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

說話的是都察院右都御史施邦曜。

這位名臣在信陽州事件發案後被朱由檢派到了河南行省,專督地方官府遷移安置災民事宜,這一去就是近一年的時間,直到崇禎十年年底纔回到了京城。

“施卿有何建言儘管講來!”

“啓稟聖上,臣以爲,首輔之數策雖是可行,但臣依據本職來看,若官員依舊憑藉勘合入駐驛站,享用朝廷之公帑以利己,且其中人情仍在,還會有許多冒用之舉生髮,此實爲治標之舉!故此,臣以爲,不若直接取締勘合,改爲按職級發放津貼,以防他人冒用勘合坐享其成。此乃臣之淺見,還望聖上思之!”

施邦曜這番建議是從自身職業的角度來看問題的。

他對大明官場的風氣再熟悉不過了,溫體仁提出的驗看勘合之舉貌似合理,其實還是有很大漏洞可鑽的。

官場上的人情勾連就是最大的障礙。

沒有品級的驛丞很難抗住打着某某高官的旗號入駐的人。

在某些人的威逼之下,九成九的驛丞會選擇睜一眼一閉眼,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銀錢,幹嘛去得罪一個有權有勢的人?

而若是想防止這種白白耗費公帑的行爲,那就少不了都察院的監督。

但這件事難度太大了,以都察院現在的力量根本無法做到。

大明驛站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近兩千處驛站分佈於十幾個行省之內,這得需要多少御史,花費多少時間才能監管的過來?

但是制度的缺陷又不能視而不見,施邦曜思忖半天終於想到了這個辦法。

施邦曜的提議讓朱由檢頓時感到眼前一亮,這條建議有些像後世將暗補改爲明補的味道,如果能夠順利實施的話,那驛站的商業屬性將會更強,管理上也少了麻煩和漏洞。

但是現在就這樣做的話,恐怕會受到整個官員羣體的抵制。

幾乎所有的官員都認爲,驛站是朝廷的,他們能夠免費入住是官威和體面,給朝廷效力憑什麼還要花錢?

就算有補助也不行,那樣傳出去會有失體面,而他們的體面就是朝廷的體面,他們丟了面子就等於朝廷丟了面子。

不是錢不錢的問題,是面子,懂嗎?面子大於天。

所以說,施邦曜的建議雖好,但現在暫時還不能實行。

果然,沒等朱由檢委婉的說出自己的意思,殿裡已經有了反對的聲音,理由和自己想的一模一樣。

“啓稟聖上,臣不贊成施憲臺此議!”

出言反對的是兵部尚書楊嗣昌。

“驛站接待朝廷官員之規久已有之,正是此舉纔將官員與其他人等區分開來。天下諸官皆是爲朝廷效力,而驛站亦是國有,豈有朝廷向官員索取費用一說?此舉若行,傳出去將會引世人恥笑,更會傷及天下羣僚之顏面,殊不可取也!”

楊嗣昌邊說邊搖頭道,臉上的神情也是相當的不滿。

“臣附議本兵之言!過去窘迫之時尚未有此行舉,現今朝廷財政大爲寬裕,且將來會更加充盈,如此之下豈能行此不義之舉,施憲臺謬亦!”

侯恂也是站出來表達了反對之意,並且理由更加充分。

朝廷窮的時候都沒這樣做,爲啥現在有錢了反而開始算計開了?

“臣贊同部堂之論,首輔之議已是極爲可行之舉,相信天下官員也也會遵章執行,但施憲臺此議卻是有些過矣!臣附議首輔之議,還請我皇慎思之!”

一向很少發表意見的範景文也站了出來,旗幟鮮明的倒向了楊嗣昌和侯恂這一邊。

剩下的重臣裡,溫體仁本就對施邦曜反對自己感到不滿,此時雖未明確表態支持楊嗣昌,但沉默已經是最好的表達方式了。

而孫傳庭和陳奇瑜雖對施邦曜的提議略感不滿,但兩人因爲參與議事次數太少的緣故,不想一上來就樹敵,所以不約而同的採取了不表態的方式。

而司農寺的兩名少卿嚴俊山和宋應星則是因爲品級太低,加上初次與會,根本不敢表明自己的態度。

“哼!驛傳每歲消耗巨量國帑,其中相當一部分既是爲許多官員所費,若依本憲之議,那每年即可節省大量銀錢!現下國朝財政雖是略微寬裕,但尚有多少饑民百姓等待朝廷錢糧安置?若是能省下一分銀兩,百姓便會寬裕一分,我等平日皆是錦衣玉食度日,難道還需從百姓口中奪食不成?”

施邦曜怒視楊嗣昌接連發問道。

“施憲臺此言過亦!朝廷自有安置災民之專款,何來我等與其口中奪食之說?若依憲臺之言,那我等日常所享亦應與百姓一般方可?適才本官所言乃就事論事,憲臺切勿亂扣罪名纔好!”

面對施邦曜的質問,楊嗣昌毫不示弱的反駁道。

“好了好了!諸卿切勿爭執了!施卿之言亦是一心爲國,其餘諸卿所言也是有些道理,此事到此爲止吧!接下來先議正事!嚴卿、宋卿,二位卿家有何建言與聞?”

朱由檢擺手止住了幾人的爭論,點名頭一回參加議事的司農寺二人發言。

“啓奏聖上,臣等二人所奏乃是寺務相關,與災民安置也是有着些許牽連,還望聖上容稟!”

聽到皇帝點名之後,一直坐在那裡一句話沒說的嚴俊山與宋應星慌忙起身,兩人對視一眼後,嚴俊山施禮後開口稟道。

“啓稟聖上,經首輔屢次提及聖上重農之意,臣與宋少卿及溫寺丞遍覽歷朝之相關書籍文檔,幾經商議並請示大司農後議定,把荊襄一帶作爲我朝糧米基地,進行完全之開發。如此一來,此地將成爲安置災民之另一要點,河南行省災民就近向此區域遷移,也會極大減輕朝廷各種損耗。臣等粗粗算過,荊襄尚未開墾之地可達數十萬頃,其農產及水產,足可供養數百萬甚至更多災民安身。臣等恭請聖上裁定,由本司遣人赴荊襄指導農戶精耕細作之事宜,待功成之後再予以全面推廣!”

後世有句廣爲人知地名言:“湖廣熟,天下足”,但這是在滿清中後期纔出現的一句話。

雖然秦漢起兩湖一帶便得到了開發,到了現在,湖廣行省已成爲大明的糧食主產區,所產米糧成爲漕糧的主要組成部分。

但截止到現在爲止,因爲並沒有出現百餘年後人口大爆炸的現象,此時的荊襄地區還有大量的田地未被開發出來。

嚴俊山等人在調閱了大量的檔案後,再與湖廣現有的人口數量一對比,最後得出了全面開發水網密佈的荊襄一帶的結論。

“好!司農寺雖復設不久,但卻有如此長遠之眼光統籌佈局,實是值得誇讚!卿等可將此事題本呈上,待司禮監批紅之後即可予以實施!望卿等用心任事,踏實苦幹,功成之時,朕定不吝賞擢!卿且回座吧!”

嚴俊山的提議讓朱由檢心情大好起來。

司農寺的工作效率讓他刮目相看。

在如此短時間內便能想到由京畿地區試點運作田地增產一事,緊接着又提出荊襄全面開發,並且這兩條措施都是有的放矢,並不是單純的博取自己的關注,就憑這種實心做事的態度也要好好誇獎一番。

明末遠洋貿易的迅猛發展,直接帶動了江南一帶手工業的快速崛起。

每天都有海量的絲綢、茶葉、瓷器、生絲、棉布等產品被裝船運往了東西兩洋的相關國度,並從他國帶回來了巨量的白銀和其他大明所需的產品物資。

這種商業及手工業大繁榮的同時,也讓江南糧食主產區的耕地面積迅速減少。

巨大的利益刺激下,士紳大戶也罷,平民百姓也好,都紛紛把自家的良田改成了桑田,用來換取更高的利潤。

原先是蘇鬆熟,天下足,現在的蘇鬆已經需要湖廣的糧米來養活了。

而荊襄的大開發正好是對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有效補充。

看來需要加大從河南往湖廣移民的力度和速度了。

湖廣不缺糧食,而且與河南搭界,就近移民會給官府節約不少成本。

現在河南災民也是在向湖廣一帶遷移着,但並沒有深入到荊襄一帶,只是將兩省交界的水量相對充沛的地區作爲了安置點。

“給河南巡撫、湖廣巡撫下旨,命其安排相關人等對接,安排好空閒地域,儘快擴大移民人數及速度!溫卿,衛生署要組織多隻醫療隊攜帶足夠藥品,分赴河南、湖廣兩地,做好防疫防病之事項,所需費用自太倉支出!災民安插之事,朕亦會自內帑撥付銀錢與兩省官府!”

溫體仁起身拱手領旨,心裡則是盤算着讓溫侃去哪一處建功更加合適。

還是京畿吧。

荊襄開發還未開始,等到一切準備就緒,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現在的節氣正值春耕,京畿離着皇帝近,而且在自己的可控制範圍內,一旦有什麼需求,自己在短時間就能幫得上忙。

等司農司在京畿地區的試種取得成功之後,荊襄的事物也就剛開始,到時候再讓溫侃去摻和一把,爭取兩面都有功勞。

就在朱由檢和重臣們商議國事之時,京師東南兩百里的天津衛碼頭上,十餘艘數千幾料的大船先後緩緩駛離了碼頭,然後順着海岸線一路向南而去。

這是奉命出使西洋的鄭芝鳳和方以智率領的船隊,其中的數艘船上是兩百名選拔出來的孤兒,以及隨行護衛的四百名錦衣校尉,其餘的船隻則是裝載着各種物資,以供數百人沿途的消耗。

鄭芝鳳他們的船隊將一路南下,之後在杭州和福州兩地經停,匯合等候在那裡的大型商業船隊後,組成規模龐大的艦隊,一起向西洋進發。

在經過了大半年的籌劃和準備後,這隻自鄭和七下西洋以後,大明規模最大的船隊,滿載着琳琅滿目的各種商品和書籍,也承載着朱由檢的希望,終於揚帆起航了。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數年後他們歸來時,將會把一些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帶回大明,同時也會把漢家文明的光輝散播與所經之地,讓那些無知之人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大明這樣強盛、富饒、智慧、文明的國度存在着。

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勝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幹什麼呢?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七百二十五章 閩人藉機復仇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應對之策第七百六十八章 賞爵、婦幼醫院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十七章 樊城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聯軍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與治吏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五章 皇莊1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瑣事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錢不一定智商高第四百零一章 開戰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八百三十八章 無奈的加徵、錢姓少年的背景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八百四十四章 見聞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賺錢幹一件大事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遷,只靠着納糧可不夠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後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十七章 樊城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四十章 大戰4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規第七章 皇莊3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戰的皇帝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衛1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勢後的策略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二百四十八章 條陳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醫院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六章 皇莊2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馬骨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第七百八十五章 設立新的基層政權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四十三章 看望
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勝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幹什麼呢?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七百二十五章 閩人藉機復仇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應對之策第七百六十八章 賞爵、婦幼醫院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十七章 樊城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聯軍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與治吏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五章 皇莊1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瑣事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錢不一定智商高第四百零一章 開戰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八百三十八章 無奈的加徵、錢姓少年的背景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八百四十四章 見聞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賺錢幹一件大事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遷,只靠着納糧可不夠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後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十七章 樊城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四十章 大戰4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規第七章 皇莊3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戰的皇帝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衛1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勢後的策略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二百四十八章 條陳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醫院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六章 皇莊2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馬骨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第七百八十五章 設立新的基層政權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四十三章 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