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伏兵

第512章 伏兵

蔣欽是九江郡壽春人,九江、廬江等淮南之地,境內也生活着大量的蠻人,他們與一江之隔的山越關係不大,反而和荊蠻的分支,江夏蠻同根同源。

蔣欽對蠻人自然不陌生,事實上由於蠻人天性勁勇, 乃是天生的戰士,蔣欽麾下就有幾十個九江蠻。可像眼前這支完全以漢軍的組織形式作戰的蠻人,他卻是從未見過。

這有些像江東的山越兵,不過山越並不是單純的異族,裡面參雜了不少漢人流亡逋逃,加上將領悉爲漢人, 纔能有此效果。

眼前的這支荊蠻, 據蔣欽觀察,從上到下都是蠻人,卻能嚴整如此,不能不讓他感到驚異。

荊蠻固然勇猛,可到底只有八百餘人,不足以擊穿防線,是以蔣欽尚顯從容,但隨着單日磾不斷增兵加碼,蔣欽終於感到壓力了,親赴第一線指揮防守。

左路的單日磾開打不久,中路的黃忠、魏延,右路的蔡升也相繼對江東軍防線發起進攻, 頃刻間, 兩軍便爆發全面大戰。

蔡升將五百鐵騎駐於陣後,目不轉睛的望着前方戰場, 眉頭漸漸鎖緊,神情也越發嚴肅。

按照諸葛亮的戰前計劃,他這一路將是此戰的主要進攻方向,爲此諸葛亮撥給他五百鐵騎, 以便於擊潰江東軍的防線。

可開戰已有一段時間了, 他這一路卻遲遲打不開局面,戰事進展比不上中路的黃忠、魏延也就罷了,竟然連左路單日磾的荊蠻軍團也比不上,這讓一向心高氣傲的蔡升臉上有些掛不住了。

倒不是蔡升部曲精銳不及其他兩路,問題出在敵人的身上。

對面打出的旗號是“武猛校尉潘”,蔡升除了知道此人名叫潘璋,爲人驍勇善戰,是孫權的親信愛將,其他就一無所知了。

沒想到這樣一個默默無聞之輩,治軍嚴整,排兵佈陣,比起名聲響亮的韓當還要得法,以致蔡升麾下精銳沒能佔到絲毫便宜。

蔡升顯然對這樣的局面十分不滿,傳令讓前線上久攻不下,銳氣已失的將士暫時退下來休整,換上一批新的生力軍繼續攻,蔡升親執桴鼓, 鼓舞士衆。

古人云:“爲將執桴鼓, 則有必死之義。”衆將士見蔡升自執桴鼓督戰, 上下鹹奮, 無不踊躍,勇往直前,一舉攻入江東軍陣地,將戰線向前推進。

比起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突破的蔡升,中路坐擁黃忠、魏延兩大絕世猛將,兩人身先士卒,連連突破,勢不可擋,以韓當之能,亦生出難以招架之感。

眼見防線搖搖欲墜,韓當再也坐不住了,親率數十精騎,逆擊荊州軍,一番殊死搏戰,總算成功擊退敵人,穩固住了防線。

黃忠、魏延也不氣餒,整頓部伍,輪換戰士,重新組織進攻。萬人以上的會戰,除非對方是一羣烏合之衆,否則很難在短時間內決出勝負,打上一整天,甚至打上幾天都是正常現象。

紅日漸漸爬升至天際中央,戰場上交戰之聲,依然不絕於耳,兩軍從日出鏖戰至日中,三個多時辰的高強度作戰下來,士卒不僅疲憊萬分,亦飢渴難耐。

荊州軍中軍,大纛下。

徐庶幅巾披甲,立於輿上,目光從戰場上收回,對車輿中從容安坐的諸葛亮道:“軍師,久戰之下,敵軍已師老兵疲,強弩之末矣,畢其功於一役,就在現在!可令劉上庸率部出擊了。”

荊州軍此次出戰人數只有一萬五千,江東人以爲荊州軍分兵回援宜春了,實則劉亮正帶領六百鐵騎,三千勁卒作爲伏兵,守在營壘,等待諸葛亮召喚,以在緊要關頭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諸葛亮輕輕頷首,他也認爲不宜再拖下去,眼下不但對方士衆飢疲,己方也同樣如此,每拖延一刻,傷亡都會急劇增加。

諸葛亮命人大發戰鼓,同時搖動大纛旁的黃色旗幟,一時間鼓聲大震,旗幟翻飛。

劉亮一直站在營壘中的望樓上觀察戰場,一見諸葛亮信號,心中大喜,再也按耐不住,以最快速度下了望樓,躍上戰馬,在他身後,是三千餘酒足飯飽,精力充沛,士氣高昂的步騎甲士。

“成敗之機,在此一舉,大功唾手可得,諸君鹹共努力!”

出擊前,劉亮沒有過多廢話,畢竟他們是伏兵,需要隱蔽行動,稍稍鼓勵一番後,便率領三千餘步騎甲士出營壘北門,由北面迂迴向江東軍右翼。

劉亮這支伏兵一經出現,立刻引得江東軍上下一片譁然。

當前兩軍將士已苦戰半日,不管是精神還是身體,都已到達某種極限,劉亮這支人數高達三千餘,甲兵精良的步騎,足以成爲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孫賁猶如輸光一切的賭徒一般,雙目赤紅,情緒失控,不住怒吼咆哮,他此刻心裡有太多太多的疑問,楚賊從哪裡變出這麼多的伏兵?難道他們沒有回援宜春?是不是國儀(孫輔)那邊出現了什麼變故?……可惜,眼下沒人能解答他的問題。

蔣欽沒有孫賁這麼多的疑問,事實上他現在也沒心思疑問,他所在的右部,正是劉亮的攻擊目標。

右部將士苦戰多時,突然遭到伏兵側擊,本就驚恐不已,何況伏兵還是自北而來,隱隱截斷歸路,右部將士愈加恐慌,倉促佈置的防線根本擋不住劉亮步騎的突擊,不久便土崩瓦解。

蔣欽不甘就此束手待斃,退到後面試圖重新再佈置一條防線,可惜劉亮根本不給他時間,率領鐵騎如狂風一般橫掃而過,讓蔣欽所有努力全部付之流水。

與此同時,正面戰場,沒有蔣欽在後壓陣,加上側翼遭襲,江東軍將士漸漸頂不住單日磾荊蠻軍團的猛攻,防線不斷失守。

單日磾見劉亮已經取得突破,當即毫不猶豫,下達全線進攻的指令,霎時間,數千荊蠻排山倒海般接連衝擊江東軍的陣地。

在單日磾、劉亮兩面夾攻下,江東軍右部終於抵抗不住,土崩瓦解,全線潰敗。

(本章完)

第129章 雙戟第171章 結束第88章 臘月第152章 改名第71章 洗手第424章 入陣第37章 邀請第512章 伏兵第26章 市樓第366章 歎服第520章 厚禮第213章 女誡第19章 桓階第485章 誓師第541章 有望第489章 太史慈第519章 抵達第144章 褚方第518章 海昏第344章 中箭第513章 斬當第489章 太史慈第83章 預言第431章 獻計第410章 中箭第162章 免役第75章 百石第34章 志向第527章 有君第185章 許願第293章 奇策第264章 突襲第23章 赴任第90章 朝會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468章 射策(下)第447章 高義第77章 赤驥第541章 有望第72章 偷長第292章 救治第190章 三窟第498章 城破第212章 寫信第199章 撤離第433章 堅韌第129章 雙戟第258章第154章 縣舍第203章 魄力第205章 失望第238章 求援第456章 房陵第42章 點評第57章 示好第92章 先賢第70章 攤牌第51章 區雄第14章 市井第127章 襦鎧第331章 倚仗第484章 丹陽第353章第293章 奇策第263章 水戰(下)第71章 洗手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292章 救治第218章 樓船第180章 回鄉第273章 攻城(上)第99章 王彊第110章 主簿第115章 納彩第354章 屯田第540章 國士第227章 火攻第495章 鐵樓391.第391章 大敗第332章 徐庶第540章 國士第218章 樓船第404章 赴死第319章 還禮第76章 新左史第24章 郡府第530章 仁義第294章 輕鬆第453章 攔路第435章 裴司第363章 攬才第406章 打擊第154章 縣舍第246章 名字第270章 醫所第55章 鄧瑗第407章 烽火第45章 弩第392章 落幕第283章 洪水
第129章 雙戟第171章 結束第88章 臘月第152章 改名第71章 洗手第424章 入陣第37章 邀請第512章 伏兵第26章 市樓第366章 歎服第520章 厚禮第213章 女誡第19章 桓階第485章 誓師第541章 有望第489章 太史慈第519章 抵達第144章 褚方第518章 海昏第344章 中箭第513章 斬當第489章 太史慈第83章 預言第431章 獻計第410章 中箭第162章 免役第75章 百石第34章 志向第527章 有君第185章 許願第293章 奇策第264章 突襲第23章 赴任第90章 朝會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468章 射策(下)第447章 高義第77章 赤驥第541章 有望第72章 偷長第292章 救治第190章 三窟第498章 城破第212章 寫信第199章 撤離第433章 堅韌第129章 雙戟第258章第154章 縣舍第203章 魄力第205章 失望第238章 求援第456章 房陵第42章 點評第57章 示好第92章 先賢第70章 攤牌第51章 區雄第14章 市井第127章 襦鎧第331章 倚仗第484章 丹陽第353章第293章 奇策第263章 水戰(下)第71章 洗手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292章 救治第218章 樓船第180章 回鄉第273章 攻城(上)第99章 王彊第110章 主簿第115章 納彩第354章 屯田第540章 國士第227章 火攻第495章 鐵樓391.第391章 大敗第332章 徐庶第540章 國士第218章 樓船第404章 赴死第319章 還禮第76章 新左史第24章 郡府第530章 仁義第294章 輕鬆第453章 攔路第435章 裴司第363章 攬才第406章 打擊第154章 縣舍第246章 名字第270章 醫所第55章 鄧瑗第407章 烽火第45章 弩第392章 落幕第283章 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