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遷徙五千八百富戶至遼東充邊

大明會寧衛大捷和應昌大捷的捷報,沒有搞出喜事喪辦,前線的將士,戚繼光、李成樑、馬芳、李如鬆、麻貴、劉應節、樑夢龍、周良寅等人寫了賀表,在賀表裡大聲的誇讚了譚綸這位大司馬,而且不吝溢美之詞。

之所以如此誇讚譚綸,一方面的確是譚綸的後勤搞得很好,戶部籌措的糧草需要兵部利用轉運司等有司進行轉運,後勤做得好,勝仗跑不了。

按照李如鬆的說法,朝堂上的明公沒有指手畫腳,遠在千里之外,讓某個步營哨所移動三丈,那已經是燒高香了,還保證後勤的通暢,那真的是善莫大焉!

誇,必須要可勁兒的誇!

李如鬆還是那麼厭惡朝堂的文官,在他看來,文官裡面,他也就服一個譚綸大司馬。

譚綸打了半輩子仗,現在連喝慶功酒都是白水,解刳院的大醫官們,在這方面擁有絕對的權威,譚綸這真的是受夾板氣,這頭軍將們誇他就像是在罵他貪天之功,皇帝還不停的恩賞,搞得譚綸心神不寧。

發乎己者有不忠。

小皇帝曾經在帶着羣臣參觀後山寶岐殿的時候,曾經就忠這個問題,夾槍帶棒的罵過楊博,就問楊博是否忠於社稷、忠於皇帝,最重要的是否忠於自己,發乎己者有不忠,譚綸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卓越的貢獻,卻得了如此讚譽,乃是貪天之功,思來想去,唯有致仕一途,保全自己的名聲,也保全對自己的忠誠。

人至少要做到對自己內心的忠誠,才能把自己安頓好。

君子,治人者也,治己者也,君子能把自己安頓好,也能把天下人安頓好,就是君子。

譚綸是個君子,所以他對貪天之功的讚譽,忐忑不安。

“大司馬,等陽春三月,戚帥京軍將會寧衛周圍盪滌一空,邊患靖安,大司馬代朕去一趟會寧衛和應昌吧。”朱翊鈞拿出了老辦法,不能親上戰場,能去親自察聞一趟,也算是參與了此事,畢竟熱河、會寧衛,應昌,將會是大明新的軍鎮,新的邊方。

“臣遵旨。”譚綸一聽,也知道皇帝還是不打算讓他致仕,讓他繼續幹下去。

朱翊鈞略顯疑惑的問道:“大司馬,大明爲何有匽武之風?正如泰西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那樣的疑問,文明、秩序、和平,不過是強權在沒有絕對優勢打破平衡下的妥協,腓力二世很疑惑,爲何大明要興文匽武,而且被奉爲圭臬。

譚綸認真的思索了許久,才說道:“陛下,佳兵者,不祥之器。”

“黃巢入長安,見神策軍穿着華麗,就直接把神策軍給搶了,大冬天把神策軍的軍兵扔到了街上,凍死無數。”

“啊?”朱翊鈞一呆。

神策軍是唐朝中晚期京畿最重要的軍事力量,唐朝的宦官之所以能廢立皇帝,也是因爲他們掌握了神策軍,這麼一支正規軍,居然被黃巢的烏合之衆給搶了,還扔到了大街上凍屁股,實在是令人驚訝的同時,也覺得很是合理。

神策軍要是很能打的話,也不至於鬧到京城六陷,天子九遷的地步了。

就像大明京營面對李自成的闖軍,也是幾萬男兒齊卸甲,根本沒有抵抗,若是京營能征善戰,還能讓闖賊打到京師嗎?

“黃巢軍入寇關中,在長安和官軍對峙的時候,雙方做買賣,黃巢抓百姓賣給官軍,官軍就不用拉壯丁了,城防修建也就有人了,黃巢抓百姓販賣給官軍爲奴,後來官軍一琢磨,爲何要過一遍手?索性自己抓了。”譚綸繼續說道。

“做買賣?”朱翊鈞又是一呆。

作爲皇帝,習慣了上報天子,下救黔首的京營的朱翊鈞,大抵是想象不出這種場面的。

其實大明也有,邊軍和北虜做人丁買賣,大明的邊軍需要點首級功,而北虜劫掠要的是資財,北虜劫掠拿走錢糧,那人頭沒用了就賣給大明邊軍,謀求皇帝的恩賞,大明邊方百姓,被劫掠後就成爲了北虜,而後被當成首級,這種心照不宣的殺良冒功,也是促進侯於趙大明事功法的原因之一。

譚綸滿是感慨的說道:“唐僖宗播遷離開了京師躲避兵禍,大量百姓隨行一起逃入蜀中,結果這些百姓堵塞了道路,唐僖宗命令王建爲斬斫使,就是披荊斬棘開路先鋒,屠殺百姓開路。”

“唐中晚期就是這樣,如果你能把刺史殺了,自己留任,上報給朝廷,不久之後就會得到朝廷的任命狀,成爲觀察使、團練使,如果武德充沛,繼續開拓,就會變成節度使,成爲一方藩鎮。”

“官賊不分,官不如賊,賊不如寇,寇不如草莽,到了宋時,自然就開始了興文匽武。”

“大唐的由盛轉衰,未嘗不是唐玄宗對軍隊的失控,導致天下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陛下,軍隊是個暴力機構,一切繁瑣麻煩和效率低下,很大程度都是爲了不讓這個暴力機構失控,變成危害江山社稷的禍患根源。”

馬芳爲了簡單,私自調動了一百軍兵做事,就被論斬,若非高拱楊博庇佑,恐有生死的危機,這些繁瑣麻煩和效率低下,大抵是爲了束縛軍隊這隻猛獸。

軍隊失控,是一件極其可怕的事兒,歸根到底可以總結爲兵禍。

一方面是歷史教訓,另一方面則是政令慣性。

“陛下,戚帥的兩本兵書,陛下熟讀,戚帥的練兵之法,大抵是第一個談論練兵之人。”俞大猷忽然開口補充說明,戚繼光的兵書和歷代兵書不同,戚家兵書,主打的就是練兵,提高軍隊的組織度,約束軍卒,防止發生兵過如剃的慘劇發生。

俞大猷補充了現在振武的先決條件,沒有戚帥的兵書,沒有戚繼光提出的上報天子,下救黔首,大明振武也是做不到的,缺少行之有效的軍隊建設手段。

朱翊鈞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兒,那就是大明的振武,其實振奮的還是京營,而不是邊軍,邊方的糜爛,可能也是朝廷故意爲之,防止藩鎮做大是一方面,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也是一方面。

而邊軍承擔的是日拱一卒的職責,不要求攻伐,只要求戰守,而譚綸提出的邊軍振奮奏疏的內容,也是老辦法了。

宋朝就曾經用這種步步爲營,日拱一卒的辦法,差點就把西夏給滅了,若不是司馬光用人生最後的時間,把土地還給了西夏,若不是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西夏就要被這種法子硬生生給玩死了。

“總理漕儲都御史胡執禮,言江南改折之利,請每歲會計以改折三分爲常,戶部覆奏,太倉所積足支六年,漕糧海運,已成大勢,部議否決此條。”呂調陽作爲首輔,繼續主持着廷議,說到了一件趣事。

漕儲巡撫說江南漕糧四百萬石,改三分爲銀納,理由是耽誤河漕,大明去年海漕的運力已經從一百萬石增長到了三百萬石,這個運力在今年還會飆升,剩下這點,胡執禮說乾脆折銀算了,把河槽讓給百姓商賈經營所用。

戶部說,太倉的積蓄足夠六年用了,而且漕糧海運已經有了大成之日,不必急於一時,今年運力足以承擔起江南漕糧的運輸了。

這一條本來就是日常事務奏聞陛下,但戶部一句所積足支六年,可見其闊綽。

要知道隆慶年間,大明每年度支只能做到三月,之後九個月全都是欠着,至於什麼時候給,怎麼給,完全沒有章程,而現在,大明真的很富裕,朝廷存了六年的度支所用,這還是在連年征戰的情況下。

去歲十萬大軍北上,靡費極重,一應糧草等物折銀,就要超過百萬兩白銀了。

朝廷負擔得起,甚至沒有把這件事專門拿到廷議上議論,因爲所有人都覺得值得,北虜、倭寇、西南莽應龍的東籲王朝,已經夠讓大明頭疼了,這北虜和東夷建奴合流,大明花的可不就是這一百萬白銀了。

“去歲八月彗星初見西南,至十月,光明大如盞,芑蒼白色長數丈,繇尾箕越鬥牛、直逼女宿,刑科給事中尹瑾、僉都御史高維崧論劾閣臣王崇古不端,聚斂興利,天人震怒,閣臣,當天下之重任,身系四海之具瞻,必正已,而後可以正百官、正萬民。”

“陛下批曰:不得胡攪蠻纏,帶着眼睛去午門預約望天鏡觀星,天人哪來的那麼大氣性。”呂調陽又拿出了一本奏疏,說完嘴角就浮現出了笑意。

上一次客星犯主座,張居正和皇帝都好一頓的折騰,現在輪到皇帝折騰這幫言官了。

賤儒總是講一堆似是而非有道理的屁話,進而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

在萬曆五年,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病逝,張居正丁憂風波,再疊加上大彗星出現在西南天,一場波及整個大明的朝堂傾軋開始了,整個鬥爭持續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天象加法三代之上丁憂,張居正非常的被動,但是他又不得不留下。

而現在,張居正在西山當老祖,這個鬥爭還沒開始,就平靜了下來。

張居正到底是離開了朝堂,大彗星的天象就轉嫁到了王崇古的頭上,王崇古成了抗雷的那一個,對王崇古的彈劾又開始變多,皇帝十分認真的回覆了,無論是什麼理由,陛下都不是簡單的畫個叉,而是細細闡述理由。

陛下和賤儒的爭鋒中,陛下始終佔據着巨大的優勢,皇家格物院的那臺望天鏡,就像是橫在賤儒心裡的那根刺,狠狠的刺痛着賤儒們的那顆脆弱的心。

“戶部尚書張學顏領戶部部議上奏,有違法私鑄及勢豪射利阻壞錢法者,重治之。”呂調陽說起了今天另外一個議題,張學顏履任戶部尚書,而王國光兼領戶部尚書入閣,王國光的政治許諾是錢法,而張學顏的許諾是天下清丈,沒有獲准,而張學顏將火燒向了私鑄。

“陛下容稟。”萬士和一臉爲難的說道:“陛下,自古以來,未嘗有私鑄而不重治之朝,唯獨我皇明,自建極以來,從未威罰私鑄。過去錢法晦暗,皆仰賴商賈興販私錢至京,勢豪賤買射利遂至錢價頓減,還請陛下明察。”

秦漢魏晉隋唐五代宋元,私鑄者死,漢武帝時候甚至廢除了藩王鑄錢的權力,任何人私鑄,都是死罪,藩王不說九族,畢竟藩王的九族裡有皇帝,一般都是令其自殺。

唯獨大明朝,私鑄不重治也就罷了,甚至不禁私鑄。

大明朝廷鑄錢,一年幾千萬錢,就幾萬貫,根本不夠民間使用,現在大明已經開始加班加點的鑄錢了,所以對於私自鑄錢之事,就該嚴查到底了。

張學顏立刻從袖子裡拿出了幾十文銅錢,擺在了桌上,開口說道:“私錢多爲鐵錢,而且不足重,百姓深受其害,民間用宋錢不用鐵錢,私鑄不過爲謀私利而已。”

“百姓無錢可用,鐵錢太賤,宋錢極少,則只能以物換物,錢法不通,則溝渠不通,商貿不興。”

張學顏講事實,把勢要豪右們鑄的錢擺在了所有廷臣面前,大明的私錢,根本沒有銅,朝廷都搞不到銅來,更遑論勢要豪右了,他們鑄的是鐵錢,而且極薄,鏽跡斑斑,不是那種綠銅鏽,而深褐色的鐵鏽,這玩意兒根本不能錢用。

沒有錢用,造成的錢荒,嚴重的阻礙了大明小農經濟蛻變爲商品經濟,嚴重阻礙了商品之間的交換,阻礙了大明的發展。

“陛下,雲南的滇銅自然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則以呂宋、倭國的海銅爲主,白銀流入,銅也要留心爲宜,一切私自鑄錢作坊,一年爲期,必須關停,仍有私鑄者斬。”張學顏給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

朝廷不許私鑄,改爲朝廷官鑄,而朝廷官鑄的銅料來自於雲南,來自於呂宋,來自於倭國,倭國不僅有大量的白銀,還有海量的黃銅,銅料也是大明急需之物,甚至超過了白銀,至少白銀還有大帆船輸入,銅料從哪裡輸入?只有朝廷自己想辦法從呂宋和倭國弄了,雲南的滇銅當然也要採。

比較有趣的是,大明宗室私鑄者廢爲庶人,廢國。

誰讓燕府真的打下了天下,藩禁防的就是藩王造反,即便是大明不禁止私鑄,也禁止藩王聚斂,防止再出現一個燕府。

燕府打得好是一方面,太子府朱允炆配合的好也是一方面。

“曉諭勢要豪右之家,私鑄者斬。”朱翊鈞硃批了這道奏疏,言先生之過者斬,是一條限時的斬殺令,等到張居正回朝後,就可以繼續攻訐張居正了,先生在的時候,是可以罵他的,楊博已經多次證明過,君子欺之以方,不在的時候,小皇帝不許罵。

而這一條私鑄者斬,則是長期的禁令。

大明鑄錢是需要海外的白銀、黃銅輸入才能繼續推行,而錢法的推行必須要一以貫之,就是一股勁兒走到底,不能有猶豫不決,更不能半途而廢,否則還不如不做。

呂調陽總結後寫成了浮票,他沒有自己的意見,就像是張居正在朝的時候,呂調陽也沒有自己的太多的意見,他知道自己是個代辦,他也沒打算做帝師,陛下真的做了很過分的事兒,西山的張居正也絕對不會坐視不管。

呂調陽作爲首輔是很稱職的,他將奏疏齊縫下印後,拿出了另外一本奏疏,面色沉重的說道:“順天府丞王之垣,統計了下庚戌虜變和隆慶元年土蠻汗入寇,順天府原有戶六十六萬九千三十有奇,口三百三十四萬有餘,至隆慶五年,戶止十四萬七千三百有奇,口七十三萬六千有餘,至萬曆五年六月,戶復四十二萬三千有奇,口二百一十一萬五千有餘。”

順天府在嘉靖二十九年之前,有66萬戶,334萬人,到隆慶五年只有14萬戶,73萬人,到了萬曆五年六月的時候,恢復到了42萬戶,211萬人,這是順天府的戶口數。

虜變是兵禍,不是被北虜給擄掠了,就是因爲兵禍而逃難了。

逃難者居多,君出、虜入、播遷、黨錮,四大亡國之禍患,出現一個都能要了一個朝代的命。

萬曆年間,大明京畿順天府的人口恢復到了一個還算可以接受的數字。

“除虜變擄掠,躲避戰亂外,其餘逃難,蓋因租庸正額之外,更多雜派錢糧,以致民不聊生、日漸凋耗。”呂調陽繼續念着奏疏。

虜入的危害是長期的,不是陣痛,爲了防止北虜再次入寇,京畿地區的攤派越來越多,倖存的百姓因爲雜派錢糧日益增多,只能逃跑了,天子輦轂之下,京師首善之地,變成了這個樣子,順天府丞痛心疾首,而最近因爲和北虜和解,大明主動出擊,京畿變得安穩起來,攤派減少,百姓又逐漸的回來了,並且留下定居。

皇帝開始頻繁出宮活動已經是萬曆四年的事了,那時候京師已經有百萬之衆了,所以看起來摩肩擦踵,好不熱鬧。

堂堂京畿居然只有七十萬人,街道空曠無比,可謂是萬物凋零。

“陛下,先生總是說先帝生活奢靡,鰲山燈火動輒十數萬賞賜,未嘗沒有振奮人心之用意。”呂調陽沒有繼續念奏疏,而是說了句題外話,爲隆慶皇帝說了幾句好話,隆慶皇帝生活的確奢靡,這是不爭的事實,可是鰲山燈火這十幾萬的賞賜,就是爲了熱鬧,熱鬧其實也是爲了振奮人心。

隆慶五年,京畿人口凋零,任誰看,大明氣數已盡,已經日薄西山了。

朱翊鈞沒有開口回答,他對隆慶皇帝動輒賞賜十數萬兩給百藝的行爲,仍然不贊同,和張居正對此的評價完全一致,浪費錢。

呂調陽的意思其實是想說隆慶皇帝那時的主要矛盾不同,那會兒京畿就只有七十餘萬,凝聚人心方爲本務。

呂調陽見陛下不回答,也清楚了陛下的意思,仍然以尚節儉樸素,但是皇帝又大手筆一揮,給了南衙一千萬兩,由大明龍王爺潘季馴負責開海事。

那可是整整一千萬兩白銀!

你說皇帝吝嗇,這是一千萬,你說皇帝大方,皇帝躲在文華樓上用千里鏡看鰲山燈火,想看喜歡看,就是不付錢,主打一個陪伴。

呂調陽繼續說道:“順天府丞王之垣盤點京師虛實人丁戶數,奏曰:擬效仿祖宗成法,徙浙江、南衙等處富戶五千八百餘戶以實京師。”

“啊?”朱翊鈞猛地瞪大了眼睛,他聞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當年漢武帝爲了聚斂,把天下富戶豪強遷茂陵守陵,現在順天府丞居然以京師虛弱,人丁不旺,要遷徙五千八百富戶到北衙來。

萬士和十分肯定的說道:“陛下容稟,太祖高皇帝是共遷徙富戶五次,成祖文皇帝共遷徙富戶六次,吳元年(洪武元年前一年),遷蘇州富戶至濠州,緣高皇帝從濠州返回京畿,所經州縣,百姓稀少,田地荒蕪,吳江顧氏不肯,被高皇帝下令強遷;洪武元年、六年、十二年、二十四年,其中以洪武二十四年七月這次最多,共計五千三百戶;”

“到了成祖文皇帝時,爲了充實北衙,累六次,共三千六百戶,最大的一次是永樂十九年,文皇帝遷都北衙之時,隨行有千戶有餘。”

“陛下,的確是祖宗成法。”

朱翊鈞這才恍然,怪不得朱元璋和朱棣被南衙文人罵了九百年,漢武帝搞出的守陵大法,到了大明朝,就成了充實京畿的手段,而且一共折騰了十一次。

這得虧朱翊鈞不是富戶,他要是富戶,他也要罵。

“後來呢?”朱翊鈞看向了萬士和,詢問萬士和後來這個政策如何了。

“後來就再也沒遷徙過了。”萬士和俯首說道。

永樂之後,再不遷徙。

所以都說是初時遷富戶,那時候朝廷掌控了武力,吳江顧氏不肯徙,被太祖高皇帝直接下令強遷,而且還給顧氏改了個胡姓羞辱顧氏,一直到弘治年間,才改回了顧氏。

到了後來,不再遷徙富戶,不是朝廷不想,這幫人在地方就知道兼併,有的甚至兼併半個縣,躺着收租,比如徐階,直接兼併了四十多萬畝田,半縣之地,都在他家名下。

可朝廷這不是做不到嗎?要是能做到,還是要遷。

遷徙富戶到京畿,是物理防兼併的不二法門,這些個地方富戶到了京畿,那就不是勢要豪右了,京師這地頭,一板磚下去,能砸死幾個大官人。

“能做到嗎?”朱翊鈞手指在桌上敲動着說道:“挨兩句罵倒是不打緊,主要是能不能遷?現在能做得到嗎?”

“戚帥回來就可以遷了,現在先盤點下人數、丁口、選址,遷誰家,遷到哪裡,遷多少,都要畫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好戚帥也從會寧衛班師回京了。”戶部尚書張學顏如是說道。

朱翊鈞點頭說道:“這就不奇怪了,怪不得京營振奮,總是這麼難,京營一振奮,就要遷富戶,大家勢豪出身的官員,怎麼可能答應呢?”

朱翊鈞又找到了興文匽武的源動力,而且大抵還是主要原因,皇帝逞強兵之能,強迫富戶離開自己的土壤,來到人生地不熟的京畿,而被徙富民絕大多數因而財勢俱失,絕對不能讓皇帝握着刀子,皇帝不知道怎麼用是個問題,比如明英宗朱祁鎮;皇帝知道怎麼用,更是個問題,比如高皇帝和文皇帝。

“那誰有異議嗎?”朱翊鈞又問道。

“臣有異議。”王崇古突然出班俯首說道:“陛下,京畿乃是天下首善之地,這些個富戶,臣以爲遷到遼東爲宜,正好遼東在墾荒。”

張學顏作爲戶部尚書,他讓順天府丞講京畿人口流失的問題,是爲了遷徙富戶到京師,解決部分兼併問題,不是要富戶的命,而王崇古一開口就是流放。

遼東那什麼地方?那是苦寒之地,人家在地方作威作福,到京師已經要夾着尾巴做人了,王次輔這是不讓人活了。

張學顏在入京堂之前,可是遼東巡撫,遼東那個鳥不拉屎,撒泡尿都能凍壞的地方,王次輔這是謀財又害命,怎麼一個狠毒了得?

王崇古不認爲自己狠毒,他發現自己得支棱起來,否則人人都以爲他好欺負,他承認,自己的確鬥不過張居正,張居正這種妖孽,天下也沒幾個人能鬥得過他,但是鬥不過張居正,還鬥不過這幫賤儒嗎?

大事小事都拿出來彈劾,連大彗星他王崇古也要擔責,他王崇古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

王崇古要給他們一點顏色瞧瞧,就是遷徙不到遼東,也要告訴這幫賤儒,他王崇古不是那麼好惹的!他兒子已經被定性爲了買兇殺人, 那王崇古也開始有些眥睚必報了。

王崇古以前不敢放開了跟朝臣們鬥法,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他心裡沒底,萬一鬥起來,陛下的聖眷在哪頭,是王崇古最先考慮的問題。

現在,王次輔已經完全沒有這個顧慮了,他露出了自己的獠牙和利爪,一爪子上去,就是五千八百餘戶!

這一爪子又狠又毒。

“朕倒是覺得王次輔所言有理。”朱翊鈞覺得王崇古說的有道理,遼東在墾荒,這些個富戶充實京畿沒必要,但是可以充邊。

朱翊鈞、王崇古、王謙,本質上都是一類人,不是張居正那種君子,是那種壞到流膿的壞人。

皇帝從來不是什麼良善之輩。

萬訂徽章到了,嘿嘿誒嘿嘿,求月票,嗷嗚!!!!!!!!!!

第306章 袖手談心性,甚可羞婦人態第476章 匠人們的分紅第887章 國事從不是兒戲第二百四十一章 張居正丁憂歸政,王崇古憂懼逃亡第788章 雷霆雨露皆爲君恩第979章 山川隱現城邦固,玉音乍落銀山獻第一十一章 幕後指使之人浮出水面第二百三十一章 正奇相生,變化無窮第618章 人力可勝天,天棄人不棄第六十三章 民生困苦,纔是天下之大弊!第670章 都是這些勢要豪右,害苦了朕!第971章 王崇古破內閣通天路,申時行怒斥翰第五十七章 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亂第六十六章 一拳勝過一拳第915章 黃浦江行宮第一百九十六章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第516章 一身偃臥蓬蒿穩,四海蒼生恐未安第625章 最痛苦的不是死亡,而是等死第307章 封建禮教害死人第654章 沒有矛盾是鼎建大工不能解決的第351章 大明沒有貴族第781章 以行仁而王天下,以尚力而霸四海第868章 陛下乃不世明君第458章 春冰種秋火回,謂之雁行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開口就是九斤火炮的威力第871章 凱旋要穿新衣服,就像是過年一樣!第二百八十四章 臣有個主意,不如讓他們交錢第344章 誰輸誰贏不重要,打的好看就行第639章 上海是上海,浦東是浦東第934章 經緯天地曰文,安民立政曰成第501章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第525章 那都是過去倭人做的,和現在倭人無第470章 還田的三個階段第763章 奪回漢城,活捉戚繼光!第809章 傷害不大,但侮辱性極強第690章 大明皇帝是一條喜好白銀的東方巨龍第二百章 拿着我的銀子,離開我的船第397章 俺答汗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第五十三章 養寇自重,弛防徇敵第736章 毒過潘金蓮第418章 大明,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第二百二十九章 至此,已是科學第896章 用有形的軍靴,踩在了無形的大手之第四十九章 給戚繼光封個伯爵第347章 我家皇爺爺讓我給你帶句話第976章 朕能教你的只有逃跑第二百七十八章 張居正的自我懷疑第454章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一百三十九章 六冊一賬,收付記賬法第773章 一方水土必然養一方人第435章 欺你老邁無力第511章 元輔次輔,收收神通吧!第506章 代號爲:平波淨海第760章 元輔帝師,看不得第一十九章 皇帝要親自種地去?第六十九章 同勢則附,同利則趨,同害則避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475章 四個自然而然的推論第一十八章 旭日初昇,大耀東方第二百六十三章 該殺殺,該抓抓,該拔舌頭拔舌頭第903章 羣龍無首 大廈將傾之前的癲狂第676章 有六部沒皇帝,可不就是小朝廷?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第864章 只有鬥贏了纔有大局!第793章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斷人仕途呢?第二百七十章 你給這點錢,朕很難做事第四十五章 發乎己者有不忠第637章 天殺的畜生第十章 一波三折第873章 反賊不徹底,就是對陛下忠誠第838章 有恭順之心的中書舍人第751章 迴音壁困境第二百四十八章 覓塞外良地營建營堡堅城第935章 大明的天,並非一直豔陽高照第973章 窮民苦力,對朝廷真的還重要嗎?第一百七十三章 一句話殺死比賽第355章 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功於斯第294章 等,等太陽落山;等,等天下有變第二百四十二章 張先生的軟肋第一百一十八章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第521章 挨的罵越多,功勞就越大第731章 戚繼光的葫蘆裡,賣的是火藥第六十二章 隋珠彈雀,便殿擊球第九十一章 朕就辦三件事,罵人,罵人,還是罵人!第331章 誰爲萬民奔波,誰爲萬民之王第673章 開營煙館,殺無赦!第二百二十三章 朕的算學附加捲第747章 市場換技術?梨樹上長不出桃來第468章 昇平一號蒸汽機第一百七十四章 祖宗成法不可違,踐履之實不可棄,兩難如何自解?第六十六章 一拳勝過一拳第一百零六章 憑空造牌小皇帝第638章 借爾人頭一用,推行朝廷政令!第531章 大明真的存在嗎?第894章 你說的讓大明再次偉大,包括我們嗎第648章 杭州羅木營鬧餉兵變第一百一十八章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請假條第897章 萬曆第五大案,誠臣張居正之錯
第306章 袖手談心性,甚可羞婦人態第476章 匠人們的分紅第887章 國事從不是兒戲第二百四十一章 張居正丁憂歸政,王崇古憂懼逃亡第788章 雷霆雨露皆爲君恩第979章 山川隱現城邦固,玉音乍落銀山獻第一十一章 幕後指使之人浮出水面第二百三十一章 正奇相生,變化無窮第618章 人力可勝天,天棄人不棄第六十三章 民生困苦,纔是天下之大弊!第670章 都是這些勢要豪右,害苦了朕!第971章 王崇古破內閣通天路,申時行怒斥翰第五十七章 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亂第六十六章 一拳勝過一拳第915章 黃浦江行宮第一百九十六章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第516章 一身偃臥蓬蒿穩,四海蒼生恐未安第625章 最痛苦的不是死亡,而是等死第307章 封建禮教害死人第654章 沒有矛盾是鼎建大工不能解決的第351章 大明沒有貴族第781章 以行仁而王天下,以尚力而霸四海第868章 陛下乃不世明君第458章 春冰種秋火回,謂之雁行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開口就是九斤火炮的威力第871章 凱旋要穿新衣服,就像是過年一樣!第二百八十四章 臣有個主意,不如讓他們交錢第344章 誰輸誰贏不重要,打的好看就行第639章 上海是上海,浦東是浦東第934章 經緯天地曰文,安民立政曰成第501章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第525章 那都是過去倭人做的,和現在倭人無第470章 還田的三個階段第763章 奪回漢城,活捉戚繼光!第809章 傷害不大,但侮辱性極強第690章 大明皇帝是一條喜好白銀的東方巨龍第二百章 拿着我的銀子,離開我的船第397章 俺答汗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第五十三章 養寇自重,弛防徇敵第736章 毒過潘金蓮第418章 大明,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第二百二十九章 至此,已是科學第896章 用有形的軍靴,踩在了無形的大手之第四十九章 給戚繼光封個伯爵第347章 我家皇爺爺讓我給你帶句話第976章 朕能教你的只有逃跑第二百七十八章 張居正的自我懷疑第454章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一百三十九章 六冊一賬,收付記賬法第773章 一方水土必然養一方人第435章 欺你老邁無力第511章 元輔次輔,收收神通吧!第506章 代號爲:平波淨海第760章 元輔帝師,看不得第一十九章 皇帝要親自種地去?第六十九章 同勢則附,同利則趨,同害則避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475章 四個自然而然的推論第一十八章 旭日初昇,大耀東方第二百六十三章 該殺殺,該抓抓,該拔舌頭拔舌頭第903章 羣龍無首 大廈將傾之前的癲狂第676章 有六部沒皇帝,可不就是小朝廷?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第864章 只有鬥贏了纔有大局!第793章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斷人仕途呢?第二百七十章 你給這點錢,朕很難做事第四十五章 發乎己者有不忠第637章 天殺的畜生第十章 一波三折第873章 反賊不徹底,就是對陛下忠誠第838章 有恭順之心的中書舍人第751章 迴音壁困境第二百四十八章 覓塞外良地營建營堡堅城第935章 大明的天,並非一直豔陽高照第973章 窮民苦力,對朝廷真的還重要嗎?第一百七十三章 一句話殺死比賽第355章 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功於斯第294章 等,等太陽落山;等,等天下有變第二百四十二章 張先生的軟肋第一百一十八章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第521章 挨的罵越多,功勞就越大第731章 戚繼光的葫蘆裡,賣的是火藥第六十二章 隋珠彈雀,便殿擊球第九十一章 朕就辦三件事,罵人,罵人,還是罵人!第331章 誰爲萬民奔波,誰爲萬民之王第673章 開營煙館,殺無赦!第二百二十三章 朕的算學附加捲第747章 市場換技術?梨樹上長不出桃來第468章 昇平一號蒸汽機第一百七十四章 祖宗成法不可違,踐履之實不可棄,兩難如何自解?第六十六章 一拳勝過一拳第一百零六章 憑空造牌小皇帝第638章 借爾人頭一用,推行朝廷政令!第531章 大明真的存在嗎?第894章 你說的讓大明再次偉大,包括我們嗎第648章 杭州羅木營鬧餉兵變第一百一十八章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請假條第897章 萬曆第五大案,誠臣張居正之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