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零三章 道心

連續性的幾年暖冬,這一年冬天比較冷。

時常大雪漫天,黃河更是結了解厚厚冰凍,連馬兒都能順利在上面跑。

但在老百姓眼中很正常,冬天的京畿不結冰,那成了什麼?忽然間全部想到鄭朗那段話,因爲純淨去了人間,所以老天悲傷,不下雪不結冰。狄青去了,范仲淹去了,先皇也去了。朝堂上乃是一片污濁,能不下雪嗎?

鄭家莊卻是很熱鬧,此時不能稱爲一個村莊,而是一個熱鬧無比的集鎮。外來人口太多了,帝王心的作坊每天在擴大,僅是作坊就有一千兩百多人。書院師生乃家眷,達到五六百人。大肆研發,請來的相關工匠又有四百多人。還有,原來鄭家作坊的工人,一些相關副帶產業的工人,從蔡水碼頭上來回搬運的運夫車伕搬卸工,慈善會一百多名賬房,這麼多人要吃要喝,帶來的第三產業,甚至出現一個妓院與賭博場,無奈的事,這就有了五千多人。連同家眷,漸漸逼近一萬人,一千多戶人家。從鄭家莊開始,一直蔓延到鄭家那座土山,接着向蔡水蔓延。就象一龍黑色的長龍,蜿蜒在白茫茫的大地上。

並且它還在擴大當中,元宵節後,作坊還準備召三百名工人過來。

發展到這地步,已經有一些小的州城,都不及這裡的人口衆多。

大雪還在漫天的飛,鄭家上下一起走出來,元旦節要到了。趙念奴要帶着李貴與幾個小妹妹回去拜訪宗室的長輩,曹太后,這是一個禮儀,必須得走一走。

元宵節過後,還會回來。

“鄭公,我們走了,”李貴很老實地說。

還不算長大,但這幾年就呆在鄭朗身邊,冥冥中有血緣之親,對鄭朗自然而然產生一種慕孺之情。

“回去後要聽娘娘的話。”鄭朗說着。看着趙念奴,道:“你也要一路小心。”

趙念奴點了點頭,輕聲說道:“我都不大想回京。”

“那不行的,你母親還在深宮裡,但凡回去,說話要小心,現在不是幾年前了。”

“我知曉了。”趙念奴默默無言,她這個“哥哥”做法同樣讓她感到很失望。

幾人上了馬車,在侍衛保護下。漸漸遠去。

五娘還在看着漫天的大雪,崔嫺勸道:“五娘。這種結果算是最好哪。”

知道的人不怪罪,一怪罪趙念奴不可能來鄭家莊,知道的人不公開,一公開,大臣強烈反對之下,趙念奴也無法能來到鄭家莊。雖然有別離,至少大多數時間一家團聚在一起。婆媳倆碎碎地說着話,鄭朗卻伸了一個懶腰,新年到了。倒計時開始!

當真無慾無爲?

不過這也是聖人之道,夫子說的,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鄭朗走進書房,他所過之處,保留着一些前世的習慣,喜歡收藏一些字畫,小玩意,以及一些珍貴的古籍。不過大多數古籍又重新搬到書院,加上方便自己教李貴與三個小公主,將書房拓大了。

四個孩子一走,書房裡空蕩蕩的,只有兩個養子在埋頭讀書。

崔嫺想讓他們科考試試看,鄭朗攔住了。天資太弱,最少得學個十年,才能勉強試一試。

但兩個孩子十分懂事,人也忠厚,頗類似崔嫺的三個哥哥,鄭朗也很滿意。就是考不中,以自己身份,蔭補兩個官員不是很難的。想做官不僅學問要好,也會做人會做官。

鄭朗加了幾塊木炭,放在火盆上。

來到書桌前開始著書。

開始寫忠恕。

這個忠不是人們所想的那個忠心耿耿,忠於國家或者主人的忠,恕同樣不是寬恕的恕。

有點兒饒口。

但到了宋朝漸漸演變成忠心與寬恕,這一演變,在儒家中地位也不高了,更沒有鄭朗所說的對立互生。

鄭朗寫的忠恕乃是上古儒家的忠恕,很重要的忠恕,而且可能牽涉到各家各派的道心。

先說一。

以前少年時與馮元說過這個一,但那時鄭朗也沒有想清楚。後來思想成熟,終於將三定爲儒家最重要的數字。虛的正反兩面,比如仁義慈孝忠恕,等等。真正的仁義慈孝忠恕根本沒有,或者說根本沒有人能做到。做到的僅是接近於仁義忠恕,是兩者之間的中的產物。這就是三。

但寫忠恕時,必須還要寫到一。

來自論語,子曰,參乎,吾道以一以貫之。曾子說唯。孔子出門,門人問何謂道也?

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肯定不是忠恕而己,但十分重要的忠恕,這裡忠與恕曾子將它定爲一。

因爲這二字以前沒有,到春秋時纔出現,比論語要早,周語說,考中度衷,忠也。施其所惡,棄其忠也。以己心度人心,這就是忠。非是忠臣的忠!己所不欲,卻施於人,叫不忠。

左傳裡說恕而行之,德之則也,禮之經也。周桓王用自己所不能有的十二城邑與鄭,是謂不恕。這裡的恕與忠是一個意思。

因此曾子說忠恕乃是一。

肯定不是,包括孔夫子在內,都沒有認真的用三來區別宇宙萬物定理,但許多方面意識到這個三,或說中,或者說仁義相輔,這個相輔就是中,就是三。

只是鄭朗未出現之前,從未有人認真的想過這個三,或者想過,不會想得這麼詳細。但就是鄭朗未出現,後人也很少有人這麼想過。有一個人,半仆街的寫手。

因此儒家自我將它進一步演化完善。

夫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孟子說君子自反也,我必不忠。

夫子又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又也說仁之方就是強恕而行。還有更多的例子,將夫子與孟子荀子的書籍翻一翻,能翻出好幾十條說忠與恕的。

區別也就出來,所謂的忠是內在的,恕是外施的,忠要求的是內盡於心,問心無愧。恕道則是我愛人人,人人愛我,要想人人愛我,我必先愛人人。

或者再分一分,有德於人,而無求於人,也就是百姓常說的做好事不留姓名。當然是好事,接近聖人的境界,可幾個人能做到。第二是有德於人。求用於人。還有一種,無德於人。而求用於人。這會是所有人痛恨的,但現實生活當中卻不少。孔孟還有一種情況未說,便是人有德於我,我非但不報答,反而去害這個德我之人。

一與四對立,二與三對立。

但一與二同樣在對立,又互相生依。

這便是忠與恕。

可這個忠與恕也沒有絕對的,德到何處,用到何處?

因此這個忠許多人認爲它不可能存在。實際存在,只是存在時摻雜了許多恕在裡面。而恕又摻雜着一些忠。畢竟相比於知恩回報,先賜恩後求報又要高明一點。

因爲沒有人系統地去想,最初的忠退化,變成忠誠的忠。

這樣想是錯誤的想法,夫子說的君臣父子,臣是子是僕。不能說老子不好或者貧窮,兒子就不養老子,大臣也是如此。這有一個主從關係,因此真正的忠臣不指望君王賜予什麼。也會老實替君王做事,進諫勸正,治理救民,安邦強國。這才叫忠臣,或者換成范仲淹那句名言,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范仲淹說錯了,古仁人之心不是這個心,古仁人的心範圍更廣,但這正是忠臣的心。

還不能稱爲忠,僅是忠的一面,忠臣的忠,還有忠於己心,忠於朋友,忠於立人行事,不求任何回報去做善事德事,纔是真正的忠。

不過夫子與孟子明顯感到這種忠肯定不能推廣,因此多推廣恕道,或者介於忠恕之間的那種德操,以己所欲,譬之人,知其所欲,亦猶是也,然後推其所欲,以及於人。

但忠不是順從,是立正立德,用於忠臣不是讓大臣謅媚皇上,那是謂不忠,乃佞臣。真正的忠臣,不爲自己官爵着想,皇上做得不好,就得進勸,不要怕皇上惱怒。要讓皇上做一個好君王,治好國家。那怕被皇上砍掉腦袋都不怕,這纔是真正的忠臣。

那麼一個大問題來了,按照鄭朗這種說法,韓琦與歐陽修那種行爲算什麼?

這才說道心。

夫子時常說道,但這也是道,那也是道,並沒有說清楚。那麼何謂道呢,真的說不清楚,因爲宇宙萬物太過複雜,誰能將它說清楚呢。蟻有蟻的道,走獸有走獸的道,人有人的道。

但道殊歸一,大道只有一條,越是聖人,離這個道就越近。例如儒家這個忠與恕,再看呂氏春秋,將欲毀之,必重累之,將欲踣之,必高舉之。道理差不多,雜家呂不韋出自商人,功利心很重,因此不說德仁,而說毀之累之,踣之舉之。落下乘了。

還有老子的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衰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與儒家的己欲立而立人差不多。周書也說過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法家的韓非子看到這句話,見獵心喜,也將它拿來引用。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差別,老子出世,因此說得有些消積,孔子要入世,說得積極,還有幾個原因,魯國小,尊崇周室,魯國纔會平安。因此夫子不喜戰爭,於是隱隱感到有仁有義,多說仁而少說義。禮多說禮儀與尊卑,而少說戰爭。其次夫子直接從周王室吸取營養。學的乃是王禮,而且無論周王室或魯國強行使天下諸候臣服了,於是多用說教。

這造成夫子的一些不全面性。

但夫子隱約也知道僅說教沒有用的,寫了一些義,一些威,還有中,只是不多罷了。

還有佛教的因果報應。

以及最初的金剛經。

金剛經很少談因果報應,多說節制自己慾望修心修道,這個節制,是爲了修道心的。還是儒家的恕。還有一件更更赤裸裸地表明釋迦牟尼的這種道,多少財寶都不稀罕,只要頌讀傳揚這本佛經,就積下大功德了,頌讀傳揚佛經用義就是廣大佛門的,有所求還是恕。雖然後來釋迦牟尼感到這種自相矛盾,用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語遮掩,但幹嘛說了十幾遍?

那麼何謂道心,實際儒家的仁爲本。義爲節,中調之。禮爲法,便已經接近這種道心。當然,還不能算是真正的道心。故夫子說了大半天,越繞大家越糊塗。老子索性來了一句,玄之又玄。釋迦牟尼也索性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變成了自相矛盾的空。

他們要做聖人,鄭朗不想做聖人。

所以說只要將這個中把握好了。就能接近所謂的道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就是這個中。而不是仁愛的神馬,別的不看,看到宋朝就知道一味仁愛惹來什麼下場?對契丹仁愛了,是沒有開戰,但爲什麼還要在河北河東駐紮二十多萬禁軍?爲什麼慶曆時又讓契丹狠狠地勒索了一頓?

再看西夏。不但給其賞賜,給其賜幣,幫助他們平滅沒藏訛龐的叛亂,這兩年李諒祚是如何回報的?

還有交趾。同樣如此。

仁愛了,鐵桿朋友在哪裡?

因此這種墨家式的仁愛不是道,真正的道乃是這種中。以仁爲主,以義爲節。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唯仁人爲能愛人,能惡人。不是鄭朗說的,而是禮記裡的話。

打了一個耳光,忍受一番,對其勸解。第二個耳光打來,再勸說一番,加以警告。第三個耳光打來,還能忍受麼?操丫的上吧。

這纔是真正的有仁有義,有愛有節,也纔是真正的道。這一點唐朝前期做得就比宋朝好,以仁爲主,對番邦從不排斥,但不服的,牛人猛將精兵就操兵器過去了。因此萬邦來朝,一度讓高加索山區的白人種,以及堪察加半島上的夷人都不遠萬里來朝。看看現在呢,若不是因爲平安監,連倭國都不派使來宋朝朝賀。來了,幾個野和尚,或者來借種的倭女。

太軟弱了,非是道,而是如孟子所說的畜牲。寫到這裡,鄭朗想到前世。不知如何發展的。看似在施以道,那不是施道,是在自取滅亡。愛心施下去了,爲什麼盟友在叛變,中間國變成仇敵,四面敵起?太軟弱了,皆認爲可以欺負。

其實真正的道不是這樣的,比如將那個小菲胖揍一頓,或者其他的小國家狠扁一通,對其他國家再拉攏,有恩有威,道便有了。若不然繼續下去,小菲越來越猖獗,倭國與老美以及阿三認爲小菲都能騎在頭上,膽子越來越大會。最後不是軟弱換來和平,而是換來大戰特戰,甚至都能被瓜分掉。

寫好,再進行潤色,然後將它直接刊登於報紙上。

文章前面一出來,後面就引起更大的反響與爭議。

鄭朗並沒有對道釋表示排斥,但無論是道家或者佛教子弟一起反對,什麼,竟然說釋迦牟尼與老子沒有得到真正的道心,於是用言語糊弄世人?

這個不要緊。

有許多士大夫不喜道釋佔地侵田,直接喊出滅佛滅釋。

鄭朗多少點出它們的一些積極作用,比這些喊打喊殺的士大夫要好得多。

但在儒家中反對聲音不大,比起早先那些激進新奇的說法,鄭朗此時儒學九成與夫子的思想接近,再看三先生與書院的五先生,他們將夫子的思想篡改得更多,也未有多少人反對。

相反,許多人認爲是美談,不管承認不承認,鄭朗少年悟道一事很有名氣的。直到今天,才悟出了這個道心。對與不對不要緊,但絕對是一件佳話。可也有爭議,鄭朗寫了忠恕,用許多文字來寫這個忠,還有忠臣。

與朝堂一對照,有幾個大臣是忠臣?

當然,儒學修到這份上,鄭朗毫無疑問,已經走進儒家一個大家行列。

高滔滔也在看這份報紙。洋洋灑灑的,近兩萬言文字,整整佔了京畿晚報的一個頭版。

看後高滔滔嘆息一聲,鄭朗認爲真正的忠臣很難做到的,但大家至少要做一個恕臣,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可是縱觀許多士大夫,口稱聖人大義,然而連恕臣都做不到。

忠臣還是有的。例如范仲淹,鄭朗也能算一個。但丈夫這個脾氣,能用鄭朗嗎?高滔滔有些失神。並且她還知道一些事,國家財政緊缺,只好向富人借錢,這兩年年年在借,這是前些年從未有過的事。不管韓琦是忠臣還是奸臣,至少在經營上,差了鄭朗好幾籌。又不知如何勸起。

想到這裡,她對太監說道:“將長公主喊來。”

“喏。”太監退下。來到濟寧觀,將趙念奴喊進內宮。說了一會兒話,倆人關係不惡,即便因爲趙曙產生一些隔閡,但還是說得來。

過了一會,高滔滔問道:“奴奴,你可知鄭公修儒學要修到什麼時候?”

“皇后。我也不大清楚,只聽到他與書院幾個先生交談時談到修禮,打算明年夏天結束,有的留下來以後再修。然後秋天與幾位先生一道修儒家史。”

“爲什麼要留一部分到以後修。”

“禮講的是制度,有國家制度,做人行事制度,鄭公他還沒想好,”趙念奴猶豫的答道。

高滔滔眼睛亮了起來。

明白鄭朗心意了,終是放不下的,趙念奴說得不清不楚,可是高滔滔聽得很歡喜。這纔是忠臣嘛。但又再度愁上心頭,如何說服丈夫呢?趙念奴也沒有想到其他,就是高滔滔待她不錯,也感到有些生份。對曹太后,她也不大喜歡,若沒有曹太后,就不會有這個不孝的哥哥上位。之所以時常進宮看一看,乃是生母苗貴妃還呆在皇宮裡。因爲遭到排擠,悶悶不樂,若不是趙念奴時常回京到宮中看望,連話都懶得說了,否則趙念奴連這個皇宮都不想進來。

回去後,就準備返回鄭州。

大戲上演。

先是範鎮草詔韓琦的遷官制書,用了一個比喻,說韓琦是周公,有沒有譏諷的意思,不得而知。

呂誨於是彈劾,不當將韓琦喻爲周公。

這個問題來了,韓琦做了周公,難道讓趙曙做周成王?於是韓琦寫表求辭退相位。不當真,若想退,學富弼,一表不成二表,再不成,二十表,保證退下去了。

這個退表乃是一個高姿態。

範鎮批語,周公不之魯,欲天下之一乎周。周公不去魯國就國,是協助周成王治理周國,使天下繼續臣服周朝。意思你韓琦不當退,退出去僅是一個郡守,不當,還要留在中書,繼續爲國家效力。

從字面上說起來是這個意思。

當時韓琦與歐陽修還認爲範鎮是“好人”,也就疏忽過去。直到範鎮反對擁立趙允讓爲皇考後,歐陽修與韓琦才醒悟過來,範鎮與他們不是一路子的人。

韓琦爲了讓趙曙達成心願,將臺諫大臣削減,或者派往契丹出使,一些大臣不滿,正好鄭朗那篇長文出來,許多士大夫議論韓琦是周公與霍光。範鎮沒有寫霍光,不然早就下去了,寫霍光太明瞭。

這一議論,使韓琦與歐陽修又想到範鎮的那條批註。

非是年底的批註,過去了近一年時間!

居然將此事翻將出來,歐陽修在趙曙面前說道:“範鎮以周公待韓琦,是以孺子待陛下也。”

歐陽修記仇了,趙曙更記仇,派人將存檔找來,一看大怒,將範鎮外放到陳州。不管怎麼說,歐陽修做得太過份,你自己以文壇宗師自居,平時口頌聖人大義,這種小人的事怎麼做出的?

範諷前面發配,後面引起羣臣喧譁。喧譁的結果,又使得韓琦與歐陽修做下一件更加大逆不道的事情出來。

九百十七章 臘梅第137章 明道五百三十五章 索字九百十章 排名六百五十八章 救人第226章 遠大的心(上)八百九十四章 大會戰六四百五十四章 機遇七百七十三章 太子三四百七十三章 新政八百九十四章 大會戰六第236章 割(五)四百五十三章 悲情的雨七百七十五章 諡號八百二十五章 簡中下四百五十七章 天長之戰上六百十九章 耳光與棗子上四百四十六章 地獄之門中第255章 鬥法(五)第163章 君子黨來了(下)第291章 吹打七百四十章 權利一七百三十八章 儒家的核心第357章 撫第323章 返京六百十五章 古風下七百十四章 親事五五百十六章 問邊第101章 區別(下)七百四十九章 瑣碎二年下第303章 殺雞(中)第33章 三變小妻子(下)五百九十五章 爲難四百三十六章 和七百三十三章 問好第92章 爭琴第182章 兩小鬥中丞·遠大九百章 逆轉中五百九十六章 請戰八百十九章 治平改制上第21章 詩社(四)第66章 法度第144章 衣服第179章 兩小鬥中丞·四季四百六十二章 大計劃四六百二十二章 死馬四百十一章 銷魂彭陽上八百二十六章 第二讓七百三十三章 問好第217章 找朋友(上)八百五十六章 破蛹四百八十章 站隊上五百十四二章 另一半六百六十三章 變臉下之上六百十五章 古風下七百三十六章 其實不重要中第295章 排陣(下)七百二十章 很冷很暖二第157章 準備九百二十三章 歡迎六百七十七章 復北歸中五百十五章 陳留橋第66章 法度六百六十章 裴行儉四百五十八章 天長之戰下第323章 返京第65章 對眼九百二十四章 踏四百三十章 吳昊的下場六百九十三章 民與兵下六百三十五章 皇佑之治七第110章 閉門羹(上)七百八十一章 皇子中六百七十八章 復北歸下第312章 逃第173章 走鋼絲(下)五百零一章 老大二三百七十五章 太子絞肉機四四百五十九章 大計劃一第250章 謝九百零九章 拜將第294章 排陣(上)七百七十三章 太子三七百五十七章 拜四百四十六章 地獄之門中三百八十章 太子絞肉機九五百六十六章 遠大的心五百九十三章 燙手上六百四十七章 第一步五百八十八章 思念六百六十章 裴行儉七百十八章 相會下第247章 春雨第345章 在路上(一)八百零八章 鱷魚的眼淚上第197章 省試(上)六百三十八章 新年新氣象三百八十六章 阿干城一八百二十六章 第二讓七百十二章 親事三
九百十七章 臘梅第137章 明道五百三十五章 索字九百十章 排名六百五十八章 救人第226章 遠大的心(上)八百九十四章 大會戰六四百五十四章 機遇七百七十三章 太子三四百七十三章 新政八百九十四章 大會戰六第236章 割(五)四百五十三章 悲情的雨七百七十五章 諡號八百二十五章 簡中下四百五十七章 天長之戰上六百十九章 耳光與棗子上四百四十六章 地獄之門中第255章 鬥法(五)第163章 君子黨來了(下)第291章 吹打七百四十章 權利一七百三十八章 儒家的核心第357章 撫第323章 返京六百十五章 古風下七百十四章 親事五五百十六章 問邊第101章 區別(下)七百四十九章 瑣碎二年下第303章 殺雞(中)第33章 三變小妻子(下)五百九十五章 爲難四百三十六章 和七百三十三章 問好第92章 爭琴第182章 兩小鬥中丞·遠大九百章 逆轉中五百九十六章 請戰八百十九章 治平改制上第21章 詩社(四)第66章 法度第144章 衣服第179章 兩小鬥中丞·四季四百六十二章 大計劃四六百二十二章 死馬四百十一章 銷魂彭陽上八百二十六章 第二讓七百三十三章 問好第217章 找朋友(上)八百五十六章 破蛹四百八十章 站隊上五百十四二章 另一半六百六十三章 變臉下之上六百十五章 古風下七百三十六章 其實不重要中第295章 排陣(下)七百二十章 很冷很暖二第157章 準備九百二十三章 歡迎六百七十七章 復北歸中五百十五章 陳留橋第66章 法度六百六十章 裴行儉四百五十八章 天長之戰下第323章 返京第65章 對眼九百二十四章 踏四百三十章 吳昊的下場六百九十三章 民與兵下六百三十五章 皇佑之治七第110章 閉門羹(上)七百八十一章 皇子中六百七十八章 復北歸下第312章 逃第173章 走鋼絲(下)五百零一章 老大二三百七十五章 太子絞肉機四四百五十九章 大計劃一第250章 謝九百零九章 拜將第294章 排陣(上)七百七十三章 太子三七百五十七章 拜四百四十六章 地獄之門中三百八十章 太子絞肉機九五百六十六章 遠大的心五百九十三章 燙手上六百四十七章 第一步五百八十八章 思念六百六十章 裴行儉七百十八章 相會下第247章 春雨第345章 在路上(一)八百零八章 鱷魚的眼淚上第197章 省試(上)六百三十八章 新年新氣象三百八十六章 阿干城一八百二十六章 第二讓七百十二章 親事三