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

此次過嗣給王承恩的是他弟弟家的次子,也是王世勤的堂弟,名叫王世忠,今年剛滿十一歲。

託了自家這個伯父的福,王世忠五歲便已入學開蒙進入私塾讀書,繼而在九歲那年進入縣學。

聰穎好學又耐得住枯燥乏味的王世忠在縣學中學業一直優異,今年更是在當地的院試中考取了第一名,以十一歲之齡取得了秀才的資格,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王承恩弟弟一家在慎重考慮多日之後,爲了自家孩子的前程着想,也爲了報答二哥多年來的恩情,最後毅然決定將王世忠過嗣到王承恩膝下繼承香火。

王承恩自是在與朱由檢閒聊時,將這些家長裡短講了出來,朱由檢倒是聽得津津有味,絲毫沒有不耐煩的表示。

“大伴,此次朕就不給你那孩兒加恩蔭了。朕打算明年讓太子出宮去國子監讀書,到時你那孩兒就做烺哥兒的陪讀吧,將來朕與你都老了,這天下就看這些孩兒們如何治理了!”

朱由檢看着王承恩笑吟吟地開口道。

準備讓朱慈烺隱匿身份入國子監讀書是他思考很久之後做出的決定,這是讓大明未來的掌舵人走出深宮的第一步,後續對此他還有更重要的規劃和佈局。

大明除了太祖太宗以外,之後的幾乎所有皇帝都是長在深宮之中,嚴重缺乏對宮外世界的基本認知,這樣就很容易被他人所欺騙和矇蔽,這種巨大的先天性缺失,對一個龐大的帝國來講是非常致命的。

對於一個皇帝來講,既不知道自己的子民大多數時間裡生活在一個什麼狀態之下,也不瞭解官吏時如何替自己撫民,更不清楚軍隊士卒每天的狀況,對於天災人禍下,百姓最急需的糧食物資,有司官吏有沒有及時準確發放到位也是絲毫不知,這樣不接地氣的皇帝根本不可能把一個國家治理好。

毫不客氣地講,這種拙劣的儲君培養制度,纔是大明滅亡的最主要因素。

當然,這種制度的誕生是在整個大環境的侷限下造成,而思想上的僵化守舊是一切的根本。

爲了徹底消除這些固有的、嚴重阻礙社會進步的封建落後的制度和思想,作爲一國之主必須率先做出改變,這種改變就是頂層設計要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朱由檢已經想到了,自己這個決定肯定會遭到所有朝臣的激烈反對,包括溫體仁、孫傳庭、陳奇瑜、楊嗣昌等人,也很可能不會支持自己的這項舉措。

這些反對者就是思想固化的代表人物。

在他們的認知當中,皇帝就應該是高高在上,與這個社會完全脫離,皇帝只需負責批紅納諫、在後宮裡繁衍子孫後代,而天下由他們治理就可以。

說句不好聽的話,文臣們其實不願讓皇帝對社會狀況瞭解的太多,那樣的皇帝就不好糊弄了。

如果朱由檢不是來自於後世,那他也會與原先的崇禎一樣,對於自己信任的大臣提出來的不合理主張也會予以施行,結果當然是不言而喻。

朱由檢不想破壞目前好不容易形成的君臣和睦的關係,他要做的是在大多數人認同的情況下推進改革,以減少掣肘和陽奉陰違。

如果強行執行這個決定,無疑會使得君臣之間的信任出現裂痕,對於以後許多治國理政的重大決策的推行極爲不利。

苦思多日的朱由檢始終無法找到讓衆臣能夠接受的最佳方法,直到前幾日王承恩過嗣的兒子王世忠的到來,終於讓朱由檢想到了一個絕佳的方法:利益捆綁。

把衆臣家中與朱慈烺年齡相仿的子侄一起塞進國子監,陪太子讀書。

不管年齡大小,每個重臣家中都有子侄輩或孫輩,比如年過六旬的溫體仁,長子都已人過中年,但老溫的孫子也可以加入進來。

能跟儲君從小一起讀書意味着什麼,這羣官場老手自是最清楚不過了,自己這項重大決定肯定會由激烈反對變成滿場的頌揚聲。

一想到那種轉折巨大的場面,朱由檢心裡也是得意不止。

“噗通”一聲,剛剛還意氣風發的王承恩已是跪倒在地,在溫體仁等人滿是驚訝詫異地注視下重重地磕了一個響頭,隨後他渾身戰慄着擡起頭來,開口的時候已是泣不成聲:“皇。。皇爺如此天大地恩典,老奴。。老奴心裡真真是歡喜已極,像是即刻便要昏暈過去一般,這心裡。。。似是要炸開一樣!老奴替我那孩兒叩謝皇爺的再造之恩!老奴不知前世如何修來的福分,才得皇爺如此看重!老奴。。。嗚嗚嗚~~”

朱由檢那句不給自家兒子恩蔭地話讓王承恩心中稍稍有點失落,但他轉瞬間便把這一絲失落拋之腦後。

自家得皇爺的恩典已是難以爲報,過嗣的兒子也是有讀書的天資,加上自己和王世勤的照看,這輩子應是能有個好前程。

但朱由檢後面的幾句話卻讓王承恩差點暈過去,這種突如其來的巨大喜悅衝擊着他身上的每一個部位。

此刻的王承恩想大喊大叫,想在整個宮城裡瘋跑,想對每一個遇見的人放聲大笑,現在在他的眼中,每一個人的面孔都是那樣的親切可愛,就連溫體仁那張如同核桃殼一般的醜臉也變得器宇不凡起來。

他想大聲地告訴所有人:聽到沒有?!皇爺讓我王承恩的兒子做太子的陪讀!自漢唐以降,你可曾看到過有哪一個皇帝如此厚待一個閹人的?我的孩兒將來會是個閣臣!沒錯,就是閣臣!那是我王承恩的兒子!我死了也能進祖墳了!也能有臉見到爹孃了!

“將來朕與你都老了,這天下就看這些孩兒們如何治理了!”

皇帝的這句話不停地在王承恩的腦海中迴盪着、撞擊着,讓他的身體抖動地如同秋風中樹上殘留的葉子。

這句話預示着什麼?皇爺拿着自己當家里人了!給予自己兒子的是毫無保留的信任,也許下了一個花團錦簇般的錦繡前程,這份天大地恩情足以讓自己立刻爲皇帝去死。

“大伴且起來,這份恩典是你該得的,朕平日能有大伴陪着,心裡也是安穩的很!回去後告訴你家孩兒,於學業上用心地同時,更要永久保持一顆良善之心,切莫忘記這世上尚有萬千衣食無着、貧病交加之人需要得以援手,將來能用職權幫助更多窮苦之人才是做官之主責,如此方不負讀書爲官之初衷!切記切記!”

這番話朱由檢並未壓低聲調,而是以平常語調說了出來,溫體仁等人雖然不知道到底發生何事,但在聽到後也都是露出了深思的神情。

“皇爺放心,老奴會把皇爺這番話寫進王家祖訓之中,子孫後代但有違者,即刻從族譜上除名!”

王承恩再次磕頭後顫抖着起身眼含熱淚表態道。

“大伴,且去看看御膳整治好沒有吧,朕有些飢餓之感了!呵呵!”

朱由檢理解王承恩現在的想法和反應,遂臨時找了個藉口讓他去平復一下激動地心情。

看着王承恩邊向後殿走去邊伸袖試淚的背影,朱由檢心裡也是欣慰異常。

對於忠誠與己之人,就該讓他得到應有的賞賜,至於以後會發生什麼,那就邊走邊看吧。

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七百四十五章 有情人終未成眷屬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四百二十一章 錢莊銀票的目的和作用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九十二章 分進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變之日、同樣的方式、不同的人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親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八百三十九章 變通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變源自於皇帝鷹犬遍佈天下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五百五十八章 凱旋、郊迎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二百五十章 寧遠第三百八十九章 慘勝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七百零三章 想培養人才地朱慈烺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戰的皇帝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內閣 新章程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八百三十七章 伶牙俐齒、毆打官差第十七章 樊城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遷,只靠着納糧可不夠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產品賣給歐洲人、拋磚引玉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七章 皇莊3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一百六十五章 蠱惑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給揍了再說。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二百七十九章 後宮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衛2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輝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六章 皇莊2第十七章 樊城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報傳來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
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七百四十五章 有情人終未成眷屬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四百二十一章 錢莊銀票的目的和作用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九十二章 分進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變之日、同樣的方式、不同的人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親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八百三十九章 變通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變源自於皇帝鷹犬遍佈天下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五百五十八章 凱旋、郊迎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二百五十章 寧遠第三百八十九章 慘勝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七百零三章 想培養人才地朱慈烺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戰的皇帝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內閣 新章程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八百三十七章 伶牙俐齒、毆打官差第十七章 樊城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遷,只靠着納糧可不夠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產品賣給歐洲人、拋磚引玉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七章 皇莊3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一百六十五章 蠱惑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給揍了再說。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二百七十九章 後宮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衛2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輝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六章 皇莊2第十七章 樊城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報傳來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