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一章天子劍出,展赫赫天威

自古以來劍因爲佩戴者的不同,分爲多種。

天子劍,諸侯劍,士人劍,庶人劍等等,庶人劍屠戮生命,士人劍正法紀,諸侯劍鎮朝綱,唯獨天子劍甚少出鞘。

皇帝的劍便是天子劍,要麼不出鞘,一旦出鞘必會山河變色,氣動蒼穹!

天子劍乃是征伐之劍,乃至高殺伐之劍,皇帝御駕親征必帶天子劍以震懾天下,當軍演結束後,大軍休整了數月有餘,金秋十月,秋風送爽,將士們的勞累是有收穫的。

趙禎的等待也是有收穫的,當遼朝與西夏戰得如火如荼的時候,趙禎當着巨大校場上的十萬雄兵拔出了自己的天子劍,八面漢劍帶着龍吟之聲出鞘,在陽光的照射下璀璨奪目。

劍身上並沒有什麼獨特的花紋,只有鍛造時留下的血槽溝壑,天子劍平直端正,在華夏的傳統中,不但人要行止端正,連劍也要端端正正,更別提天子的佩劍了。

八面漢劍劍身挺直,劍刃由兩度弧曲而伸,入鞘則樸實無華,出鞘則鋒芒畢露,這便是趙禎手中的天子劍。

趙禎的天子劍出鞘後,校場上的十萬將士摒住了呼吸,他們都知道天子劍是不能隨意出鞘的,一旦出鞘必有戰事!

果然,在官家的天子劍出鞘後,監軍夏竦,整個軍演中出現的唯一一個文臣走上點將臺,展開手中的卷軸道:“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

單單是一個開頭就讓整個軍營興奮了起來,這是說的遼朝啊!除了大宋以外,唯有遼朝以中國自居,三次軍演的地方都選在了宋遼邊境,是個人都會聯想到遼朝,聯想到燕雲十六州。

多次軍演之後,將士們恨不得殺入遼朝,奪回本就應該屬於大宋的燕雲之地。

“石敬瑭大逆不道,數典忘祖,割讓燕雲,甘作兒皇帝!遼朝佔我華夏故地,經營多年,我朝自太祖開始,便索要之,然遼朝拒不歸還,太宗發兵,兩度北伐皆敗北而歸,然!我大宋金甌之心尚不休矣!

今聖天子治世,集十萬雄兵,陳燕雲之邊,意全我大宋金甌,北御強敵,護我山河,三軍將士厲兵秣馬枕戈待旦,陛下御駕親征何有不勝之理?!”

瘋了,全都瘋了!

十萬將士激動的身體顫抖,幾乎是嚎叫般的喊出:“收復燕雲,完我大宋金甌!”

趙禎高舉天子劍用盡全身的力氣喝到:“如今我大宋,民安,食足,兵精,控弦執矢百萬之數!目視我中原之民,失燕雲而受屈辱,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虜,拯生民於塗炭,復華夏之威儀。

慮民人未知,反爲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猶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揹我者自竄於塞外。

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羶腥,生民擾擾,故率羣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等其體之。

如契丹、女真,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爲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趙禎的檄文一出,衆將士齊齊施以隆重的軍禮,即便甲冑在身也單膝跪地:“陛下聖明,以仁慈之兵北伐契丹,收回燕雲故地,我等將士願以身效命,不敢稍怠,雖萬死而復金甌,雖萬死而全華夏!”

這是主動請戰,大宋的將士早已是熱血沸騰,他們沒有文臣那些軟弱的心思,他們經過多年的征戰和訓練早已不怵遼人騎兵,背嵬軍,踏白軍的強悍給了他們以自信!身上的板甲和陌刀給了他們以鋒芒!戰車,戰馬給了他們以力量!

三次軍演雖然大體相同,可軍演的內容卻越來越接近與遼人的對戰,也給大宋的軍隊以經驗。

皇帝手握天子劍與衆將士一同御駕親征!這是多麼激盪人心的事情?同時將士們也看到了官家的堅持,自太宗開始北伐,兩次御駕親征都是失敗而回,兩次的失敗已經讓宋人談遼色變。

是官家帶領大宋慢慢的走出這種陰影,西征党項,南滅大理讓大宋的文臣武將不再畏戰,怯戰。

既然官家能帶着大宋走出對遼人戰鬥的恐懼,那就一定能再次帶領大宋戰勝遼朝,將士們的這種信心是一種自發的,下意識的對趙禎這個大宋皇帝的信任。

皇帝的作用在封建時代基本上就是軍民心中的神,而趙禎一直把這一角色演繹的很好,有文治,有武功,鼓勵商賈,興辦教育,減少苛捐雜稅,推行格物,這一些列的變化都讓大宋的國力更上一層樓。

檄文剿詔一出,剩下的便是祭天出兵了,眼下軍心可用,趙禎可不打算拖延,更爲重要的是他已經收到消息,耶律宗真率十萬大軍兵分三路向西夏境內開拔!

這一戰對西夏人來說是滅國之戰,而對遼朝人來說也是征伐之戰,雙方都不會懈怠,戰爭的強度也一定會是前所未有的高,遼朝無論如何也是脫不開身的,眼下豈不是大宋最好的機會?

此時不出兵燕雲,難道要等遼朝大軍回援後纔派兵?唯獨讓趙禎不爽的是,自己北伐燕雲怕是李元昊最希望看到的事情吧?

大宋的舉措無形中成爲西夏的助力,也讓遼人更加的難受,反倒是成就了西夏和李元昊,但北伐歸北伐,西夏也是在變相的幫助大宋,趙禎爲了這次北伐策劃已久,許多的細節都是他親自策劃的,耗費的人力財力不知幾何,豈能怠慢?

祭天之後趙禎發出了開拔向北進發的旨意,大宋的探馬帶着皇帝的文臣夏竦和皇帝的檄文先行前往燕雲,大軍所在的花塔子鋪距離燕雲實在太近了,根本就沒有必要,也沒能力隱瞞行蹤。

怕是在遼人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大宋的十萬大軍便已經壓境,十萬人要分成三路,如三把尖刀般快速插入燕雲十六州,三方還要互爲犄角之勢,一旦遇敵也可隨時增援。

第一千九百三十四章那耶波羅的決定第兩千四百六十三章智慧的閃光第三百三十章塔利班的禮物第八百四十一章西夏求和第七百七十三章天下商賈彙集於宋第六百第五十六章無人能擋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一千九百四十六章千年不墜的家族第二百章真相第五百七十八章經筵日講第兩千二百九十一章趙禎的“惡趣”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兩千二百二十四章康巴強盜第五百二十三章趙禎多出的“兒子”第兩千三百三十五章大宋的絕情第三百九十七章烽煙再起第二十六章神臂弩第一千九百二十六章高高的京觀第一千二百一十章唯一醒着的人第六百八十九章什麼情況?!第兩千二百七十七章吐蕃人眼中的希望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張儉使宋第一千零八章母儀天下、艸盛上出第一千二百五十章華夏王朝的侵略史第二百七十三章李士彬的頭第九百三十九章斷尾求生的法則第一千八百章老底被翻第兩千三百二十五章王韶“練兵”第一百五十一章蔡伯俙的野望第兩千零四十四章回關第兩千一百三十四章旌旗十萬斬閻羅第兩千三百三十二章在船上……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北遷第一千二百五十章華夏王朝的侵略史第六百二十六章勇士之死第四百二十章文治的崩塌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劍指女真第三百八十二章遼皇駕崩的于波第六百九十章巷戰第七十二章劉娥背後的女人第八百三十章禍根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走親戚第四百七十一章於無聲處聽驚雷第兩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塹”第六百三十四章天祝節第二百零三章大醫救國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成埃落定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八百三十九章戰爭債券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無處不在的大宋商賈第一百四十一章穆修第一千八百八十七章天家的操心事第二百七十五章皇帝夫婦的配合第七百一十八章蠢蠢欲動的党項第三百三十二章中華智慧宮第兩千零五十一章天才的角廝羅第一千九百零六章聖城之災第六百零五章按捺不住的遼人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兩千五百四十八章廣告效應第七百三十二章契機,彩票,競技場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妖人第兩千零五十三章各有所慮第八十九章古人的智慧第兩千五百七十四章三大文明的交匯第一百九十六章廬陵歐陽修第二十六章神臂弩第一千三百九十章買一贈一的買賣第兩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誰在乎?第八百九十八章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四百章宣揚文治武功的作用第四百三十二章帝王家事第兩千三百零八章是誰在“巧取豪奪”?第兩千五百七十二章塞爾柱的皇帝來了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大宋的威脅第八十五章智慧宮第三十七章艱難的抉擇第五百七十七章陰差陽錯第十二章無知之幕第兩千二百七十七章吐蕃人眼中的希望第兩千四百四十九章“最好”的大宋第一千零七章郝一口說書第一千九百八十四章角廝羅的野望第九百七十七章有能力的人第五百七十八章經筵日講第六百九十一章賠了夫人又折兵第一百六十章亂局第兩千五百二十四章錢莊的“秘密”第一千九百六十三章天下關城第五百五十八章漢人的敬天法祖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大國博弈第三百八十一章遼人的噩耗第三百九十一章死得其所第兩千二百六十五章東城豪門的“活路”第兩千四百一十九章節利益交換第一千九百九十一章皇帝靜夜思第兩千六百一十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下)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兩千四百六十八章“出其不意”第兩千六百四十六章終章(二)圖窮匕見
第一千九百三十四章那耶波羅的決定第兩千四百六十三章智慧的閃光第三百三十章塔利班的禮物第八百四十一章西夏求和第七百七十三章天下商賈彙集於宋第六百第五十六章無人能擋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一千九百四十六章千年不墜的家族第二百章真相第五百七十八章經筵日講第兩千二百九十一章趙禎的“惡趣”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兩千二百二十四章康巴強盜第五百二十三章趙禎多出的“兒子”第兩千三百三十五章大宋的絕情第三百九十七章烽煙再起第二十六章神臂弩第一千九百二十六章高高的京觀第一千二百一十章唯一醒着的人第六百八十九章什麼情況?!第兩千二百七十七章吐蕃人眼中的希望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張儉使宋第一千零八章母儀天下、艸盛上出第一千二百五十章華夏王朝的侵略史第二百七十三章李士彬的頭第九百三十九章斷尾求生的法則第一千八百章老底被翻第兩千三百二十五章王韶“練兵”第一百五十一章蔡伯俙的野望第兩千零四十四章回關第兩千一百三十四章旌旗十萬斬閻羅第兩千三百三十二章在船上……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北遷第一千二百五十章華夏王朝的侵略史第六百二十六章勇士之死第四百二十章文治的崩塌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劍指女真第三百八十二章遼皇駕崩的于波第六百九十章巷戰第七十二章劉娥背後的女人第八百三十章禍根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走親戚第四百七十一章於無聲處聽驚雷第兩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塹”第六百三十四章天祝節第二百零三章大醫救國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成埃落定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八百三十九章戰爭債券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無處不在的大宋商賈第一百四十一章穆修第一千八百八十七章天家的操心事第二百七十五章皇帝夫婦的配合第七百一十八章蠢蠢欲動的党項第三百三十二章中華智慧宮第兩千零五十一章天才的角廝羅第一千九百零六章聖城之災第六百零五章按捺不住的遼人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兩千五百四十八章廣告效應第七百三十二章契機,彩票,競技場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妖人第兩千零五十三章各有所慮第八十九章古人的智慧第兩千五百七十四章三大文明的交匯第一百九十六章廬陵歐陽修第二十六章神臂弩第一千三百九十章買一贈一的買賣第兩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誰在乎?第八百九十八章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四百章宣揚文治武功的作用第四百三十二章帝王家事第兩千三百零八章是誰在“巧取豪奪”?第兩千五百七十二章塞爾柱的皇帝來了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大宋的威脅第八十五章智慧宮第三十七章艱難的抉擇第五百七十七章陰差陽錯第十二章無知之幕第兩千二百七十七章吐蕃人眼中的希望第兩千四百四十九章“最好”的大宋第一千零七章郝一口說書第一千九百八十四章角廝羅的野望第九百七十七章有能力的人第五百七十八章經筵日講第六百九十一章賠了夫人又折兵第一百六十章亂局第兩千五百二十四章錢莊的“秘密”第一千九百六十三章天下關城第五百五十八章漢人的敬天法祖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大國博弈第三百八十一章遼人的噩耗第三百九十一章死得其所第兩千二百六十五章東城豪門的“活路”第兩千四百一十九章節利益交換第一千九百九十一章皇帝靜夜思第兩千六百一十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下)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兩千四百六十八章“出其不意”第兩千六百四十六章終章(二)圖窮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