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密旨

紫禁城武英殿內,崇禎正在聽取劉朝關於皇莊事物的彙報。

“啓稟皇爺,自打上次皇爺駕臨皇莊後,奴婢等人加緊安排生產。因飯食管飽,皇爺又減免佃租,分發雞鴨豬種苗,莊裡百姓幹勁十足。不管是青壯還是老弱婦孺,但凡有勞力者都是勤勉做活。奴婢不知道如何形容,只覺得百姓們從心裡頭透着高興,人人都是精神百倍。時至昨日,莊裡圍牆基本建成;工坊都已開始使用,軍糧已經產出了一萬餘石,在工部官員教導下,軍服產出也已逐漸正規,現已產出軍服兩百餘套。這主要是縫製的婦人們開始不夠熟練的原因,隨着婦人縫製手藝越來越好,產出會越來越高。雞鴨日常都是村裡孩童照料,別看孩子們小,但做事異常用心,至於何時開始產蛋,奴婢不太懂的。至於養豬的也都勤勉異常,這些農戶聽說雞鴨豬產出後都有莊裡收購,人人稱頌聖君在世,有的還要給皇爺您立生祠,奴婢沒答應。莊裡事就是這些,奴婢還要請示,下一步青壯基本無事可做,該要如何還請皇爺示下!”

崇禎讚許的點點頭,表揚道:“做的不錯!朕看的出你是實心做事,好好做下去,朕不會虧待你!你回去後着人探訪周邊莊子裡會打井的匠人。今春夏雨量極少,要有備無患,預防以後長期乾旱。打井的匠人多多益善,尋着後每個匠人帶一隊青壯,先在莊裡開始打井,所需費用按市價結算。這一點一定要注意,朕打算培養專業打井隊伍,要讓打井隊掙錢,只有掙錢才能調動起積極性。打井隊要逐漸擴大規模,莊裡的青壯要充分利用起來,先在皇莊田地裡打一百口,等積累起經驗再向周邊地區擴展。還有上次查抄誠意伯的田莊,你要帶人儘快接手,多培養幾個得力手下,不然你一個根本忙不過來,如有需要儘管與王承恩分說!”

劉朝應下後稟道:“皇爺,奴婢所知,打一口井的費用可是不小,如果按照市價結算,僅咱們莊就需數千兩銀子,將來要是再去其他農莊打井,恐怕一般的農戶負擔不起啊!”

崇禎開口道:“以後如果給普通農莊打井,所需費用由朝廷負擔。如果是其他勳貴富戶需要,要按照市價結算。劉朝,你可知由陝西而起的賊寇原先都是普通農戶嗎?就是由於陝西連年大旱,田地裡連續顆粒無收,餓死百姓無數。所以在某些別有用心之人蠱惑下,這些農戶抱着怎麼也是死,與其餓死,不如搶掠別人,吃一頓飽飯再死的想法才造反。如今旱情繼續擴大,朕不想在天子腳下的京師,也出現如此情形。只要田地裡有產出,百姓不憂飢餓,是絕不會與朝廷爲敵的,所以打井花多少錢都值。有井水灌溉,即使大旱,糧食也不會絕收。到時朝廷再減免賦稅,加強救濟,百姓就能渡過饑荒,大明纔不會四處生亂。朕準備把這項工程推及受旱嚴重的幾個省,朕爲天子,不能看着自己的子民受餓而死,否則,朕無顏面對天下蒼生!”

正在這時,李二喜手裡拿着一本奏疏急匆匆邁進殿內,王承恩趕忙上前接過後呈給崇禎,崇禎接過奏疏後掃視幾眼,猛地把奏疏摔向地面,站起身繞過書案後背着手在殿內來回走動,臉色鐵青。

王承恩等人嚇得縮在一邊大氣不敢出。

崇禎來回走了幾趟後站住身形,開口道:“劉朝你回去繼續辦差!李二喜你立刻去勇衛營召孫應元、周遇吉、黃得功覲見,王承恩你派人去內閣召集閣臣前來議事!”,幾人紛紛領命而去。

崇禎坐回到御案後,開始考慮到底如何解決欽差被攔,侍衛被殺一事。

他的前身崇禎皇帝對文臣毫不手軟。上至閣老督撫,下至知州知縣,一旦有違聖意或是觸犯到皇帝的逆鱗,不是被抓被免就是被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很多人爲其鳴不平,甚至在崇禎後世那個時代,關於袁崇煥的爭議從未停止過。

但崇禎對於武將卻格外寬容,這也是無奈之舉。天下動盪,內憂外患,需要依仗武將來掃蕩賊寇,以前大明文貴武賤的現象已經徹底反轉。對於武將的錯誤崇禎是一忍再忍,頂多下旨呵斥,但未見有任何實際的處罰。

這導致了武將日益驕橫,並逐漸對朝廷的號令陽奉陰違。處處以自己團體和個人利益爲重,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就算是能剿滅賊寇,也會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朝廷徹底失去對武將的掌控,後果不堪設想。

想到這裡,崇禎拿定主意,這次一定要殺一儆百,要用強有力的回擊來震懾那些跋扈之人。

此時,欽差被索要過路銀一事已在京城裡傳的沸沸揚揚。

自大明建國以來,這樣的事從未出現過。

因爲王昺的奏疏走的是通政司----內閣---皇帝這道程序,所以很快被傳了出去。

這次文臣們不管是何黨派,意見出奇的一致,這是赤裸裸的蔑視朝廷,蔑視朝廷就是蔑視文官。幾乎所有官員都是義憤填膺,紛紛上奏摺表達憤慨之意,要求朝廷懲治不法,以正綱紀。

溫體仁等一衆閣老也是意見統一,正準備一起進宮面聖,傳旨的太監帶來了皇帝召集議事的口諭,衆人隨同傳旨的太監一起來到了武英殿。

衆人對皇帝行禮之後,溫體仁率先出列奏道:“陛下,這次欽差被攔阻一事在京師已是掀起莫大波瀾,如果處置不當,那朝廷威儀和臉面盡失,並且恐怕有其他武將效仿。至此國亂之際,後果不堪設想,臣等力主嚴懲,具體如何還請聖上裁定!”

崇禎開口道:“那衆卿意欲如何?”

閣老們互相看了一眼,都知道自己這位陛下這幾年嚴待文臣,寬容武將,遲疑了一下,還是溫體仁奏道:“臣等剛纔略微商議一番,應下旨申飭山東巡撫和總兵,將肇事者降級撤職,調往他處!”

這番建議其實是溫體仁等人順着原先崇禎的思路想出來的,卻不知現在的崇禎已非原先那位。

崇禎搖了搖頭道:“此事前所未有,如果不以嚴懲,怕會羣起效仿,朝廷的政令將會被視若無物。朕不信少了一個遊擊及其部衆,會影響到剿賊大事,就依照律法來吧,殺人者償命,無視朝廷者誅之!”

閣臣們詫異相顧,這還是自己認識的皇帝嗎?怎麼突然對武將也硬氣起來了?但是這做法其實非常符合文臣們的心意,暗喜之下,衆人齊齊躬身道:“謹遵聖喻!”

崇禎繼續道:“不單是此事,朕聽聞百姓苦於官兵甚於賊寇。許多官軍騷擾地方,搶掠百姓,甚至殺人奪財,可見現今軍紀是如何的敗壞,這還是朝廷的兵馬嗎?實於流賊無異!溫卿,你回內閣後給各地督撫總兵擬旨,嚴明號令,以後凡兵丁擾害地方與百姓者,殺無赦!凡將官能約束部下秋毫無犯者破格拔擢。此旨與朕前番所言陣亡傷殘官兵之待遇一同頒發,你等退下吧!”

衆臣退下回內閣擬旨,崇禎繼續等待勇衛營將官的到來,畢竟內閣辦公處離武英殿很近,而勇衛營則在宮城之外,一來一回需要時間。

又過了一刻鐘左右,李二喜帶着孫應元諸人匆忙趕來,進殿後,諸將大禮參拜。崇禎吩咐起身,神色嚴肅的看着諸人,把欽差一事說了出來。

諸將聽完,先是震驚,然後是滔天怒火。孫應元噗通跪倒,不顧禮儀,直視着皇帝,臉色通紅,鬚髮皆張,大聲道:“陛下,臣等身爲大明武將,皇家親衛,蒙陛下撿拔於寒末,深感君恩!今有屑小竟敢行如此逆天之事,致使欽差受辱,主辱臣死!陛下,臣願攜虎賁之師討此逆賊,定將此賊項上人頭斬下,以雪此恥!”說完,以頭觸地,俯身不起。

黃得功、周遇吉二人也是勃然大怒,二人也跪倒在地,紛紛請戰。

崇禎起身繞過御案來到三人面前,親手一一將諸人扶起。在孫應元等人心裡,崇禎就是君父,當下感動的熱淚盈眶。崇禎看着三人,溫聲說道:“朕深知衆卿皆是忠貞之士,勇衛營是朕最信得過的隊伍,也是朕之依仗!朕希望有一天,卿等能率部下虎賁爲朕掃蕩羣小,還大明一個朗朗乾坤!朕不會說以王侯待之,但朕會將你們以家人待之,這就是朕給你們的許諾!卿等不負朕,朕絕不負卿!”

孫應元三人激動的痛哭流涕,紛紛跪倒,誓言不惜此身,定要讓陛下得償所願。

崇禎又溫言安撫幾句,待衆人起身情緒逐漸平靜下來後,繼續開口道:“此事朕考慮良久,既要懲一儆百,又不能引起兵變。周遇吉、黃得功二位將軍,你們帶領五百勇衛營精騎秘密前往單縣,找一處隱秘之處駐紮。朕會下密旨給山東巡撫,讓其親自到單縣,召見吳尚文,吳賊肯定不虞有詐。你們事先探查好地形,在吳賊必經之路截殺之,務使一人走脫。誅殺此賊後,朕會讓山東巡撫攜旨與你二人一同前往兵營,安撫官兵,你二人以後就留在山東。首先裁汰軍營裡的老弱,適當給其銀兩,放還回家;其二是就地募兵。山東乃聖人故地,民風淳樸,山東兵忠誠可靠,這次吳賊一事,應是其蠱惑衆人所致。朕會着有司運送十萬兩兵餉給你們,同時新式軍糧也會後續送達。加上原先吳賊的部下官軍,朕要求你們募集五千兵馬,勤加操練,爭取儘快成爲一隻敢打敢拼的精兵。你們帶去的五百精騎就作爲親兵標營,希望你們不負朕之所託。一會朕會讓內閣擬旨,晉孫應元將軍爲勇衛營總兵官,朕會下旨給提督京營的英國公,着你從京營中挑選敢戰之士補充勇衛營。晉黃得功將軍爲山東副總兵;晉周遇吉將軍爲參將;等將來你們立功後再行升賞。”

三人跪地叩謝聖恩後領旨而去。黃得功、周遇吉回勇衛營點齊五百精騎出京師直奔山東,攜帶皇帝密旨的一隊錦衣衛緹騎也連夜趕往濟南府。

濟南,大明湖畔巡撫衙門二堂內,山東巡撫朱大典正在爲吳尚文部攔阻欽差一事愁眉不展。

他雖是貴爲封疆大吏,名義上山東境內兵馬都在他所轄之下,但現在世道混亂,朝廷對武將倚重甚深,那些手下有兵的兵頭日益跋扈。

以前總兵見他都要行磕頭大禮,現在山東總兵劉澤清等衆武將見了他也只拱手爲禮,山東總兵一下官軍根本不會聽命與他,對此他雖氣憤但也無可奈何。

這次吳尚文部所爲讓朱大典憤怒異常,作爲朝廷重臣,他感到深深的恥辱,並且有一種濃重的挫敗感。這種公然讓朝廷蒙羞的事情以前是絕不可能發生的,可事已如此,他也無能爲力,只能坐等皇上與朝廷對此事的處置。

以他對當今聖上所作所爲的瞭解,這次的事恐怕也是雷聲大雨點小,頂多是下旨申飭而已。

他深深的嘆了一口氣,端起茶水抿了一口,正要放下茶杯,幕僚齊大同急匆匆邁步入內,拱手心裡後說道:“大人,有京城錦衣衛攜聖上密旨來到,現在堂外值房用茶!”。

朱大典一愣,迅即明白過來,這應該是朝廷對欽差一事的處置下來了,沒想到如此之快。同時心裡還有一絲疑惑,爲何是錦衣衛傳旨,並且還是密旨,這種事不都是聖旨明發嗎?雖然有點疑惑,但他還是站起身來,吩咐道:“速擺香案,迎旨!”。

“大人,前來傳旨的錦衣衛說了,是給大人的密旨,外人不得與知!”,齊大同回道。

朱大典又是一愣,難道自己猜錯了?這個關頭聖上單獨給自己密旨是何原由?

“那快快有請上差!”,他開口道。

齊大同出門後沒一會兒就返身而回,身後跟着幾名身着校尉服色風塵僕僕的錦衣衛。

朱大典趕緊拱手爲禮,開口道:“幾位上差一路辛苦!”

幾名錦衣衛還禮後,其中一人從懷裡掏出一個硃紅色的匣子,朱大典急忙要跪下接旨,拿聖旨那名校尉攔阻道:“巡撫大人,聖上特意吩咐過,此爲密旨,大人不必行大禮,只需按旨行事便可!”

朱大典站直身形,雙手鄭重接過木匣,那名校尉繼續說道:“聖上還囑咐過,此旨只有巡撫大人自知,旁人不可知曉,還請大人謹慎行事。傳旨之事已了,還請大人安排個住處,我等兄弟歇息一晚,明早回京復旨。”

朱大典趕忙命齊大同帶幾名校尉下去歇息,囑咐好生款待衆人,齊大同與幾名校尉行禮後離去。

衆人離去後,朱大典驗看過木匣上的蠟封完好,然後引燃蠟燭化開蠟封後打開木匣,拿出皇帝的密旨觀看。

看完內容簡單的密旨後,朱大典既震驚又振奮,這還是他所瞭解的聖上嗎?聖上密旨裡所講和所要做的,都是他朱大典所想所爲,可他也只是憤慨之下想想而已,但他根本沒權利去做。

接旨前他心裡也曾隱隱的埋怨過皇帝和朝廷大佬們,因爲他以爲皇帝這次又要對武將優柔,沒想到聖上這次一改前風,終於對那些蔑視朝廷的兵頭痛下殺手。真是痛快啊!想到這裡,朱大典笑了起來,笑聲越來越大,長久不息。

第五百七十四章 懲處和人事調整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二百二十章 憂慮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襲官驛第八百六十九章 風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給了窮書生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二百二十一章 徵稅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報傳來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一百八十六章 攔截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戰列艦、大型商隊遠航第七百零三章 想培養人才地朱慈烺第八百五十一章 內訌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九十二章 分進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贓第五十五章 襲殺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一百六十二章 遊擊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問題第三百九十三章 錦州第八百五十一章 內訌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體系的建立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蘇伊士運河第一百五十三章 危機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一百一十二章 謀劃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六十二章 秘議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十七章 樊城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擊、斃殺敵酋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四十章 大戰4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體系的建立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個好身體,帶家裡人去擼串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懷德的土著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贓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賽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二百五十一章 問計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
第五百七十四章 懲處和人事調整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二百二十章 憂慮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襲官驛第八百六十九章 風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給了窮書生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二百二十一章 徵稅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報傳來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一百八十六章 攔截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戰列艦、大型商隊遠航第七百零三章 想培養人才地朱慈烺第八百五十一章 內訌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九十二章 分進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贓第五十五章 襲殺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一百六十二章 遊擊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問題第三百九十三章 錦州第八百五十一章 內訌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體系的建立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蘇伊士運河第一百五十三章 危機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一百一十二章 謀劃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六十二章 秘議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十七章 樊城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擊、斃殺敵酋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四十章 大戰4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體系的建立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個好身體,帶家裡人去擼串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懷德的土著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贓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賽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二百五十一章 問計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