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

在當下白糖奇缺的歐洲,還缺一樣與白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的商品:鐵鍋。

鐵鍋可是熬煮糖汁的必備品,廣東佛山出產的口徑四尺的大鐵鍋,一鍋可熬煮七百斤的糖汁,從根本上提升了蔗糖的產量,也使得海外大量白銀被源源不斷地流入大明境內。

而這種巨型鐵鍋的背後,就是強力核心技術的支撐------烘模法。

烘模法是有明一代佛山獨有的制鍋技術,它以佛山當地特有的紅山泥製成內外雙層的泥模,然後將其用高溫烘烤,再將鐵水注入其中製成。

這種技法造出來的鐵鍋尺寸巨大,並且結實耐用,方法也較爲簡單高效,日產量也是極高,成品鐵鍋深受制糖業主的喜愛,成爲了製糖業不可或缺的產品。

而在現今同時期的世界各地,鐵鍋同樣是稀缺產品,大型鐵鍋更是一鍋難求,也正因如此,佛山出產的各類型鐵鍋才成爲了各國爭搶的搶手貨,不僅是大明的這些近鄰們,就是遠涉重洋而來的歐洲船隊,也將鐵鍋列爲了必購商品之一。

大明平民家中一口鐵鍋也就幾錢銀子,賣到不遠處的日本就高大四五兩銀子之多,要是販運到歐洲各國,價格還要翻上一倍或兩倍,如此暴利足以使鐵鍋賣斷貨了。

這種從全世界搶錢的行爲,也是到了大清才被終結。

這項烘模技術同樣被傳教士們竊取後帶回了歐洲,也使之成爲成爲了近代工業所需大型鋼鐵件的必備技術,並且一直沿用到了朱由檢穿越過來之時。

由此可見,核心專利技術的保密是何等重要,一旦技術泄露,造成的損失將會是難以估量的。

佛山鎮現在已經被劃爲了重點保密地區,也同樣禁止所有大明之外的外國人進入這片區域,四海鋼鐵廠也已建成並投產,各種型號的鐵鍋生產出來後,將會被四海商行自己的船隊銷往日本和朝鮮、琉球這些儒家文化圈的國家。

至於歐洲人嗎,你們不是喜歡吃五成熟的牛排和蔬菜沙拉嗎?

那就先吃着吧,鐵鍋暫時不賣給你們了,啥時候賣要看大明皇帝的心情。

當然了,朱由檢並不是不打算賣,也不是距離太過遙遠的緣故,而是他想着藉機狠狠地宰這些後世訛詐中國的歐洲人一把。

朱由檢已經下旨,白糖、白紙、鐵鍋這三種商品暫停對西夷商船售賣,一經發現有商人把上述物品賣給尼德蘭、英國、西班牙等國商隊,那等待他的將會是錦衣校尉的登門拜訪。

現在這些物品,歐洲人還有點存貨,還能用上一陣子,如果不多了,那就先委屈一下歐洲朋友們,我們正在加緊組織生產,麪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

等到一年之後,估摸着這些稀缺物資在歐洲已經斷貨的時候,朱由檢會下令以四海商行爲主,組建一支大型的遠洋船隊,滿載着歐洲人民翹首以盼的此類商品傾銷過去,以高於往常一倍的價格賣給歐洲這些尊貴的朋友們,以此來表達大明人民對他們的深情厚誼。

四海商行的船隊現在只有三艘的規模,主要是以大明到墨西哥的航線爲主,由於距離遙遠的緣故,三艘商船隻跑過一次,將隨船裝載的大量絲綢、瓷器經銷到了墨西哥。

四海商行的這種跨越萬里重洋的舉動其實已經是相當震撼人心的了,此時的大明商船航線基本是以東南亞各國爲主,很少有海商敢組織船隊橫跨東西大洋,進行超長距離的販運。

就連擅長馳騁於大洋上的尼德蘭人,每年也只有三四艘商船來往於大明和歐洲之間,浩瀚無邊的大洋上充滿了不確定性,不知何時便會降臨的極端惡劣天氣,還有一不小心便會遇到的各國海盜,成爲了阻礙東西方交流最主要的障礙。

朱由檢在查看過相關奏報後才知道,後世人人皆知的主要出口商品的茶葉,其實現在主要銷售對象便是歐洲,尼德蘭的商船到達大明後,會採購相當數量的產業帶回歐洲。

東南亞一帶雖然跟着大明學會了喝茶,並且逐漸在各國內盛行,但茶葉的種植和炒制並不是什麼高科技,南亞各國已經開始廣泛種植製作茶葉,對大明的茶葉並沒有太大的需求,而歐洲對茶葉的巨大需求量還要再過百年纔會到來。

看來還是要迅速提高白糖的產能,然後將白糖作爲主要出口產品之一,強佔整個世界市場。

四海糖業的誕生將加速這項產業的發展勢頭。

原先興化縣雖然蔗糖產量不低,但由於蔗農的收入不算太高,所以制約了他們擴大種植面積和規模的積極性,而四海糖業的成立,使得這一局面立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據不完全統計,四海糖業成立前,興化縣的甘蔗種植面積只有一千餘畝,按約爲八千餘斤的畝產量來計算的話,全縣每年只能產甘蔗一億斤左右,在拋去各種損耗後,實際用到製糖的甘蔗約剩下八成左右。

若充分利用的話,能出糖四十餘萬石,而按照烏糖和白糖的出產比例來算,每年大約只能生產白糖不到四萬石,約合六十萬斤左右,這與後世中國每年一千萬噸的白糖產量來說,根本不值一提。

而在四海糖業大幅度提高甘蔗收購價格後,嚐到甜頭的興化縣農戶開始大量種植甘蔗,截止到今年甘蔗收穫爲止,興化縣的蔗田面積已達一千八百畝左右,並且這種擴種的勢頭正在延續當中。

在朱由檢的要求下,當地官府已經僱請了種植甘蔗多年的老農,將當地種植面積大的蔗農組織起來,傳授和交流甘蔗增產的各種經驗,爭取使甘蔗畝產量有一個較大幅度的提高。

朱由檢知道,後世東南地區的甘蔗產量動輒每畝十幾萬斤,現在這不到一萬斤的產量也太多寒酸了,所以必須在種植面積不擴大的情況下研究如何增產,那也意味着甘蔗的出糖量也會有很大的提升,出產的白糖甜度也會更高。

愛吃甜食是人類的天性,在可預見的將來,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數量的大幅上升,糖將會成爲人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食物之一,所以種植和生產是前景極爲廣闊的朝陽產業,也是能夠賺取外國銀錢的重要手段。

說到賺錢,朱由檢不禁對出訪歐洲使團的歸來充滿了期待。

他已經叮囑鄭芝鳳,除了爭取多帶回來一些科學家之外,還要多帶各種工匠回來,其中就包括鑄幣機以及相關人員。

大明流通的金屬貨幣必須要做出改變,那纔是最省力的賺錢方式。

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個好身體,帶家裡人去擼串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輔的兒子就是不一樣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五百一十八章 蠱惑人心第五百三十章 愛挑事的大佛郎機人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賊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幹什麼呢?第五百九十五章 證據在手、開始抄家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八百六十一章 斬首計劃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殺俘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問題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五百零七章 秋後算賬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敗虧輸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蕩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三百四十五章 溫體仁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三十六章 朝會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二百九十二章 鄭芝鳳第一百二十章 激戰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規劃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築隊第五百七十八章 捨不得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五百零五章 會商裁兵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還是錦衣衛更內行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八十五章 請託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六百九十九章 興建水庫、酒坊不能太多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八十章 困難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聾眼瞎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三百九十六章 戰起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
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個好身體,帶家裡人去擼串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輔的兒子就是不一樣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五百一十八章 蠱惑人心第五百三十章 愛挑事的大佛郎機人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賊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幹什麼呢?第五百九十五章 證據在手、開始抄家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八百六十一章 斬首計劃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殺俘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問題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五百零七章 秋後算賬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敗虧輸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蕩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三百四十五章 溫體仁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三十六章 朝會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二百九十二章 鄭芝鳳第一百二十章 激戰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規劃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築隊第五百七十八章 捨不得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五百零五章 會商裁兵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還是錦衣衛更內行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八十五章 請託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六百九十九章 興建水庫、酒坊不能太多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八十章 困難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聾眼瞎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三百九十六章 戰起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