立了範氏義莊,並且制定了十三條規矩,管理這個義莊。

義莊田畝不歸任何人所有,歸家族公有,屬於範氏家族的公共財產,用於救助範氏家族鰥寡孤獨老幼,供偏房讀書所需、婚喪嫁娶等基本生活保障。

到萬曆二十年,範氏義莊仍然在妥善經營,哪怕是經歷了北宋滅亡、南宋滅亡、胡元滅亡等等鼎革大事,範氏義莊的田畝,還從原來的一千畝,增長到了5300畝地。

這種個例,完全不能說明信託可行。

這種族田義莊,在大明非常流行,但經營的有好有壞,不是誰都有范仲淹這樣名氣的先人,而且範氏家大業大,這五千多畝田,真的不算什麼,爲了維護一個好名聲,自然要竭力維持。

大明大多數的族田義莊,一般就只能持續三代,再往下,就各奔東西了。

第一代人掙下了好大的家業,置辦了族田公有,此時,老家長尚在,大家都其樂融融,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

第二代的時候,家學堂的先生,突然從遠近聞名的舉人,變成了不知名的書生,甚至連秀才都不是,你的孩子本就頑劣,又缺少名師管教,自然就落於人後。

你大爲不解,稍加打聽才知道,族長把舉人先生請到了自己家裡,給自己的兒子們開小竈去了。

你大爲惱火,憤怒的跑去質問族長,如何敢違背祖宗遺訓!族長表面客客氣氣,暗地裡卻停了你家的月例。

月例越來越少,月例越發越晚,從最開始三五個月,到半年都不發一次。

你再打聽,少奶奶把銀子都拿去放錢了,這賺回來的利錢,跟你一點關係沒有,但你的月例,就是被佔用了,你毫無辦法,但也忍了,畢竟也不是不發,就是有些拖延。

第三代的時候,月例銀就不是拖欠了,而是乾脆不發了,因爲族長家裡,出了個舉人老爺,你家這一脈更不敢反抗,畢竟舉人可是大老爺,在縣裡甚至是府裡衙門當差。

那大宗族長家的紈絝,贖買一個花魁花八百兩,你這旁支偏房,家裡婚喪嫁娶,湊不出一根紅頭繩,現在連孩子讀書都沒法讀書,因爲家學堂因爲族田收成差關門了。

收成究竟如何,沒人知道。

傳到第四代的時候,基本就各奔東西了。

這還是以血緣爲紐帶的家族義莊,而松江府的新買賣,不是以血緣爲紐帶,而是以信用爲紐帶。

“因爲不相信自己的不孝子孫,怕他們把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錢,徹底敗光了,所以,找了個不認識的商幫,和不認識的人,管着這筆錢,每年只要分點利息給子孫後代。”

“這種連豬圈裡的豬,都騙不到的把戲,也有人上當?”朱翊鈞呆滯看着王謙的奏疏,他不解,而且大爲震驚。

這銀子只要你說去哪兒就去哪兒,那這銀子就是完全屬於你的;

相反,這銀子名義上是你的,你根本劃不動,這銀子就不是你的。

朱翊鈞總覺得大明人非常精明,這是騙局嗎?連豬都騙不了纔對。

可偏偏,就王謙所言,松江府已經接連破獲了七個類似的騙局,王謙還專門把松江地面有頭有臉的富商巨賈們叫到了府衙,讓刑房給他們宣講案例。

可是不管用,傻子太多,騙子不夠用。

“最開始的時候,是幾個大家族,爲了防止被抄家搞出來的玩意兒,後來就被松江府遍地都是的經紀買辦給利用了,最終就變成了這個模樣。”馮保專門去了解了事情的始末,畢竟是給陛下看的奏疏,陛下問起來,他馮保一問三不知,他這老祖宗還幹不幹了?

大明稽稅院是個暴力催繳的衙門口,這個衙門是有自己獨立武裝的,甚至比當地衛所軍兵的軍備還要好,松江府稽稅房有九斤炮七門。

第三次逃稅的話,稽稅緹騎就要上門抄家了,爲了應對這種情況,一些個大家族就搞出了互保託付,我家的錢,讓你家管,你家的錢,讓我家管,若是被抄家,我名下一釐銀都沒有,連家宅都是別家的。

這種互保託付,是建立在家族規模對等的情況下。

可是稽稅緹騎不管你這個那個,跟暴力衙門玩心眼?稽稅緹騎走的路線是瓜蔓連坐。

什麼狗屁的互保託付,但凡是互保託付就是一併坐罪,朝廷拿走七成,稽稅院能留下三成之多,偶爾還有稽查不力,這些稽查不力範圍內的銀子,就落到自己口袋裡了,說刮地三尺,都是客氣的。

而且,這互保託付,就變成了稽稅緹騎們敲詐勒索的理由,畢竟名義上的財產,受到了大明律的保護,稽稅緹騎還不敢太過分,可這名義外的財產,這裡面的說法,就很多了。

稽稅院這個衙門,從來就不是個好衙門,但大明勢要豪右、鄉賢縉紳,連稅都不肯交,弘治年間,大明田畝數更是從八百萬頃降到了四百萬頃,一年五六百萬銀的稅賦,什麼都做不了。

矯枉必過正,那皇帝只能這麼幹了。

唯一避免被稽稅院找上門的辦法,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按時足量納稅,不要被稽稅院盯上,不要讓稽稅院啓動稽稅流程,一旦啓動,不死也要被刮層皮,催繳稅票是催命符這話,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

而這幾家規模對等家族搞出來的互保託付,就成了經紀買辦們騙人的案例,動輒拿出範氏義莊的案例,大肆吹捧,讓人們相信,以信義爲紐帶的託付是可信的!

除此之外,這些經紀買辦,很喜歡用文化貴人的信譽說事,說自己是某某千年世家的生意,貴人,信義爲先,誰會爲了你這一點點銀子,搭上自己百年、千年的信譽?

這其實就是在篩查傻子,信互保託付、信範氏義莊、信信義爲先,過三遍篩子,基本就把能騙的人篩選出來了,而後就是水磨的功夫了。

馮保無奈的說道:“王知府在松江府查的這七個案子,總規模超過了五十四萬銀,陛下,騙子確實有點不夠用了。”

五十四萬銀真的很多了,都快一個先帝皇陵了,先帝皇陵五十萬銀,後來修繕,皇帝又撥了十萬銀,所以一個先帝皇陵是六十萬銀。

朱翊鈞沉默了下,再看看奏疏,最終還是有些釋然了。

“好言難救找死鬼,王謙也盡力了,他還讓刑房宣講案例,吃虧上當的人多了,自然就沒人信了。”朱翊鈞硃批了王謙的奏疏,朝廷過分干涉會被罵管得寬,真正的出力不討好。

朱翊鈞不信這些,按照這個信義爲先的理念,大明所有朝廷命官履任地方,都是皇帝信他們,纔將地方委託給他們了,但每年貪腐案,能查出一籮筐來,他們辜負了聖恩,辜負了皇帝的信任。

大明皇帝在百忙之中,接見了葡萄牙使者,詢問了泰西的情況,葡萄牙使者帶着足量貨物離開了大明,按理說,葡萄牙這趟買賣,其實是在走私販私。

但因爲西班牙的大帆船缺位,沿途所有人都心照不宣,選擇了視而不見。

畢竟,大明的貨,是硬通貨,別的地方買不到足量,足夠的貨物,就以棉布爲例,泰西想要在孟加拉進行棉紡,代替大明棉布,結果質量差、價格貴,關鍵是量不夠,最終還是得依靠大明。規模優勢,是商品優勢的核心之一。

葉向高,萬曆十一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在皇帝身邊寫了數年的起居注,萬曆二十年,赴任吉林做吉林府做知府,葉向高到地方纔知道上當受騙了,這吉林府有點太大了!

一個吉林府等於腹地九個府,管這麼大的地盤,讓葉向高有些忐忑不安。

到地方僅僅三天,他很快就明白了,爲何侯於趙爲何立場爲先,在這地方,腦門後面梳一個金錢鼠尾辮的就是敵人,是馬匪、是流寇,是山賊,蓄髮的纔是大明人,就是這麼簡單而直接的立場判定。

就任第三天,他就遇到了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的劫掠,一共三百人的馬匪,出現在了松花江上游的松原,劫掠了大明三個營莊,若非營莊有遼東衛軍駐守,再加上百姓亦耕亦兵,纔將敵人擊退,否則這三個營莊,就被馬匪給劫掠了。

三個營莊六百丁口,必然會死於馬匪刀下。

而吉林將軍,寧遠侯李成樑五子李如梅,下令吉林三鎮軍兵,展開了爲期三個月的剿匪,聲勢浩大,不蓄髮者殺。

吉林僅有的幾個寺廟的和尚,都開始蓄髮,生怕被認定爲夷人奸細,因爲不蓄髮,就會被視爲奸細坐罪。

葉向高在京師的時候,根本不知道這些,因爲遼東方面的奏疏,從來沒有說過細節,只說夷人心慕王化,剪辮歸附,確實是要剪辮歸附,這不歸附,腦袋搬家。

而且在大明大多數士大夫心裡,遼東根本就不重要,不大點的地方,也沒什麼田畝,人口也不多,對這裡發生的事兒,也不是很在意。

哪怕葉向高每天都能看到大明堪輿圖,沒到吉林的時候,他也不知道這個地方,這麼大!

吉林府最重要的事兒,就是頒佈墾荒照準,但凡是三年以上田土,都有田契,葉向高很快就接手了這件事,其餘事全都按侯於趙留下的墾荒令推行,也就是說,他只要把農墾局管好了就行。

眼下,就有個事兒,讓葉向高有點拿不準,吉林府府治吉林縣,就是永樂年間吉林造船廠故地。

但吉林縣不適合做府治所在,二百里外的長春縣才合適,長春縣的丁口是吉林縣的三倍,長春縣丁口數已經超過了十萬,而吉林縣不足三萬。

吉林縣位於吉林府東部,吉林府東北部主要是林業、西部是農牧業,而中部是完全的農業,中部也是最適合種地的地方。

長春縣作爲政治中心是最合適的。

簡單而言,居庸關很重要,但京師是北京,而不是居庸關。

但問題來了,這是個歷史遺留問題,歷史遺留問題是整個系統,長期運轉誤差的累積,要想糾正,非常困難。

這吉林之地,是當年成祖文皇帝欽定之地,你葉向高要換地方,是不是在質疑成祖文皇帝?

大明對遼東開發,建立了農墾局,將農墾局、吉林府衙司設在吉林縣,是前巡撫侯於趙、前總兵李成樑的決定。

你葉向高一個新來的吉林府知府,要遷徙府城,是不是在質疑侯於趙和李成樑,認爲他們不如你懂遼東局勢?

李成樑和侯於趙可都還活着呢!

吉林還是大明收復的故土,歷史遺留的慣性很小很小,即便是如此小的慣性,遷徙府城到長春縣的奏疏,葉向高遲遲無法下定決心。

因爲朝廷一旦支持遷徙府城到長春,就代表着侯於趙和李成樑是錯的;

朝廷不支持,那他葉向高是錯的,這個吉林知府他也別幹了,沒人看得起他了。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打太極,推手,你推我推,把這個棘手的問題推出去,過段時間,就沒人在意了。

三個月前,葉向高還是下定決心,爲了吉林府的發展,專門寫了封信到杭州,把自己的想法跟侯巡撫說了說,卻遲遲沒有等到回信。

“葉知府!趙巡撫的書信到了。”師爺喜不自禁的拿着一個匣子,急匆匆的衝到了府衙裡。

吉林要發展,就必須要遷府了,和遷都一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兒,因爲已經逐漸發生令出多門的現象了,長春縣人多地多糧食多,軍兵也多,吉林府衙的命令,並不能得到遵從。

完全對上負責,那是腹地成熟官僚體系纔有的,吉林府還是農墾的開發階段,尾大不掉這種事,時有發生。

而且長春縣知縣,還是當年侯於趙的故舊,就更不在乎葉向高這個知府了,有的時候,長春縣知縣會直接跟吉林將軍李如梅商量,而後把決定通知吉林府。

那葉向高是反對還是贊同?他反對還是贊同有用嗎?

經濟地位決定政治地位,這不僅僅是個人,連地方衙司也是如此。

松江府這些年一直在努力成爲陪都,甚至要把應天府陪都地位給搶了,也是這般道理,松江府有足夠的經濟地位,自然要尋求足夠高的政治地位。

葉向高拿起了匣子,閉目養神了片刻,有些忐忑的看着匣子的火漆,無論侯於趙是否回信,其實葉向高寫信去,就已經非常唐突,而且已經把侯於趙給死死的得罪了。

侯於趙在遼東墾荒,那可是侯於趙前半生最驕傲、最自豪的功績,葉向高這一封信,就是部分否定侯於趙功績。

在一般人看來,葉向高,你想幹什麼?想要踩着我平步青雲不成?

但吉林府要發展,葉向高也是用了很大的決心,才寫了信過去。

他小心的拆掉了匣子上的火漆,裡面是一本奏疏,他打開奏疏看了很久很久,才愣愣的說道:“侯巡撫居然是這樣的人?和我想的完全不同,他連奏疏都寫好了,要和我聯名上書,遷徙府城到長春。”

侯於趙,他不是一般人,他要是一般的讀書人,就不可能和人逆行,和李成樑這樣的渾人成爲至交了。

侯於趙認爲葉向高所言有理,也知道葉向高的顧慮,把前路直接給葉向高鋪了出來,吉林地方也沒辦法反對這本奏疏。

李成樑雖然不在遼東了,可李成樑的兒子、客兵還在遼東,侯於趙的意見就是李成樑的意見,因爲李成樑不太擅長朝堂狗鬥,很容易跟遼東巡撫鬧翻,所以侯於趙的表態往往也代表着李成樑。

奏疏下面還有封書信,侯於趙寫的回信。

侯於趙在書信裡說,他已經寫信到了哈密城,告知了李成樑,還專門叮囑了幾句,讓葉向高好好做知府,不要有所顧慮,遼東墾荒正是發展的時候,一切制度都要隨着墾荒、發展而改變,因時而動,因勢而定。

老趙還說教了幾句,覺得葉向高年紀輕輕,就一把年紀,暮氣沉沉,顧慮太多,墨守成規。

何必那麼多顧慮,葉向高是皇帝任命的朝廷命官,最大的後臺就是陛下,背靠陛下,還如此瞻前顧後,恐失了年輕人的銳氣和鋒芒。

年輕人,就該氣盛些!

葉向高看完書信有些恍然,他甚至有些懊惱,這當官當得有些糊塗,他的確有些畏首畏尾了。

他離京的時候,敢當着皇帝的面兒,戳大明祖制的窟窿,說大明內閣制度的權責不對等的歷史遺留問題,到了吉林府,處處顧忌,反倒是一事無成起來。

到吉林府這段時間,他失了毅字,沒了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堅毅。

吾心吾行澄如明鏡,所行所爲皆爲正義,何懼之有!

葉向高在奏疏簽上了名字後,立刻開始下令準備遷徙府衙之事,哪怕長春縣沒有府衙,等聖旨一到,他就立刻動身,他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府衙。

“葉知府,其實最近我聽到了些不太好的傳言,趙巡撫說的有些道理。”師爺斟酌了下勸了句,他覺得侯於趙說得對。

葉向高才名遠播,本來吉林地方官都等着葉知府走馬上任,帶着吉林地方和朝廷爭、和夷人爭,可是這葉向高到了,反而有些畏手畏腳,那自然讓人有些失望。

公,不僅僅是公正,也是公事爲先。

地方知縣人微言輕,吉林將軍李如梅又不能反對父親的決定,整個吉林地方,都知道吉林縣不適合做府治,但沒人能說,都等着葉向高身先士卒。

結果葉知府,上任三把火都沒燒,着實讓地方官吏們有點撓頭了。

這些知縣,其實也在看,也在等,看看葉向高,到底會如何決定,能不能做這個吉林知府,說是吉林知府,其實就轄地和權責而言,是吉林巡撫。

“侯巡撫姓侯,不姓趙。”葉向高倒是很平靜,糾正了師爺錯誤的稱呼,他想了想說道:“通知松原、長春、白城、四平、遼源、通化諸知縣事,遷徙府治到長春縣之事。”

“還有,嚴格執行蓄髮令,寧殺錯,勿放過,賊人襲擾我佈防薄弱之地,必有內應。”

“是!”師爺知道,原來那個葉向高回來了。

年輕人做事,就該有銳氣!

遷徙府治所在,說明葉向高有打破陳規舊矩的勇氣,也說明葉向高不是把吉林當成刷履歷的跳板,而是真心實意的關切、帶領吉林發展。

而蓄髮令如此嚴格執行,一旦被在京的士大夫們知道了,不清楚遼東局勢的士大夫們,會覺得葉向高過於心狠手辣,並且以柔遠人爲由,彈劾葉向高。

地方知縣、吉林軍兵其實最害怕的,不是葉向高是個慫貨,慫貨也就慫貨吧,他們更怕葉向高是個守舊、迂腐、不知變通的士大夫,抱着柔遠人不放,覺得蓄髮令不該有,那纔是大麻煩。

如果是這樣,那葉向高還不如是個什麼都不管的慫包,讓地方知縣和將軍們自行發揮。

大明已經有極高的道德,願意給夷人一個歸化的機會,別說大明墾荒血流成河,泰西對南北美洲的殖民,哪個不是殺的血流成河,屍骨累累?

因時而動,因勢而定,什麼時候就說什麼話,李成樑在西域,還讓回人養豬,不養就是奸細,是不肯王化,有些事兒,現在不做,就是把罪孽留給後人。

其實也不怪葉向高,葉向高久在京師,他初到吉林,沒有多少經驗。

沒經驗其實沒關係,這做着做着就有經驗了,最怕的就是沒了心氣,遇到點兒困難挫折,就畏懼不敢再前進。

第925章 借勢而行,南輕北重第817章 信心不足和有效手段第451章 殺人不一定要動刀第890章 當商品不能順利通過國界,軍隊就會第453章 白銀,就是百姓們的血汗錢第986章 我參與 我監督 我修改第602章 賞厚而信,罰嚴而必第445章 戚繼光沒有等到屬於他的十二道金牌第836章 無中生有,憑空造牌第430章 不爲刀俎,即爲魚肉第458章 春冰種秋火回,謂之雁行第714章 聖天子回京,紫微星歸正第二百零五章 復古派中的古墓派第392章 我朱翊鏐該有的命運,就是享樂!請假條第780章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第二百八十三章 遷徙五千八百富戶至遼東充邊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師講武學堂和皇家格物院第906章 我明白了,你是在等黃巢吧?第797章 不舉債,只化緣第682章 當真是人妖物怪,醜態百出第805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一百三十五章 《算學寶鑑》、《算法統宗》和《泰西算學》第二百四十章 火燒長崎第二百五十六章 走的時候,把大門帶上第887章 國事從不是兒戲第二百四十六章 難道,還有高手?第一百七十章 大明皇帝的鎮國神器第489章 仁天子御極之世,天下至幸!第483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第939章 崇高公德:避免戰爭第五十五章 清談可以滅虜,北虜安在?第993章 是朕淺薄了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413章 作惡多端,大禍自招第1018章 吾心吾行澄如明鏡,所行所爲皆爲正第459章 葉李十四條劃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二百六十四章 傲慢,是失敗的開始第375章 想要海帶,那是另外的價格第一百零八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第一百九十二章 度數旁通十五屏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只要價錢合適,靈魂都能出賣給惡魔第944章 跟閻王爺搶人第483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師講武學堂和皇家格物院第一百六十六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顆機械蛋第835章 至今瓊海浪淘沙,猶聽青天拍案巡第二百一十二章 西山煤局第994章 換了批人,幾乎等同於換了人間第642章 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偏偏他自己還不爭氣第725章 上國之民,不拜下邦之主第304章 打起來了,北虜的使團打起來了!第二百一十章 鮮衣怒馬正年少第一百八十二章 莫須有和意欲爲(爲盟主“人生那麼多不完美”賀!)第一百零三章 蠻夷狼面獸心、畏威而不懷德第785章 最後一把米第984章 皇帝的新衣第962章 銳卒來了,青天就有了!第355章 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功於斯第292章 賤儒類犬第295章 君臣?共軛師徒第849章 利用輿情裹挾刑名第446章 氪金戰士VS血肉之軀第811章 篳路藍縷以啓山林,撫有蠻夷以屬華夏第913章 敢偷陛下的東西!第444章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第629章 《大明水文概略圖》第五十三章 養寇自重,弛防徇敵第二百二十六章 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力降十會第985章 不吃招安這碗飯,那就吃炮彈第543章 鼎建大工裡的蠅營狗苟第460章 自由的界限第891章 夫馳道者,民之命也第622章 再用掊克之臣,大明就亡國了!第991章 天地一烘爐,物慾火中舞第773章 一方水土必然養一方人第814章 稚頸凝血驚寇破,滄波葬逆孤旌揚第439章 疏泉日永花初放,幽院人來鳥不驚第一百八十七章 戚帥,張四維他欺負朕!第四十章 曲則全,枉則直第700章 朱屠夫?不,是朱青天!第484章 人教人,千遍教不會第954章 寶鈔是聖恩普照第942章 秩序,鬥爭和妥協的產物第775章 十里銀灘百萬鹽第497章 陛下劍指之處,大明軍兵鋒所向第857章 送到內帑的金花銀,該漲一漲了第496章 明日五更天拔營,號令爲:回家第九章 再一再二沒再三第702章 沒做虧心事,不怕鬼叩門第491章 坑了他張居正,張居正還要說謝謝第810章 氣到動彈不得的狗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說,不敢說,不能說第565章 耗子給貓系鈴鐺第593章 棚式暗挖之法第440章 羊毛來了,韭菜就沒了
第925章 借勢而行,南輕北重第817章 信心不足和有效手段第451章 殺人不一定要動刀第890章 當商品不能順利通過國界,軍隊就會第453章 白銀,就是百姓們的血汗錢第986章 我參與 我監督 我修改第602章 賞厚而信,罰嚴而必第445章 戚繼光沒有等到屬於他的十二道金牌第836章 無中生有,憑空造牌第430章 不爲刀俎,即爲魚肉第458章 春冰種秋火回,謂之雁行第714章 聖天子回京,紫微星歸正第二百零五章 復古派中的古墓派第392章 我朱翊鏐該有的命運,就是享樂!請假條第780章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第二百八十三章 遷徙五千八百富戶至遼東充邊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師講武學堂和皇家格物院第906章 我明白了,你是在等黃巢吧?第797章 不舉債,只化緣第682章 當真是人妖物怪,醜態百出第805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一百三十五章 《算學寶鑑》、《算法統宗》和《泰西算學》第二百四十章 火燒長崎第二百五十六章 走的時候,把大門帶上第887章 國事從不是兒戲第二百四十六章 難道,還有高手?第一百七十章 大明皇帝的鎮國神器第489章 仁天子御極之世,天下至幸!第483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第939章 崇高公德:避免戰爭第五十五章 清談可以滅虜,北虜安在?第993章 是朕淺薄了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413章 作惡多端,大禍自招第1018章 吾心吾行澄如明鏡,所行所爲皆爲正第459章 葉李十四條劃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二百六十四章 傲慢,是失敗的開始第375章 想要海帶,那是另外的價格第一百零八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第一百九十二章 度數旁通十五屏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只要價錢合適,靈魂都能出賣給惡魔第944章 跟閻王爺搶人第483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師講武學堂和皇家格物院第一百六十六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顆機械蛋第835章 至今瓊海浪淘沙,猶聽青天拍案巡第二百一十二章 西山煤局第994章 換了批人,幾乎等同於換了人間第642章 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偏偏他自己還不爭氣第725章 上國之民,不拜下邦之主第304章 打起來了,北虜的使團打起來了!第二百一十章 鮮衣怒馬正年少第一百八十二章 莫須有和意欲爲(爲盟主“人生那麼多不完美”賀!)第一百零三章 蠻夷狼面獸心、畏威而不懷德第785章 最後一把米第984章 皇帝的新衣第962章 銳卒來了,青天就有了!第355章 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功於斯第292章 賤儒類犬第295章 君臣?共軛師徒第849章 利用輿情裹挾刑名第446章 氪金戰士VS血肉之軀第811章 篳路藍縷以啓山林,撫有蠻夷以屬華夏第913章 敢偷陛下的東西!第444章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第629章 《大明水文概略圖》第五十三章 養寇自重,弛防徇敵第二百二十六章 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力降十會第985章 不吃招安這碗飯,那就吃炮彈第543章 鼎建大工裡的蠅營狗苟第460章 自由的界限第891章 夫馳道者,民之命也第622章 再用掊克之臣,大明就亡國了!第991章 天地一烘爐,物慾火中舞第773章 一方水土必然養一方人第814章 稚頸凝血驚寇破,滄波葬逆孤旌揚第439章 疏泉日永花初放,幽院人來鳥不驚第一百八十七章 戚帥,張四維他欺負朕!第四十章 曲則全,枉則直第700章 朱屠夫?不,是朱青天!第484章 人教人,千遍教不會第954章 寶鈔是聖恩普照第942章 秩序,鬥爭和妥協的產物第775章 十里銀灘百萬鹽第497章 陛下劍指之處,大明軍兵鋒所向第857章 送到內帑的金花銀,該漲一漲了第496章 明日五更天拔營,號令爲:回家第九章 再一再二沒再三第702章 沒做虧心事,不怕鬼叩門第491章 坑了他張居正,張居正還要說謝謝第810章 氣到動彈不得的狗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說,不敢說,不能說第565章 耗子給貓系鈴鐺第593章 棚式暗挖之法第440章 羊毛來了,韭菜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