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上國之民,不拜下邦之主

朱翊鈞作爲後來人,對朝鮮的戰鬥力稀爛有一定的認知,但依舊震驚於朝鮮的迅速敗北,更遑論大明朝的明公們了,明公們在得知了倭寇入侵朝鮮的時候,一直是不溫不火的準備着,直到十九日漢城告破,大明才意識到,朝鮮真的是個破房子,倭寇踹兩腳就會塌。

大明朝對朝鮮的實力,有着明顯的、不切實際的高估,甚至在剛開始有着非常明顯的坐山觀虎鬥的打算,這種高估不能怪明公,因爲這就是大明對朝鮮的刻板印象。

漢唐不提,年代過於久遠,黃金家族如日中天的時候,馬蹄之下莫敢不從的年代裡,蒙古人的鐵蹄奔向了朝鮮半島,六十年內發動了整整九次進攻,纔將高麗打的俯首稱臣,最後的最後,也稱不上是完全的勝利,因爲王氏高麗保證了基本的國體,國王的世系被保留,並且國王和元朝皇帝姻親,做駙馬國。

王氏高麗能夠維持國體,這在蒙古人的征伐歷史上是極爲罕見的。

元末明初,大宋遠征軍關先生關鐸、破頭潘潘誠、沙劉二等紅巾軍將領轉戰萬里,自遼東三次進攻王氏高麗,最終兵峰抵達到了開城,關先生在開城被殺,韓宋最大的野戰軍團僅剩下了潘誠一部,狼狽的逃回了關東,最終戰死。

洪武六年,朱元璋給王氏高麗國王王顓的聖旨中還專門提到:關先生那波男女,不理法度,只要貪淫,以此上,他也壞了。

在朱元璋看來,關鐸、沙劉二、潘誠在開城被殺的原因,是貪淫過度,縱兵劫掠,壞了軍紀最終敗北。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還專門給遼王下旨說:此夷(朝鮮)不出則矣,使其一出,必有十萬之衆!定遼境土與之相接,宜陰戒斥堠,以防其詐。

當然遼王跟着朱棣靖難去了,遷回了關內,再也不需要擔心朝鮮了。

在大明眼裡,李氏朝鮮雖然沒辦法跟大明全面衝突,但最少也是東亞一霸,大明皇帝從邪馬臺軍港撤軍的時候,朝中有不少精算派的大臣,都覺得陛下英明的很,讓朝鮮和倭國強強碰撞,大明好收漁翁之利。

結果這李氏朝鮮,東亞一霸,只用十九天就把京城給丟了,而且王氏高麗營造的王城開城也快丟了,平壤也緊隨其後,實在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陛下,陳天德的塘報。”馮保將陳天德的塘報放到了最上面,陛下交代過,情報要最快速的讓前線的將領知曉,同樣到了京師,第一時間告訴皇帝。

對朝鮮實力錯誤高估,不只是大明,還有倭國,織田信長一次就派了十五萬兵馬,可謂是傾巢出動賭國運,這種傾巢出動也是對朝鮮實力的尊重。

朝鮮也值得這份尊重,因爲朝鮮實力不算弱,朝鮮有兩支裝備精良的騎兵萬人隊,一支由兵馬節度使申砬率領,一支由兵馬節度使韓克誠率領,這兩支騎兵隊壓着建州女真打,稱得上是精銳,都是長期在北邊戍邊的百戰之兵。

申砬率領一萬騎兵,四萬步兵在彈琴臺背水一戰,首戰即決戰,一戰就完蛋。

根據陳天德蒐集到的情報來看,主要戰敗的原因,就是這位名叫申砬的節度使輕敵大意,認爲自己五萬對一萬五,優勢在我,臨戰前,這申砬仍然酩酊大醉,彈琴臺最優勢地形黃草嶺,拱手讓給了倭寇。

自己先把地利給丟了,讓倭寇佔領了黃草嶺。

剛接戰,步兵沒打過,在戰爭天平向倭寇傾斜的時候,申砬惱羞成怒,穿過了灌木叢,要用騎兵將對方軍陣衝散,最終全軍覆沒。

而韓克誠,則是臨津之戰的守將,也就是把朝鮮王公貴族們逼得離開平壤的一戰,這一戰同樣極爲抽象。

“從陳天德蒐集到的情報來看,臨津之戰,朝鮮敗北的主要罪人是朝鮮王李昖?如果不是他被腦子踢了,要求韓克誠渡江追擊,韓克誠據天險而守,這一戰勝負尚未可知。”朱翊鈞看完了塘報,眉頭緊蹙的說道。

“目前來看,的確是這樣的,韓克誠還是很厲害的。”馮保仔細研究了下塘報,又看了半天的堪輿圖,也只能扶額。

這一戰不該輸。

韓克誠在臨津江的北岸佈防,而倭寇需要渡江進攻,以一萬三千人的規模,擋住了小西行長的一萬五千人和加藤清正的兩萬兩千人,阻擋了整整十天,而且韓克誠還玩起了兵法,離間計,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是世仇,祖祖輩輩來回攻殺,韓克誠利用他們的世仇,派人冒充偷襲,讓兩個將領之間薄弱的信任化爲烏有。

甚至在進攻的路上,小西行長抽冷子給加藤清正一刀,第一軍團偷襲了第二軍團,差點臨陣火併。

本來,局面已經穩定了下來,臨津阻擊戰,讓朝鮮人意識到,倭寇不是不可戰勝,各地的援軍也在趕來,再加上韓克誠不斷地收攏逃兵,人越打越多,從一萬三千人逐漸擴大了五萬人的規模。

在局面一切向好,似乎倭寇兵峰只能抵達漢城,無法再前進的時候,朝鮮王李昖發力了!

在讓人失望這方面,李昖從不讓人失望。

李昖多次下令催促韓克誠渡河追擊,如同喪家之犬的李昖,對手中掌握了五萬大軍的韓克誠一點都不信任,只覺得既然能打贏,那就把倭寇推下海,在臨津渡口磨磨唧唧,恐怕不是想拒賊,而是想篡位!

不得已,韓克誠渡河、進攻、遇到伏擊、敗亡、防線失守,韓克誠不肯投降,在臨津江灘頭死戰而亡,腦袋還被倭寇砍下來,簽在了長杆上四處招搖,慶賀勝利。

“以朕來看,這臨津丟了,開城也就三五日了。”朱翊鈞擡頭,嘖嘖稱奇的說道:“怪不得這個李昖要從平壤逃跑呢,他再不跑,平壤守將怕是要砍他腦袋做投名狀,投降倭寇了。”

朱翊鈞是很難理解的,這李昖抽什麼風,明明沒什麼指揮能力,非要親自指揮,一敗再敗的情況下,能穩定住局面,已經是韓克誠的極限了,非要逼着韓克誠去送死。

大明皇帝在這方面表現的就很好,從來不親自指揮,他只要告訴大明軍,他要什麼就夠了。

比如,他要俺答汗死,戚繼光就能十年磨一劍,萬曆十年把俺答汗押解入京,讓皇帝把虜王斬首示衆;比如,他現在告訴大明軍,他要義州做戰略支點,馬林、趙吉就把義州拿下了。

朱翊鈞對自己的天賦心裡有數,不給前線軍兵添亂,是作爲皇帝的自我修養。

“陛下,韓克誠和李舜臣差不多,都對朝鮮宗室、大臣非常不滿,對朝鮮的重文輕武的風力輿論懷恨在心,朝鮮是重文輕武,因爲朝鮮第一個國王李成桂,就是武將篡位篡來的王位。”馮保簡單的回答了下陛下的疑問。

也不能完全怪李昖瞎指揮,這韓克誠就差把造反寫到臉上了,李昖本來就要爲漢城的陷落負責,人心思動,只有儘快收復漢城,才能坐穩王位,種種情況下,李昖只能如此下令了。

大明興文匽武,以文官節制武官,除了正統年間非常過分,文官可以無詔殺武官之外,其他時候,還算算是正常節制,但朝鮮已經達到了重文輕武的地步。

跟蒙古人打了六十年,抵抗了整整九次進攻的王氏高麗,到現在十九日丟掉京師的李氏朝鮮,是有巨大差別的。

因爲李成桂是武將篡位,所以在得勢之後,整個朝鮮就開始了重文輕武,能打的將領像申砬、韓克誠之流,統統戍邊去,實在不好趕走的,像李舜臣之類的武將,就是可勁的爲難,白丁從軍,後勤沒有,糧食不給,到了生死存亡之際,李昖還在防備韓克誠,覺得他只防守不進攻,想篡位,越催越急。

“這仗打成這稀碎樣兒,臣覺得就一個字,該。”馮保作爲內相,爲陛下分析了朝鮮速敗的原因。

朱翊鈞嘆了口氣無奈的說道:“只是苦了朝鮮的百姓,你看看馬林上奏,這逃難能到義州的百姓,十不存一啊,這能跑就已經不容易了,跑的路上死了一大堆,到了義州,義州沒糧,直接緊閉城門,不讓流民入城,凍死的,餓死的,比比皆是,哎。”

“從內帑拿二十萬銀來,下章戶部,撲買足夠的糧草,送往義州。”

草料是賑災必須的東西,這是皇帝的恩情。

朱翊鈞從來不會把別人家的棺材擡到自己家哭喪,那是弱智行爲,腦萎縮纔會幹出來的事兒,他之所以肯花銀子,完全是因爲義州是屬於大明的了,他就是個貔貅只進不出,既然已經實際控制,哪怕是朝鮮王室爆種,自己把倭寇趕下海,朱翊鈞也不可能吐出去。

土地、人口、礦產,俺的,俺的,都是俺的!

“這義州、定州、安州三州春耕,再讓王次輔弄點水肥過去吧,既然歸了大明,弄點水肥,讓歸化人知道大明怎麼種地的,然後在當地生產水肥。”朱翊鈞籌劃着佔領的事兒,打仗他不行,可怎麼統治,他還是清楚的。

水肥不要多,有一點,做出對比實驗,讓當地人接受水肥等同於接受了大明。

這年頭,能讓百姓安安生生的種地,那就是還不完的恩情。

綏遠也是這個思路,能讓草原人不必冒着凍死、餓死的風險,安安生生的種地、放牧、圈養,就會慢慢變成大明的形狀,綏遠已經納入大明三年了,沒有大規模的反叛,只有數不盡的生人祠,裡面供奉着皇帝、戚帥、潘季訓。

朱翊鈞發現了一件很奇怪的事兒,那就是朝鮮文武、百姓,對於大明的統治,沒有任何一絲一毫的牴觸,甚至還有點終於等到了今天的如釋重負。

馬林在義州推行戶籍,就是一戶一籍,人人要登記,結果朝鮮百姓趨之若鶩,拿到了戶籍的人,甚至會嘲諷拿不到戶籍的人,似乎拿到了大明戶籍就高人一等。

馬林、趙吉曾經以爲是錯覺,直到他們看到了一件事兒,在義州的街頭,有戶籍的小孩,逼着沒有戶籍的小孩磕頭,而且那有戶籍的孩童趾高氣昂,說看到了朝鮮王也不必下跪。

到那一刻,馬林和趙吉,才知道這種現象不是個例,而是非常普遍,拿到了戶籍的孩子就是高貴的大明人,沒有拿到戶籍的孩子,就是卑賤的朝鮮人,就得磕頭。

大明使者到朝鮮,朝鮮國王要磕頭,而且還只能一直跪着答話,這是藩國儀注對藩屬國明確的要求。

上國之民,不拜下邦之主。

大明在朝鮮是有十分深厚的統治基礎,或者說,朝鮮臣工萬民裡,有不少人把朝鮮認定爲大明的內番,自己是二等大明人。

“陛下,戚帥上奏問,京師開拔,還是按原定的科舉之後嗎?”馮保詢問大軍開拔的日子,現在朝鮮戰場只有一個先鋒營,李如鬆帶領兩個騎營還沒有抵達九連城,按計劃還有三萬銳卒由戚繼光親自率領。

“嗯,科舉之後,他朝鮮王就是把朝鮮全丟了,也是科舉之後。”朱翊鈞點頭說道。

東北方向的戰爭威脅,不能成爲大明的拖累,這是援朝之戰的總綱常,大明不會因爲朝鮮的局勢,過分改變朝堂廟算。

萬曆十四年是科舉年,會試在二月份舉行,大明上下、京城爲了科舉忙碌着,今年的會試和往年不同,今年會試有兩個團體引起了所有人關注。 第一個團體是通過給皇帝陛下種地,打贏了復活賽,再次獲取了科舉資格的復讀生,第二個團體,是來自京營、水師的銳卒後人,他們打小在三級學堂長大,在順天府和松江府獲得舉人的資格被人叫做武后生。

復讀生爲四百零一人,武后生有二百零二人。

之所以讓所有人關注,是因爲他們都是大明新政的成果,朱翊鈞讓京營到科舉之後出發,也是這個目的,武后生參考,戚繼光在京師,能震懾一些宵小之輩。

在科舉前,圍繞着科舉的朝堂狗鬥早就是暗流涌動了。

在會試之前,一則關於科舉舞弊案的消息傳遍了京師,引起了軒然大波。

二月初七,會試前三天,大明皇帝一如既往的出現在了文華殿上主持廷議,文華殿的氣氛比較肅穆。

科舉,就是權力的分配,是大明最大的一塊蛋糕,這是大明官場的起點,科舉是萬衆矚目,所有人都死死的盯着這場饕餮盛宴,生怕該自己的那一份,被別人給吃了去,而今年多了一個武后生分蛋糕。

復讀生不足爲慮,他們之前考不上,這次能考中的概率並不大。

而科道言官對武后生的舉報,讓文華殿的氛圍更加凝重,因爲大明新政的結果已經切實的影響到了權力的分配,更加簡單的說,有些人急了,但礙於戚繼光還在京師,不敢太過分。

都察院總憲海瑞說道:“陛下,科道言官並未誣告,武后生確實有四十二人,謊報了年齡,本來十六七歲,報爲了二十一二。”

海瑞是骨鯁本骨,他對舉報的內容進入了深入的調查,確實是謊報了。

這種虛報年齡,是非常普遍的,但通常都是往小了報,爲了仕途,超過三十歲再考中進士,這輩子也別想踏入文華殿成爲明公之一了,因爲從進士一步步爬到文華殿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的路要走,甚至更久。

虛報年齡是科舉中嚴查的範圍之內。

而這批武后生的情況不一樣,是往大了報,因爲年紀小,參加科舉的話,會給人一種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印象,所以要往多了報,這也是不被允許的。

儒家傳統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裡面的順序是不能變的。

考進士雖然沒有硬性的年齡限制,但一般是二十歲以上,因爲十六歲就要婚配了,考中舉人意味着你完成了修身;婚配,婚後三年才能爲家,結了婚之後,三年之內沒有不和睦的事情發生,才能稱之爲齊家。

因爲宋朝榜下抓婿的荒唐事一次次的發生,所以大明考進士之前,一般都要成婚。

“那這些科道言官怎麼不說熊大?熊大今年才十七歲,怎麼這四十二個人的名單裡,沒有熊廷弼?”朱翊鈞拿起了名單,看着海瑞詢問道,敢舉報武后生,不敢舉報熊廷弼,熊廷弼也謊報了年齡,十七歲寫成了十九歲。

“熊廷弼是元輔的弟子。”海瑞十分平靜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現在海總憲也變得圓滑起來了?科道言官什麼時候怕過元輔?熊廷弼是因爲他是元輔的弟子纔沒人敢攻訐,甚至連名字都不敢寫上嗎?”沈鯉笑了笑,道破了海瑞的圓滑。

沈鯉的意思是科道言官怕的是皇帝,不是張居正,前幾天罵張居正阻塞言路的奏疏都一籮筐,張居正不能跟言官計較,因爲跟言官計較,就是擅權。

皇帝一口一個熊大,叫的很是親密,當年張居正的全楚會館都已經不收門生了,是陛下帶着十一歲的熊廷弼到全楚會館逼着張居正收徒,就是爲了給熊廷弼一個身份。

熊廷弼出身卑微,放牛郎,別說朝中有什麼勢力了,就是在他們老家都沒有勢力可言,要不是天生神力被遴選爲了潞王府親衛,熊廷弼還在掙扎求生,熊廷弼連寒門都稱不上,他們家壓根就沒有門第。

之前很多人都認爲熊廷弼是皇帝硬推出來跟文官打擂臺的棋子,所有人都在等着類似於傷仲永的事兒發生,倖進之人,不可能有好下場,但並沒發生,熊廷弼十六歲三箭定陰山,明明已經走上了通天的捷徑,可他偏偏選擇自己努力。

朱翊鈞真的喜歡熊大,大抵是老天爺不想看到大明滅亡,才刷新出了這樣的人傑來挽天傾,熊廷弼從小到大,符合朱翊鈞對人傑、猛男的所有印象,從不軟弱,從不畏懼,心懷天下,而且目標堅定,一步一個腳印,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會退縮。

弘毅士人。

熊廷弼的人生歷程,並沒有向着傷仲永發展,而是奔着霍去病去了。

“科舉年齡,可有明文規定?”朱翊鈞看向了刑部尚書王崇古詢問道。

“回稟陛下,未有此規定。”王崇古立刻俯首說道,這都是潛規則,不是硬性規定,大明對科舉的硬性規定就是舉人,三次考不中就不能考了。

年齡造假多數是爲了前程,大明律沒有規定謊報年紀的處罰,一般都是糾正。

張居正站了出來,俯首說道:“陛下,這件事,臣以爲不能含糊其辭,否則到時候謊報年齡必然蔚然成風,此端一開,恐無寧日,臣以爲理當嚴旨,責令他們符合年紀再考。”

張居正其實在提醒陛下,很多規矩的形成,都是歷史的教訓,到時候靠着跳繩進國子監,十三歲的狀元、欺世盜名把別人的功勞張冠李戴自己頭上(李開藻、李開芳兄弟二人),好好的科舉,又變成了身份政治,這種事兒若是發生,那都是國朝醜聞、大明笑話。

科舉是爲國選士,馬虎不得。

“先生所言朕以爲善,防微杜漸,那就形成明文吧,日後會試,就以十八歲爲限,不得虛報年齡。”朱翊鈞認可張居正的說法,這些十六七歲的武后生,就先成家,再沉澱沉澱。

張居正就是十六歲中舉,一直拖到了二十二歲才考進士,少年負盛名,反而是累贅。

“臣遵旨。”張居正俯首領命,寫進大明會典裡,形成永例。

這一次,科道言官大勝,他們舉報的四十二名武后生,再加上一個熊廷弼,不得參加這次的會試,下次成丁再來,科道言官也不可能繼續追擊了,若是有別的舞弊情況,言官們就不會拿年齡這個不成文的規定進行彈劾了。

曾省吾見此事事了,拿出了一本奏疏,面色奇怪說道:“前線奏聞,開城淪陷,倭寇入開城,三日殺五萬。”

臨津丟了沒幾天,開城也就丟了,君王李昖跑了、能打的武將戰死了、城中都是敗兵在燒殺搶掠,而倭寇可謂是不費一兵一卒就佔領了開城,爲了跟敗兵搶收,屠殺不可阻擋的開始發生。

“朝鮮人真的是倒了八輩子黴,碰上這麼個君主,這李昖甚至都不如安東尼奧!安東尼奧爲了葡萄牙都能拼上性命!”朱翊鈞吐了口濁氣,已經失望到了極點,就不會更失望了。

當年,蒙古人爲了打下開城來,用了六十年九次征伐,關先生這些紅巾軍打下來,也是損失慘重,結果開城就這麼輕鬆的、沒有任何波瀾的在李昖手裡拱手讓給了倭寇。

安東尼奧可是泰西的蠻夷,不是朱翊鈞干涉,大力資助,安東尼奧真的只能捨身爲國。

“馬林所率騎營,已經跟倭寇短暫接觸,在安州城外三十里處,短暫接戰,殺賊人前鋒一百二十人,首級已經全部割下,插標賣首遊街,安州人心振奮!”曾省吾又奏聞了一件事,大明和倭寇在朝鮮直接接觸了。

“我方傷亡呢?”戶部尚書王國光,面色凝重的問道,他要準備撫卹,通知家眷之事。

曾省吾開口說道:“我方沒有傷亡,沒人負傷。”

“啊,好。”王國光一愣笑着說道。

這次是斥候相遇,而後演變成了小型遭遇戰,大明軍三名斥候遇到了敵方斥候,雙方都發了響箭,援軍隨後而至,參戰方大明有二百四十人,敵方不詳,在平壤城外展開。

大明並不明確知曉對方到底有多少人蔘與了這次小型遭遇戰。

馬林的打法很猥瑣,典型的恃強凌弱,一擊脫離的戰術,大明是人高馬大火器強,進入射程就打,打完就撤,三人、十二人、一百二十人配合緊密,在一刻鐘之內,就擊殺了對方二十四人,在一個時辰內擊殺了對方一百二十人,而後仔細搜索,敵人已經盡數撤離。

看起來是很小的一次碰撞,但這一戰代表着完全的碾壓,敵人望風而逃,更加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那就是倭寇因爲斥候無法進入平壤以北,就無法切斷義州到平壤的路,大明可以支援平壤。

一擊脫離的戰術,勝之不武?能把自己的優勢完全發揮出來,能贏纔是最重要的!

騎營最強的就是機動能力,能把機動能力發揮到這個地步,可見大明騎營已經完全成熟。

“好,我軍將士果然悍勇,好!重重有賞!”朱翊鈞笑容滿面,打贏了,而且是完勝,朱翊鈞很開心,作爲萬曆朝鮮戰爭的榜一大哥,朱翊鈞決定重賞。

“臣說句公道話,皆仰聖德。”戚繼光說了句公道話,這一戰,戚繼光詳細瞭解了之後,只能說,倭寇輸得不冤。

皆仰聖德不是馬屁是公道話,大明先鋒營軍備是完全的斷代式的領先,都是陛下氪金氪出的戰鬥力,一個個渾身上下閃爍着白銀光芒的戰士,倭寇的斥候和先鋒營接戰,就像是拿天靈蓋接狼牙棒,能接得住纔怪。

氪金已經嚴重影響了遊戲的平衡性。

第975章 學會勝利和分贓,學會戰敗和斷後第二百四十四章 王崇古強烈的求生欲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明版的解放奴隸宣言第904章 金債興衰內外鑑,海國毒患示危瀾第568章 大明在倭國的廠衛在倭京都地檢特搜第541章 沿街乞討亦祖宗成法乎?第674章 俺的,都是俺的!第904章 金債興衰內外鑑,海國毒患示危瀾第669章 斷鹽 斷棉 裡挑外撅第1004章 天下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第484章 人教人,千遍教不會第448章 在死亡的邊緣試探第二百四十八章 覓塞外良地營建營堡堅城第515章 自有大明律處置他!第299章 取之於賤儒,用之於賤儒第953章 漢文宋仁,亦不如陛下之分毫第二百二十一章 資源鎖死科技樹第1012章 潰散大演訓的目的第981章 絕對不能讓老鼠上桌第962章 銳卒來了,青天就有了!第592章 精兵可以安邦,巧器可以利民第二百一十五章 一魚兩吃第745章 治強易爲謀,弱亂難爲計第536章 大明掌控曆法的神第929章 劫富濟貧的合理性第836章 無中生有,憑空造牌第960章 不讓反腐就平叛第938章 每一次的選擇,都有意義第675章 如此寶地,當有德者居之第五十章 倍之,加倍執行第五十二章 戚帥,朕有疑慮第1011章 青山處處埋忠骨,石魄長留清白魂第641章 只有傲慢能夠擊敗大明第七十六章 瘦徐家,以肥天下第626章 萬曆維新反對派的大聯盟第868章 陛下乃不世明君第一百八十六章 許願池裡的王八都搖頭第一百三十九章 六冊一賬,收付記賬法第499章 知恥,謂有羞惡知榮辱之心第349章 稽稅院,擴編!第540章 大明廷臣對皇帝使用了活字印刷術第628章 敵在本能寺!第990章 笑容不會消失,只會轉移第722章 世界是一道精緻的灰第800章 漢鄉鎮就是南洋夢,南洋夢就是漢鄉鎮第656章 來自大明的絕學回旋鏢第428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818章 長檄布威滄海靖,倭廷矚目碧濤驚第一百一十章 張居正還沒用力,張四維就底牌盡出第975章 學會勝利和分贓,學會戰敗和斷後第643章 無端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畫時第616章 織田信長的反抗,假借水師獨走的名義第517章 大明水師閱艦式第二百四十四章 王崇古強烈的求生欲第565章 耗子給貓系鈴鐺第619章 不學數理化,處處是魔法第497章 陛下劍指之處,大明軍兵鋒所向第六十六章 一拳勝過一拳第656章 來自大明的絕學回旋鏢第827章 織田信長之死第二百六十四章 傲慢,是失敗的開始第999章 漢兵八路雷霆威鎮播州,商船橫海白第536章 大明掌控曆法的神第749章 窮則爭議,達則自古以來第633章 因爲,元輔他善!第796章 也要小小感謝一下自由貿易第810章 氣到動彈不得的狗第349章 稽稅院,擴編!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778章 黑麥種子是蒐集來的!第440章 羊毛來了,韭菜就沒了第二百二十六章 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第二百六十六章 用蘿蔔刻一個倭國國王的印綬第441章 利者,人之所欲也第一百七十七章 鎮庫大錢真的很大第611章 奸佞小人張居正 正人君子新鄭公第479章 通和宮的那個通和第588章 陛下不給的銀子,碰都不要碰第四十六章 大明早晚有一天,被人踹了攤子!第330章 震驚!大明皇帝居然爆金幣了!第374章 兩宮太后非但不阻攔,還一起胡鬧第三十一章 張居正的新《陳五事疏》第650章 首罪者,我也!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練度拉滿的裡挑外撅第483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第615章 兩相其害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開口就是九斤火炮的威力第391章 只能以七尺之軀許國第二百六十八章 論跡不論心第746章 市場換技術第775章 十里銀灘百萬鹽第913章 敢偷陛下的東西!第879章 陛下硃批:先用一批第537章 藩鎮糧餉在地化第332章 陛下,臣有上中下三策第716章 上一道奏疏,做那精算的賤儒第907章 人生而自由,卻活在無處不在枷鎖之第690章 大明皇帝是一條喜好白銀的東方巨龍第570章 陛下和元輔,實在是太善良了第539章 伏闕,大明皇帝有罪於天下
第975章 學會勝利和分贓,學會戰敗和斷後第二百四十四章 王崇古強烈的求生欲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明版的解放奴隸宣言第904章 金債興衰內外鑑,海國毒患示危瀾第568章 大明在倭國的廠衛在倭京都地檢特搜第541章 沿街乞討亦祖宗成法乎?第674章 俺的,都是俺的!第904章 金債興衰內外鑑,海國毒患示危瀾第669章 斷鹽 斷棉 裡挑外撅第1004章 天下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第484章 人教人,千遍教不會第448章 在死亡的邊緣試探第二百四十八章 覓塞外良地營建營堡堅城第515章 自有大明律處置他!第299章 取之於賤儒,用之於賤儒第953章 漢文宋仁,亦不如陛下之分毫第二百二十一章 資源鎖死科技樹第1012章 潰散大演訓的目的第981章 絕對不能讓老鼠上桌第962章 銳卒來了,青天就有了!第592章 精兵可以安邦,巧器可以利民第二百一十五章 一魚兩吃第745章 治強易爲謀,弱亂難爲計第536章 大明掌控曆法的神第929章 劫富濟貧的合理性第836章 無中生有,憑空造牌第960章 不讓反腐就平叛第938章 每一次的選擇,都有意義第675章 如此寶地,當有德者居之第五十章 倍之,加倍執行第五十二章 戚帥,朕有疑慮第1011章 青山處處埋忠骨,石魄長留清白魂第641章 只有傲慢能夠擊敗大明第七十六章 瘦徐家,以肥天下第626章 萬曆維新反對派的大聯盟第868章 陛下乃不世明君第一百八十六章 許願池裡的王八都搖頭第一百三十九章 六冊一賬,收付記賬法第499章 知恥,謂有羞惡知榮辱之心第349章 稽稅院,擴編!第540章 大明廷臣對皇帝使用了活字印刷術第628章 敵在本能寺!第990章 笑容不會消失,只會轉移第722章 世界是一道精緻的灰第800章 漢鄉鎮就是南洋夢,南洋夢就是漢鄉鎮第656章 來自大明的絕學回旋鏢第428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818章 長檄布威滄海靖,倭廷矚目碧濤驚第一百一十章 張居正還沒用力,張四維就底牌盡出第975章 學會勝利和分贓,學會戰敗和斷後第643章 無端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畫時第616章 織田信長的反抗,假借水師獨走的名義第517章 大明水師閱艦式第二百四十四章 王崇古強烈的求生欲第565章 耗子給貓系鈴鐺第619章 不學數理化,處處是魔法第497章 陛下劍指之處,大明軍兵鋒所向第六十六章 一拳勝過一拳第656章 來自大明的絕學回旋鏢第827章 織田信長之死第二百六十四章 傲慢,是失敗的開始第999章 漢兵八路雷霆威鎮播州,商船橫海白第536章 大明掌控曆法的神第749章 窮則爭議,達則自古以來第633章 因爲,元輔他善!第796章 也要小小感謝一下自由貿易第810章 氣到動彈不得的狗第349章 稽稅院,擴編!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778章 黑麥種子是蒐集來的!第440章 羊毛來了,韭菜就沒了第二百二十六章 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第二百六十六章 用蘿蔔刻一個倭國國王的印綬第441章 利者,人之所欲也第一百七十七章 鎮庫大錢真的很大第611章 奸佞小人張居正 正人君子新鄭公第479章 通和宮的那個通和第588章 陛下不給的銀子,碰都不要碰第四十六章 大明早晚有一天,被人踹了攤子!第330章 震驚!大明皇帝居然爆金幣了!第374章 兩宮太后非但不阻攔,還一起胡鬧第三十一章 張居正的新《陳五事疏》第650章 首罪者,我也!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練度拉滿的裡挑外撅第483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第615章 兩相其害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開口就是九斤火炮的威力第391章 只能以七尺之軀許國第二百六十八章 論跡不論心第746章 市場換技術第775章 十里銀灘百萬鹽第913章 敢偷陛下的東西!第879章 陛下硃批:先用一批第537章 藩鎮糧餉在地化第332章 陛下,臣有上中下三策第716章 上一道奏疏,做那精算的賤儒第907章 人生而自由,卻活在無處不在枷鎖之第690章 大明皇帝是一條喜好白銀的東方巨龍第570章 陛下和元輔,實在是太善良了第539章 伏闕,大明皇帝有罪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