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9章 劫富濟貧的合理性

拿到權力就能搞到錢了嗎?其實不能,而且很難。

要是跟李文全和李文貴兄弟二人一樣,什麼錢也拿,被逮到的可能性很大,拿的越多,死的越快。

拿到權力想要搞到錢,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而且不能什麼銀子都拿,哪些銀子可以拿,哪些銀子不能拿,能拿的銀子該怎麼拿,不能拿的銀子該怎麼換成功勞、政績,這都需要把持其中的度。

權力尋租是個技術活,一方面要把權力以某種合適的價格租出去,一方面要維持自己權力的穩固,保證自己一直能收到權力的租金。

如何把持其中的度,在王崇古寫的五步蛇自我修養裡,都有非常明確、直接的表述,所以,朱翊鈞給會試舉人的恩科大禮包裡,就有王崇古的書,當然,看進去多少,就看個人的造化了。

貪腐,是殺不盡的,因爲人性本私,掌握權力,金錢、美色唾手可得,沒有幾個人抵擋那種誘惑。

朝廷稽查貪腐的根本目的是竭盡所能的遏制貪腐的規模,不讓貪腐辦成制度化的貪腐,制度化的貪腐,而且所有人都不認爲這種貪腐有錯的時候,離亡國就不遠了。

到底是誰讓大明寶鈔變得不那麼方便,持有寶鈔的勢要豪右、富商巨賈,兌現寶鈔的寶鈔局、戶部,大明內閣,其實都比較清楚,大家都在等着看陛下是否要追查。

陛下不進行追查,不進行處置,也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叫縱容,那寶鈔再次失敗,就不能怪勢豪、富商們不配合朝廷的政令了。

皇帝願意管,願意處理,展現出一查到底的態度,這種態度叫大義滅親,但這種態度,朝臣們也不願意,因爲李偉、李文全、李文貴、李文進是陛下的外祖父、舅舅,如果皇帝連這種血親都要殺,那殺起朝中大臣,勢要豪右來,更加不會手軟了。

萬事皆有度,陛下願意追查的決心,是極好的,但鬧到殺人的地步,無論是誰,都要心有慼慼。

李太后不能勸,甚至不能用潞王就藩去交換,因爲這是後宮干政,是把手伸向了皇權;

張居正和王崇古想勸、能勸,但皇帝不肯見,直接把元輔次輔拒之門外;

勳貴們在看,看皇帝的處置是否嚴厲,如果不嚴厲,那就一起發財,如果嚴厲,就躲得遠遠的,防止引火上身;

勢要豪右、富商巨賈有點怕,既怕寶鈔新政失敗,又怕皇帝太過於心狠手辣、薄涼寡恩,過於咄咄逼人,態度最是矛盾。

“我本來打算奔着抄斬的案子去辦的,結果這7800銀,我怎麼辦?”徐成楚一臉爲難,按照海文忠海瑞留下來的反腐規則,一萬兩不到的私利,別說政治性案件,連削爵都夠不上。

抄斬武清伯府,把皇帝外祖父、三個舅舅全都抄斬,這個想法,真的很大膽。

海瑞說徐成楚的問題是,過於骨鯁,過於剛強,海瑞看徐成楚就像是看到了當初的自己,並非虛言。

陳末在每一個案捲上用了自己的印,代表他的調查結果,對着徐成楚說道:“交由聖上處置吧。”

徐成楚還是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陳末帶着監察御史徐成楚的奏疏和案卷,來到了通和宮奏聞了此案的詳細經過。

“李文全、李文貴身爲皇親,恃權妄爲,私設門禁、阻民兌鈔,致寶鈔失信、新政危殆。雖涉案僅七千八百銀,然其行悖逆國策,動搖社稷根基,罪不可赦。”

“主犯李文全、李文貴、革除爵祿,削籍爲民,流放哈密充軍戍邊,無詔不得返京。”

“從犯李文進、寶鈔局知情不報、縱容包庇吏員、打手等,杖三十,革職永不敘用,發配遼東吉林充軍。”

“武清伯李偉雖未涉案,然治家不嚴,縱子爲禍,削爵爲民,抄沒清華園改建學堂,彰聖上興學之志。”

“此案雖微,然如螻蟻潰堤,不可輕縱;陛下雷霆處置,非爲戕親,實爲護法;”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若不嚴懲,何以服衆?陛下若舍公全私,新法必殆,若舍私全功,天下膺服,國策大業可成。”朱翊鈞看完了徐成楚的處置意見。

這是從嚴從重的處罰結果,如果是別的事,貪了7800銀,根本不會鬧到抄家流放的地步,但事涉寶鈔大政,只能如此了。

“確定只有7800銀嗎?”朱翊鈞眉頭緊蹙的看着陳末,詢問着陳末是不是有不察之處。

“陛下,目前查到的只有這些,當然也可以多一些。”陳末想了想,詢問皇帝是不是要在案件規模上,多加一點,或者把一些無頭公案,移形換影,扣在李文全和李文貴的身上。

緹騎就是幹這個,髒活累活、扣屎盆子,皇帝有聖意,就要執行。

陳末保證辦得天衣無縫,讓朝臣們說不出話來。

“不用捏造,信實而已。”朱翊鈞擺了擺手,趙夢佑跟着皇帝時間長了,知道皇帝從來不讓緹騎給人扣帽子,這是爲了保護緹騎本身。

從永樂年間到萬曆年間,緹騎衙門的起起落落,無不證明,緹騎這把刀非常的鋒利,但不當使用,這把刀也非常容易折斷,要小心呵護。

冤假錯案、羅織罪名,就會讓緹騎引起衆怒,最終讓緹騎衙門衰弱下去,而且很有可能一蹶不振。

一旦緹騎衙門衰弱,大明五品以上京官就失去了腦袋上那把利刃。

東廠、西廠、內行廠都不能代替錦衣衛鎮撫司衙門的作用,因爲東廠西廠這些內廠提督都是宦官,宦官帶着番子查外臣,只會弄成爲了反對而反對,朝臣和閹黨的黨錮。

朱翊鈞點着案卷,怒氣衝衝的說道:“這兩個蠢貨!蠢貨!爲了不到八千兩銀子,把武清伯府,全都搭進去了的蠢貨!”

朱翊鈞其實已經做好李太后枯坐佛塔,別說初一十五,就是逢年過節也不會見皇帝一面的準備了。

朱翊鈞一方面氣這兩個蠢貨,折騰這麼大動靜,就搞了這麼點銀子,多搞點,一死百了,還能殺雞儆猴;一方面氣他們不守律法,仗着自己身份爲所欲爲。

這股怒氣,氣他們幹了壞事,也氣他們壞事幹得不夠大。

武清伯這些年很老實,朱翊鈞本來打算給武清伯晉升到武清侯,哄李太后開心後,看李太后能不能答應讓潞王去金山城,本來都要封侯了,這兩個逆子,靈機一動,想弄點錢花花,封侯別想了,爵位都沒了,連家宅都不保。

連潞王就藩的事,都耽誤了。

其實從陳末的調查來看,這兩個蠢貨,之所以幹這種事,完全是因爲李偉這個大家長,不給銀子,有點銀子都弄到自己的莊園上了。

武清伯府,表面上光鮮亮麗,實際上手頭並不寬裕,李文全和李文貴二人,靈機一動、一拍即合,就想到了好主意。

壞人處心積慮地謀算,步步爲營、小心翼翼的經營造成的破壞,往往不如蠢貨的靈機一動。

“就按徐成楚的意見辦吧。”朱翊鈞一字沒改,直接照準,下章到了內閣。

到了內閣,張居正、王崇古合計了一下,還是改了一點,把李偉處罰裡的削爵爲民,給劃掉了,希望皇帝能夠稍示親親之誼,畢竟李太后的父親,抄家的處罰,真的已經非常嚴重了。

朱翊鈞想了想帶着奏疏,來到了慈寧殿,見到了李太后。

李太后不得不見了,即便是她明確表態支持皇帝的一切決策,但她還是對案情十分的關注,而且有些急切。

支持兒子不是一個困難的選擇,兒子親還是孃家親,李太后當然更親近兒子。

“娘,這就是全部了,7800銀,李文進拿了800兩銀子。”朱翊鈞把案卷交給了李太后過目了一下。

案情十分清楚,緹騎沒有栽贓嫁禍,徐成楚骨鯁正臣,已經用了全力去追查,武清伯府靠皇帝恩賞過日子,家裡的銀子都是賞賜,來源簡單清晰。

“如此嚴懲,必然讓狼子野心之徒,望而卻步。”李太后認可了案卷裡的內容,這就是李文全三兄弟的全部能耐。

三兄弟出自貧瘠之家,沒有什麼見識、也沒讀過多少書、沒什麼本事,更不用說弘毅二字了,鼠目寸光,把鄉野之間的親戚關係,硬往皇帝身上套。

皇帝,孤家寡人也,就連李太后這個親生母親,都要小心謹慎的守着邊界,不敢有任何的試探。

登基越久的皇帝,在權力的異化下,就越是孤家寡人,或者說,皇帝和皇權融爲了一體,不分彼此了。

“內閣的意思是,不必削爵,朕也有心寬宥一二。”朱翊鈞拿出了徐成楚的奏疏,上面有皇帝的硃批,也有內閣駁回的意見,主要爭議點,就在武清伯府是否繼續保留的問題上。

清華園是不可能還回去了,皇帝盯着這院子,已經很久了。

朱翊鈞這一句有心寬宥,李太后也聽懂了,如果李太后這個時候點頭,那潞王就藩的事兒,李太后就不能搖頭了。

李太后將奏疏合上,十分肯定的說道:“皇帝啊,這有道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若是誰一開口,這律法就得給人情讓路,那還有規矩可言嗎?”

“一如行軍打仗,娘可看了東征記,那馬林是陽城侯,還是馬芳的兒子,馬林的孃親也還在,馬林在朝鮮戰場披堅執銳,衝鋒殺敵的時候,馬林的孃親,也沒有讓戚帥給馬林找點輕鬆的活兒幹,只能日日誦經,祈求菩薩保佑,兒子平安凱旋。”

“削,不把爵削了,不合規矩,這內閣也是,國策大政,不能如此稀裡糊塗。”

李太后不答應,理由和她說的一樣,國有國法,這個口子不能開,別看案子的規模小,但它影響大,她李太后今天爲家人說情,那馬林的娘,是不是也到京營,給馬林說情去?

爵削了也好,省的因爲有了個爵位,胡作非爲了。

當然李太后堅持要削爵,更是表達,在潞王就藩這件事上,她不會妥協。

大兒子是兒子,小兒子也是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潞王跑去金山城遭這趟罪,李太后不答應。

朱翊鈞離開慈寧殿的時候,略微有些無奈的搖了搖頭,潞王就藩的事兒,還得再想辦法,李太后這樣子,根本不想管這些人的死活。

很快,李太后讓慈寧宮太監擬了一道懿旨到內閣,告訴了內閣她的態度:爵削了,便沒了念想,當初我就不準加封武清伯,還是削了好,省的再錯下去,攪的天下不得安寧。

隆慶六年,兩宮並尊,這武清伯的爵位,才落到了李偉的身上,當初的時候,李太后就不是很贊同,她太清楚父親、兄長、弟弟的德行了,德不配位,會惹出禍來。

李偉惹了兩次,李文全惹了一次,都在擾亂皇帝的中興大業。

這次,無論內閣什麼態度,這爵都得削了,再不削,下次真的是三尺白綾數條,全家都得跟着遭殃。

“看來,李太后還是不準潞王就藩之事。”王崇古看完了李太后的懿旨,看着張居正說道:“咱倆給了陛下理由,可惜太后不接。”

內閣封駁皇帝聖旨,劃掉了削爵爲民這四個字,就是爲了讓皇帝拿着內閣的浮票,去跟李太后討價還價去的。

可惜,李太后聽明白了,就是不準。這也正常,武則天也是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而不是侄子。

公審,公開案情,公開審理,公開宣判,明正典刑,在皇帝的授意下,禮部在邸報上將案情進行了全面的披露,順天府也公佈了細節,案子倒是十分簡單,削了武清伯的爵位,大宅被抄了改成了學堂,流放了主犯,從犯全都充軍。

這個處罰,絕非是罰酒三杯。

寶鈔民價再次大漲,追平了大明官價之後,沒兩天,就突破了官價,一貫鈔兌一兩二錢銀,兌750文。

大司徒張學顏完全沒料到會是這樣的結果,無論如何武清伯府幹的爛事,都損害了寶鈔的信譽,如果講道理的話,寶鈔的民價,絕不會超出官價,在戶部看來,信譽的損失,是永久性的。

要不然洪武寶鈔也不會被最終廢棄了。

很快,張學顏就知道了究竟爲何,因爲錢荒,大明太需要錢了,最缺錢的時候,鹽引都能溢價使用,民間鑄的飛錢、薄鐵錢都能大行其道。

萬曆維新後,就更缺錢了。

大明寶鈔相比較民間的飛錢、薄鐵錢,還是非常精美且權威的。

而且,寶鈔比白銀、銅錢方便的多,朝廷發行寶鈔有限,不超發、不濫發,定期換鈔,有條件兌現,這些都決定了,在大宗交易和攜帶上,寶鈔更加方便。

寶鈔兌現有限制,去寶鈔局兌換寶鈔,也有限制,所以才造成了這種溢價。

萬曆十七年臘月十二日,武清伯府案宣告結束。

自從十月末的一夜大雪之後,到十二月,一直沒有任何的降水,不僅是京師,陝甘綏也是如此,而且今年冬天的溫度也比去年要高了許多,是一個暖冬。

之前一直叫囂着要嚴懲欽天監欺君的御史們,慢慢也閉嘴了,一場不太大的降雪,一整個冬天的暖冬,甚至連一下雪就是三尺厚的綏遠,都沒有大規模下雪,這意味着什麼,不言而喻。

欽天監說的陰陽失度,水旱不調,真的來了。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修建馳道的工兵團營,還在沿途鑿了數千口井。”朱翊鈞看着天空,這是唯一的好消息,這些井算是對抗乾旱的一個手段,不能說是聊勝於無,至少能夠緩解一些旱情。

工兵團營走過的地方,有了一些溝渠,有了一些水井,還有了一些水壩,用以調節枯水和豐水期。

已經臨近年末,大明皇帝之前下旨,修建京廣馳道和濟南揚州府馳道,工兵團營已經組建完成,明年就可以開始動工。

格物院的地師們,已經用腳丈量了大明,考察了水文地理,確定了幾條馳道的主幹道規劃,並且進行了充分的論證,京廣馳道的規劃甚至在萬曆九年就已經完成。

馳道的修建,就看皇帝什麼時候給銀子,什麼時候就可以修建了。

對此,江西巡撫和福建巡撫表示了自己的不滿,大明馳道修的哪裡都是,爲何沒有福建和江西?

福建臨海多山,那江西呢?江西一條馳道都沒有,朝廷修了一條主幹道,從湖廣路過,和江西無關。

內閣回答了這些詢問,輕重緩急之類的套話說了一大堆,就是沒說什麼時候給江西修馳道。

湖廣、廣東、江左、江右的工兵團營組建十分順利,除了現成的經驗可以照抄之外,這些地方的人口,也能撐得起工兵團營,再加上京營派出了四千銳卒,前往調度,讓工兵團營的組織度有個最低限度的保障。

王崇古的年紀真的大了,這些馳道,多數都是王家屏在主持,只有大事,才讓王崇古把把關。

115個北方重工官廠的營造計劃,不是特別順利,因爲朝廷沒有足夠的大工匠和熟練匠人派遣,在第一個三年結束時,能夠投入生產的官廠,不足五十個。

這115個北方官廠,預計要用十年才能完成徹底營造,投入使用。

無序的擴產,只會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陛下,林博士和李博士送來了新一期的《逍遙逸聞》。”馮保將一本奏疏成呈送到了御前。

這篇逍遙逸聞,依舊是圍繞着林輔成在南洋的視察寫的,他和李贄在雜報裡,討論了利潤的分配。

最近京師有一種怪談,有人覺得:佃租是地主們組織生產的勞動報酬,毋庸置疑,這是絕對自由派搞出來的新把戲。

而林輔成這個有限自由派的魁首,在這種風力輿論剛剛形成的時候,就打算精準阻擊,戳穿了這種謊言。

李贄和林輔成認爲,佃租就是利潤,壓根就不是特殊勞動,比如組織生產、指揮、監督生產的勞動報酬,這是一種謬論。

這一點在南洋的種植園裡,體現最爲明顯。

那些個奴隸們付出了艱難的勞動,連果腹的糧食都無法足額分配,農場主們會在農閒的時候,選擇給奴隸配給更少的糧食,然後把糧食高價賣給總督府,或者大明商人。

不能在農閒的時候,給奴隸太多的糧食,人在飢餓的時候,只有一種煩惱那就是飢餓,吃飽了就會有無數種的念頭,這就是農場主管理奴隸的辦法。

絕對自由派想要把利潤異化爲勞動報酬,最終來證明地主們,或者說掌控生產資料的有產者,對利潤分配佔據主導地位,是合理的。

而南洋種植園的現實存在,讓這一套說辭就像是個笑話。

利潤的分配,與勞動報酬截然不同,利潤和勞動報酬的分配,受完全不同的原則進行分配。

勞動報酬和勞動量、勞動強度、勞動時間、工作內容相關。

從大明腹地的地主,到南洋的種植園農場主,他們分配到的利潤,與所謂組織、監督、指揮的勞動量、強度、時間、智力根本不成比例。

這種分配原則根本上的不同,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利潤的分配,只受生產資料所有權影響,誰擁有生產資料,誰就擁有利潤的分配權。

“林輔成和李贄講得很有道理,但這裡面有另外一個問題,擁有生產資料即擁有對利潤分配的絕對權力,這不對嗎?”朱翊鈞看完了第一篇,眉頭緊蹙的說道。

馮保又拿過來一本雜報說道:“這是他們的第二篇文章。”

“有趣。”朱翊鈞看完了第二篇內容,這一篇解釋了皇帝的疑惑。

勞動賦予價值,這是景泰二年進士丘濬在《大學衍義補》裡的觀點,哪怕是大小金池城遍地黃金,當人們沒有把它開採出來的時候,這些金子一文不值,這些金子,在大小金池城已經存在了不知道多少年;

田土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勞動,田土只會拋荒,野草叢生,無法收穫糧食。

勞動賦予了價值,那勞動者就對勞動的產出,擁有絕對的支配權利。

這就回答了皇帝的疑惑,生產者應當擁有對利潤的分配權,至少是一部分,這纔是合理的,勞動賦予價值這個不證自明的公理,似乎被人刻意隱瞞了,從來沒有人去討論。

而李贄之所以要說這個,是因爲他們發現,南洋這個絕對自由的市場裡,種植園農場主可以壟斷所有生產資料。

在不接壤的南洋海島上,越大的種植園,出產的貨物就越多,就有越大的議價權,利潤會越高,成本會越低,這樣就會在競爭中勝出。

大的種植園就可以兼併小的種植園,最終一個島上只會有一個種植園,即一山不容二虎。

而且相比較大明腹地的兼併,海島上的兼併,更加暴力、直接和血腥,通常都是人數衆多後,開始攻破別的種植園,搶走所有的奴隸,殺死莊園主。

絕對的自由,一定會產生絕對的壟斷,這是林輔成在南洋觀察時候,得到的又一個經過了實踐證明的結論。

“大明的士大夫們可不覺得兼併、壟斷是個壞事,林輔成的觀點,無法引起人們的普遍認可。”朱翊鈞看完了手中的第二篇文章,搖頭說道。

林輔成的話經過了實踐的檢驗,但大明士大夫絕對不會認爲他的話是對的。

“這是他們的第三篇文章。”馮保又呈送了一本雜報,這是一個系列的文章,而不是單獨的一篇。

金華府知府張問達被皇帝給斬首示衆了,臨死之前,張問達跟王崇古說了一段話,他發現了經濟的潮汐,漲潮和落潮,是因爲供應和需求不平衡導致的,即生產相對過剩,引起了經濟的落潮。

林輔成的第三篇文章,也是圍繞着張問達最後的觀點進行。

如何讓供應和需求之間維持足夠的平衡,減少漲潮落潮的落差,防止經濟大規模動盪,造成社會動盪,維持社會的基本穩定,這個話題,大明兩京一十五省的意見簍子們,都有自己的看法。

而李贄認爲,一個人的財富越多,一兩銀子對他的作用就越小;一個人的財富越少,一兩銀子對他的作用就越大。

爲了維持供應和需求之間平衡,如果把一兩銀子從富人手裡轉移到窮人手裡,這一兩銀子會發揮更大的作用,提供更多的需求。

因而要讓每一兩銀子都產生需求、要維持供應和需求之間的平衡,就務必要想辦法把富人的錢,源源不斷的轉移給窮人,使得大家的財產水平相接近。

這樣一來,就可以最大規模的規避掉經濟潮汐對所有人的影響了。

朱翊鈞揉了揉眉心“發刊吧,讓緹騎保護好他們,別讓懷恨在心的傢伙把他們給殺了,在這個天變的關鍵時刻,他們說這個劫富濟貧的合理性,勢要豪右怎能不怕呢?”

三篇文章環環相扣,最終的導向就是劫富濟貧。

勞動賦予價值,肉食者分配利潤、勞動者只有勞動報酬是不合理的;

勞動者理當對利潤享有分配權,而不是隻獲得勞動報酬;

兼併、壟斷導致了市場失去活力,且總需求不足,最終導致經濟潮汐;

想要讓每兩銀子都創造需求,就要將銀子從富人轉移向窮人。

這就是林輔成和李贄這三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在這三篇文章裡,把銀子換成糧食,也是可以成立的。

如果朝廷不想陰陽失度、水旱不調,餓死更多的人,掀翻朝廷,那朝廷就要想辦法把糧食從富人手中流轉到窮人手裡,而不是讓糧食在富人手裡釀成酒,或者在糧倉裡腐爛、發黴、發臭。

第一百九十四章 皇帝親自帶頭偷工減料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的命是不是命,你是不是人?第666章 到底誰纔是混世魔王?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山老祖的無上真經第五十一章 朕以皇帝的名義許諾第941章 朕非仁義之君第二百四十六章 難道,還有高手?第624章 這聽起來很大膽,但一點都不明智第344章 誰輸誰贏不重要,打的好看就行第七十九章 罵了他,他還得謝謝咱們第420章 跟不講理的服軟,跟講理的耍橫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659章 種植園的奴隸一年可以吃120斤肉第一十五章 割雞焉用牛刀第740章 天地人,兼三才而用,鼎三足而立第929章 劫富濟貧的合理性第655章 把這個叫伽利略的年輕人,帶回大明吧第二十八章 力足以勝天第940章 你跟皇帝玩腦筋,皇帝對你誅九族第387章 搶着給皇帝送錢,算怎麼回事兒?第二百二十四章 上面假裝發餉,我們假裝打仗第831章 查士丁尼瘟疫第307章 封建禮教害死人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寧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第354章 只是官船官貿,不敢妄稱再下西洋第923章 奸臣是奸,不是蠢!第388章 朕親自手刃徐階第二百零二章 權豪縉紳裡面的一股泥石流第353章 不是思維簡單,而是這樣做效率最高第一百三十七章 只要價錢合適,靈魂都能出賣給惡魔第649章 兵發杭州府,誅殺吳善言!第447章 以徵虜大將軍的名義宣佈:俺答汗,第527章 百業農爲先,農興則百業興第555章 欠陛下的債,還不完,根本還不完第778章 黑麥種子是蒐集來的!第二十九章 視之如綴疣,安從得展布第888章 遍地哀鴻滿地血,無非一念救蒼生第二百四十六章 難道,還有高手?第七十四章 嫂溺須援之以手,事急從權宜之計第816章 垃圾,就該堆在垃圾堆裡第604章 厄運專挑苦命人,麻繩專挑細處斷第三十六章 以德服人,以德治國?第720章 氪金是朱翊鈞對戰爭的最大尊重第509章 狼真的來了,而且來勢洶洶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贓不均、賞罰不明第四十五章 發乎己者有不忠第390章 不過是舊時代的殘黨罷了第603章 富到流油的松江府第二百二十七章 真是一個好主意!第805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四十三章 主少國疑,帝制之下的皇權缺位第787章 近似於官而異於官,近似於民又在民之上第953章 漢文宋仁,亦不如陛下之分毫第357章 打碎了一個聚寶盆,就再建一個聚寶第972章 薪金百兩是外人,身股一釐是自家第452章 大司馬這個保守派有點怪第698章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第897章 萬曆第五大案,誠臣張居正之錯第493章 詔曰:今日,廢除賤籍第429章 買得吳船載吳女,都門日日醉醺醪第429章 買得吳船載吳女,都門日日醉醺醪第878章 隱形的權力第822章 六策安遼固疆本 皇恩特許懲賤儒第971章 王崇古破內閣通天路,申時行怒斥翰第988章 朕,計窮也第338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972章 薪金百兩是外人,身股一釐是自家第481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冤大頭第五十三章 養寇自重,弛防徇敵第723章 日月幽而復明,可一些火種已經熄滅第一百六十三章 皇極殿公審三逆臣第464章 拋開軍事威脅不談,推廣海外寶鈔第930章 中盛良薯倉廩實,九邊風雨歲時豐第630章 因爲,陛下他善!第二百一十四章 煤市口大火第898章 議和不搶第418章 大明,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第727章 你不是知錯了,是知道自己快死了第一百二十一章 想讓朕跪着當皇帝?沒門!第705章 崇德坊的集體婚禮第1017章 相濡以沫自難棄,風雨同舟可白頭第531章 大明真的存在嗎?第二百四十二章 張先生的軟肋第362章 海瑞帶着骨鯁正氣,來到了西苑第289章 你問朕是什麼人?朕的名字不可探聞第338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843章 鐵骨鑄海無萬世,綱常重論有新天第670章 都是這些勢要豪右,害苦了朕!第869章 利益關係雖然冰冷,但是牢固第844章 羈縻之遺毒,附骨之沉痾第724章 一個良好的開端第四十六章 大明早晚有一天,被人踹了攤子!第990章 笑容不會消失,只會轉移第736章 毒過潘金蓮第四十章 曲則全,枉則直第894章 你說的讓大明再次偉大,包括我們嗎第314章 出使泰西使者返京,只帶了一堆的書第842章 戰勝大明的唯一辦法第339章 野山豬不會投降,但是人會第一百九十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撤退轉進其疾如風
第一百九十四章 皇帝親自帶頭偷工減料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的命是不是命,你是不是人?第666章 到底誰纔是混世魔王?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山老祖的無上真經第五十一章 朕以皇帝的名義許諾第941章 朕非仁義之君第二百四十六章 難道,還有高手?第624章 這聽起來很大膽,但一點都不明智第344章 誰輸誰贏不重要,打的好看就行第七十九章 罵了他,他還得謝謝咱們第420章 跟不講理的服軟,跟講理的耍橫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659章 種植園的奴隸一年可以吃120斤肉第一十五章 割雞焉用牛刀第740章 天地人,兼三才而用,鼎三足而立第929章 劫富濟貧的合理性第655章 把這個叫伽利略的年輕人,帶回大明吧第二十八章 力足以勝天第940章 你跟皇帝玩腦筋,皇帝對你誅九族第387章 搶着給皇帝送錢,算怎麼回事兒?第二百二十四章 上面假裝發餉,我們假裝打仗第831章 查士丁尼瘟疫第307章 封建禮教害死人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寧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第354章 只是官船官貿,不敢妄稱再下西洋第923章 奸臣是奸,不是蠢!第388章 朕親自手刃徐階第二百零二章 權豪縉紳裡面的一股泥石流第353章 不是思維簡單,而是這樣做效率最高第一百三十七章 只要價錢合適,靈魂都能出賣給惡魔第649章 兵發杭州府,誅殺吳善言!第447章 以徵虜大將軍的名義宣佈:俺答汗,第527章 百業農爲先,農興則百業興第555章 欠陛下的債,還不完,根本還不完第778章 黑麥種子是蒐集來的!第二十九章 視之如綴疣,安從得展布第888章 遍地哀鴻滿地血,無非一念救蒼生第二百四十六章 難道,還有高手?第七十四章 嫂溺須援之以手,事急從權宜之計第816章 垃圾,就該堆在垃圾堆裡第604章 厄運專挑苦命人,麻繩專挑細處斷第三十六章 以德服人,以德治國?第720章 氪金是朱翊鈞對戰爭的最大尊重第509章 狼真的來了,而且來勢洶洶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贓不均、賞罰不明第四十五章 發乎己者有不忠第390章 不過是舊時代的殘黨罷了第603章 富到流油的松江府第二百二十七章 真是一個好主意!第805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四十三章 主少國疑,帝制之下的皇權缺位第787章 近似於官而異於官,近似於民又在民之上第953章 漢文宋仁,亦不如陛下之分毫第357章 打碎了一個聚寶盆,就再建一個聚寶第972章 薪金百兩是外人,身股一釐是自家第452章 大司馬這個保守派有點怪第698章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第897章 萬曆第五大案,誠臣張居正之錯第493章 詔曰:今日,廢除賤籍第429章 買得吳船載吳女,都門日日醉醺醪第429章 買得吳船載吳女,都門日日醉醺醪第878章 隱形的權力第822章 六策安遼固疆本 皇恩特許懲賤儒第971章 王崇古破內閣通天路,申時行怒斥翰第988章 朕,計窮也第338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972章 薪金百兩是外人,身股一釐是自家第481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冤大頭第五十三章 養寇自重,弛防徇敵第723章 日月幽而復明,可一些火種已經熄滅第一百六十三章 皇極殿公審三逆臣第464章 拋開軍事威脅不談,推廣海外寶鈔第930章 中盛良薯倉廩實,九邊風雨歲時豐第630章 因爲,陛下他善!第二百一十四章 煤市口大火第898章 議和不搶第418章 大明,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第727章 你不是知錯了,是知道自己快死了第一百二十一章 想讓朕跪着當皇帝?沒門!第705章 崇德坊的集體婚禮第1017章 相濡以沫自難棄,風雨同舟可白頭第531章 大明真的存在嗎?第二百四十二章 張先生的軟肋第362章 海瑞帶着骨鯁正氣,來到了西苑第289章 你問朕是什麼人?朕的名字不可探聞第338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843章 鐵骨鑄海無萬世,綱常重論有新天第670章 都是這些勢要豪右,害苦了朕!第869章 利益關係雖然冰冷,但是牢固第844章 羈縻之遺毒,附骨之沉痾第724章 一個良好的開端第四十六章 大明早晚有一天,被人踹了攤子!第990章 笑容不會消失,只會轉移第736章 毒過潘金蓮第四十章 曲則全,枉則直第894章 你說的讓大明再次偉大,包括我們嗎第314章 出使泰西使者返京,只帶了一堆的書第842章 戰勝大明的唯一辦法第339章 野山豬不會投降,但是人會第一百九十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撤退轉進其疾如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