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3章 漢文宋仁,亦不如陛下之分毫

對於大多數總督府而言,他們願意跟當下的大明做生意,因爲萬曆開海後的大明,物價真的非常公道,甚至是物美價廉。

在隆慶二年月港開關時,大明朝廷還沒轉過彎兒來,貨物的價格,簡直是令人匪夷所思。

比如一個景德鎮瓷碗,作價三兩銀子,而一斤象牙作價六文,一個瓷碗就能換取六百斤象牙;一斤大黃換五十斤香料;一口鐵鍋換三百斤皮草。

這個價格太貴了,以至於走私纔是貿易的主流。

大明之前的朝貢貿易,大明貨物價格貴得離譜,而番國貨物一文不值,這種定價背後的原因是極爲複雜的,比如天朝上國的傲慢,比如詭異定價造成的官船官貿規模極小,多數都是走私等等。

自萬曆年間全面開海後,朝廷對貨物進行了重新定價,貨物的價格終於圍繞價值波動,而非圍繞禮部、戶部官員們一拍腦門決定。

當然部分商品,朝廷依舊維持着過往的傲慢。

比如五桅過洋船這種戰船,價格就十分驚人,成本五萬銀不到,售價高達二十五萬銀,火器另外算價,即便是如此昂貴,還另外有門檻,至少要是友邦級別,才能購買。

英格蘭使者多次請求購買五桅過洋船,都是無果而終。

除此之外,大明還有一部分的商品,是不對外開放的,救命的老滷水和精心炮製的金雞納霜,馳道上的鐵馬,燒焦、水肥等等商品,都是嚴格禁止外銷,連門都沒有,根本買不到,其技術,也在藏經樓的三層之上,連普通格物博士都不太能接觸得到。

對於墨西哥、秘魯、智利這些總督府而言,價格公道的大明是個極好的選擇。

即便是沒有佩德羅和大明談判,一起籌建環太平洋商業聯盟,用不了五年的時間,就會因爲貿易的緣故,自然而然的形成實質上的環太平洋商業聯盟。

就是費利佩發動無敵艦隊征戰,也阻擋不了這種趨勢,除非大明皇帝突然抽風,要閉關鎖國,否則,也阻擋不了這個趨勢。

七月初二,盛夏時節,知了從早上開始,就沒完沒了的嘶鳴,給燥熱的天氣,增加了更多的煩躁,文華殿一如既往進行着廷議,二十七位文武廷臣,面色格外嚴肅。

“陰陽失度,水旱不調。”張居正說出了八個字,讓本來還在交頭接耳的廷臣們,安靜了下來。

“六月中旬開始,河南、江左、江右、湖南等地區進入了雨季,短短半個月的降水量,河南開封府、歸德府等地超過了二十寸,半個月下了一年的雨。”張居正簡短的介紹了下今年天氣的詭異。

朱翊鈞深吸了口氣說道:“諸位臣工,欽天監告訴朕,七下八上,說的是雨季,就是七月在江南,八月再北上到河南、北直隸、山東等地,但現在,六月中旬,河南山東地方,就開始暴雨傾盆。”

“歸德府,奇雷耀空。”

去年冬天沒下的雪,都攢到了今年夏天,大明糧食的主產區迎來了洪澇災害。

而且最讓人難受的是,這雨季提前了近兩個月的時間,河南這些地方,本來要到七月中旬以後,纔會進入雨季,可是六月中旬就開始暴雨了。

皇帝所說的奇雷耀空的事兒,廷臣們都聽說了,六月十八日,河南歸德府,天有奇雷耀空。

大暴雨來臨之前,從東南而來的雨雲,在天上如同城牆一樣推進,快速籠罩了整個歸德府上空,黑雲壓城,還沒到傍晚,天就黑了。

連一絲風都沒有,這種安靜持續了長達兩刻鐘的時間。

閃電從東天開始醞釀試探,如同毒蛇吐信一樣伸出後快速收回,而後又猛地噴涌而出,由東向西激射,卻突然在天空劃過了一個直角,把天空割斷成了南北兩半,最終如同蛛網一樣的閃電分支,撕裂了整個天穹,恍若白晝。

片刻之後,震耳欲聾的轟鳴聲,掃過了大地,緊接着,歸德府出現了數十個形態各異的滾地雷,隨風而動。

滾地雷就是球形閃電,這東西本就不常見,連欽天監的天文生也是隻見其名,從未見其形,而歸德府一次就出現了數十個滾地雷。

雨水傾盆而下,大雨滂沱,持續了三天三夜之久。

齊雷耀空,說的就是這些滾地雷。

戶部尚書張學顏頗爲慶幸的說道:“夏糧已收,秋糧正需要灌溉,這次大暴雨之後,放晴了九日,也算是讓人喘了口氣,會造成減產,但是不會太多。”

“而且因爲早有準備,自春天起,各級衙門都對堤壩進行了加固,對地勢低窪進行了遷民,沒有鬧出洪災、瘟疫來,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不是說沒有地方受災,而是把地勢低窪地方的百姓,遷徙到了地勢較高的地方,有了泄洪的地方,這次的大暴雨,纔沒有造成巨大的傷亡。

滾地雷出現,似乎昭示着老天爺動了真怒,但因爲朝廷提前做了周全的準備,這次水旱不調造成的大降雨,造成的危害,比之前預期的要小很多,至少是可接受的範圍。

“今年,可能是日後十年,氣候最好的一年。”朱翊鈞重重的嘆了口氣,看着窗外的天空,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個老天爺存在,要亡了大明,就一把天火,把他給燒的乾乾淨淨,何必爲難百姓呢?

廷議主要是關於受災免稅、泄洪區不得耕種居住、各地縉紳履行自己的六十二條承諾和朝廷、百姓共度時艱等等。

各地均有劣紳,災年仍然不肯減租、趁機兼併、收買奴僕等等行爲,都被各級衙門給抓了典型。

但大多數的縉紳還是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減租、不兼併、配合朝廷賑濟。

因爲歷史早就不止一次證明了,你的宅院修的再堅固,被流民衝擊也是一衝就散,和小地主沒什麼區別,要麼在流民的鍋裡,要麼和流民一起流徙。

民亂真的鬧起來,皇帝修的皇宮都能攻破,你這地主家的宅院得修到什麼地步,才能擋得住流民的衝擊?

“綏遠馳道擴建。”工部尚書辛自修拿出了一本奏疏。

綏遠總督潘季馴、劉東星、忠順夫人等人上奏,請命擴建馳道,綏遠馳道的運力不夠了。

煤炭、鐵料、口鹼、皮草、羊毛、牲畜等等貨物,佔據了馳道將近九成的運力,這導致了其他貨物,只能依靠過去的駱隊、騾車、牛車等方式運輸。

朝廷在綏遠馳道規劃之初,就嚴重低估了綏遠對運力的需求,即便是這次的擴建,也只是緩解而不是解決。

在綏遠,馳道的價格更低,騾車、牛車的價格反而更高,一些個商賈,寧願等待數月排鐵馬,也不願意僱傭這些騾車、牛車。

造成這種現象,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安全。

鐵馬拉動的火車,配有工兵團營沿途保護安全,貨物基本不會損失,但騾車、牛車在路上走着走着,就有可能被馬匪給劫了。

馬匪敢劫馳道,大明軍就敢平叛。

所以商賈們寧願等,也不願意人貨皆失。

潘季馴寫了一本十分詳細的奏疏,請命擴建馳道,並不是全線擴建,而是對關鍵線路進行擴建,臥馬崗到五原府,勝州到五原府,歸化城到宣府,以最小的成本,增加馳道的運力。

不是說宣府到京師這段馳道不忙,這段其實最爲繁忙,但到了腹地,騾車、牛車就成了備選,因爲腹地更加安全,京營十幾年如一日的剿匪,讓商隊不必擔心劫匪之事。

“綏遠地方的請求,是極爲合理的。”辛自修陳述了所有情況,擴建馳道是十分合理的要求,唯一的問題,是三百五十萬銀馳道擴建費用,綏遠地方僅僅只能承擔一百五十萬銀,但還有兩百萬銀的虧空。

萬曆十八年的預算在去年年底就已經做完了,每一分銀都有要用的地方。

“國帑困難,內帑把這筆銀子拿出來好了。”朱翊鈞思前想後,決定把這筆銀子拿出來。

馮保一聽這話,面色有些疑惑,內帑爲了丁亥學制、黃金寶鈔,早就把銀子掏空了,有多少銀子,都拿到了金銀市換取黃金來發行寶鈔,這兩百萬銀,從何而來?

兩百萬銀不少了,3.5個先帝皇陵了。

“陛下,潞王殿下就藩之銀?”馮保忽然愣了下,他忽然想到了銀子從哪裡摳出來了。

張居正、凌雲翼、張學顏等大臣,都很瞭解內帑的情況,內帑真的沒有多少銀子了,這銀子又不能憑空冒出來,馮保這話一說,大家就知道銀子從哪裡來了。

朱翊鈞點頭說道:“嗯,孃親反對潞王就藩金山,就藩之事再議,先把馳道擴建了吧。”

朱翊鈞給潞王就藩準備了三百萬銀採買各種船隻、貨物,招募義士一起前往,準備工作都已經就緒,只要李太后那邊點頭,一切就可以開始行動起來了。

但李太后遲遲不肯答應,這筆銀子,朱翊鈞只能挪作他用了。

“這…”凌雲翼入朝做次輔,他是第一次遇到這種事。

皇帝從自己的小金庫裡掏銀子出來應急的事兒,他聽說過很多很多次,但聽說歸聽說,親身經歷,才能察覺到其中的難能可貴。

天下是老朱家的天下,你皇帝拿出自己銀子,那不是理所當然?理兒當然是這個理兒,但內帑和國帑早在嘉靖年間就徹底分家,已經開始明算賬了。

皇帝不從國帑拿銀子亂花錢,那已經是老天保佑了。

皇帝一口氣從內帑拿出了兩百萬銀救急,還是剋扣潞王就藩之銀,這已經不是一句簡單的陛下英明能夠解釋了。

“諸位明公不必擔心,朕昨日收到奏疏,就已經宣了潞王覲見,潞王索要了三名萬國美人,就答應了。”朱翊鈞解釋了下,這件事潞王也點了頭,不會傷害皇帝兄弟之間的親親之誼。

潞王還是想就藩金山,但母親不讓,他只能在大明待着,在大明做藩王,就只能做個廢物,除了要幾個萬國美人,他什麼都懶得要。

對朱翊鏐而言,要不到自由,要銀子也沒啥用,他這個身份地位,要什麼只要一句話就夠了。

潞王甚至打算去倭國石見銀山,鎮守銀山,倭國很近,從石見銀山到朝鮮釜山,只需要六日水程,從釜山天津衛只需要七日水程,回京一次不要一個月的時間。

這足夠近了吧?但李太后還是不肯。

李太后對這件事就一個態度,避而不談。

“國帑有常,歲計早定;度支維艱,空乏難支。割骨肉之厚資,成社稷之遠圖;緩天潢貴胄之就國,急黎庶萬民之通商,臣爲大明賀,爲萬民賀。”凌雲翼聽到了這裡,站了起來,俯首說道。

“臣等爲大明賀,爲萬民賀。”廷臣們趕緊起身,齊聲說道。

歌功頌德,馬屁聲充斥在了文華殿內,凌雲翼在朝鮮的時候,還在奇怪,張居正搞恩情敘事,着實是有些古怪至極。

你一個臣子,這麼加強君權,就不怕反噬?但凌雲翼回京做了次輔,覺得張居正這恩情敘事,搞得實在是太保守了!

凌雲翼站直了身子,端着手繼續說道:“昔,漢文罷露臺之費,儉德流芳;宋仁卻羊羔之貢,仁聲載譽,然,漢文宋仁,亦不如陛下之分毫…”

“停!過了,過了。”朱翊鈞直接暫停了凌雲翼的第二輪馬屁。

凌雲翼這纔剛起了個頭,就被陛下制止了,對於凌雲翼而言,漢文宋仁早就作古了,陛下是活着的聖君!

陛下花了兩百萬銀,聽兩句好聽話,總是應該的,張居正作爲帝師,不大合適講這些馬屁話,凌雲翼當仁不讓。

朱翊鈞則覺得凌雲翼的話,說的有點過了,在傳統評價裡,漢文帝和宋仁宗,就是中原漫長曆史上的兩個道德標杆。

漢文帝想修一個露臺,結果得知要花費十個中人之家的資財,就選擇了取消,因此有了露臺惜費這個成語。朱翊鈞修正衙鐘鼓樓,花費了足足一百二十萬銀,給李太后修佛塔也用了二十萬銀。

漢文帝真的比朱翊鈞還要節儉。

漢文帝時常告誡太子,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富貴者,非一人之富貴也,吾所以能爲天下者,以吾能與天下共之也。

漢文帝不穿錦繡、不飲美酒、不食珍饈、不乘華麗、不居宏偉,甚至死後,不起墳不封土,以節民力。

漢文帝死後,很多人都以爲他不封土,是因山爲陵,就是在白鹿原北部的鳳凰嘴山裡開了個墓,在山裡鑿墓自然不需要起封土。

但漢文帝的霸陵不在鳳凰嘴,而在江村,漢文帝真的沒有起墳,沒有封土。

“臣幸逢盛事,目睹聖明,感佩之情,五內沸涌。”凌雲翼被打斷,也知道陛下不喜歡歌功頌德,再拜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朱翊鈞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掌權者一定要掌握權力,就像讀書人一定要真的讀書一樣理所當然。

作爲至高無上的皇帝本人,一定要親手把控權力,朱翊鈞做事的所有邏輯,都圍繞這一目標進行。

“此事就這麼定了,不必再議了。”朱翊鈞下了最終的決策,朝廷沒有銀子去辦了,又要鋪丁亥學制,又要修馳道,這就是兩個無底洞。

“大宗伯,朕聽聞格物博士李開芳的家人,又在生事了?”朱翊鈞眉頭緊蹙的問起了他最近聽到的傳聞。

沈鯉趕忙出班俯首說道:“回稟陛下,李開芳的大伯離世,李家來人,要李開芳回鄉守孝。”

李開芳身世苦楚,三歲時父親重病,六歲時父親病死,母親立了貞節牌坊帶孩子長大,但獨木難支,最終母親帶着孩子,投奔了福建永春李氏本家。

李開芳的大伯收養了李開芳,雖然這個大伯把李開芳的大部分成就都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給了自己的兒子李開藻,但李開芳終究是長大成人而且成才。

萬曆十一年,李開芳、李開藻都中了進士,但皇帝陛下把李開藻的名字劃了去。

七年時光荏苒,收養李開芳的大伯死了,現在李家要李開芳回去守孝,該不該?當然該。

朱翊鈞氣不打一處來,開口說道:“當年李開芳到承天門伏闕之事,大宗伯是很清楚的,若不是李開芳求情,就李開藻那個蠢貨,乾的那些事兒,朕殺了他,也是他活該!”

“當年李開芳肯爲他們李家伏闕,這恩情也就還完了,還要如此糾纏不休?”

李開芳和沈鯉的關係極好,在開榜之前,李開芳訓誡李開藻,就正好被沈鯉給看到,那年也是沈鯉主持會試,雖然沒有師徒的名分,但李開芳算是沈鯉的門人。

“陛下,李開芳大伯離世之前,下了遺囑,把家產一分爲二,李開芳回福建,不光是守孝,也是繼承家業。”沈鯉趕忙解釋道。

李開芳的大伯對李開芳極好,視如己出,這次回福建永春,不僅僅是守孝,還是分家產。

李開芳當初肯爲李家伏闕,可不僅僅爲了不懂事的李開藻,而是爲了這個比親爹還親的大伯。

“永春李氏也是半縣之家的豪奢戶,按照遺囑,李開芳要分十八條三桅夾板船、三十六條二桅海船,七個雞籠伐木廠、六個木匠工坊等等,林林總總有近百萬銀家產。”沈鯉又詳細奏聞了遺囑的詳細內容。

遺囑是真的對半分,一半給了李開芳,一半給了李開藻,這個分法也得到了李家老人的一致認可。

因爲李家快速擴張的時間,是在李開芳中了舉人,沒有入京趕考之前。

那時候李開芳在大伯身邊做賬房,說是賬房,其實這份家業,有大半都是李開芳賺出來的。

李開芳連個庶子都不是,而是一個旁系的侄子,但他就是可以分家產,哪怕他不是格物博士,地位不那麼崇高,他也可以分到一部分的家產。

完全按嫡庶分家產,那是朝鮮,大明這些世家,動輒五百年傳家,可不是偶然,旁支有巨大貢獻,不公的分配,只會弄得離心離德,沒人願意給大宗做貢獻了。

之所以肯對半分,是希望李開芳還能照拂一二,至少看着李開藻,別讓逆子把家產敗光了。

朱翊鈞聽聞,才點頭說道:“這還差不多,李開芳回去的時候,帶三十名緹騎一起回去,可不能吃虧。”

朱翊鈞最初聽到消息,還以爲李家還要繼續用恩情脅迫李開芳,自然要仔細過問,聽說是分家產,而且百萬之巨,立刻就答應了。

不要白不要,守孝二十七個月是不可能的,二十七天完全足夠了。

“臣遵旨。”沈鯉俯首領命,陛下總是不吝惡意的揣測這些大家大族,這裡面有點小誤會,解釋清楚就行了。

李開芳值得皇帝操這麼多的心,就一個橫縱座標軸,將數字、代數式和圖像結合起來討論,就讓大明的算學邁出了及其關鍵的一步。

在短暫的插曲之後,兵部尚書曾省吾呈送了一本奏疏,要對大明九邊兩百萬軍兵進行裁軍,規模從兩百萬縮減到一百萬人的規模。

裁軍得到了大將軍戚繼光的支持。

大明九邊有邊軍兩百萬人,這裡面有近半數不承擔任何軍事任務,甚至連預備役都算不上,就是典型的農戶,這次的裁軍,說是裁軍,更像是確定身份,讓這部分不是軍兵的民夫,安心做農戶去耕種。

大明軍事支出沒有變化,九邊每年軍餉依舊高達六百萬銀之巨,總體軍事支出仍然維持在一千二百萬銀左右。

“自萬曆六年九邊實餉以來,邊軍的戰力一直在持續穩定的恢復,陛下,這次裁軍是第一步,臣對九邊構想如下,正營三,奇營一,援兵一,遊擊一,備禦三。”戚繼光站了起來,告訴了自己皇帝他的九邊構想。

總兵領正營三個,九千人,爲野戰主要軍事力量;

副總兵領奇營一個,三千人,最是精銳,爲主力側翼,戰場上起到了保護側翼、一錘定音的作用;

兩名參將領援兵營一個、遊擊營一個,共計六千人,在防區內機動堵漏,就是填補漏洞,隨時策應主力行動;

最後備禦領備禦營三個,九千人,負責守衛關隘、屯堡等地,不負責野外作戰。

一鎮三萬軍,九鎮二十七萬職業軍人,就是戚繼光的最終構想,哪怕是一百萬軍,也實在是太多了,太耽誤農桑工生產了。

大明處處都缺人缺的厲害,而九邊兩百多萬軍不軍、民不民的乞丐軍,實在是有點太浪費人力了。

戚繼光站在天下堪輿前,長長的指揮棒點在了莫斯科、維也納、君士坦丁堡的位置,開口說道:“隨着火器的大規模列裝,大明在萬人這個規模上,是不可戰勝的。”

“不客氣的說,如果能解決後勤問題,我大明部署兩萬軍到烏拉爾山以西,可以一舉擊垮羅斯國、神聖羅馬帝國和奧斯曼。”

之所以要做出這樣的軍事單位的調整,其目的主要是加強邊軍的作戰能力。

張居正眉頭緊蹙的看着戚繼光規劃的京營、水師、九鎮規劃,搖頭說道:“戚帥,你這個想法很好,方方面面都很好,但唯一的問題是,再有安史之亂,該當如何?”

“京營在,安祿山史思明加在一起,豈是京營對手?”戚繼光理所當然的說道。

安祿山能鬧出那麼大的動靜,還不是因爲大唐長征健兒在西域不在關內,但凡是李隆基手裡有一支可以野戰的強軍,安史之亂不會鬧到那般地步。

張居正聽聞,繼續說道:“所以,這一整套的軍事體系,其實是以京營爲核心而構建。”

“然也。”戚繼光點頭說道。

精簡人事,同樣的投入,更強的戰力,看起來是裁軍,其實是振武,唯一要擔心的就是邊軍太強可能會造反的問題,但只要京營足夠強橫,邊鎮就不會藩鎮化。

這一整套軍事體系構建,都是建立在京營強橫的地步。

“那就是了,陛下,臣不認同戚帥的強邊之策。”張居正俯首說道。

大明國祚兩百年,京營起起落落了數次,跟着太祖太宗皇帝征戰南北,強大過,解散過,重組過,但自武宗之後,就慢慢衰弱了下去。

戚繼光滿是疑惑的看着張居正,他甚至沒聽明白張居正話裡的邏輯。

“朕聽明白了。”朱翊鈞笑着說道:“先生覺得京營強橫是一時的,一旦遇到了京營衰弱,邊軍強橫,那大明就變成了晚唐。”

“陛下聖明。”張居正再拜,皇帝陛下果然聽懂了他在說什麼。

萬曆維新的京營是個奇蹟,是陛下以十八年如一日辛苦創造出來的奇蹟。

這個奇蹟,能否在陛下走後,延續下去,沒人能知道,邊方糜爛就糜爛吧,總歸不會鬧到藩鎮割據的地步。

“臣欠考慮了。”戚繼光愕然,才趕忙俯首請罪,他有點想當然了,這也不怪他,誰讓京營現在如日中天?

大明邊軍糜爛這麼多年,顯然是刻意爲之,而不是缺乏振武良策。

“這個從長計議吧,先將邊方有名無實的軍兵轉爲民籍,讓他們安心農桑爲宜。”朱翊鈞准許了奏疏的一部分。

裁軍是是一定要裁的,但是否將九邊精簡成戚繼光說的營兵制,得從長計議。

軍屯衛所制度已經衰弱,從戰爭的主體退化到了兵源的地步,而戚繼光提出的營兵制,是最好的取代辦法。

戚繼光這套營兵制是總結,其實從嘉靖虜變之後,營兵制就已經出現了。

不過是以客兵、私兵、家丁兵的方式出現,比如李成樑的三千家丁,比遼東七萬軍還能打;比如大同總兵馬芳就有兩個標營,全是騎兵萬人隊。

但真的走出那一步,對於朝廷而言,是個艱難的選擇。

要保持京營的絕對忠誠絕非易事,一旦皇帝覺得京營有了威脅,就會聯合文臣壓制武勳,慢慢削減京營的實力,邊軍一樣糜爛也就罷了,京營弱邊軍強橫,幹弱枝強,自立山頭,結果就是藩鎮化。

這一點,在明朝晚期,尤其是在遼東藩鎮化後的關寧鐵騎,表現格外突出。

其實到了清末,隨着八旗子弟戰鬥力持續衰弱,清廷也要面對這樣的問題。

“能不能把全軍打造成上報天子下救黔首的鐵軍?”朱翊鈞提出了一個解法,只要把邊方營兵制,打造成和京營一樣的聖堂勇士,那就不必擔心什麼邊方藩鎮化的問題了!

朱翊鈞提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戚繼光認真想了想,指着堪輿圖上莫斯科的位置說道:“陛下,要不看看莫斯科?”

大明大將軍、奉國公戚繼光,仔細權衡之後,認爲打下莫斯科更簡單點。

張居正面露笑意,戚繼光和他當初一樣的窘迫,他講筵的時候,總是讓陛下看看《帝鑑圖說》。

第三十五章 族黨排異,不勝不止(爲盟主“電飯煲菜譜”賀!)第449章 秣兵厲武以討不義,務以德安近而綏第900章 下地獄跟閻王爺說去吧!第643章 無端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畫時第409章 有史以來,第一支全火器的騎兵第934章 經緯天地曰文,安民立政曰成第778章 黑麥種子是蒐集來的!第995章 民亂如火,民如薪第一百二十章 觀天下英雄,唯元輔與載堉耳第1005章 廣佈耳目,深植爪牙第1003章 只能如此,別無他法第430章 不爲刀俎,即爲魚肉第323章 大明處處都是迴旋鏢第981章 絕對不能讓老鼠上桌第376章 陽,太陽升起第457章 人性本惡的鴻溝第一百五十一章 重新定義清流第466章 違背祖宗的決定第六十二章 隋珠彈雀,便殿擊球第939章 崇高公德:避免戰爭第997章 翰林院的文章,盡除空談之風第1004章 天下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第二百四十八章 覓塞外良地營建營堡堅城第524章 皇國興廢,在此一舉!尊王攘夷,就第925章 借勢而行,南輕北重第298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第二百一十章 鮮衣怒馬正年少第932章 王崇古大漸第385章 大明舉重冠軍張居正第二百一十四章 煤市口大火第772章 泰西的商賈,可能偷朕的錢!第514章 解刳院雅座一位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明和西班牙的共同困境第996章 失敗是日常,成功纔是偶然第二百七十六章 銀錠不是貨幣,銀幣纔是第一百七十七章 鎮庫大錢真的很大第966章 金堤潰蟻穴,非一夕之故第1011章 青山處處埋忠骨,石魄長留清白魂第868章 陛下乃不世明君第707章 遲到的正義從來都不是正義第570章 陛下和元輔,實在是太善良了第623章 大明做事,過於霸道了!第548章 《王謙發家的四個秘密》第781章 以行仁而王天下,以尚力而霸四海第596章 嚴刑峻法,這個惡人朕做了第918章 唯自強,有新生第二百六十章 戰爭之中,傷亡不可避免請假條高燒第994章 換了批人,幾乎等同於換了人間第784章 陛下,臣做了一個鳥第642章 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偏偏他自己還不爭氣第一百零七章 小皇帝罵人,又難聽又誅心第775章 十里銀灘百萬鹽第846章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骨餘一脈傾元必漢第二百章 拿着我的銀子,離開我的船第880章 既要治標,也要治本第二十七章 劃破黑暗的一道光第896章 用有形的軍靴,踩在了無形的大手之第399章 天欲墮,賴以拄其間;道近隳,問誰第302章 這是大明的頂級機密第472章 世界的參差不齊第七十六章 瘦徐家,以肥天下第800章 漢鄉鎮就是南洋夢,南洋夢就是漢鄉鎮第1016章 問題的關鍵,是找到關鍵問題第555章 欠陛下的債,還不完,根本還不完第591章 來自天運的考驗第688章 四旬過後始悟真,萬事由天不由人第904章 金債興衰內外鑑,海國毒患示危瀾第549章 奇觀:正衙鐘鼓樓第一百八十八章 物種的多樣性第787章 近似於官而異於官,近似於民又在民之上第978章 風雨兼程煙波險,鴻志初展客路艱第780章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第316章 黑夜待久了,總怕太陽不會升起第512章 皇家理工學院第1007章 大清官東躲西藏,徐癭瘤只走後門第一百零七章 小皇帝罵人,又難聽又誅心第612章 大度?大度個屁第952章 軟弱和怯懦,只會獲得羞辱第705章 崇德坊的集體婚禮第581章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587章 貧農劉二不曾偷第903章 羣龍無首 大廈將傾之前的癲狂第495章 借工兵團營法一用第628章 敵在本能寺!第848章 海瑞三大過第二百五十五章 想辦法再借給他點兒第787章 近似於官而異於官,近似於民又在民之上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391章 只能以七尺之軀許國第708章 凍死不折屋,餓死不虜掠第688章 四旬過後始悟真,萬事由天不由人第958章 毀奇技以安民生第336章 我本將心照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第739章 平賬仙人王崇古第647章 老虎要打,倀鬼也要抓第971章 王崇古破內閣通天路,申時行怒斥翰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686章 想讓朕吃迴旋鏢?沒門!第989章 遼寧,則天下寧
第三十五章 族黨排異,不勝不止(爲盟主“電飯煲菜譜”賀!)第449章 秣兵厲武以討不義,務以德安近而綏第900章 下地獄跟閻王爺說去吧!第643章 無端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畫時第409章 有史以來,第一支全火器的騎兵第934章 經緯天地曰文,安民立政曰成第778章 黑麥種子是蒐集來的!第995章 民亂如火,民如薪第一百二十章 觀天下英雄,唯元輔與載堉耳第1005章 廣佈耳目,深植爪牙第1003章 只能如此,別無他法第430章 不爲刀俎,即爲魚肉第323章 大明處處都是迴旋鏢第981章 絕對不能讓老鼠上桌第376章 陽,太陽升起第457章 人性本惡的鴻溝第一百五十一章 重新定義清流第466章 違背祖宗的決定第六十二章 隋珠彈雀,便殿擊球第939章 崇高公德:避免戰爭第997章 翰林院的文章,盡除空談之風第1004章 天下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第二百四十八章 覓塞外良地營建營堡堅城第524章 皇國興廢,在此一舉!尊王攘夷,就第925章 借勢而行,南輕北重第298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第二百一十章 鮮衣怒馬正年少第932章 王崇古大漸第385章 大明舉重冠軍張居正第二百一十四章 煤市口大火第772章 泰西的商賈,可能偷朕的錢!第514章 解刳院雅座一位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明和西班牙的共同困境第996章 失敗是日常,成功纔是偶然第二百七十六章 銀錠不是貨幣,銀幣纔是第一百七十七章 鎮庫大錢真的很大第966章 金堤潰蟻穴,非一夕之故第1011章 青山處處埋忠骨,石魄長留清白魂第868章 陛下乃不世明君第707章 遲到的正義從來都不是正義第570章 陛下和元輔,實在是太善良了第623章 大明做事,過於霸道了!第548章 《王謙發家的四個秘密》第781章 以行仁而王天下,以尚力而霸四海第596章 嚴刑峻法,這個惡人朕做了第918章 唯自強,有新生第二百六十章 戰爭之中,傷亡不可避免請假條高燒第994章 換了批人,幾乎等同於換了人間第784章 陛下,臣做了一個鳥第642章 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偏偏他自己還不爭氣第一百零七章 小皇帝罵人,又難聽又誅心第775章 十里銀灘百萬鹽第846章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骨餘一脈傾元必漢第二百章 拿着我的銀子,離開我的船第880章 既要治標,也要治本第二十七章 劃破黑暗的一道光第896章 用有形的軍靴,踩在了無形的大手之第399章 天欲墮,賴以拄其間;道近隳,問誰第302章 這是大明的頂級機密第472章 世界的參差不齊第七十六章 瘦徐家,以肥天下第800章 漢鄉鎮就是南洋夢,南洋夢就是漢鄉鎮第1016章 問題的關鍵,是找到關鍵問題第555章 欠陛下的債,還不完,根本還不完第591章 來自天運的考驗第688章 四旬過後始悟真,萬事由天不由人第904章 金債興衰內外鑑,海國毒患示危瀾第549章 奇觀:正衙鐘鼓樓第一百八十八章 物種的多樣性第787章 近似於官而異於官,近似於民又在民之上第978章 風雨兼程煙波險,鴻志初展客路艱第780章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第316章 黑夜待久了,總怕太陽不會升起第512章 皇家理工學院第1007章 大清官東躲西藏,徐癭瘤只走後門第一百零七章 小皇帝罵人,又難聽又誅心第612章 大度?大度個屁第952章 軟弱和怯懦,只會獲得羞辱第705章 崇德坊的集體婚禮第581章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587章 貧農劉二不曾偷第903章 羣龍無首 大廈將傾之前的癲狂第495章 借工兵團營法一用第628章 敵在本能寺!第848章 海瑞三大過第二百五十五章 想辦法再借給他點兒第787章 近似於官而異於官,近似於民又在民之上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391章 只能以七尺之軀許國第708章 凍死不折屋,餓死不虜掠第688章 四旬過後始悟真,萬事由天不由人第958章 毀奇技以安民生第336章 我本將心照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第739章 平賬仙人王崇古第647章 老虎要打,倀鬼也要抓第971章 王崇古破內閣通天路,申時行怒斥翰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686章 想讓朕吃迴旋鏢?沒門!第989章 遼寧,則天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