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第400章 皇宮歡慶

皇宮內的除夕比往年更熱鬧,李承幹看了吐蕃送來的急報之後,不動聲色地放在邊上。

再看向宴席上,父皇與母后還有爺爺都在除夕的歡慶的氛圍中。

大殿內與大殿前坐滿了人,人們舉杯相賀。

各國使者的位置中,只有吐蕃使者的位置是空缺的,松贊干布與祿東贊,乃至其餘一衆吐蕃使者都沒來。

只是少了一隊使者,這並不能阻止衆人歡慶除夕。

又見到內侍急匆匆去父皇身邊,低聲耳語了幾句。

直到父皇的目光投來,李承幹還是一臉笑容地看着殿內的歌舞,聽着鼓樂聲,與衆人同樂。

如果現在走出太極殿,站在宮牆上的鼓樓望去,現在的長安城應該也是燈火滿街的,皇帝與人們共同慶賀除夕,長安城的宵禁也解除了。

阿史那社爾從自己的位置站起身,他帶着族人躬身行禮,訴說着他對大唐的天可汗如何忠誠的話語。

他是第一個主動站出來的,也是第一個主動發聲的。

李承乾笑着與他舉杯,道:“願四海昇平,願以後的孩子們能夠身體健壯。”

阿史那社爾高舉酒杯,站在大殿內與身後的族人高呼。

這種情緒很能感動人,就連李世民的臉上也有了笑容。

接着是各國的使者,向大唐的新帝與太上皇敬賀,獻上賀禮。

李淵笑得很高興,面容有着驕傲。

直到宴席結束,子夜時分過去,也就到了幹慶二年,內侍站在大殿外大聲唸誦着旨意,這道旨意是減輕往後大唐的市稅。

當劉仁軌聽到這個旨意,他向着太極殿躬身行禮,這是當年他給陛下的進諫,減輕收入微薄之家的市稅。

一年過去了,劉仁軌一度以爲陛下都忘了他的進諫與他的奏疏,但再聽到旨意,劉仁軌當場熱淚滿眼。

隨着鐘鼓聲傳到太極殿,宣告着幹慶元年結束了,前來慶賀的賓客散去了。

長孫皇太后帶着一衆女眷離開了太極殿。

清河提着燈籠與高陽走在一起,她又看了看走在前方的臨川皇姐,這位姐姐的數術是兄弟姐妹中最出類拔萃的。

清河加快了腳步道:“姐姐。”

臨川一路走着,道:“怎了?”

清河問道:“爲什麼有些題目,會是算不盡的。”

臨川笑道:“東陽皇姐說過,要是這個世間的題都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這個世間就不會這麼有意思了。”

姐姐的話語聲聽在耳中,清河的臉上稍有明悟之色。

太極殿內,當衆多朝臣與諸國的使者離開,就剩下了爺孫父子三人。

還有宮女與內侍正在收拾着此刻有些狼藉的太極殿,還能聽到酒碗與酒壺的碰撞聲。

李承幹站在幾個箱子前,拿起一顆碩大的珍珠,這箱子珍珠是新羅上柱國金春秋送來的賀禮。

珍珠如同拳頭大小,拿在手中也沉甸甸的。

回頭看去,爺爺已側臥在暖爐邊睡着了,他老人家的臉上依舊帶着笑意。

大唐經歷了爺孫三代人,現在終於有了開闢盛世的場面。

李世民飲下了一口酒水道:“朕聽聞王玄策的青海兵馬進入吐蕃地界了?”

李承幹頷首應聲,“嗯。”

“難怪,松贊干布與祿東贊沒有來赴宴。”

“父皇,吐蕃贊普重病復發,如今還病臥在牀,祿東贊要照顧左右,不來宴席是意料之中。”

李世民忽然一笑道:“倒是你還寬恕他了?”

李承干將手中的珠子放回了箱子內,道:“這些珍珠都是金春秋討伐倭人得到的,往後還會送來更多。”

“朕不想聽有關他的事。”

“金春秋確實是個討厭的人,父皇放心,兒臣會安排好他的。”

李世民再問道:“青海的大軍進入吐蕃是要與吐蕃人開戰了?”

李承乾重新走入燭火下,坐在父皇身側,倒上一碗溫熱的茶水,“父皇,酒水不要喝得太多。”

李世民接過茶碗,感受着兒子的心意,神色放緩了幾分,道:“你也常說松贊干布是大唐的貴客,現在貴客還在長安,大唐豈能乘人之危,現在你是皇帝,朕不好再管束你了。”

“你要拿下吐蕃也就罷了,實在不好應付,或怕落人口舌,就讓人將松贊干布與祿東贊殺了,這件事朕給你安排。”

“父皇,還不用這般着急。”

李承幹拿起還放在自己桌上的奏章,交到了父皇手中。

帶着心中狐疑,李世民拿起奏章,打開看着上面的內容,最後目光放在了平亂二字上。

李承幹解釋道:“松贊干布就在長安,大唐自然不能乘虛而入,青海此番出兵是爲了平亂,是爲了幫助松贊干布平定吐蕃的亂象,保護吐蕃的牧民。”

李世民從這份奏章上看到了一些兵事上的謀略,心中又是十分驚疑,再看看先前在宴席上處變不驚的兒子,又道:“這件事你安排多久了?”

李承幹又給父皇續上茶水道:“有些時日了,其實他們並不知道人口的價值有多大,他們極力想要收回人口,卻用徵召徭役來扼殺人口的生產力,這是不對的。”

“兒臣的志向不大,只是想幫松贊干布糾正過來,他來大唐之後有了諸多的疑惑,想要朕幫他解答,但吐蕃終究不是大唐,那裡沒有如關中這樣的環境。”

“兒臣很樂意幫他解答困惑,當初唐軍可以不進入吐蕃地界,但現在吐蕃的子民紛紛來求助,唐軍就不能坐視不管,兒臣也是天可汗呀,自然要做出天可汗該有的表率。”

李承幹感慨道:“父皇是他們的天可汗,現在諸國又尊兒臣爲天可汗,這天下人,包括突厥人,回鶻人,都是兒臣的子民,子民愚鈍需要教化,兒臣不能坐視子民受到他人的殘害。”

燭火照應下,這個兒子十分冷靜地說出了他的宏圖大志,李世民緩緩道:“英公說得沒錯,你爺爺也說得沒錯。”

李承幹稍稍蹙眉,有些不解。

李世民站起身,看着殿外的黑夜,道:“其實你比朕更集權,更強權。”

李承幹頷首道:“兒臣不是父皇,兒臣只能靠自己一步步走下去。”

“當真不用朕幫忙,朕可以安排人幫你殺了松贊干布?”

李承幹搖頭道:“松贊干布吐蕃子民的精神支柱,他若有什麼意外,吐蕃與大唐就真的一發不可收拾了。”

言罷,又讓內侍喚醒了爺爺,讓他們扶着爺爺去休息。

父子倆的言語這才停下。

李淵被內侍攙扶着,他老人家一路走着,一路道:“好在觀音婢走得早,如此佳節還在議論國事,她若是在這裡,多半又要發脾氣了。”

父子倆十分默契地看了看四下,確認沒有其他宮女在場這才放心。

子時過去之後,長安城依舊是一片燈火通明,今夜的長安比往年還要更熱鬧。

夜風還在吹着,站在宮牆上,夜風吹得衣袍擺動。

父子兩人走在城頭上,李世民披着大氅,目光看着遠處,道:“這長安城許久沒有這般熱鬧了。”

李承幹頷首道:“運到長安的糧食也越來越多了,只不過是人口的增長速度越來越快,糧食的價格也更高了。”

“朕聽聞天山腹地種出了不少稻米。”

李承乾笑道:“這倒是真的,運送到長安是杯水車薪,何必呢?長安的負擔其實也不重,蜀中的糧食足夠支持關中,河北與遼東的糧食也足夠支持洛陽,目前的運輸線是這般規劃的。”

“遼東?”

“嗯,郭駱駝去了蜀中,司農寺的人還派去了遼東,專研作物。”

正說着,發現父皇望着長安城的夜景出神,先前的話多半是一句話也沒聽入耳。

也乾脆望着這長安城的夜景不說話了。

翌日,長安一夜慶賀之後,朱雀大街上滿地的狼藉,天氣還很寒冷,阿史那車鼻早早就被人帶到了朱雀大街上掃地。

蘇皇后與寧妃還在睡着,天還未亮,陛下便早早在用飯了。

李承幹看着涇陽送來的奏報,一邊吃着包子。

宮女腳步匆匆而來,稟報道:“陛下,太……”

見宮女支支吾吾說着,李承乾道:“父皇回去了?”

“嗯。”

“父皇是聽說了朕讓杜正倫去涇陽造紙,氣得離開了?”

宮女低着頭行禮,道:“現在已回去了。”

正值大年初一,宗室各路親眷還沒有來祝賀呢。

李承幹揣着手思量了片刻,吩咐道:“今天起還有宗室諸王想要祝賀的,就去北苑見父皇。”

“喏。”

當除夕的喧鬧過去之後,宮裡又恢復了寧靜。

幹慶二年正月初一,皇帝免除了微薄之家的經營市稅,並且將市稅職權交給了京兆府,大唐市稅逐漸往大宗貨物的交易上傾斜,朝野皆是稱頌之聲。

這個時候,若皇帝站在朱雀門前,肯定會有數以萬計的長安城坊民前來朝賀。

有人說這位皇帝很忙碌,新年時節多半也在忙着國事,皇城中還有值守的官吏在批閱文書。

其實只有宮裡的人知道,這位皇帝並不忙碌,此時此刻就在太液池釣魚。

陛下的身邊堆放着奏章也沒有心思去看,依舊安靜地釣着魚。

當太陽高懸,正午時分,陛下依舊沒有理會這些奏章。

小鵲兒穿着新衣裳,快步跑來道:“爹爹,這是奶奶給的新裙子。”

李承幹瞧了一眼,道:“嗯,很好看。”

“哎呀,新年初一還有這麼多國事要處置嗎?”

李承乾笑道:“朕免除了微薄之家的賦稅,肯定有朝臣要勸諫的,還有一些是來慶賀新年的奏章。”

因天氣還寒冷,小鵲兒的臉頰紅撲撲的,她拿起一份奏章,看着其中的內容,道:“果然是慶賀爹爹的。”

眼看這些國事會礙了父女倆釣魚的心情,李承幹對一旁的內侍吩咐道:“將這些全部送到趙國公府邸。”

“喏。”

“爹爹,吐蕃要和大唐打仗了嗎?”

李承乾道:“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其實這也不算是打仗,只不過是平亂而已。”

小鵲兒拿過宮女遞來的魚竿,也學着爹爹的模樣,將魚線放入河中。

父女兩人安靜地坐在太液池邊。

太液池的不遠處,蘇婉與寧兒看着這安靜的一幕,面帶笑容。

從吐蕃送來急報之後的第三天,又有一份急報送入了長安城。

這一次吐蕃大相祿東贊終於來到了皇宮進諫陛下。

李承幹正看着工部剛造出來的一部分模型,這是長安城的模型,比父皇的拼圖可好看太多了,它是立體的。

“陛下,祿東贊在宮門外求見。”

李承幹吩咐道:“讓他去鴻臚寺,有人等着他了。”

“喏。”

宮門前,站在寒風中的祿東贊等候着天可汗的旨意,聽了趕來這裡的內侍吩咐。

祿東贊向着宮門稍稍一拜,便跟隨着內侍去了鴻臚寺。

越來越多的吐蕃牧民遷入青海,這就像是打開了一個缺口,吐蕃再也攔不住大唐的官兵進入吐蕃了。

祿東贊也收到了桑布扎的信,這個吐蕃的大臣幾經勸說,都攔不住現在的吐蕃兵馬。

想着遠在千里之外的兒子就要鑄成大錯,祿東贊幾次想要奔赴吐蕃,但在走之前,還是要見一見這位天可汗。

鴻臚寺內,禮部尚書許敬宗與鴻臚寺卿郭正一收到的奏報則是另外一種說法,王玄策幾次勸說吐蕃兵馬不要捉拿遷入青海的吐蕃人,但幾經勸說無果之後,王玄策這才帶着大隊人馬進入吐蕃地界。

唐軍與欽陵的兵馬在廣袤的高原上分散,雙方在高原上策馬奔襲遊斗數日,至今還未有結果。

總的來說,打的確是打起來了,高原上的戰爭不像是攻城,廣袤的高原上,雙方兵馬散開,還不至於一舉剿滅對方。

王玄策想要在高原上找到敵人的大軍也很難,而敵人也很可能已分散了。

除了繼續挺進邏些城,一路挺進吐蕃的腹地,先拿下了邏些城就能控制吐蕃的大量牲畜,也就有了繼續周旋的本錢,大可以盤踞邏些城,以不變應萬變。

第109章 指指點點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339.第339章 議東征第97章 謠言493.第493章 李孟嘗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128章 風波乍起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481.第481章 山下骨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201.第201章 西域傳說257.第257章 活捉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484.第484章 比試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第316章 人的孤獨第141章 陳倉縣尉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第117章 善意的話第57章 善終的老臣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第80章 漠北恩怨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第167章 夏收478.第478章 臣慚愧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250.第250章 夜釣384.第384章 貞觀的從前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第54章 臣來告老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第167章 夏收第45章 冒失舉薦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429.第429章 讓步375.第375章 登泰山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215.第215章 存糧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第146章 早朝缺席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第90章 天大的誤會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第34章 儲君心事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369.第369章 捨我其誰79.第79章 家宴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285.第285章 生產瓶頸191.第191章 查到底386.第386章 新年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第115章 各縣彈劾第172章 精氣神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514章 驚蟄第45章 冒失舉薦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第170章 多錢善賈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
第109章 指指點點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339.第339章 議東征第97章 謠言493.第493章 李孟嘗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128章 風波乍起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481.第481章 山下骨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201.第201章 西域傳說257.第257章 活捉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484.第484章 比試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第316章 人的孤獨第141章 陳倉縣尉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第117章 善意的話第57章 善終的老臣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第80章 漠北恩怨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第167章 夏收478.第478章 臣慚愧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250.第250章 夜釣384.第384章 貞觀的從前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第54章 臣來告老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第167章 夏收第45章 冒失舉薦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429.第429章 讓步375.第375章 登泰山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215.第215章 存糧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第146章 早朝缺席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第90章 天大的誤會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第34章 儲君心事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369.第369章 捨我其誰79.第79章 家宴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285.第285章 生產瓶頸191.第191章 查到底386.第386章 新年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第115章 各縣彈劾第172章 精氣神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514章 驚蟄第45章 冒失舉薦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第170章 多錢善賈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