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二十三章農奴的作用

劉渙和角廝羅的私交是不錯,但他畢竟是大宋的官員,若是朝廷對角廝羅態度友好,官家願意招攬或是詳談那最好,若是不願,劉渙會果斷的站在角廝羅的對面。

現在官家既然願意給角廝羅這個機會,劉渙當然要抓住這個機會把話和角廝羅說明白,臨走之前官家給了自己一些交代,直到現在他還不明白,大宋爲何需要那麼多的奴隸?

尤其是官家的那句:“解放農奴。”

更是讓劉渙百思不得其解,農奴本就是吐蕃人的財物,屬於人傢俬有的東西,吐蕃和大宋不一樣,沒辦法做到令行禁止,大宋的律法對吐蕃也沒有任何的效力啊!

相反,在劉渙看來,大宋應該保護吐蕃貴族的利益,只有如此才能利用他們達到統治吐蕃的目的,若是不能得到吐蕃貴族的支持,即便是讓吐蕃臣服也不會長久,更不會忠心擁護大宋。

官家明知如此,卻要反其道而行,堅持解放高原上的農奴,他對角廝羅沒有別的要求,只有一個,解放所有的農奴,並歸大宋官員管轄。

劉渙雖然不明白,但官家的旨意好好執行便是,他相信這些被吐蕃人看作連豬狗都不如的農奴應該能輕鬆捨棄。

劉渙出使青唐許多次,他見識過農奴在吐蕃的地位,真的是連豬狗都不如,豬狗還能有個窩帶着,有人餵食吃,可這些農奴居無片瓦遮身,食無顆粒果腹,簡直就是乾熬。

別說是飽讀詩書的劉渙自己,便是他帶去的僕從都看不下去。

僕從給了那農奴一些青稞餅子,但結果是那農奴接餅子的左手被砍去…………餅子自然也落到了主家的手中。

在吐蕃奴隸主的眼中,那農奴的手甚至比不上幾塊摻了細面的青稞餅子。

就是這麼簡單粗暴,就是這麼的喪盡天良,但在吐蕃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也就是因爲這件事,使得劉渙把吐蕃當作是荒蠻愚昧之地,王化所不能及之所,他一直以來在朝中的主張都是捨棄吐蕃不與之接觸。

這一點趙禎不是不瞭解,他甚至比劉渙瞭解的更多,更詳細,後世的資料記載了很多關於農奴制度帶來的危害和泯滅人性。

吐蕃的土地政策是從唐會昌二年開始轉變的,這從史書之中便能詳細查閱到,在那一年達瑪贊普被佛僧所弒後,吐蕃奴隸制開始瓦解,政權也隨之內部分裂起來。

王田的地權下移,財富分散,私有制不斷向前發展,一部分奴隸主貴族,開始進行更爲徹底的私有化,把那些自由農、私有農民變爲農奴。

人的慾望越來越強烈,貪婪的本性被暴露出來,於是乎從在中間段的平民越來越少,只有貴族莊園主和農奴倆個階級。

這極具導致了吐蕃的貧富分化日趨激烈,一些富人、私有者變成巨賈大富。他們聚斂財富、購置土地,成爲新興的大土地所有者,在奴役村民的基礎上建立起許多在莊園。

吐蕃的農奴主佔有土地、山林、草原和河流等絕大部分生產資源,並完全佔有農奴;農奴從農奴主手中分得一塊份地,作爲代價他們必須無償耕種領主土地,服各種勞役,並上繳大部分勞動產品。

農奴制的基礎就是把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於農奴主。離開之後他們沒有任何生存下去的可能,而農奴主則利用這種人身依附關係,對農奴實行強制剝削。

這樣財富便開始在富人的手中快速聚集,同時也使得吐蕃的力量大爲分散,可以說吐蕃的私有制比大宋還要強烈,並且沒有一個統一強大又完整的政權。

雖然吐蕃的莊園強大,奴隸貴族強大,但這也意味着吐蕃的實力分散,沒有提個統一政權的領導,互相之間誰也不服誰,都希望保持眼下自己的生活。

吐蕃的狀況就是因爲如此才使得角廝羅一路高歌猛進,個體莊園再強大也無法與一個統一的政權相抗衡。

角廝羅卻沒有實行吐蕃普遍作法,他實行的是集權制度,所有的土地都屬於青唐政權,並且屬於他角廝羅這個邈川大首領的土地。

青唐百姓的土地和牧場都是角廝羅賜予的,並且是均田制的方式賜予,當然他也承認奴隸制的存在,保留了吐蕃的農奴但卻下令青唐的農奴要保有人身的基本權利,殺了農奴依舊算是方法,所以青唐的奴隸主比較收斂。

相比之下青唐的農奴就比別的地方的農奴好的太多。

趙禎希望推翻吐蕃的主要力量不是角廝羅,而是吐蕃的農奴,他們纔是一股隱藏在平靜之下的“洪荒之力”若是他們被釋放出去後會產生怎樣的力量?

所以他才命劉渙帶着大宋的官員前往吐蕃收編農奴,這樣做最大的好處便是減少大宋出兵的可能,並且在一定程度上牽制角廝羅。

大宋不一定要佔據高原上的土地,最少現在沒有必要,但高原上的土地一定要聽從大宋的調遣和安排,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扶持角廝羅的同時,再扶持一個勢力,一個得到大宋和角廝羅雙方承認的勢力。

這也是趙禎派遣劉渙前往吐蕃的原因,角廝羅若是想得到大宋的支持,就必須同意大宋的政策。

劉渙以最快的速度離開,眼下的一切都是趕時間進行的,角廝羅率領青唐大軍行進速度極快,他每進一步都是對趙禎計劃的破壞。

趙禎看着劉渙急急離開的背影,顯然劉渙已經瞭解自己的用意,知道現在是該爭分奪秒的時間。

身爲帝王的他永遠做好了兩手準備,若是能通過農奴推翻吐蕃,讓大宋輕鬆控制吐蕃這樣最好,若是不能…………大宋的軍隊也不是白養的。

十萬背嵬軍在吐蕃高原訓練那麼久帶回來的經驗和實力都是相當寶貴的,同時大宋這段時間也要開始不斷的輪換軍隊進入高集訓。

一來適應高原的氣候環境,二來收集高原上的情報,以此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趙禎相信即便是通過農奴顛覆高原,也需要大宋輔以軍事行動,否則單單靠幾個官員的收編,農奴依舊不能成軍,依舊不能爲大宋所用。

第一千八百二十七章大朝正宮第七百零六章天子大駕第六百零六章帝王之心第四百三十二章帝王家事第七百八十四章甕中之鱉第兩千三百八十八章圍攻瑪兒敢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東坡肉與東坡先生第七十九章馬前卒,軍前士!第一千六百八十八章契丹的財富第兩千二百六十二章斷尾求生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二百三十八章當官不坐衙的蔡伯俙第兩千零五章角廝羅的解釋第五百七十五章收尾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皇帝挖的坑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天下大勢第兩千一百二十五章揭露人性第五百八十九章春風吹,戰鼓擂第兩千三百七十九章吐蕃名將第兩千三百八十五章不瘋魔不成活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偷樑換柱第兩千五百二十七章小國博弈第六百八十七章投名狀第兩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友人第四百六十八章囚母收權第一千九百十六章規矩就是用來打破的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倒下”的契丹第一百九十三章西京洛陽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重鑄“脊樑”第八百三十一章沒藏訛龐的邀請第一千八百四十八章讀書人更狠第六百二十八章東京城的暗流第兩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第兩千零七十二章利益牽絆第一千八百七十一章佛陀之隕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談崩了……第七百一十六章特殊的常朝第七百四十六章遼朝動向第七百八十九章大宋的羊毛第二百四十三章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一千六百二十二章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第七百二十四章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第一百一十一章將門的手段第兩千四百六十六章朕是怎樣的皇帝?第三百八十六章不伐之國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何爲無道第兩千五百八十四章背道而馳的理念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一千九百四十九章商人重義第二百二十章深宮中的瘋狂第兩千零二十四章使者入關第九百八十四章沙門島演變史第一千九百十六章規矩就是用來打破的第七百零八章皇帝回朝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史書從此無倭國第兩千一百六十四章千古聖君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宋因何而強?第八百二十二章自斷手足第兩千零二十四章使者入關第三百四十九章真兇找到了第一千零五十章北京城的改變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磨刀霍霍向張儉第一千零七十八章急迫的築城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五百八十二章城牆上的博弈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侵略如火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帝后的手段第九百三十五章賀蘭雪第三百零二章撤也要撤的天塌地陷第一千零五十六章王朝的輪迴第八百一十六章大宋的戰爭第兩千零五十四章巡幸蘭州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三百三十章塔利班的禮物第兩千三百一十四章皇帝挖的坑第八百四十二章來自北方的狼第兩千零七章君臣對奏第二百六十四章皇后遭算計第七百三十四章京師大震第四百零九章波瀾起第四百五十八章大宋的“賀禮”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年關之亂第兩千三百六十八章吐蕃雜兵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將星升起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阿母城之戰第七百七十三章天下商賈彙集於宋第九百三十一章皇位需要大多數的支持第七百四十五章後苑傳出的消息第兩千三百五十章蔡伯俙的“摳門”第五百七十二章中箭第九百三十一章皇位需要大多數的支持第兩千五百九十五章攪動西方風雲(上)第八百三十三章荒唐的邏輯第八百二十三章皇后駕到第九百二十二章天子夜宴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一千七百四十章天下大同第一千七百一十章韃靼部族第八百三十七章華夏先哲的偉大
第一千八百二十七章大朝正宮第七百零六章天子大駕第六百零六章帝王之心第四百三十二章帝王家事第七百八十四章甕中之鱉第兩千三百八十八章圍攻瑪兒敢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東坡肉與東坡先生第七十九章馬前卒,軍前士!第一千六百八十八章契丹的財富第兩千二百六十二章斷尾求生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二百三十八章當官不坐衙的蔡伯俙第兩千零五章角廝羅的解釋第五百七十五章收尾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皇帝挖的坑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天下大勢第兩千一百二十五章揭露人性第五百八十九章春風吹,戰鼓擂第兩千三百七十九章吐蕃名將第兩千三百八十五章不瘋魔不成活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偷樑換柱第兩千五百二十七章小國博弈第六百八十七章投名狀第兩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友人第四百六十八章囚母收權第一千九百十六章規矩就是用來打破的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倒下”的契丹第一百九十三章西京洛陽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重鑄“脊樑”第八百三十一章沒藏訛龐的邀請第一千八百四十八章讀書人更狠第六百二十八章東京城的暗流第兩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第兩千零七十二章利益牽絆第一千八百七十一章佛陀之隕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談崩了……第七百一十六章特殊的常朝第七百四十六章遼朝動向第七百八十九章大宋的羊毛第二百四十三章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一千六百二十二章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第七百二十四章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第一百一十一章將門的手段第兩千四百六十六章朕是怎樣的皇帝?第三百八十六章不伐之國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何爲無道第兩千五百八十四章背道而馳的理念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一千九百四十九章商人重義第二百二十章深宮中的瘋狂第兩千零二十四章使者入關第九百八十四章沙門島演變史第一千九百十六章規矩就是用來打破的第七百零八章皇帝回朝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史書從此無倭國第兩千一百六十四章千古聖君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宋因何而強?第八百二十二章自斷手足第兩千零二十四章使者入關第三百四十九章真兇找到了第一千零五十章北京城的改變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磨刀霍霍向張儉第一千零七十八章急迫的築城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五百八十二章城牆上的博弈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侵略如火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帝后的手段第九百三十五章賀蘭雪第三百零二章撤也要撤的天塌地陷第一千零五十六章王朝的輪迴第八百一十六章大宋的戰爭第兩千零五十四章巡幸蘭州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三百三十章塔利班的禮物第兩千三百一十四章皇帝挖的坑第八百四十二章來自北方的狼第兩千零七章君臣對奏第二百六十四章皇后遭算計第七百三十四章京師大震第四百零九章波瀾起第四百五十八章大宋的“賀禮”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年關之亂第兩千三百六十八章吐蕃雜兵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將星升起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阿母城之戰第七百七十三章天下商賈彙集於宋第九百三十一章皇位需要大多數的支持第七百四十五章後苑傳出的消息第兩千三百五十章蔡伯俙的“摳門”第五百七十二章中箭第九百三十一章皇位需要大多數的支持第兩千五百九十五章攪動西方風雲(上)第八百三十三章荒唐的邏輯第八百二十三章皇后駕到第九百二十二章天子夜宴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一千七百四十章天下大同第一千七百一十章韃靼部族第八百三十七章華夏先哲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