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攘外必先安內

當一個人開始恐懼開始懦弱的時候會怎樣?

當然是拼了命的想辦法保全自己想要保全的東西,比如眼下的遼朝,在他張儉的眼中,遼朝是他的庇佑之所,一旦遼朝完了,他的路也算完了。

更爲重要的一點,他愛惜自己的名聲,這麼多年來他在遼朝的名聲一直很好,自耶律宗真開始他便頂着左丞相的名頭,許多人把他稱爲賢相,他雖然也反駁,但有時也默認這一點。

時間長了,張儉自己就把自己當作是大遼的賢相,可大遼眼下一直在走下坡路,面對大宋的征伐越來越力不從心,張儉開始擔心自己的名聲了,若是在自己手中遼朝完蛋了,那自己豈不是變成了一代奸相?

是個人總是有慾望,或是對金錢,或是對權利,或是對美色,或是對名聲,極少有人什麼都不需要的,即便是連聖人都大方的承認自己的慾望。

所以張儉的慾望便是他的名聲,他把名聲看的比什麼都重要,他希望自己名垂千古,在史書中成爲大遼的一代賢相。

眼下的遼朝需要一個強大的君權,這東西比什麼都重要。

文臣不光善於內鬥,還善於趨吉避凶,能做到張儉這個位置的人政治上的嗅覺無比敏銳。

蕭撻裡和蕭惠最終在張儉的勸說下同意與大宋和解,當然大遼提出的議和還是少見的,當初澶淵之盟大宋可是賠了大遼每年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代價。

現在大遼向宋人乞和,那結果又會如何?他趙禎會要多少的歲貢以暫且罷兵?張儉不敢想象!

他也知道大宋皇帝不好相與,甚至在國家利益上比最擅長買賣的商賈還要精明,但他也沒有辦法,大遼現在所需要的就是安穩的度過眼前的危機。

對於張儉來說,耶律洪基的威脅比一切都要來的大,既然已經囚禁了皇帝何不一不做二不休的除掉後患?或是把他囚禁在祖州的蕭家範圍之類,要不然那會有如此事端?!

這邊是婦人之仁!這便是太后執政的代價,她不似先帝那般的雷厲風行,也不似耶律洪基那般的狠厲果斷,這是在葬送眼前的機會,而大遼已經經不起折騰了。

張儉一整天都在纏着蕭撻裡詢問大遼的底線,若是他沒有這份底線,如何與宋人談判?賠多少錢,割多少地,至少要有底線才能和宋人攤牌,若是不知道這底線,自己說了也沒用。

蕭撻裡思量再三之後道:“一來要從中京道盡量的撤走百姓,我大遼百姓不多矣,二來我大遼不割讓土地,宋人佔去的便是他趙禎的本事,我等不要便算是贈與,但宋人不可北進,亦不可出兵大定府!至於錢財之事……你便酌情辦吧!若是沒有足夠的好處,他趙禎不會善罷甘休的。你回去之後便擬一份奏疏呈上。”

張儉得了蕭撻裡的旨意心中總算有底了,最少最後一句話說到了他的心中,不割地也行,那就多賠點錢財罷了,如今大遼的國庫中還是有不少的積攢,這些積攢可都是百姓的血汗錢。

宋遼之間的貨幣是不通用的,遼朝的官鈔和大宋的交子完全不是一樣的東西,大宋基本上不承認官鈔的地位,雙方之間只能以真金白銀相通。

而遼朝的真金白銀都是來百姓手中的血汗錢!這一點是毋庸置疑,放在以前他不會同意,但現在他已經顧不得這麼多,對他來說度過眼前的危機纔是最重要的,攘外必先安內!

當初大宋的宰相趙普便最先向太宗皇帝上奏疏,“中國既安,羣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這句話也完全能適用在現在的大遼身上。

大遼如今內外交困,面臨重大統治危機,這時候爲應付危機、維護統治,當以安內爲中心,並以“安內”、“攘外”齊舉,方能渡過難關。

這樣的史實還有很多,張儉提筆在奏疏上寫下倆個最爲經典,也最爲世人熟知的事件,他要向蕭撻裡和蕭惠說明,攘外必先安內的重要性。

春秋時期,面對外部戎狄侵擾,內部王室衰微、諸侯相爭,春秋五霸之一霸齊桓公便提出口號“尊王攘夷”——先“安內”以“尊王”,“尊王”而後才能“攘外”。”

再有便是西漢時,漢景帝的老師晁錯力主削藩“攘夷必先安內”,引起當時朝廷的激烈爭論,大多數人都不同意或認爲時機還未到,以竇嬰爲首的認爲當時應一致對外,對付匈奴。

晁錯的政治眼光非常獨到,也說服漢景帝最後選擇繼續和匈奴和親,而將注意力集中到鼓勵農耕、致力本業和守邊備塞以及削藩上。

結果,漢景帝的削藩除去了內憂,加強了中央集權,增強了國力,爲後世的武帝對匈奴動武、解決邊患創造了條件。

這是多麼好的例子啊!面對內憂外患的危機時,只要完成安內便能得以恢復民力國力,接着便可攘外了,當初的大宋也不是如此?

澶淵之盟大宋雖然賠錢了,但卻成功和遼朝和解,專心恢復國力,內安之後真宗皇帝便給他的兒子趙禎留下了反敗爲勝的機會和本錢!

張儉的這篇奏疏寫的極好,把求和之事寫的如此高大上,這不是求和,這是在爲大遼爭取時間,外敵可以先妥協,內安之後再做打算!

真正打動蕭撻裡的也就是這份奏疏,好一個攘外必先安內。

蕭惠看過奏疏之後微微點頭,露出讚歎的目光道:“張相公不愧是我大遼的賢相!字字珠璣!好一個攘外必先安內,先和宋人和解之後,把國內的亂局安頓好,便可恢復往常,再與宋人抗衡!”

張儉望着兩人張了張嘴不再說話,他知道現在還不是勸誡他麼向草原退卻的時候,大遼的輝煌就在不遠,衰落的也太快了些,以至於現在的遼人還沒反應過來,還以爲大遼是那麼的高高在上!

張儉不明白,爲何草原民族崩潰的如此之快,與大宋相比,完全就是江河日下,一日千里,曾經的輝煌彷彿是空中樓閣,一夜之間便坍塌的無影無蹤。

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從一個皇帝到另一個皇帝第一千九百八十二章離開神都第一千零六十章人算不如天算第七百一十二章狼與羊第八百五十八章無題(下)第一百零九章趙恆的天倫之樂第七百零一章党項人的動向第兩千零三十六章大宋的學問第二百六十五章坑一下老丈人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唯我華夏!第一千九百零四章全線崩潰第六十四章鋒芒畢露的太子殿下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五百四十二章皇帝首先是個人第一千五百三十章掮客第一千四百零六章火器營第八十七章倭女第二百四十三章范仲淹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重鑄“脊樑”第兩千三百四十七章論“間諜戰”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租借州府第七十六章太子的秋收第一千五百零六章基督分裂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三個問題第九百一十一章宋遼皇帝的心術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三百八十三章蔡伯俙又攤上事了第九百三十四章後宮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獵歸第兩千五百三十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兩千二百八十九章作惡的人第四十五章離別第六百八十九章什麼情況?!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皇帝也非完人第八百二十七章王師來援第八百零七章天災不比人禍第一百零四章一葉知秋第二百六十八章投機者第一千四百零三章塞上的江南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政策引導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集格物之大成者第九百四十八章城中游第兩千五百六十一章戰爭並不划算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誰纔是真正的資本?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三書六禮第兩千一百五十章執拗的王安石第一千九百九十章劉渙的心路(下)第四百八十章君臣夜話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炎宋興第一千九百四十四章置氣文章第二百四十六章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九百二十二章天子夜宴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三奇副使第九百六十章盛名之下無虛士第兩千二百八十九章作惡的人第兩千三百五十五章積石關第一千九百八十四章角廝羅的野望第兩千一百九十五章皇帝的侄子第兩千四百一十六章無恥小人第兩千三百三十四章大宋的走私第二百二十九章外戚必須和朕站在一起!三百七十九章蕭惠的恐懼第兩千四百三十九章來自“螻蟻”的威脅第三百一十章樹碑立傳召忠魂第兩千零九十九章機要司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都城的最後作用第一千二百零九章噩耗驟至第一千九百二十章魚餌也消失了第兩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邊軍第兩千五百四十九章在南海第五百八十六章熱鬧的析津府第五十四章太子三衛的改造計劃第三百六十一章崩潰前夕第兩千四百七十六章東方帝國的幫助第三百零六章深宮瑣事多第兩千三百九十四章吐蕃人的圍攻第六百三十章趙允讓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臨朝稱制第兩千六百四十四章趙禎的邪惡計劃第兩千零六十七章國朝之患第一千九百一十五章“老朋友”約翰第二白九十七章困獸第兩千三百六十章突如其來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蕭撻裡的目標第兩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四百三十八章負山之鬼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大宋與塞爾柱第一千九百一十五章“老朋友”約翰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尤爲天和第四百六十六章驟起的波瀾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節幸虧契丹人在草原第兩千五百九十一章宋軍的遠征第一戰第九百二十二章天子夜宴第八百零四章大宋的強硬第兩千一百一十章帝與後第兩千六百四十二章西方的紛亂第四百四十二章妙計茶中來第七百零三章遼朝亂局第兩千四百五十二章皇駕中的狄青第兩千四百八十七章大宋的飛地
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從一個皇帝到另一個皇帝第一千九百八十二章離開神都第一千零六十章人算不如天算第七百一十二章狼與羊第八百五十八章無題(下)第一百零九章趙恆的天倫之樂第七百零一章党項人的動向第兩千零三十六章大宋的學問第二百六十五章坑一下老丈人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唯我華夏!第一千九百零四章全線崩潰第六十四章鋒芒畢露的太子殿下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五百四十二章皇帝首先是個人第一千五百三十章掮客第一千四百零六章火器營第八十七章倭女第二百四十三章范仲淹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重鑄“脊樑”第兩千三百四十七章論“間諜戰”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租借州府第七十六章太子的秋收第一千五百零六章基督分裂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三個問題第九百一十一章宋遼皇帝的心術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三百八十三章蔡伯俙又攤上事了第九百三十四章後宮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獵歸第兩千五百三十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兩千二百八十九章作惡的人第四十五章離別第六百八十九章什麼情況?!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皇帝也非完人第八百二十七章王師來援第八百零七章天災不比人禍第一百零四章一葉知秋第二百六十八章投機者第一千四百零三章塞上的江南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政策引導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集格物之大成者第九百四十八章城中游第兩千五百六十一章戰爭並不划算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誰纔是真正的資本?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三書六禮第兩千一百五十章執拗的王安石第一千九百九十章劉渙的心路(下)第四百八十章君臣夜話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炎宋興第一千九百四十四章置氣文章第二百四十六章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九百二十二章天子夜宴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三奇副使第九百六十章盛名之下無虛士第兩千二百八十九章作惡的人第兩千三百五十五章積石關第一千九百八十四章角廝羅的野望第兩千一百九十五章皇帝的侄子第兩千四百一十六章無恥小人第兩千三百三十四章大宋的走私第二百二十九章外戚必須和朕站在一起!三百七十九章蕭惠的恐懼第兩千四百三十九章來自“螻蟻”的威脅第三百一十章樹碑立傳召忠魂第兩千零九十九章機要司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都城的最後作用第一千二百零九章噩耗驟至第一千九百二十章魚餌也消失了第兩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邊軍第兩千五百四十九章在南海第五百八十六章熱鬧的析津府第五十四章太子三衛的改造計劃第三百六十一章崩潰前夕第兩千四百七十六章東方帝國的幫助第三百零六章深宮瑣事多第兩千三百九十四章吐蕃人的圍攻第六百三十章趙允讓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臨朝稱制第兩千六百四十四章趙禎的邪惡計劃第兩千零六十七章國朝之患第一千九百一十五章“老朋友”約翰第二白九十七章困獸第兩千三百六十章突如其來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蕭撻裡的目標第兩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四百三十八章負山之鬼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大宋與塞爾柱第一千九百一十五章“老朋友”約翰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尤爲天和第四百六十六章驟起的波瀾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節幸虧契丹人在草原第兩千五百九十一章宋軍的遠征第一戰第九百二十二章天子夜宴第八百零四章大宋的強硬第兩千一百一十章帝與後第兩千六百四十二章西方的紛亂第四百四十二章妙計茶中來第七百零三章遼朝亂局第兩千四百五十二章皇駕中的狄青第兩千四百八十七章大宋的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