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七十五章 理

五百七十五章 理

諸宰相面對鄭朗的德操與趙念奴的年齡,仍沒有懷疑。只覺得很好玩,至於趙念奴眼睛在鄭朗身上停留,更不奇怪,鄭朗的事蹟太多,又是爲她前去契丹冒險,她在後宮不會聽不到。小姑娘或許有些好奇。

魚貫退出。

江南到了黃梅時季,梅雨銷魂,落英繽紛,這是一個很危險的徵兆,意味着自梅雨過後,災害已經蔓延到宋朝的糧倉——江南。

但沒有人知道,鄭朗也未說。

肯定會帶來影響,可在自己進諫下,會比史上的情況要好得多。還有平安監與江東圩。

也有不好說的地方,今年災情十分古怪,與以前大災相比,它似乎又沒那麼嚴重,也就是缺水的地方雨水少了一些,不缺水的地方雨水多了一些。沒有大批的流民,但很普遍。這種情況導致的後果,不會引起大規模的動盪,可是治理又很瑣碎。治理災民職責是東府,本來賈昌朝離開了,陳執中稍有缺陷,可吏治之才也不算很差。關健塞了一個夏竦進去,中書那邊天天吵,天天爭執,倉糧、平安監、江東圩,使得糧與財情況比史上好,可中書的爭執,又耽擱了政務決策。就象後來的六塔河,黃河淌啊淌,一淌就是三年,老百姓小心肝都讓滔滔河水淌掉了,然廟堂之上還是在吵。整整三年,多少膏腴之地成了大澤,才弄出一個不成功的六塔河。中書現在情況頗類似。

……

一家人坐在椅子上,包括張方平在內,一起在吃梅子。

在京城吃鮮梅,有些奢侈,是樊家送來的,樊月兒喜歡,於是一家人沾了光,張方平也沾了光。沾了滿嘴紅水,張方平接過僕人遞來的毛巾。說道:“五月楊梅已滿林,初疑一顆值千金。味勝河溯葡萄重,色比瀘南荔枝深。初嘗美味,果乃不亞於南方荔枝。”

“安道兄。在京城吃梅子,終不是最佳的梅子,楊梅者,紫者爲佳,這纔是熟透的梅子,甜味更足,酸味略減。因爲運輸的時間。這種紫梅不敢往北方送,無論一路上速度再快也沒有用,耽擱的時間,路上的顛覆,紫梅者必然腐壞。所以樊家運來的梅子,乃是次者,半紫半紅之梅,味道卻欠缺了一點。”

“香山居士說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可惜我一直沒有去過江南。”張方平年輕時也喜歡漂盪。但多是齊魯,後來爲官時只是在京城與西北,還真沒有去過江南。他也不會想去。去江南做什麼?貶官了。

“安道兄,不僅江南好,嶺南也好,荊湖路也不差……”

“行知……”

“不用問,你會拭目以待的。安道兄,今天來此,有何貴幹?”

“我找行知,幫我。”

“幫你?”

“糧倉,”張方平說道。幾個御史帶着“深仇大恨”下去查,一查查出無數問題。既然出了問題。就得懲處,趙禎不喜酷法,也沒有殺人,可全部流放,有的甚至將其流放到海南島上。然後罰沒其財產,結果小吏自己遭罪了。家人也連帶着遭罪。應當還算是好的,換成其他皇帝,那怕是北宋的皇帝,不殺士大夫,但不是不殺這些小吏。其實有時候士大夫也殺的,若是犯罪重,特別是謀反罪,同樣也會殺之。

除了小吏外,還有一些豪門與商人,但在這個災害的大背景下,皆不敢羅嗦。不過趙禎聽從鄭朗進諫,一再警告,僅是針對糧食與戶等去的,不得牽連,在下面沒有引起多大騷動。這也說明了鄭朗畏懼之心,就是到現在,他還沒有做好與部分豪門做對抗的打算。

看似解決了,實際沒有。張方平不是傻子,現要查,情況會好,御史離開各路,不會故態復生,但貪墨也休想杜絕,還會有,而且越做越隱蔽。以前糧倉與三司牽連不大,如今國倉全部交給了三司。出了問題便是他的。他有什麼智慧,能讓這些小吏不再貪墨?

將難處一說,鄭朗大笑,道:“安道兄,你想讓下面不會貪墨?”

“故請行知指導良策。”

“這怎麼可能……”鄭朗笑得更歡了,即便所謂的民主國家,貪污的事還會有的,只是相互監督,情況會好一點。但也不能謳歌民主制度,一旦實施絕對的民主,以中國的國情,吵吧,一樣事也休想落實。相對而言,若論內政,宋朝這種制度還是很不錯的。

肯定有一條更好的模式,但鄭朗沒看到,也想不出來。也許再過一千五百年吧,包括後面一千年,各種制度都有嚴重的缺陷,沒有一條是完美的,沒辦法借鑑。

“安道兄,聽我說,夫子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安天下,大者爲國,小者爲家。大道理是一樣的,可細節不同。國面積廣大,人口衆多,情況更復雜,遠比家更難治。不但家與國不能相比,州府與國也不能相比。一個州府,最遠處不過一百來裡,人口頂多幾十萬人,少者有可能一萬人不到。官員就那麼一點兒,若是記憶力強,甚至包括各縣小吏,都能記得很清楚。若是智慧再好一點,各小吏有什麼性格與長處,也能瞭如指掌。但上升到國的境界,那一個人能做到呢?不可能做到。所以往往許多官員,例如西漢第一地方良吏黃霸,在地方上頗有作爲,但到了廟堂卻消然隱跡。張士遜在地方是良吏,到了廟堂上成了和鼓。范仲淹在地方上每過一處,如春風至,但到了廟堂,身爲言臣,與孔道輔開撕裂宋朝之先河,身爲宰輔,騷然天下卻不得功。無他,地方與國不同也。”

“行知……”

“安道兄,治國者,只要抓住大體,故文帝問周勃,全國一年判決訟案有多少,周勃不知,文帝又問全國一年錢帛收入有多少。周勃不知。文帝又問陳平,陳平說事情各有主管它的人。文帝問是誰。陳平說,陛下若問判決訟案,就查問廷尉。問錢帛收支,就查問治粟內史。文帝問,若事各有主管之人,那你主管何事?陳平說,主管君臣,宰相職責是上輔天子調理陰陽,順合四時。下撫萬物生長,對外鎮守四方君夷諸候,向內親附百姓,使諸臣各自履行他們的職責。退朝後周勃責備陳平平時不授,陳平說,你居於相位,不知自己職責嗎?若是陛下問長安盜賊數量,你也要勉強對答嗎?”

似乎未回答。實際已回答。

鄭朗又說道:“真不行,不定期的派兩三小吏,不定地的核查倉糧。每年查上一次,官吏不定,便不易被收買,日期不定,污吏便不易猜測。幾位按察使下去查的是整個保丁戶等與所有國倉、省倉與縣倉。規模龐大。而三司所查僅是國倉,全國所有國倉僅幾千座,抽查其中三四百國倉,便佔據很大的比例,三四百國倉,除了所帶的文書不算。又何需多少官員?”

既是國倉,不是州縣倉,都是獨立的,京畿附近最多,最少的也有好幾個倉庫,若僅是查三四百國倉。地點多三四十處,少僅不足十處,所需官員自然不會很多。其實鄭朗所說的話,兩個意思,作爲三司首官,抓大放小,震懾爲主,瑣碎的清查爲輔,想倉糧一點不被貪污,那是不可能的。即便管理很嚴的私人作坊,還會有貪污現象存在,但不是很明顯。或者平安監,相信也會有問題,然在諸多人眼睛盯着下,有問題,但不會太嚴重,不象那幾個小吏,將四個倉糧食整個的弄沒了。

對倉糧,鄭朗很重視的,之所以做了許多事,不僅僅是爲了改善宋朝國內的情況,還有爲了戰爭,這一點他與王安石異曲同工。對吐蕃,能收就收,不能收就拉倒,反正吐蕃沒落了。對幽雲十六州很渴望,難度卻十分高。但對西夏,鄭朗誓在必得!

戰爭,一是錢,二是糧,還有其他的,但這兩條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

還有呢,未來宋朝那場特大的旱災,鄭朗可不想出現鄭俠,畫什麼《流民圖》,而那時,他恰是官場上的黃金年齡。這就更要戰略性的備糧。

“謝過行知,”張方平已經懂了。

“用茶,”鄭朗說。

呷了一口茶後,張方平又道:“行知,你想經營嶺南與荊湖路。”

“安道兄,拭目以待,”鄭朗未清晰的回答。長沙乃是四大米市,嶺南一年三熟,兩廣加上一個湖南,多大的地方,若不動心纔怪呢。若全部開發出來,就是現在的條件,這裡最少能養活四千萬人。增加四千萬人口,僅是徵的稅務,宋朝一年會增加多少收入?簡直無法想像。何必扎窩在黃河一帶,弄得慘不忍睹。

但還略有些難處的,宋朝不象唐朝,唐朝氣魄更大一點,主動地將百姓往寬鄉遷移,可是底子太薄,朝廷不給任何補貼,一路遷移,所需吃喝,到達一個新地方重新開始,老百姓會有多難。所以不得功。但宋朝不同,底子雄厚,百姓數量也多。不過宋朝最不好的便是在軍民政策上的保守,不但軍隊往京城附近扎,還要求京城附近成爲天下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以便節肘天下。百姓散向遙遠的南方,補貼不說,會有多少人反對,鄭朗也無法預料。

鄭朗的想法也不大對,沾有後人的漢唐雄風,心中過於美化漢唐。宋朝在軍事上保守,但對於人口來說,比唐朝進步。唐朝同樣做過宋朝的事,將百姓拼命往西京長安,東都洛陽擠壓,因爲水土惡化,北方一些地域過於擁擠,民不聊生,不得不降詔將百姓往寬鄉遷移。相對於唐朝人口封閉式的管理,宋朝准許百姓流動,已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黃梅時雨,江南的梅雨嘩啦啦地下個不停,南方黃梅天下雨,很正常不過。還沒有人注意,注意的是另一件事。

契丹派南京留守蕭塔烈葛與武定軍節度使杜防出使宋朝。

先遞了一份國書。

責問宋朝爲什麼將軍隊開到遼東,不管張亢帶去多少人,終是正歸的軍隊,踏入地界確實是契丹的領土。

爲什麼要收留契丹百姓,也能說,買的是女真人,也算是契丹子民。

因此要宋朝給一個解釋。另外還有按照慣例,將這些女真人交給契丹。

什麼慣例呢,就是澶淵之盟後,契丹蕭燕燕與遼聖宗撤回契丹。心中慼慼,後怕!得了裡子,得了面子,不聲張,但這個面子也要宋朝履行條約,萬一不給歲貢怎麼辦?還敢不敢再度入侵宋朝,未必有這個膽子。因此。將以前擄獲的宋人,一一交還給宋朝,甚至不惜得罪一些貴族,有的奴隸流落到敵烈烏古等部,還派人過去討要。

這是一例。第二例遼興宗伐西夏,蕭惠軍先行從夾山進入後套,也就是陰山南邊的北河套,西夏抓了許多漢人。包括百姓兵士,一起押於此地,契丹人沒有全部歸還。但歸還了一部分。

這是第二例,第三例契丹在西南筑城寨,將宋人逃跑之路切斷後,經過鄭朗兩次抗議,契丹同樣釋放了大批百姓回來。

不是怕宋朝,而是貪圖宋朝大量的歲貢,一個奴隸能值幾個錢,幾貫錢不到,即便釋放幾千個百姓,也不過兩三萬貫錢。但宋朝一年歲貢所值是接近一百萬!敦輕敦重。

因此有這三條前例。契丹要求宋朝將歷年買的女真戰士交還,也有一點兒道理。

趙禎盯着這份國書,將兩府宰臣喊來商議。

其他的好辦,契丹多少有些虛張聲勢,或者做賊心虛的味道,但關係到這一千多名女真戰士。不是擔心鄭朗。鄭朗對他們重用,但不能說鄭朗將他們當成嫡系。否則在西北數戰不會讓他們消耗那麼多兵士犧牲,只剩下四分之一。而是女真戰士的本身,他們多立下赫赫戰功,在京城,老百姓看到他們也十分喜歡,稱爲義蕃。

前面好不容易鄭朗逃回來,後面還要將這些戰功赫赫的義蕃們交還給契丹,民間輿論會成什麼樣子?

丁度不吭聲,他對軍事也不大懂。

文彥博與龐籍根本不同意,可他們也不大想幫助鄭朗推助威勢,於是也不作聲。

王貽永一如既往地打醬油,大宋是好好先生。

趙禎只好看着陳執中。

陳執中無奈,他是首相,不作聲不可能了,雖然這個首相讓夏竦一分權,很是可憐。說道:“陛下,女真人不能交,看看前面的能否商議。”

夏竦冷不丁地說:“陛下,執中之言錯也,我朝所得女真人乃是生女真,算是什麼契丹子民?又動用軍隊,若不是將鄭朗扣押,又何需動用軍隊。受此大辱,爲何要軟弱地商議?臣以爲不但義正言辭指出,還要追問他們爲什麼扣留我朝宰相,使其不得歸。”

“鄭朗已歸,國家又有災害,需以和爲貴,夏竦,你想挑起戰爭乎?”

“何至於戰爭,我朝增其二十萬,達五十萬之巨,契丹敢發起戰爭乎?或者何謂商議,難道再增其歲幣?”

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

鄭朗不忍看,只可嘆中書那一羣官吏們,不知道此時在中書省裡是受到如何的煎烤。值得爭吵嗎,鄭朗說道:“陛下,無妨,讓臣來,臣保證他們心悅誠服的離開。”

“準,”趙禎說完連忙離開。對中書幾人的關係,他也頭痛了,又不知道該將那一個人貶出中書,不然不得安哪。

契丹兩位使者至。

還是很有禮貌的,恭敬地衝趙禎施臣子禮。

坐下,宮娥上酒菜,吃喝是假的,藉着酒宴得將正事說清楚。

鄭朗看着二人說道:“蕭留守,杜節度使,許久未見。”

都認識。

蕭塔烈葛與杜防同樣回了一個肥喏。

“貴國安好否?”

“尚好。”

“樑王殿下安好否?”

“尚好。”

很正常的談判方式,畢竟與西夏不同,得讓氣氛緩和下來,鄭朗才說道:“貴國國書我也看到了,所說的女直兵士,非乃如國書所言,乃是貴國百姓。都是女直部曲。”

“鄭相公,難道部曲就不是百姓,似乎與鄭相公平日之言不符。”杜防說道。

鄭朗莞爾一笑,道:“且聽我言,我從貴國逃脫之時,聽聞貴國派了許多部族對我攔截,可曾調動兀惹部否?”

“那也是拜南朝所賜。”

“過去兩國交戰,各爲其主,恩恩怨怨不提了,若是追究當年定安國事宜,西夏又作何解釋,別忘記了銀川平原,以前可是我朝的領土,今天卻爲西夏擁有,這豈不是也是拜貴國所賜?我只是說兀惹部如今的情況,這些生女真雖在貴國疆域之內,實乃心謀不詭。又談何是貴國子民。若如此,西夏豈不是我朝子民?梅山蠻豈不是我朝子民?如果貴國對他們產生興趣,前去或強行擄獲,或購買部曲,我朝一律通行之,絕不會阻礙。”

理兒就辨過來了,趙禎額首。

杜防也沒有那麼簡單,說道:“梅山蠻我也聽聞一些,他們在南朝內腹,我們如何進入?”

“但西夏人呢?拜前兩位英君所賜,兩國和好,百姓乃安。若戰,我朝與貴國實力相當,也許貴國多騎兵,兵士驍勇,但我朝兵士數量更多,國家富裕,也比貴國更安定。即便數次失敗,統治不會動搖。若是貴國數次大敗,必然會動搖之。因此,和對兩國百姓有利,對國家也有利。若沒有大變,我相信這個和平會持繼很久。不過你我兩國皆有危機,不在西夏,西夏乃是疥癬之痛,雖痛,但不會致命。而在內部,梅山蠻盤琚於荊湖,在他們帶領下,諸生蠻對我朝都不很忠心,影響我朝在南方的治理。若貴國產生興趣,那怕將這些生蠻全部帶走,我們也不會反對,相反,會對貴國表示感謝。但貴國呢,危也同樣在內部,並且更嚴重。我對貴主說過,務必分化而治之,非是虛言。作爲宋朝的大臣,也希望貴國安定,利於兩國和平。若是這些更落後兇橫的遊牧民族崛起,取代貴國,對我朝也會更不利。實際我們購買了一些部曲,使他們人口下降,對貴國治理東北卻有極大的幫助。”鄭朗說道。

這是真心話,若允許,最好用錢將完顏部戰士一起買回來,那麼就不會有靖康之辱。一旦等到完顏部崛起後,再想收買,那是不可能了。

“些許女真!”蕭塔烈葛輕藐地說,又道:“鄭相公,此乃我朝內部事務,不希望貴國插手,若是爲了和平,請將這些女直人交還給我們大遼。”

不管你說得水點着燈,俺們將這一千幾百名女真人要定了。

然鄭朗並沒有擔心,說道:“也行,若北朝想要他們,我朝可以交還。不過有一筆賬,我們要算一下,我朝陛下賜臣兩萬兩銀子,以供在貴國用度。但這筆銀子卻沒有交給我。當初購買這些生女直部曲,一個部曲所值還不足一匹帛,價僅是一貫多一點。一千幾百名女真部曲價不過兩千貫,一千兩銀子之數。既然貴國偏要這些女直人,也可以,那兩萬兩銀子請歸還我朝。”

有賬算不彎。

有理走遍天下。

先將這筆爛賬算一算。()

第352章 在路上(八)第367章 君子,君王是兒子(四)八百八十六章 琉璃珠中四百二十二章 定川寨中六百三十八章 新年新氣象第127章 中(上)五百六十二章 歸八百六十四章 第三者下五百八十六章 良策五百四十章 太傅四百九十章 炮打範歐第224章 割(二)第215章 古怪的婚禮(下)第85章 第一觀(上)第67章 跪門第324章 小魔女(上)六百三十六章 爲誰戰七百五十六章 崑崙黃昏第140章 問一(二)七百三十章 姓李五百四十七章 四美第216章 官人,小心第145章 唱和六百四十二章 臨行上第294章 點將(下)七百七十一章 太子一五百五十七章 黑水濼第214章 古怪的婚禮(上)第115章 高山流水七百零九章 上樹八百八十二章 高原雄風四第366章 君子,君王的兒子(三)第274章 老貪第62章 召見三百三十七章 第二步五百二十七章 包養三百七十三章 太子絞肉機二八百八十四章 速度是關健第87章 潔字(上)第111章 閉門羹(下)第95章 講仁(三)第315章 宣戰第200章 放榜(中)第346章 在路上(二)五百二十一章 生與死一線間六百三十八章 新年新氣象六百三十五章 皇佑之治七第180章 兩小鬥中丞·指槐罵桑六百三十九章 始八百七十六章 河湟九六百四十九章 萊公詩七百零九章 上樹五百零七章 渾沌中三百七十一章 天都石窟下八百三十一章 文武三院第170章 走鋼絲(上)七百三十五章 其實不重要上九百二十五章 雪大結局一六百二十三章 撈人第35章 考(下)第175章 興趣七百八十章 皇子上第213章 大三元(九)第169章 最牛的學生(五)四百零五章 在風中一九百十八章 扯皮第314章 一荷渡湖五百六十一章 追九百二十九章 雪大結局五五百二十七章 包養三百六十八章 花一樣的開第240章 出手(下)六百八十六章 風聲六百零八章 首相六四百七十八章 降上三百七十八章 太子絞肉機七第34章 考(上)第241章 黎明第194章 送(下)八百四十六章 士大夫第138章 大案子五百五十九章 十萬火急五百八十三章 坑第283章 宋詩七百七十二章 太子二六百七十章 猴子上第164章 君子七百七十一章 太子一五百六十章 魔術第320章 最牛的居士p八百四十章不划算的生意第104章 第一次非親密接觸(上)第205章 大三元(一)九百十章 排名第355章 從瞎氈開始(三)七百三十三章 問好六百八十八章 行路難四百六十八章 河上浪上八百十五章 一時一世第277章 無敵(上)
第352章 在路上(八)第367章 君子,君王是兒子(四)八百八十六章 琉璃珠中四百二十二章 定川寨中六百三十八章 新年新氣象第127章 中(上)五百六十二章 歸八百六十四章 第三者下五百八十六章 良策五百四十章 太傅四百九十章 炮打範歐第224章 割(二)第215章 古怪的婚禮(下)第85章 第一觀(上)第67章 跪門第324章 小魔女(上)六百三十六章 爲誰戰七百五十六章 崑崙黃昏第140章 問一(二)七百三十章 姓李五百四十七章 四美第216章 官人,小心第145章 唱和六百四十二章 臨行上第294章 點將(下)七百七十一章 太子一五百五十七章 黑水濼第214章 古怪的婚禮(上)第115章 高山流水七百零九章 上樹八百八十二章 高原雄風四第366章 君子,君王的兒子(三)第274章 老貪第62章 召見三百三十七章 第二步五百二十七章 包養三百七十三章 太子絞肉機二八百八十四章 速度是關健第87章 潔字(上)第111章 閉門羹(下)第95章 講仁(三)第315章 宣戰第200章 放榜(中)第346章 在路上(二)五百二十一章 生與死一線間六百三十八章 新年新氣象六百三十五章 皇佑之治七第180章 兩小鬥中丞·指槐罵桑六百三十九章 始八百七十六章 河湟九六百四十九章 萊公詩七百零九章 上樹五百零七章 渾沌中三百七十一章 天都石窟下八百三十一章 文武三院第170章 走鋼絲(上)七百三十五章 其實不重要上九百二十五章 雪大結局一六百二十三章 撈人第35章 考(下)第175章 興趣七百八十章 皇子上第213章 大三元(九)第169章 最牛的學生(五)四百零五章 在風中一九百十八章 扯皮第314章 一荷渡湖五百六十一章 追九百二十九章 雪大結局五五百二十七章 包養三百六十八章 花一樣的開第240章 出手(下)六百八十六章 風聲六百零八章 首相六四百七十八章 降上三百七十八章 太子絞肉機七第34章 考(上)第241章 黎明第194章 送(下)八百四十六章 士大夫第138章 大案子五百五十九章 十萬火急五百八十三章 坑第283章 宋詩七百七十二章 太子二六百七十章 猴子上第164章 君子七百七十一章 太子一五百六十章 魔術第320章 最牛的居士p八百四十章不划算的生意第104章 第一次非親密接觸(上)第205章 大三元(一)九百十章 排名第355章 從瞎氈開始(三)七百三十三章 問好六百八十八章 行路難四百六十八章 河上浪上八百十五章 一時一世第277章 無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